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沉重的梦想

时间:2007-11-10 14:44:54     作者:刘晓珊      浏览:9543   评论:0   

 

 

 

(广东金融学院  刘晓珊)

 

 

 

  三下乡的日子已过去三个多月了,当时的许多感触也已沉淀,只是许多曾让我们的内心搅起波澜的画面时而浮现在眼前。因此,索性用真实的感受和平实的文字记录那些人、那些事……

 记得走访过这么一个女孩,16岁,上初二。和其他的采访对象一样,她也是个留守学生。采访的开始,她给我一种很单纯的感觉。肌黄的脸色、单薄的身子,给人的感觉很瘦弱,但两只眼睛却很有神,仿佛收藏着希望。

 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个女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4年前,外出打工的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去世了,迫于生计,患有腰骨病的母亲也无奈走上外出打工的路,留下她和两个弟弟以及年迈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

 那双粗糙又因被农具割伤而留下疤痕的小手和脚上那双被脚下的路磨得扁平扁平的拖鞋告诉我——她单纯,但生活却确实不“单纯”。

 当我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她哭了。之后,近乎委屈地告诉我,她要走出被重重高山包围的困住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村庄,她要上大学,她要当一名高级教师,她要……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哽咽了。因为现实的生活并不能成全她这样的梦想,起码现在不能。

 在她生活的村庄,还有许多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她们因为家庭的拮据和当地重男轻女的偏见早早就辍学,在家干农活或打工赚钱,接着结婚生子。我知道,眼前的她并不甘于这样的命,然而,现实面前她似乎已经没得选择,尽管她对“破茧成蝶”是那么那么的渴望。“……我真的想跟你们这些哥哥姐姐一样上大学,然后做个高级教师,但奶奶有病,妈妈身体也不是很好,一个人在外面打工很辛苦,赚不到什么钱,而两个弟弟也还小,要念书…所以…所以我可能念完初三就不能再读了,跟妈妈一块去塑胶厂打工……”听到这里,我的鼻子已酸得厉害,想起了某位作家的一句话——“对于生存/我们并不缺少忍耐/只是感到无比的渴……

 原来,青山环绕的乡村并不像诗人们描写的,只充满金黄饱满的稻谷、月光下的田垄、流水和荧火虫……那里更充满辍学的无奈、没钱治病的痛楚、镰刀割破的伤口、雨天漏水的瓦房以及深井般看不见光明的生活带来的彷徨……贫困、无望、歧视竟然让这个心里怀揣彩虹一般的梦想的女孩在求学上进的路上走得如此颠簸、如此艰难。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外面的世界有着美丽憧憬的她又一次哭了,于她而言,自己与我们这群大学生的距离是那么亲近却又那么遥远。走到门口的那一刻,她哭着拉着我问:“姐姐,你们走后就不会再回来了,是不是?”许久,我没有作答,不敢作答。只是摸着她那头黑得跟她的眼睛一样发亮的头发,说:“坚持!好好努力!”

 其实,那刻我清楚地明白,我们的到来也让她的内心搅起波澜,让她那心底渴望理解、渴望释然的声音借由短暂的倾诉发出微弱而执着的对梦想的呼喊。然而,当我们结束了采访,完成了课题调研,却没法为她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她仍留在那个闭塞的乡村,艰难地咬着牙挣扎于那么多乡村女孩都屈服了的命,艰难地稚嫩的肩膀撑着那个不完整的在风雨中飘摇的家……

 结束采访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放眼偌大的中国农村,有多少人的命运已像秋天的叶子般被粗砺的风沙碾进土里,尔后凋腐,无声无息。或许,他们也曾经怀着像这个女孩一样美丽的梦想,然而,他们像筛淘过的沙子落在社会逼仄的下层,于是,即使单纯的小小的心愿也变得那么难、那么远……

 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在尘世中寻找一方立锥之地,而又有多少人能为他们启开天窗?有多少人能听见他们心底对未来对光明的呼喊?又有多少人能借一双翅膀给那压抑的渴望、给那沉重的梦想?

 


    [编辑按]:文章反映了现在农村的一种现状,令人黯然
              神伤。但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给他们
              一双起飞的翅膀。
                            ---扫地叔叔--2007-11-10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