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家长对“校园贴吧”这个名词还很陌生的时候,深圳不少中小学生已经把它当作了一个同学间交流的平台。没事去‘贴吧’上“灌灌水”,成了不少学生周末的习惯。
可是,在“贴吧”的各色帖子中,除了探讨学习的,更多的是交友和评选“班花班草”之类的信息。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和老师对“贴吧”应该采取有效的引导,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封锁”,在相信孩子们的基础上,也要通过适当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言论和观点负责。
不少学校都有贴吧
记者在“百度贴吧”简单搜索,发现深圳市很多初中、高中、高校甚至是不少小学如深圳实验学校、深圳黄埔小学、深圳耀华实验学校等等,都有“贴吧”。
记者看到,“贴吧”和各网站的论坛形式上差不多。网友可以发布帖子,并且对其他人的帖子进行回复,帖子则按照最后回复时间顺序排列。唯一不大相同的是,在“贴吧”上网友可以方便地隐匿身份发帖。
深圳大学一位大四学生介绍,这类“贴吧”和以往“校友录”类网站的功能有所互补。“中学班级的校友录我们也常上,不过那里面都是同班同学,大家都认识。在‘贴吧’上的人则是全校的同学,一般都是陌生人。”
一位高二学生介绍,他们学校也有官方网站,但“贴吧”是由学生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在里面说话随便得多,因而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帖子内容五花八门
记者发现,很多学校的贴吧相当火爆。在“深圳中学吧”里,仅仅在上周末两天,就有50多篇帖子发布或者被回复更新过,在“翠园中学吧”和“滨河中学吧”,新发布和回复的帖子也分别有40多条和20多条。
和数量庞大相一致,这些帖子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很多帖子都和学习相关:“学校的小六(2)班是从全市招考的超常班,这个班如何?”、“如果我想上上海交大或复旦的话,需要排到前多少名?”;有的是对学校各项安排发表见解和“牢骚”:“运动会,高三为什么要留在教室自习!”、“到底凭什么足球课要求我们穿全套(运动服)?”有的对老师评头论足:“你最喜欢高三哪个老师?”、“×中哪位老师最有魅力?”;有的召集活动:“有没有喜欢电玩的?”、“这周末谁打算去香港?”;还有不少是“寻人启示”和“交友帖”:“谁有林××的照片?”、“寻觅高二漂亮女生”、“现初三各班班花曝光!”,不一而足。另外,还有一些转贴新闻报道、对社会话题进行讨论的帖子,也有个别帖子甚至还有人身攻击和谩骂之嫌。
家长:孩子的话题让人有点担心
“校园贴吧”是完全开放的系统,不仅学生可以登录浏览,老师和家长也可浏览或发表帖子。但记者调查了多位家长,只有一位家长表示“女儿曾经提过‘贴吧’”,其他家长均表示从未留意过。
记者引领一位家长进入了其孩子所在学校的“贴吧”,看到帖子的题目让她不禁有点担心。以上周回复和发布的帖子为例,除了几个学校大楼照片、讨论期中考试和小笑话外,多数帖子竟然都和相貌和交友相关:“没想到张×那么出名啊”、“初一谁是校花?谁又是丑女?”、“林××,暴牙!”。甚至有些帖子颇有点“暴力倾向”:“写下你不爽的人的名字和最爽的人的名字。”“初一谁最牛?”“真是不敢相信有些话是初中的孩子能说出来的。”这位家长有些担心地说。
孩子上初中3年级的吴女士则认为,孩子们在这个年纪开始关注相貌也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有些批评和攻击别人的帖子就太不合适了。”
老师:“贴吧”可成为了解学生的窗口
南山区某中学教导主任向记者介绍,“贴吧”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很新鲜的话题,她本人第一次听说。“现在孩子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小学生都开始有QQ和邮箱了。我想现在的教育机制对这方面观察还不够,以后应该加强。”她说。
深圳市公明中学副校长叶兆波则比较早就了解到“贴吧”。“‘贴吧’是网络环境下学生发表见解的新形式,除了积极了解学生动向也要正确利用和引导。网络上学生没有约束,虽然有时候反映的问题有失偏颇,但很多意见也很中肯。我也经常会到‘贴吧’上看看学生们最近有什么新话题,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反思学校教育工作的得失。我觉得,‘贴吧’可以成为老师了解学生的新窗口和途径。”
专家:“贴吧”话题可成班会主题
对于“校园贴吧”这种网络新形式,家长应如何看待,学生该如何使用,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怎样引导,才能使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记者就此采访了深圳大学教育系主任赵卫教授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心理健康专家罗俊。
赵卫教授认为,“校园贴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形式,应该被看作是学生相互交流、认识乃至学习的有益形式,也是学生社会学习和模仿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贴吧”上发表的观点、看法虽可能五花八门,甚至出格,但要相信学生中明事理、持公道的一定占多数,主流倾向不会处于下风。这些正确的观点也会逐步影响言论偏激或落后的同学改变看法。
当然,相信学生的判断力也不是对“校园贴吧”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赵卫教授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当常上“贴吧”浏览,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同学们关心的重要话题,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班会进行讨论、展开辩论;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直接加入“贴吧”活动用正确的言论引导学生。
罗俊认为,“校园贴吧”的内容是成人社会网络文化的投射。各式“选美”、“选秀”充斥在成人社会中,当然孩子学会的就是选“校花”、“校草”。孩子的语言文化是向成人社会学习而来的,他们的某些表达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酷”或“时尚”,是想证明自己的独特个性。所以成人对他们的表达无需太过于紧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在“贴吧”中不健康的因素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
罗俊建议,“贴吧”作为孩子沟通表达的渠道,学校、老师、家长要共同关注,重疏导而非“堵”或忽视;向“吧主”和学生发出倡议,净化“校园贴吧”文化,引导学生的表达正向、有建设性,而非攻击性;将虚拟校园与真实的校园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对“贴吧”上孩子关注的热点话题召开主题班会;学校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可主动参与“贴吧”,建立如“知心姐姐”专栏,对有严重情绪宣泄或语言暴力的学生,主动沟通;另外,老师、家长在生活中也好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解读学生关注的话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