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剪刀手爱德华》:镜像之中的自我寓言

时间:2020-08-17 20:45:25     作者:黄乔栋      浏览:9606   评论:0    来源:青年作家

《剪刀手爱德华》:镜像之中的自我寓言

文/黄乔栋


剧情简介: 爱德华(约翰尼•戴普 饰)是一个机器人,他拥有人的心智,却有一双剪刀手,孤独地生活在古堡里,闯入古堡的化妆品推销员佩格把他带回家,让他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单纯的爱德华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薇诺娜•瑞德 饰),金也慢慢的被爱德华的善良所吸引。但是,一连串的意外事情让周围的人邻居对爱德华的态度从喜欢变成无法接受,爱德华痛苦地发现,他总是好心办坏事,连自己的爱人都不能拥抱,或许,他注定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我对于这部影片的解读要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开启影片讨论的重要切入口。而在我看来整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也构建成了一个镜像之中的自我寓言。

在拉康看来,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婴儿阶段中,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镜中像,并且把自己的镜中像误认为他者(别人)再到我们能从镜像中认出自己的镜中像就是“自己”。而通过看到镜中自己的形象,婴儿发现了自己的存在。这种通过镜像获得的自我识别,被拉康称为一次同化。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镜像阶段(想象界)。在一次同化之后,通过语言的习得,幼儿通过语言的象征结构接受了社会文化结构,从而意识到自己、他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被拉康称之为二次同化,幼儿从想象界过渡到象征界。

而我们在拉康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去开启对于这部影片的阅读与讨论,我们会发现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我们难以给予主人公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无法通过任何他者去获知自己(剧情中他原本是一个饼干工业程序中的机器人,续而被改进为“人”而这位科学家却未来得急给他一双手就以去世了)而在这座空无一人的城堡里,他的“我”的概念也续接着“我”是工业程序中的机器人的状态,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身份也成为了他对于自我认识的一个镜像。而他却无法通过“媒介”去感知自己成为“人”之后的新的镜像而存在于其中的是对于自己的双重误认。(其一,是将自己镜像误认为前者,其二,是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都来源于他者,或者是说我们的主体是在误认镜像便是真正的自己中确认的)所以,作为主人公,他是作为一个尚未“一次同化”的“婴儿”进入到一个家庭之中的。

这层意义上来说,可以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全镇人都对主人公有好感,并给予关怀,而他在某种意义上让主人公完成了他的“一次同化”的过程,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人”,接下来的剧情:主人公开始被人怀疑被人以道德以告诫,并给予其惩罚。这样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影片的第二重阐述那就是:主人公对于“二次同化”的极力突围与到最终的无奈落网。他无法获得的另一重镜像,使得故事无法完善,最终完美的成为一个孩子的“童话故事”。而其中通过女主的回忆,怀旧的方式展开影片的全部叙事,便是在展现主人公的某种匮乏的同时诉说着我们对于我们自己镜像的某种依恋与自恋。(正如剧中,女主说:“我想我在他的印象里永远都是最美的样子,所以我不会以老去的容貌去见他”)。

《剪刀手爱德华》的阐述的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讲述,他在有意无意之间完成了对于我们人生镜像的一种寓言:我们在获知自我身份的同时,我们又在自我身份的匮乏中依靠幻想与误认在维持着对于“自我”这个镜像的欲望,但我们又永远无法到达这样的欲望,因为这样的欲望只是现实的补充物。


责任编辑:食不食鱼丸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