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儒家的入世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时间:2006-03-04 00:00:00     作者:杨少媚      浏览:9582   评论: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伦理学、宗教学、哲学、政治,甚至是在文学等范畴,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题,将仁爱之心由己推而广之,使人人以礼相待,以至于整个社会,造就一个大同的理想乌托邦,这是儒家学说拥护者长久的希望。也正是儒家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的投身国家的思想,使历来的封建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以此作为人生最终的目标。 这种入世的思想不但在政治上发挥效用,同时也渗透到各个层面,甚至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子对诗的",,,":"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感发修身的意志,""风俗之盛衰,""合团结的作用,""刺上政,可见这是孔子根据长期的文学实践经验所作出的对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功用和为礼教政治服务的价值的概括。 由此也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与文学是有紧密的联系的

一代文学的产生是需要环境的氛围,儒家的入世思想正是营造了文学创作上的氛围,让无数的知识分子得以将他们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籍此喧泄出来,同时也使得这种建功立业的题材历久不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知识分子目睹这一切,激发起他们要大济苍生,建功立业,拯救生民于涂炭的雄心壮志,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首的文学家将他们对社会离乱的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关心投放进文学中,形成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正是将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建安风骨"这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对慷慨多气的建安风格,刘勰有过中肯的评价,<<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在建安文学中以曹操,曹植父子的诗最为引人注目。 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白马篇>>,<<名都篇>>,<<杂诗>>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将作者要招纳人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表露无遗。

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壮士形象藉以表达自己也想报效国家的愿望。

    “仁”是儒家最本体性的东西,“仁”作为“爱”,作为“恻隐之心”是一种情感,而“情”是全部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成部份。 所谓的“入世思想”其实正是对世间事物有“情”的一种体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对人民百姓的体恤,对自身品格修养的追求,所表现的正是诗人作家们心中的“情”, 这种“情”在文学作品中抒发出来,成为衡量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标准。如我们所熟悉的诗圣杜甫,其作品就充分的流露出对社会,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感。他的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这缓慢,深沉的感情基调源自于他的仁者之心,儒家的入世思想和对世间万物有情的表现。如他的<<兵车行>>,<<三吏>>,<<三别>><< 石壕吏>>等都是控诉当权统治者们大肆发动战争, 只顾个人奢侈生活,劳民伤财,无视百姓生存的作品。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中刻划了当权者的不仁和残暴,还有百姓深受其害却无力反抗的情景。

源于政治道德遭遇的情感一直是被认为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的,这种情感蕴含于文学作品中,使作品具有重大的思想份量,这样的作品也为后世的评论家们所重视。反观那些缺少“情”只具备形式化的文学作品其在文学或社会上都不具有任何深远的意义并且是受世人轻视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就分出了为文造情和为情造文的特征。他认为“诗三百”是为情造文,其“志思蓄奋,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是为情造文的典范,为情者,为了把真情表达出来,会写出“要约而写真”的作品;而那些辞人赋颂,诸子之徒,本来心中并无忧愁,而“茍驰跨饰,”造出许多淫丽而“泛滥”的作品。所以真情者所作之文,实如桃李不言成溪;矫情者作文,便如“男子树兰而不芳”。由此可见“情”在文学作品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而这正是儒家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使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步向更成熟的阶段。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并不断丰富,逐步完善,渐趋成熟的。一般而言,现实主义的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古代朴素的现实主义。这主要是指原始文艺和奴隶社会中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文学作品,它的主要特征是简单而朴素地描述人们的劳作、战争、生活的片段和方面,具有如实的描写生活的倾向,但缺乏典型的文学形象,也很少典型环境的描写。<<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就属于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文学。如<<七月>>,<<东山>>,<<采薇>>等。第二,是完善、成熟的现实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严谨的组织结构,感人的典型形象,广泛、深刻、具体、生动地再现了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正是使知识分子将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自身的感情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那些文学作品真实的反映社会现状,同时流露出真挚的个人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汉乐府民歌<<战城南>><<陌上桑>><<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 ;又如<<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动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诎,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在这篇<<东门行>>里刻划的是一个城市的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最后不得不为家人的生存铤而走险从事非法活动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低下阶层的贫困生活的怜悯。由民歌中可见现实主义正趋向成熟,透过平白的叙事手法,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将一个在生存与道义之间徘徊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还有在盛唐时期的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伟大的诗人,以及后世相继出现的无数作家,都将儒家入世的思想体现于文学作品中,使之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由渐趋成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最后过渡到批判的现实主义,以在小说中进行深刻的揭露和严峻的批判,从而达到如梁启超所认为的“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革命始,欲先民,必自己新小说始。”的改良群治和新民作用,如鲁迅,矛盾等人的作品便是以笔为匕首刺贬时弊,透析现实生活的阴暗面。

           儒家的入世思想引导了中国知识分子们由自己的修身做起,到怀有报负关心国家,立足社会;这种为天下苍生尽责的心同时也由文学作品充分的体现出来,从而对文学作品的题材,社会性以及创作方法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籍:

1.       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3.       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古诗文精读要解(巴蜀书社)

5.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宗法论理精神与中国诗学(上海三联书店)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