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非主流”成主流(赛)

      不知自何时起,眼球所见的女生的两个脚丫子都往里拐--内八字,男生也不乏此行。从网络上“非主流”的图片看来更是比比皆是。   为何要这样站呢?两脚尖向中间靠,这是在表达什么吗?谦虚?内敛?害羞?或许这样的姿势看起来会使脚略显修长,拍起照更凸出此效果,也达到增高的假像。踮着脚尖可解读为轻浮,的确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平常站惯了“外八字”,突然这样站,好像还挺舒服的。还是这样很Q?我还弄不清“Q”的具体定义,但这肯定跟《阿Q正传》的“Q”的意义不同,现今的“Q”可通“可爱”(谐音,英文cute是可爱的意思),但脚这样放可爱?我可不见得。每每于学校,路上见此状时,我都在脑里浮起个问号,为什么要脚这样内八字?这是美吗?极不自然。在过去,内八字的脚更是有带几分天生残疾的味道。现代人的审美观可以说是“乱七八糟”,大众看好的,叫“美”,会成潮流;大众难以接受的,叫“艺术”,甚至说成“后现代”,变得深奥起来,尾随一句“你不懂”。所以“艺术”就无处不在,人人皆可创造。有如联想电脑广告语:联想,只要你想。   当看着天下的女生头发一般卷,眼睛一般大,嘴唇一般歪,玩着女女“断背山”时;当看着天下的女生都拿着相机跑到厕所里对着镜子玩自拍时;当看着美女玩血腥,俊男靓女玩保守春宫图时。大部分男生的确会嘴角泛湿,双眼睁大,当然我面对那些时的感觉是有过之。而对那些细皮嫩肉的男生装可爱的模样只会让我感觉喉咙像安了抽水泵在启动。当“非主流”成主流,便引起的审美疲劳,也只能靠女人一变再变才能拯救,继续偏“非”走,可越变越老,越颓废,越憔悴。现在也不正流行着“颓废”、“忧郁”吗?似乎青年人不再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了。最近看到一句话“对于世俗的全屏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因而我并不是在批判或贬其之俗,养眼美图,何乐不为。存在就有理由,有需必有供。存在的合理与否,时间会过滤,潮来潮会去,大浪淘沙,不是金子的早晚会被丢弃。只是疑问,啥时候轮到相机从下往上拍呢?   所提这些现象的本身都是怀着一种自娱,玩弄的心态,而另有一种是动机不“良”。于我在网上鬼混所见,把自己的名牌的手机、数码产品、化妆品、衣服,鞋或自己在某些高级场所、名车内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QQ空间者甚多。二十岁左右的人此动机何在?当然也就这个年纪的人会做这类事,拿出来“晒”?让别人因此将其划为上流社会?不可否认,大多数如此,而其自身对此也是可意识或不可意识的。拍那些“高档”的照片能怎样?同龄者会羡慕?会追求?而我相信多数人会不屑。年轻人没父母的钱,何来轻则几百,重则上千的东西,展示出来,视者只会知起其家中富有,多多少少也能感觉到“虚荣”、“拜金”两词。在生活圈里上流不够,还得拍下传到博客、空间里,以这网络新媒体传播出去。“名为实之宾也”,金玉其外的,永远只是“实质”附属的东西,只是“宾客”。宋诗《鹧鸪天》有句“风流不在谈峰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意为有才华的人不在高谈阔论,静观深思的才显得意味深长。同理,真正富有的人,在对金钱方面是很低调的。假设庄子上网所见,应会在其留言板上打下“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当然,现今人们价值观、人生观有多种模式,生活有多种方式,只要有资本,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社会的自由。要是在六七十年代,这样做的后果多可怕、要命,所以社会民主也进步了。自由还有我可以在此说那样做的劣处。关于潮流,在这里实在不敢扯太远,范围大了,自己没能力去分析阐明。现在的网络媒体不以放大镜看新闻,改用多棱镜传播新闻,致使“非主流”成主流,搞得人们误以为满社会的女生都变成了凸眼金鱼,误以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那种模样、作风、意识形态,其他也随而学之。愿网络也能传播我的看法,不是反“非主流”,而已其不该成为主流,走那样的路线没钱是玩不了的,我们小康生活还没普及呢,要是照李敖看法,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没形成,实事上也是这样。所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效仿的。“非主流”的风气只能在青少年中快加了虚荣拜金或仇福心理的萌生。写到这,我没分析网络上“‘非主流’现象”的起源、得宠于年轻人的原因和这些种现象的背后的心态。去掉我情绪上的讽刺、发泄,剩下的什么呢?没什么。我想自己只是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又以种“算了”的心态止住的话。这样够了,可以作为讨论的火苗。   闷夏,男生的T恤将越来越湿,越来越臭,校园路上尽添肉色,SZPT特有一景。可难再见那一缎乌黑直发。                                                                                                          07.8.6  征文:大学(专)组    

