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星空夜话

星空夜话

  • 诸葛亮到底躬耕何处?

     诸葛亮到底躬耕何处:南阳还是襄阳?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出版发行的教科书对《出师表》、《陋室铭》两文中“南阳”一词的注释截然不同。经媒体曝光后,在网上引起热议,并受到学界关注。围绕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南阳”作不同解释的背后,竟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学术之争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利益之争。“南阳”: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网上有一则针对人教版教科书注释的质疑:“《陋室铭》之南阳,与襄阳无关。南阳诸葛庐,也和襄阳风马牛不相及……”现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陋室铭》对“南阳”的注释为:“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意思是,诸葛亮躬耕地在古代南阳郡,今湖北襄阳市隆中。而现行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陋室铭》一文则将“南阳”注释为“南阳,今河南南阳”。无独有偶,记者发现这两家出版社的教科书对《出师表》中“南阳”的解释也出现差异。对此,南阳市诸葛亮研究会一位同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人教社对“南阳”的解释是襄阳为发展地方旅游,借助教材为学术之争当裁判的结果。出版社:不同注释各有依据“南阳”究竟在今天的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市隆中,学界尚无定论。但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是否应统一注释?教材本身是否有统一审核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初中教科书责任编辑张照告诉记者,目前尚无统一机构对教科书进行审核,出版社按各自依据进行注释。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实现教科书多元化,避免一家观点独行。张照强调:“没有一统天下的观点,也没有必要按照一个标准进行注释。”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责任编辑贺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科书注释以古地名为依据。这个注释是我们组织专家研讨之后确定的。只要人教社出版的教科书注释一致就没有问题,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出版社如何注释。”对此,张照则说:“人教社比较赞同‘南阳’为湖北襄阳说。我们倾向于‘南阳’在今天河南南阳一带。但为避免在教科书中出现倾向性,我们在《隆中对》一文中将‘隆中’注解为:‘一说在今河南,一说在今湖北。’”学者:教科书应超越利益之争对于教科书的注释问题,学界有何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绍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北师大版教材对“南阳”的注释“今河南南阳”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南阳,郡名。包括今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一带”。人教版教材对“南阳”的解释是正确的。对上述观点,《河南大辞典》常务执行主编石小生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人教社对“南阳”的注释很不慎重。他说:“对没有结论的争议问题,史学界的处理办法是,要么‘两说’兼收,要么不注释。历史上没有一个史家对‘躬耕于南阳’作过注,包括陈寿的《三国志》。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争议问题,教科书不能自己当裁判;否则会给后代的知识启蒙传达不正确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秘书长梁满仓也提出,对“南阳”的注释如果单指“今河南南阳”不够妥当。因为与“襄阳说”相比,“南阳说”的文献支持要少得多。实际上,古籍中的字词、地名等专有名词解释不一的现象并不少见。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杨九诠提出,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对“南阳”、“隆中”的解释,只要是基于专业和学术的正常选择,没有掺杂其他经济利益的考虑,就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在采访中,学者普遍认为,教科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课本,有别于一般大众传播载体,在内容上应更严谨、更科学。对于尚无定论的争议问题,教科书不能随便下结论,更不能介入围绕市场利益进行的争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指出,“南阳之争”是一个历史问题,但如果将经济利益牵扯进来,那就不仅仅是学术之争了!

    2012-03-17 16:33:50 作者:佚名
    • 0
    • 9570
  • 真实包青天不可能有尚方宝剑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尚方宝剑的描写,比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尚方宝剑存在吗?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的秦汉时期说起。“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刀剑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已有之,汉负盛名。由于“尚方”所制的宝剑,锋锐无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斩马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法,由于尚方制剑只能由皇室使用,所以这种宝剑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皇权和特权。“尚方宝剑”的称谓源于西汉成帝时,据《汉书·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朱云不但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反而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事。在汉以后的几个朝代中,用“尚方宝剑”诛杀奸臣贼子仍然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愿望。以尚方剑为名,象征专断权力,并有隆重的授剑仪式开始于元代。据《宋史》记载,在忽必烈时,道士张留孙以神道治愈了皇后的病,“帝后大悦,命尚方铸宝剑以赐”。此时的“尚方宝剑”虽有专断权力的象征,但还没有被用于政务和军事。建立尚方宝剑制度,并赋予以专断、专杀和便宜行事的权力,开始于明朝万历。据《明史》记载,万历20年,宁夏叛乱,万历皇帝先后赐总督魏学曾、巡抚叶梦熊尚方剑督战,结果战胜。自此赐尚方剑,授予专断、专杀和便宜行事权力做法开始逐渐频繁起来。直至崇祯17年,李自成进军山西时,崇祯帝还演出了一场赐尚方剑的闹剧。“尚方宝剑”反映出的是一种人治观念。纵观历史,在汉唐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尚方宝剑”只是人民思想中的象征物,在明朝中后期,他才成为现实中的一种制度。真实的包青天生活在宋朝,是不可能有“尚方宝剑”的。

