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信仰的力量——《追风者》观后感
罗曼罗兰曾说:“人这一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信仰不是迷信,是一种信奉,是内心深处和道德层面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能够驱使一个人极度地相信、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谈起信仰,不得不提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追风者》,在我看来,关于信仰的力量鼓舞人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贯穿全剧。该剧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那时的上海金融局面跌宕起伏,工业化运动正在发展,魏若来出身贫寒,一心想实现金融报国,凭借超群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央行高级顾问沈图南的赏识,如愿进入国民党中央银行工作;经过“假币案”“债券案”等事件,现实与理想让他陷入迷茫,师徒二人对国民党的认识各不相同,后来两者因不同的选择最终分道扬镳。同时,沈图南的妹妹沈近真,早已是共产党员的一员,她坚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甚至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她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给魏若来带去光明与希望,最终魏若来参与到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的战争中,逐步成长为共产党经济战线上独当一面的红色金融家。剧中他们用担当与奉献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实现了对信仰的实践与坚守。心中有信仰,初心永不变。沈图南,曾出国留学,聪慧睿智,理想主义者,三民主义信奉者,受命在央行工作。他坚信只要坚持到底,国家就能变好,就能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他的初衷是报效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让国家变得富裕。然而,各种事件中看到国民党政府与民争利,对国民党政府的一次次失望,他一次次只能强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身为高层,有心无力,看到了国民党内部腐朽却只能服软,救国的信仰早根深蒂固,凭一己之力收拾残局或许也是无奈之举。被共产党抓捕后,来到苏区,他看到心中的理想国,看到了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妹妹沈近真的牺牲,国民党政府的软弱让他在救国路上不断觉醒,守住初心,在国家富强的路上毅勇前行。心中有信仰,追风奔万里。魏若来,出身寒门,记忆与计算能力非常出色,他对三民主义感兴趣,坚信金融救国,去追求建立一个有序的经济体系。从苏区来到上海,愿尽毕生所学,报效国家,他相信“中国有句古话,乘长风破万里浪,你们所看到的贫瘠土地,只要给予时间和耐心,一定会长成足以支撑世界的经济良田”。然而,从假币案、库券风波……他逐渐认识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朽,最终“我以在这座山中为耻”离开了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地方,苦闷茫然之时,沈近真用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他的内心。他们一同来到江西,在那,他看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姓安居乐业,深切感受到百姓过上了好的生活。心中有信仰就会有力量,他实现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最终成为了一名红色金融家,他也用行动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心中有信仰,追梦路上有力量。信仰如光,照亮前行的路。沈近真,家境优渥,外国留学者,钢琴演奏家,回国后成为一名兵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原本可以在哥哥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活。然而,身处乱世的她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心系国家,她有着高度思想觉悟,“因为信仰,因为要救国救民”,加入了共产党,不追名利、不惧困难,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次出色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她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属于它的意义,有些人的死,轻于鸿毛,而有些人,则重于泰山”,为了她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她不忘初心,最终为保护祖国的未来光荣牺牲,用短暂的一生去印证了她的信仰,也是信仰的力量照亮了她前行的路。