    2007-11-20 21:20:07 作者:未名回忆录
    • 0
    • 9524
  • 琴韵书声

    当记忆的发条重新转动,任思绪飘飞。由于出身贫寒,家庭文化底蕴淡薄,从小只能远远的眺望文学殿堂,以致于真正的读书生涯在高中才能扬帆起航。如今想起,其中遗憾、心酸难诉,只是我一直坚信“即便临终悟道,亦是人生无憾”。还记得第一次从同学手中接过厚厚的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一书时,心中的激动无亚于想立刻将之融入我的身体中,甚至以之替代我的骨架,支撑我的灵魂。从此开始了我爱不释手的读书生涯,也从一开始就让我提前经历了一个世纪。我的心不再稚嫩。摒弃父母“高考至上”的思想,我不愿成为“一心只读教科书”的高考牺牲分子。于是慢慢地,有了百读不厌的网络小说《诛仙》,认识了毕淑敏、周国平、沈从文、钱钟书等众多作家,爱上了《预约死亡》、《守望的距离》、《边城》、《围城》等书籍。随手翻过张爱玲的《半生缘》,从心中走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有王小波、海子、路遥等,他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心智和人生态度。而人生信念与态度的转变与逐渐成熟,一直以来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它将是我今后人生坚实的奠基。体验过清风明月夜下,临窗烛火,不觉杯中茶香,而被手中书香,字里美味,以及沙沙的翻页书声所迷醉。很多时候往往兴起而读,最后竟忘却腹中饥饿、身已酸麻。读书于我而言不再定位于父母的“望子成龙”,也不是仅仅的为读书而读书。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都已不再是关键。它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是一种飘然天地之外的享受,无拘无束的翱翔。喜欢“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假如可以就此沉睡,我不愿醒来。书的世界,是思想的国度,它需要一颗广博的心,可容纳万千思绪。海可纳百川,自然思则遍宇宙。时常将书喻为为天地洪荒,面对书籍,即是面对浩渺的宇宙与无尽的星空,去感悟生命永恒不变的定律。时常将书看作一首名曲,琴弦轻颤,几千年的思想便从指尖滑落,撩动心弦,抚作一曲生命的凯歌。在书中,我自喻为人间百态的集大成者。跟着作者的脚印,穿越高山流水、月夜星空、浩淼水国、辽远草原,体验异族风情。人生百态似流水,在我心中潺潺流过。还记得曾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我一度重拾缥缈的信心,伴我闯过了高考。那段日子,我的心境一直随着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跌宕起伏,有时情到深处也忘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我的世界,似乎多了曾经艰苦岁月的那一段生活。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的一生,是一直以来支撑我的脊梁。再像网络小说《诛仙》,特别是感受主人公张小凡的一生后,百感交集的我,竟让舍友误认为是疯子、白痴。书是灵魂忠贞不渝的镜子,用以净化灵魂与心智的浮尘,每一页布满沧桑的历史,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读书与读好书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读书应该“取”与“思”同道。从书中取经,然后思考,从中提炼出对现实道路有助益的东西来,那么你的书就是读好了。我不敢大言不惭的说自己读好了书,但至少我离读好书的距离正在慢慢地缩短。曾经意气风发的我有个梦想,想从事文学创作道路,可是随着书海生涯的历练,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但我依然不会放弃。当然,在很多时候读书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古往今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知扼杀了多少充满生机的思想。思想的固执,却寄托在脆弱的躯体中,以致于经常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我不喜欢耗费体力的运动,总觉得还不如留时间看书。当身体默默的变得“宽大威猛”的时候,才蓦然醒悟,茫然发现自己正一步步成为书的奴隶。有时思考的时间多了,在外人眼中便成了发呆,说我是活在现实边缘的人,差不多是这个世界仅存的稀有动物了。如今,我一直在努力,想让自己深陷书中,尝尽百态,但不忘为自己绑一根理智的绳索,只希望最终能跳出漩涡,成全我的梦想。即使终老之时悟道,亦是无憾于生。 编者按:诗书人生,美丽人生。茫茫求学路,诗书万里程!!编辑 漫天雪