    2012-03-17 16:30:38 作者:佚名
    • 0
    • 9616
  • 爱因斯坦曾是“笨小孩”

     记者胡成 周治涛2月上旬,武汉媒体记者团在瑞士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爱因斯坦曾是个“笨小孩”。3月1日,在武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展览》上,他的曾孙保罗也承认,爱因斯坦曾是一个“笨小孩”。爱因斯坦发育缓慢,三四岁时还不太会说话。上小学时,他做了一个笨拙的小板凳。老师问:“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板凳吗?”他又拿出两个更加笨拙的小板凳,这是他此前的试验品。他喜欢启发式教育,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他说:“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从“笨小孩”到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应试教育提出深刻的挑战。记者联想到去年本报曾报道过的《武汉母亲发帖声讨培优 称已被逼成“变态娘”》。这个武汉母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疯狂地逼上小学的女儿上各种培优班,最后引发家庭大战。瑞士陪同人员露西小姐对中国应试教育的怪象表示不解:“中国人不是一般只生一个孩子吗,干吗还逼得这么紧?”她说,瑞士人只有40%的学生上大学,大部分人依据自己的兴趣学手艺去了。定居瑞士的中国人对此有更多的反思。朱瑾,上海人,她也是幼年时在反感和无奈中学习钢琴,最终成为音乐家。她说,瑞士人特别珍重孩子的天性、兴趣,并且承认其个体的差异性,不会逼迫孩子“成名成家”,学习成绩都是孩子们的“隐私”,从不公开。她说,千万不要歧视“笨小孩”,他们可能是“潜伏”的天才,他们可能是爱因斯坦。

    2012-03-17 16:28:24 作者:佚名
    • 0
    • 9574
  • 客家人的来历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2012-01-17 16:35:36 作者:佚名
    • 0
    • 9577
  • 广东侨乡汕尾将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节

    广东省汕尾市将于2012年2月5日至7日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节暨元宵灯会”活动。目前,艺术节活动组织机构已成立,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市一级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侨乡汕尾将在新年之际用艺术的形式欢迎海内外乡亲回家过年团聚及享受各种文艺表演。 据了解,2008年,经国家和广东省专家严格考察鉴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批复汕尾成为中国首个市一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该市建市20周年庆典大会上授匾。汕尾之所以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市一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十分丰富,且历史悠久,对民间文艺发展有着非常好的态势。 汕尾不但保存着海陆丰地区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而且在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信仰等几大类中有10多个项目入选省级,5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汕尾渔歌等4个项目,已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剧团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据考证,这几个戏种从明代传入海陆丰后,就植根于此,并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相结合,得到了广泛流传。 位于粤东的汕尾市有360多万人口,其中旅居海外的侨胞就达130多万,主要旅居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美国、泰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该市还是一个潮汕、客家及中原文化的集合地。特别是旅居海外的众多潮汕籍侨胞,每逢重大的节假日都会安排时间回家乡省亲访友及认祖归宗。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承和弘扬当地优秀民间艺术,使汕尾市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更响亮,以及着力营造热烈喜庆、祥和幸福的节日氛围,该市将举办“2012年首届民间艺术节暨元宵灯会”等活动。 据此次艺术节筹备组负责人介绍,能够为众多旅外乡亲回家过年和欣赏到家乡的传统文化及把汕尾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扬海内外,将是举办艺术节的最大意义。

    2012-01-07 10:11:51 作者:童身贵 钟训成 周绵贵
    • 0
    • 9567
  • 广东侨乡四会入选省级文明城市

    广东四会新闻发言人30日表示,经过十年的努力四会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成为该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城市,称四会创建理念好、经济发展好、城市面貌好、社会风尚好、文化建设好。四会是著名的侨乡,毗邻珠三角核心城市佛山,其地域优势因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为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步入了快车道。2010年,四会生产总值160.62亿元,在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中,综合发展力、发展实力、发展活力均居该省第三名;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预计超过200亿元和15亿元。同时,通过举办“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家庭”、“读书标兵”等系列评选,市民素质有了整体提升,注册志愿者超过2万名,“四会市义工联合会”拥有10多支专业分队。肇庆市委常委、四会市委书记梁志强称,四会的“创文”过程,是惠及40多万四会人的物质基础、人居环境和提升优雅市民素质的惠民的过程,称六度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据了解,四会继2003年获“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并三次通过复评考核之后,2007年又获得“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超过60%,成为目前肇庆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经济最活跃的县(市)。四会市长陈清表示,荣誉只是新起,将以此建立长效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城市文明内涵,打造“岭南文化优雅之城”。

    2012-01-07 10:10:13 作者:黄耀辉 焦亚邱 丁建国
    • 0
    • 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