如泰戈尔所言:“信仰是鸟儿,当黎明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讴歌了。”观看《追风者》感受了一场革命胜利带来对信仰的力量的思考:信仰,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常态,只要心中有信仰,内心就如同有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前行的路。何其有幸,生活在如今美好的年代,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又怎能忘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永恒主题?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只有坚定心中的信仰,并不遗余力地追随,才能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诗篇。
2024-05-05 20:00:00 作者:张柳原 399 0
《雪山大地》,一曲波澜壮阔的高原赞歌
雪山大地是藏族同胞的自然崇拜,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净域。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且位列长篇小说奖榜首的《雪山大地》,围绕着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地展开故事,叙写了汉族藏族同胞携手共建家园、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雪山赞歌。小说的开篇扣人心弦: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强巴作为县畜牧科科长到草原蹲点,偶然住进了藏民桑杰家的帐篷,却遭遇特大洪水,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而牺牲;父亲带回了桑杰的聋哑儿子才让,为他治病,培养他成才;沁多公社的主任角巴将神马日尕送给父亲,父亲当上代理县长后,却被要求撤了角巴的主任一职……小说的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令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父亲被救后,一心一意为藏区的发展奉献青春和生命。他是一个汉族干部,却与藏族牧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被他们当作自家人。父亲创办了沁多县第一所小学、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医院,成立了第一家贸易公司,草原有了电话、摩托车,还修建了电视塔。后来,父亲升任州长和州委书记,开发房地产、修路、规划城市建设,提出了制止沙化、挽救草原的十年搬迁计划,同时恢复草原生态,建立生态示范区。他的一系列举措使阿尼玛卿草原入选中国最美草原,沁多被评为“高原最佳景观城市”,牧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父亲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母亲原是省医院的外科医生,为了救治麻风病人,她常年待在生别离山,是藏民们心中妙手回春的女菩萨。才让被父亲带到西宁后,母亲带着他遍访名医,终于有了听力,学会了说话。他勤奋有灵性,取得了清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受父亲感召,他回到阿尼玛卿州,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母亲、父亲和才让,都为了工作没日没夜地操劳,先后因公殉职。而“我”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在兰州当大学老师,回到沁多学校当了校长。“我”终于接过了家族使命传承的接力棒,开始深情回馈这片雪山大地。“我”的妻子梅朵回到草原成为女明星,却心甘情愿去生别离山当整形医生。就像父亲总结的那样,“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缘分在它一出现时就带着无法回避和不可违拗的力量,点亮你,熄灭你,一辈子追随你,这还不够,还要影响你的所有亲友、所有后代。”小说塑造了真实生动的汉藏人物群像,包括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他们是沁多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是阿尼玛卿州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小说充分展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体现了作者悲悯宽厚的人文关怀。小说还完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雪山大地、人与动物的交融。神马日尕是赛马会冠军,极富灵性,奔驰起来就像一阵疾风,是父亲四处奔波的好帮手。后来,日尕又成为草原的头马,带领马群离开退化的草场,进入牧草丰茂的丹玛久尼自然保护区。酥油茶、糌粑、藏袍、哈达、骏马、藏獒、扎西德勒,以及神圣的雪山大地、苍远辽阔的草原……小说蕴含浓郁的藏地风情,神秘的藏族习俗令人目不暇接。藏族人认为杀生有罪,只要饿不死,能少杀就少杀。亲人去世,藏族人不哭,他们认为“活人的眼泪会滞留灵魂远去的脚步,就像被酥油粘住了羊毛,被水打湿了翅膀”。藏獒梅朵红去世,“学校降了半旗,全体学生到校门外的草原上给它送行。