    2007-11-20 20:15:03 作者:古木
    • 0
    • 9532
  • 站在高处

    站在高处前不久有幸认识一位音乐系的学生,因为在大学里,大家都会隐隐的地发觉音乐系的学生有点难靠近,这也是我一直都不大明白的地方,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很好奇地向她提起了这个问题。后来她用她老师的话向我做了个简单分析。因为音乐系的学生经常要在舞台上表演,舞台上有绚丽的灯光、美丽的鲜花还有台下观众喝彩的掌声,久而久之,这些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自我为中心,他们似乎习惯了观众给予的掌声和鲜花,却忘了欣赏他人给予他人掌声。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我觉得这里边折射出一些站在高处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站得更高,因为高处代表了更高的荣誉、地位……站在高处,可以望得更远,能够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高处,站稳在高处就更非易事了。站在高处者应该具备一些独特的素质,才能站稳脚跟,否则就会站得越高,摔得越惨。大凡站在高处者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这当然是站在高处者必备的素质,但却不是高高在上的吹嘘资本,也不是挂在嘴边到处炫耀的口头禅。素质是一种内化,而不是挂在嘴边就可以形成的。所以“一览众山小”只有在站在高处者中的一些人身上才算是真正的素质,它不仅代表雄心壮志,而且代表着韬光养晦。这点可以从一些伟人身上得到印证。……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所以他站得高也望的远。前面说过,站在高处者拥有着下边的人给予的更高的荣誉、地位……其实,理性的人心里都明白下边有一些人是不情愿给予的,或许他们觉得比你更优秀,或许是嫉妒你的才华等等。所以站在高处者,应该学会赏识他人的能力和才华。从历史上看,刘备算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心里明白诸葛亮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能得到他的辅佐就近乎得天下啦,刘备是个英雄,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了后来至今为人们所不忘的“三顾草芦”的故事和诸葛亮传唱千古的《出师表》。站在高处者要具备“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却不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否则就真的“高处不胜寒”了。   

