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以电影《真爱至上》为例浅析21世纪英国流行文化解读

时间:2021-06-29 12:01:28     作者:朱彦玮      浏览:9613   评论:0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学生:朱彦玮   指导老师:李聪聪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流行文化都在步履不停地发展,更迭,但回过头看,21世纪初英国流行文化仍是世界流行文化发展历程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有多少人渴望回到那个“黄金年代”。本文通过浅析2003年英国电影《真爱至上》,尝试从意识形态,流行歌曲,国家现状解读21世纪的英国流行文化。

 

1.渗透进国民心中的爱——意识形态大融合

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学的探讨。流行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也一定程度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真爱至上》是于2003年上映的影片,相当于“贺岁档”,并掀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文化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大融合的把控功不可没 。《真爱至上》中,关于爱的母题贯彻全片,用十个不同的爱情故事,书写了在英国这片土地的浪漫诗篇。

在文化研究中,关于文化与权力关系的理论,往往是围绕着性别,种族,阶级等关键词展开的。在这其中,我们不关注爱本身,而先关注爱的对象。不同的故事中,关于爱的对象不尽相同。英国首相和下属的爱,爱上好朋友妻子的男人,不同肤色之间的爱,作家与语言不通的女仆的爱,中年危机的爱,小孩之间的爱,甚至是因性而生的爱……这些爱,跨越了阶级,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性,跨越了语言,跨越了年龄,也跨越了亲情。这正代表了21世纪初英国的流行文化。英国的历史经历了相当多的民族战争,以及17世纪殖民扩张后,英国的人种构成就相当复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多人种混合的国家,同时英国也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国家,民族矛盾,人种矛盾,阶级矛盾……一系列的关系,让英国人与人之间的爱的环境渐渐固化起来,而导演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些矛盾,开始用爱缓解这些关系。

李二和先生在《舟船的起源》写道,“爱,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她属于整个生命系统。因为爱,我们才觉得美好。生命才拥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爱,出自心灵,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顾和牵念。是对世界的怜惜和悲悯。”这份爱,藏在的是每一个人的心里,而不应该被肤色,阶级,性别给拦住。导演针对社会情况,为全英国的人民献上了一份爱的情书,乘上了意识形态大融合的这一份主流思想,这算得上是英国的主旋律电影了。

 

2.世界流行音乐的缩影——世纪初流行元素的精华

1849年波兰作家 李贝尔特所著的《美学,或美的科学》中,他把艺术分为三个大类,九个小类,其中,“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正是出自于此。从音乐本身来说,音乐需要在音乐时长的铺垫中,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另一方面,音乐就如同史书一般,也记录着那个时代最精华的文化精粹。对于音乐时代而已,《真爱至上》的插曲,几乎是英伦,乃至世界的流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就如电影主题曲而言,Christmas Is All Around是基于圣诞节而创作的歌曲,代表了圣诞节这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充满迪斯科元素的Jump (For My Love)jazz感溢出来的Turn Me On,代表英伦文化的英伦摇滚Wherever You Will Go,甚至还有当时正在萌芽之中的嘻哈,这些经典的元素揉成一块就成就了当时最欢迎的电影。《真爱至上》能够在电影史上留下地位,不仅仅因为它的内核,它里面所代表的流行文化符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流行文化对于阶级有一定的破壁作用,比如片子里首相跟着一首迪斯科的乐曲而舞动,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堂堂一国首相,应该听高雅上流的古典乐,而迪斯科把首相“拉了下来”,这样能与普通的平民们产生共情,打破了阶级的固化。其中还涉及了不同国家流行文化的交流,电影中那位去美国寻艳遇的小哥在车上和他的好基友说话时放的歌,是美国当红组合Maroon 5的歌曲,在一部浓郁英伦风味的电影中,响起极具美国符号的音乐,在电影的观感中,并没有觉得难受,而更体现了流行文化的一种交融,别具一番作风,也象征着英国和美国虽然政治之间有分歧,但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桥梁,仍然可以连接人与人的心。

 

3.英国特色文化符号——英伦风味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真爱至上》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的英国文化符号,构成了一幅充满英伦风情的画卷。其中,最让人惊喜的文化符号则是“憨豆先生”的出现,罗温·阿特金森虽然只是在电影中作为一个彩蛋出现,但不妨碍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嵌入电影中,“憨豆先生”在英国的荧幕活跃了三十年,俨然成为了英式幽默的代言人,英式幽默是产生于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的某些有喜剧效果的语言和行动的总称。许多展示英式幽默的英国电视节目在世界上变得颇为流行这成为了展示英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强烈的讽刺和自嘲的主题贯穿英式幽默。也同样展现了英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另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表现在首相在面对美国总统的对话中,一段振奋人心的话,不是严肃的致辞,不是强硬的说法,而是对于文化和态度的自信。一句The country of Shakespeare, Churchill, the Beatles, Sean Connery, Harry potter, David Beckham's” (“我们有莎士比亚 丘吉尔 甲壳虫乐队 肖恩.康纳利 哈里.波特 贝克.汉姆的左脚 贝克.汉姆的右脚云云”),这不都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一种自信吗?莎士比亚代表着英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丘吉尔代表了国家的强大和强硬的态度,甲壳虫乐队,肖恩.康纳利,哈里.波特则代表了英国的流行文化,一个个文化符号的堆砌,既表现了英国独有的英式幽默,也展现了英国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一句“A friend who bullies us is no longer a friend” (“一个仗势欺人的朋友算不上是真正的朋友”) 则进一步体现了英国要自立自强的决心。我相信当年的英国人民听完这句话之后的感触,不亚于我们看《战狼》时,吴京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激动。英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现英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英国“贺岁片”而言,既展现了英国特色的文化,更体现了英国民族的不惧强权,自信自强的精神。

 

 

结语

流行文化与身份认同感相辅相成。流行文化既记录了民众对过去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也记录了英国国民对二十一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文化反思与理解。一方面传统、怀旧的英国特色得到了传承和保留另一方面英伦流行文化也开启了媒体和大众对英国身份的新一轮思考和重建。到了21世纪英国的流行文化本身成为了怀旧英国性的一部分并通过媒体和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重新介绍给新一代的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李华 《真爱至上》中的英式幽默赏析

[2] 刘艳燕 李秋 《从憨豆喜剧浅析英式幽默》

[3]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

[4] 殷丽爽《理论、现象与路径——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文化传播理论的别样解读

[5] 吴诗桐 流行音乐与国家认同感的建构 ——以“英伦摇滚”为例

 




责任编辑:食不食鱼丸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