藏红花叫来了官却嘉阿尼,给它念了经,又拉马驮着它,去了雪山脚下。”小说的语言极富诗意,全书十七个章节前都有优美的诗句,都内嵌着“扎西德勒”,比如:“一只白唇鹿站在覆雪的山巅/摇晃犄角切割天地的分界线/切割红与黑、白与蓝、明与暗/它让扎西德勒变成爱的代言。”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这分明是爱的宣言。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生动的藏族语言令这部小说独具特色。藏族人说话就像泉水叮咚般动听,“轻轻飘过的祥云不让人知道,轰轰走过的黑云吓人一跳。这么多物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是你不知道的人眷顾了沁多草原。”“石头是软的,酥油是硬的,云彩是羊毛的,太阳是牛粪的,自己掂不清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滚下山的石头上不去,流进河的雪水回不来,鸟儿不会落在上次啄过虫子的草枝子上,你喊一声再把声音装回肚子里的事是没有的。”《雪山大地》是一部致敬父辈、致敬青藏高原建设者的深情之作。作者杨志军,1955年出生于西宁,定居青岛之前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年,他对雪山大地饱含深情,见证了那里几代热血青年的奉献人生,也见证了藏族牧区向城市化转型与翻天覆地的发展变迁。在作者心中,那些为雪山大地付出整个人生的青藏高原建设者,有理想、有胆识、有担当,他们爱自然,也爱所有的生命。
2024-05-04 20:00:06 作者:乔欢 402 0
还好曾经有你
夏日的艳阳炙烤着大地,点点残云仿佛也被融化了,屋外蝉鸣声阵阵,揉碎的画纸孤单地躺在一边,水彩颜料湿了又干。我迟迟无法落笔,早先画画的专心和耐心,已被日复一日的练习消耗尽,心中仅存烦躁与怀疑。离作品提交还有3天的消息令我更加着急和慌张。“是不是遇到瓶颈了吧,你先看看我怎么处理?”你走过来。阳光洒进窗沿,为你镀上一层金边,你调和好色彩,拿起画笔,短暂的思虑过后,开始作画,起落之间,画纸上的线条优美灵动,每一笔都活灵活现。霎时,画的框架已被打好,接下来就是上色了,先用淡色调画底色,再用深色调加强层次感和立体感;这次画面颜色层层叠叠,一点点晕开,变幻多姿,“要想突破瓶颈,一定要热爱着你所绘的景色,感受着世界的美,耐心去练习、多琢磨绘画技艺。”你一边绘画,一边为我讲解。那时你的话语仿佛点醒了我,先前对于画画的烦躁消散,是啊,连自己的心境都无法控制、急于求成,又怎能保证画好画、保障画面的美呢?还好曾经有你,把我从困境中拉出,有了欣赏自然美景的动力。再次换我持笔时,你带着我走到画室旁的小溪边寻找绘画的灵感,阳光调配着春天的颜色,我坐下,调整好画板,拿起铅笔。“先别动笔,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春光!”你拍拍我的肩。我闭上眼,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春风吹拂,蝉鸣阵阵......感受着美好的风景,我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你的方法果然管用,我用力均匀地行笔,一下子图画的线条平稳了不少,云彩在天上飞快地跑动,我运用灵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自然的美好,你一直在旁边陪伴着我,时不时提出修改建议。再稍加修饰,一幅令人满意、完美的作品跃然纸上。我的作品按时提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好曾经有你——我在画室的挚友,给了我如此大的帮助与启发。你把我拉出困境,有了欣赏自然的动力;又把我拉向自然,在美景中成就更好的作品,还好曾经有你。轻松的那段时光总是短暂的,上了初三的我已无暇顾及兴趣爱好,我已经很久没有去画室了,我们渐行渐远。但每当我面临学习上的困难时,总会想起你说过的话“热爱着世界的美”。朝日的暖阳染红了天空,树叶发出金光,河水中如有星星荡漾......我的心又平静下来,你又一次帮助了我。感谢曾经的那个你,感谢美好的自然,感谢这个世界。
2024-05-03 20:00:56 作者:李沛园 391 0
诗词中与先贤“对话”
行香子·谷雨绿染疏桐,雨打芳丛。山色青,布谷啼东。杏桃落尽,姚魏谁同。待浮萍生,香椿嫩,天晴空。莫愁春暮,又见熏风。轻烟里,草木葱茏。天南地北,雨润畦中。唤云端开,茶当酒,繁花同。临江仙·听雨坐揽西窗白雨,行差东栏墨涌。可怜疏影瘦飞红,流水奈无意,豁朗又朦胧。尘沙洗濯新绿,多少乱绪思空。一念禅心妙无穷。闭门思近过,独处望西东。如梦令·游大鹏古城烂漫红花入户,阶上青苔浓露。独步鹏城路,不知返途。何处,何处,新雨落谁小筑?行香子·余荫山房诗意旗袍偶成风绕长廊,燕语画梁。闲依栏,余荫留芳。一处山房,胜似仙乡。有临池馆,虹桥月,深柳堂。袅袅歌酣,雅雅霓裳。谁回眸,道尽千般。一袭旗袍,诗韵无双。在手中卷,面若桃,步生香。江城子·大学城中心湖有踪水天一色叠赤霞,半月悬,云遮画!山光散去,湖鳞任叱咤。龙门一跃英姿飒,若赤兔,又胜马!也无新雨也无花,新梦起,怎得夸?莫问金魁,今秋落谁家!一阕新词至天涯,流水处,山河呐!
2024-05-02 20:00:00 作者:韩秋凤 573 0
回到我的江汉平原
你好吗,白马请把你的气味、呼吸,还有心跳交给我好吗?白马让我再路过那棵冷杉木和外乡的孩子们轻轻说声再见迷失在方言的方阵里恐惧让多少双眼睛干涸我拾起一粒秘密的种子野草和诗歌,会在某一天发芽白马,白马真实和谎言,哪一个更沉重在走入黑夜之前我选择了一把有名有姓的剑回到我的江汉平原这样就够了我们在春日里放歌,任凭露水浸湿衣裳有多少故事曲折依旧但那比远方更远打开小麦、田埂,和一群羊至于鸟叫、蝉鸣——我害怕它们的啾啾野鸣时间取走了水泥墙里的蹉跎它们将我归还给了我的江汉平原
2024-04-30 14:55:08 作者:曾慧聪 649 0
“五一”调休再上热搜,众口难调该如何休?
