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青铜骑士王小波

时间:2009-11-04 12:43:16     作者:张淦侑      浏览:9600   评论:0   

 

/鲁芹

在俄罗斯有个“十二党人广场”,为纪念182512月发动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斗争而命名,广场上耸立着彼得大帝骑马的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塑像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这一塑像曾受到伟大诗人普希金的高度颂扬。

查良铮先生对诗歌《青铜骑士》译道: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我爱你庄严、匀整的面容/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王小波在给自己的《青铜时代》一书作序时就引了他老师这诗来。而王小波也正是这个青铜骑士,他所建造的文学大城,也有这么庄严和匀整的面容,正平铺在我们时代的两岸。

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每个人都有其天才,成为天才的第一步要经历漫长的孤独。天才自当为人类之先锋者,然先锋者不仅要忍耐那无底洞的精神孤独,一眨眼可能还危及肉体本身,君不见自古天才者,多为英年早逝,被生活胀破思想的外壳,化成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给人间以永恒希望。王小波正是这样一个天才,病残的躯体和社会容不下他这伟大的思想,与现实的病魔长期斗争,不屈而死。19974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一个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在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就这样离我们而去。

王小波的死亡换来了作品的重生,在中国来说这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先前的海子可能也不会想到死后的结果。文坛闹哄哄地煞有其事地为王小波搞了些活动,媒体来了,读者来了,一时而有了“王小波年”,真不知尸骨未寒的王小波怎么想。但还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天才不再寂寞,是因为天才经历了长期的寂寞,在后文革时代,王小波终于以他的死证明了灵魂的魅力,压抑的思想获得世间的公正对待。可是,这一切还没结束,在读王小波和研究王小波的道路上,陷进重重,禁忌铺天盖地而来。我们今天回顾活着的王小波与死后的王小波,其巨大的反差正映照着时间的尴尬。

活着的王小波出现的时候,并不受欢迎和关注,其与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在大陆过不了出版关,大概也是地下文学的那类。一个被长期冷漠的人,忽然之间被高高举起,真不知是何感受。小波死后,读者心中积蓄多年的力量趁机借着悼念王小波而爆发出来。这可不得了,好似有周恩来逝世时的四五事件那样,具有群众基础的社会政治影响,官方就慌了,开始先四处严打王小波作品,最后也不得不屈服了王小波,到这时王小波才算是“合法”了的。

纵观王小波十七年出版的作品,他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并给予我们的时代下了狠狠的一剂猛药,冲破了红色禁区,揭开了文革的遮羞布,恢复人类本真。而且,“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和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从19809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人秘传故事》,大陆严禁之后在19923月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的《王二风流史》,尤其是19928月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的《黄金时代》,直到小波死后回归的遗稿在19982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地久天长》。从王小波著作出版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活着王小波的多部分作品不间断地在港台出版,死后王小波才真正得以在大陆进入公众视野。这对于一个忍受了近20年作品不得公开出版的作家来说,这无异于扼杀其文艺生命。但王小波并不屈服,他一直坚定地站在民间立场,以小说和杂文为双刃剑,真诚地用个体生命去构筑他的自由主义世界,无情地把中国社会的丑陋面目暴晒在真理面前,以一介儒弱书生之身抵抗来自强权的压迫,在一潭传统污水下崭露头角,孤独地为启蒙整个时代献出宝贵的灵魂。王小波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上骨头最硬的先锋之一。

通读王小波作品,我们不得不为其独特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而折服,那幽默轻快的笔调如同江南水乡的瑰丽风景一样扣人心弦,那看似荒谬的故事反而折射出更深的理性思考,那种喜剧幕布之下隐藏的悲剧心理无时不在敲打着荒唐的世界,那倒立行走于凡尘间的伟大思想烛照着几千年的黑暗,王小波创造了一个文学奇迹,也只有王小波才能创造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奇迹。而他的代表作《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金铜时代》《黑铁时代》)正是这奇迹的三大文学丰碑,它们穿透各种时代,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纠葛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之上,让读者看到了一滩滩美丽的血花凋谢在一座座坟墓里,祭奠着我们的时代,也打扫着我们的时代。

事实上,王小波最为天才之处是其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中国古老的文学对话体,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跨越所有爱恨情仇的人类感情模式,把一个臭名昭著的时代放在男欢女爱的场景里尽情地表现强权与人性斗争,用真诚的白话文本解读和思考了文革时代的悲剧以及产生悲剧的根源。例如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白桦甚至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里,“性”是一个很高的禁区,而王小波偏偏是通过人人忌讳的“性”来表达对强权对人性的扭曲。他的小说之所以一开始不大被出版社和文学界接受,不仅是文中的性描写,而且还带着对文革写作禁区的冲击,要知道直到今天,性和文革仍然是有很多禁区的。

其实这些文字不比贾平凹、莫言、林白等人来得露骨,也不与王朔之流来得卑鄙无耻,只不过是来得直率点罢了。他在小说中往往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个“我”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相似重叠,但放大给每个中国人,几乎可以说是一具笑中带血的脸谱,“王二”由小说到杂文,这个脸谱变化多端,幽默机谨,无所顾忌,不畏强权,至情至真,在不自由的环境下呈现出心灵上的自由自在,而且是把心里想的用各种方式去行动,使其具体化。读者大都只是为王小波那独创的笔法与睿智的思维折服,有的一笑而过,有的略有所思,可惜的是体制内的文学界、学术界、批评界、思想界受了太多顾虑,单纯就其现象而谈现象,如同出现韩寒的时候一样,而对于王小波小说价值的技术性讨论,他们就保持了异常的缄默,可以说,王小波还是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这可以从大陆编的当代文学史看出来,王小波在其中的分量甚至不比异议作家高行健。

评论界有人认为,“王小波的出现与逝去,是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二次复兴与沉寂。”这样说得未免太客气了,第一次复兴是在五四时期么?那也就是说,中国自由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东西了,可你们怎么就喜欢套用政治话语说这就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呢?说到沉寂的话,倒还真不假,要真不沉寂的话,我想今天的新闻也早应独立了,言论也早该自由了,可我们看到了什么?王小波还不是被晾在那里等待别人来强奸?或许就是做个纸人搁在你祖坟上,忽悠世间罢了。

作为“一个富有自由人文精神和独立知识分子品格”的作家,王小波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一种现实:“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因千百年来统治意识的加强以及利益需求的不同,而使其成为边缘思想,历来被视作“异端”,可又不能不用,不论是历史上的动乱或稳定时期。王小波所接受的东西方文化涵养,使其认真审视自身的不足,在差异中寻求理性的突破,用文艺的形式彰显其哲学状态。他继承的文学主张,是与近现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不可分割的。这里所说到的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从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纵看横说,古今中外,都说明要完整解读王小波的文学世界不是一件易事。

    但不论如何,王小波的出现,不仅给行将陌路的中国当代文学再注入一剂安乐死,同时又开创中国当代文学另一条道路,遗憾的是王小波英年早逝,没有给我们指明方向,只是打开了一个缺口,让膨胀的思想钻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为渴望自由而得不到自由的人留下种子。王小波死了,其作品还是不得安生。十二年过去,如果王小波还活着,我想连他自己也是不得安生的。在中国,如果真有一个青铜骑士塑像立在天安门广场,这无异于自由女神站在了孔庙里,难怪乎一群御用文人视之为洪水猛兽了。王小波说过:“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惜,在中国就算有天才,也是要早死的,中国没有索尔仁尼琴,没有为自由而战的彼得大帝塑像,在中国有的是“特色”,甚至连青铜骑士王小波都容不下,最后容得下的只有监狱了。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日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