    2007-11-19 15:11:02 作者:笑笑
    • 0
    • 9520
  • 文学与灵感

     编者按:    文学似乎天生与灵感有某种联系,也许正如本文所说,灵感激发文学创作,灵感是文学的源泉;然而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但我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文学创作得益于灵感,但不依赖灵感,文学与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文学功底等等有关;最后,期待您更好的文章!谢谢您的支持!——责任编者:狼图腾。              [原创]文学与灵感                      文/断肠客   文学的创作不仅要有文字的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感来激发。文学就是把活的东西转变成文字的形式,因此文学是具有灵性的,具有生命力的物质。一篇好的文章能活活的展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把文字赋于了它生命。然而,这奇迹般的事实主要源于作者创作时所联想到的景物抑或是某种感想,这些都称之为灵感。所谓灵感就是指使人直接或间接的产生某种意象,能表达出某种概念或理论实际以及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的场景。  灵感的来源可以通过观察或感受而生,它不会随意凭空的出现。也就是说灵感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感观或视觉或听觉引起的人们大脑产生的联想所形成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会因为不同环境或人的不同而不同。   就如:有的人看到流水涛涛的时候便会联想到时光也是如此在不停的流逝,于是便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然而,有的人见到此一景象,却想到人类的生命也是如此,流水源于大海最终却又要归于大海,然而生命也是如此,生命的历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于是又有了“生命如流水,源于何处,终又归于何处。”的感怀。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所以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环境的人,也会有不同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联想是千姿百态的,这种触景生情的联想,在我们文学中就称之为灵感。正因为联想是丰富多采的,所以生活中的灵感也会是五彩缤纷的多种多样的。  在生活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景,每一种音符,他们都是灵感最直接的来源。灵感的产生是一种半自动的形式,它是由人的视觉或听觉传入大脑在大脑中转化成某种图像或音符。它主要盾寻一种相似相生的原理,比如当你看到飘落的黄叶你就会想到秋天,这种联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事物被储存于大脑,因为相似景物的再次激发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图象,种种类似于这东西的,我们都称之为灵感。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类特有一种产物。一个生活阅历很深的人,对生活很了解的人,他的灵感通常会比一般人丰富。因为他所接触的东西多,所以在他大的脑中储存的景象就会越多,因而当类似一种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大脑中所产生的景象就会比我要丰富多采.所以他在灵感就会比我们强烈得多.  文学创作是我们热爱文学者的主题,也许很多人会因为没有灵感而无从下笔,因此而迷茫.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便你的生活再如何平淡无奇,只要你用心去感知周遭的一切,你便会发现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有趣的事物,很多是值得你去写的.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那种用华丽的语言去构建一个虚无的世界,而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生活的平凡与美丽,让那些曾经被生活忽略或把生活忽略的人们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去拥抱生活的漫馨,让世界充满爱的温暖.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人类的真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呼唤沉睡的灵魂,解放曾经被封锁的心灵与思想.   然而,我们该如何在浅陋而短暂中寻到一些永恒?一分感动让我们永远也无法忘怀,一份刻骨铭心让我们永生难忘.若要寻得一分永恒,只要你肯赐予生活一分关爱,便有着无尽的收获.快乐与永恒,悲伤与一瞬即逝,都是源于生活,消逝在生活的举足间.灵感亦是如此,源于生活,又消逝在生活中.当你看到或想到一幕美景,并把它记下,那它便得到了永恒.如果你没有把握住心灵那瞬间的颤动,那么它就会因而消逝在这个世界的尽头.   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恍然惊醒,每一次心灵的颤动凝聚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充满爱与梦的世界.把握每一分感动,把握每一次惊醒,把握每一次心灵的颤动,把它们化作永恒.它们是世间最美的色彩,它们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怀,它们是最富有诗意的灵感.灵感源于生活,灵感丰富了生活.把握住灵感,就是把握住生活.   我们如果想学好文学,不仅要不断的去学习,更要不断的去学会生活,正如古人所说:"文非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他阐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们爱好文学的人,想要在文学方面有着更大的进步,要有更深的造诣,就必须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把握那丰富多采的生活.   相信自己,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追求,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傲立在文学之颠. 

    2007-11-18 17:09:48 作者:断肠客
    • 0
    • 9527
  • 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眼中的广州大学城