2024年“五一”假期的调休安排引发广大的社会关注和热议。以2023年为例,由于4月23日和5月6日需要继续上班,网友戏称“五一实际只放一天假”。今年宣布五一调休日期后,4月28日和5月11日需要补班,原本期望在调休后获得长假期休息的民众发现经过调休后,不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在接连五日放假前后,均需要连续上班7日,有的工种甚至需要“倒贴”上班,连原本仅存的一天假期也消失,连续的工作天数过长,骤增工作压力,连年的节假日调休安排引发大众质疑和批评,相关话题被接连推上热搜榜。这些年,有关“五一”“国庆”调休话题几乎成了每年都会上演的节目。在接近假日的时候,讨论声此起彼伏。扣除双休日和调休后,“五一假期”变成一天,“放假”变成“假放”。调休的诞生是由于原本的法定节假日期过短,有的节假日仅有一天,无论是对出游还是休息都很吃力,所以出现了现存的先“借”后“调”,使原本的短假成为长假,既延长了假期,让劳动者拥有更充沛时间休息和出行,调节身心的状态,又能促进民众到各地旅游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调休的初衷本意是让劳动者利用这一次的长假缓解工作压力,减少长时间工作引起的各种负面问题,也可以让在异地务工的劳动者可以回家探亲,回到家中的港湾。社会在迅速地发展,时代在不停地前进。不同的工种工作时间有所不同,务工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加长,劳动者需要面临各类工作压力:“大小周”“没日没夜地加班”“单休”,当时代在进步,调休却停滞不前时,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的。享受“五天黄金周”的代价是前后一共要上14天的长工,对这部分劳动者而言,这不再是享受休息,是一场身心俱疲的“酷刑”。对调休反对者而言,“五一黄金周”面临的是“周末假期硬凑”、意味着调休可能带来更长时间的工作周期,节前节后的连续工作日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特别是对于工作制度不规律的劳动者,调休反而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五一假期都会出现“高铁票难抢”的连锁问题,部分离乡在外的劳动者无法顺利归家,焦急归家的心情无法被抚平。很多劳动者独自过完所谓的五一假期后,在身心没有得到足够休息,又要面临长周期工作,拼凑的假期并未增加公众的幸福感,反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不满和意见。假期的集体爆发式消费,也导致当地旅游部门压力徒增,公众出行的成本增加,譬如有个别城市旅游标语呼吁市民前去其他城市,飞机票、高铁票供不应求等现象,“冲脉式”消费模式导致部分物价短期暴涨,大众的焦虑消费等问题在假日中频频出现。显而易见,在种种问题并出之下,假日制度也应随时代优化和改革。一味地否定调休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五一”调休触及社会和谐和经济效益,不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之下忽略大众的意见和心声,在本该是利民的调休政策出现本末倒置时,正视调休对民众的影响,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类社会情绪,针对背后的核心问题,整合有效、合理的意见,构建利于大众又惠及国家的政策,提高假期实际质量。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上,可以配合社会制度和政策,搭建联系两者的桥梁,避免一刀斩,以科学透明的方式制订出更有人性化的调休安排和政策,而非一味遵循先天不足的“东拼西凑”调休方式,给予劳动者真正释放压力,修养身心的假期。关于假期的安排亦提前进行通知和安排,让各工种的劳动者提前安排相关工作和生活,避免工作和生活时间产生严重冲突,最大限度发挥假期的作用,减轻“五一黄金周”所带来的压力。考虑优化调休制度,在处理大众意见和优化调休制度一事,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深入考量当前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将大众意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灵活调整政策细节,避免因连续工作周期过长而导致的工作负荷过重现象。惟有落实好一系列优化假期政策的安排,各方人员共同努力和推进,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和社会进行评估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方式促进节假日经济消费和经济效益,提升民众面对假日调休的幸福感。
2024-04-27 20:00:02 作者:陈煜希 45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