      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                  ——眼中的广州大学城      大学,在我看来就像航船,沿着城市文化的河流缓缓而执着地驶向现代文明的彼岸。广州大学城,就如同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十所大学的美丽身影,在这里演绎着别样而动人的风景。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小谷围岛,据说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大学城的简介,带着浓厚味道的广告式美化宣传和身居其中的一些人现身说法的真实描述让我愈发对大学城有种云里雾中的模糊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大学城真是我心中必欲穷之其真面目而后快的“庐山”,我宁愿从一个最真诚的角度来观察它,说不定我这个“山外人”可以看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成功的大学城,必须和城市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譬如美国的“硅谷”堪称全球“大学城”的典范,就因为它融入了当地经济发展之中,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我又有一个也许是杞人般的忧虑:大学城还是处在成长的阶段,过早地让它卷入商品经济大潮中左冲右突,企图闯出一条类似的“硅谷”的不凡之路,是否有点赶鸭子上架的荒唐和不切实际?坦率地说,我对大学城的发展前景是很看好的,尽管我不是什么可以站得高看得远的专家学者,但有些如同和尚头上虱子一样明摆着的道理毕竟没有必要板起脸孔说得煞有其事吧。大学城还是有不少可以津津乐道的特色的。譬如整个大学城形成了“三环分明,环环相扣”的布局。(内核一环是“信息和体育共享区”,其次是“生态公园和组团生活区”,最外一环是“组团教学区”。)显而易见,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兼顾各高校特点的原则。而且,大学城校园没有一般大学随处可见的围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先进的建设和文化理念。就像深圳大学,就曾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而闻名全国,成为深大开放的象征。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围墙是开放度的唯一指标。深大的校长章必功说得好,判读一个大学是不是开放,最重要的是心里有没有围墙,心灵和观念是不是开放。也许,对于大学城的人来说,彻底做到心里也没有围墙才是最重要的。宁静,这是我最想形容大学城的一个词语。我觉得对于善于生活和学习的人而言,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甚至很多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氛围。诸葛亮的说法是,非宁静无以致远。从这个层面看来,大学城这种相对宁静的学习氛围真的让我等莘莘学子只有羡慕的份儿。远离市中心的浮躁和喧嚣,远离人流的汹涌与复杂,可以安享一方宁静安谧的净土,多么美好。是的,我欣赏大学城这种宁静,我更欣赏大学城暗含着的一种淡淡的孤独。为什么呢?如果说大学城是一部书,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往往难以读懂它的奥妙之处。我说的这种孤独,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孤独。这种孤独在群体中通常是富有传染性的最缠人的孤独。大学城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是一个把人带向孤独的环境。但是这种孤独本身并不可怕,赫胥黎是这样鼓励我们的: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兰州大学被评为“中国最孤独的大学”,但恰恰因为这种孤独,让兰大拥有了非一般的魅力和韵味。宁静和孤独,也许可以成为一双大学城飞翔的精神翅膀。其实,大学城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其他的姑且撇开不谈,譬如许多人都觉得大学城内在的东西实在远远不够。我们大部分人都被大学城华美的躯壳迷惑了理智的视线,躯壳下面呢?著名的北大教授陈平原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次性建设而成的大学城,硬件很好,但缺乏历史感和校园文化。此话一针见血,让我们从为大学城的辉煌产生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直面这个挑战。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痛苦的现实,在这个前提下不断地争取迈向新的台阶,反而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大学文化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大学的校园文化,表征着大学组织来自内部的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文化作用的存在;二是指大学的文化力量,表征着大学组织对外部社会发挥着文化整合功能的存在。从这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大学城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文化活着,城市才活着。倘若没有活跃厚重的校园文化,大学城只会沦为一潭春风吹不皱的死水。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大学城跟广州核心城市文化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衔接从而避免落个“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尴尬境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易中天说广州是最市场化的城市。大学城能否在这个背景下努力塑造和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尤为重要。媒体曾将广州评为“中国最说不清楚的城市”。说是因为广州在传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交织下,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说不清道不明个中真正的内核所在。然而又何必非要对此有一个铁板钉钉的必然说法呢?说不定这正是其魅力得以彰显的地方。多元的文化,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体现了广州的生猛鲜活。大学城如果得以浸润这“源头活水”,对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个性文化相必大有好处。大学城,这是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各所大学在这里以自己的姿态探索着,成长着,前进着。我愿意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对它最诚挚的祝福——他们望不了多远他们望不到多深但是这岂能阻止他们向大海凝神      编者按:文章观点独到,行文流畅,值得一读!如果说,广州大学城是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那么我要说,南海狮山大学城则是一个美丽的“监狱”。最后,建议您再锤炼文字,忌行文拖沓、啰嗦,祝你有更大的进步!——责任编辑:狼图腾2007.11.18 

    2007-11-18 12:28:34 作者:阿东
    • 0
    • 9523
  • 跨越巅峰  〈周溪文学社〉

        编者按:文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以及追求自由和崇高之情,然而本文作为散文并未能很好地体现散文的风骨,语言还不够精炼,文风有造作的嫌疑,牵强表达,读来显得生硬!期待您更好的文章!——责任编辑:狼图腾     山梁的深沉厚重,屹立于苍茫大地,直插云霄。沉寂的大山铸就万人企及的顶峰。    大海的辽阔豪壮,澎湃于广博的海岸,掀起万丈狂澜。湛蓝的大海造就蓝色的梦幻。    天空的无垠、博大,延伸大宇宙之颠,变幻出七彩的祥云,兆示生命的存在。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健壮的雄鹰,展开负载着理想和梦幻的羽翼,飞越山的脊梁;掠过还的心灵;投入天空的怀抱,翱翔万里长空。把巅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飞越作为自己的任务,跨越巅峰。 鹰的沧桑折射尘世的浮沉 鹰的拼搏展现生命的不屈 鹰的高飞浮现价值的升华 人世的浮华 岁月的蹉跎 无阻前进的脚步 不要让今天留下遗憾 而使明天感到悔恨 理应把今天化做圆圈 让明天感叹完美

    2007-11-18 11:06:31 作者:李运庭
    • 0
    • 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