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星空夜话

星空夜话

  •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是怎么死的

    潘安:找死潘安的长相是没得说,也算得上是个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反而带有些悲剧色彩。他的政治道路还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贾南风和她的侄子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可怜了潘安这位第一美男,他集才情、美貌、专情和政治上的罪恶于一身,是个复杂矛盾的生命个体。如若后人只记得他的美貌,那无疑是把他简单化了。在灿若星辰的芸芸美男当中,潘安能够在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作为一个美男子的符号被现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横溢的才华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兰陵王:冤死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近乎完美,但就是这样一个绝世美男居然落了个冤死的结局。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诚如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杀。乱世的杀戮之中,人心如火海,兰陵王的美,如血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卫玠:看死这位帅哥大概是四大美男中死得最搞笑的一位。他是魏晋时期人士,长得极美,美如珠玉,粉丝多得可以组建一个正规师,这不是吹牛。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丝"们包围了,"观者如堵墙",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玠可能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这就是典故"看杀卫玠"的由来。这场由美丽导致的悲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怜王大帅哥就这么香消玉殒了,不能不令人扼腕。宋玉:庸死宋玉可以说是四位中命运最好的。他的貌美之说流传千古,但他到底怎么个美法却已是千古之谜,因为他连一张画像都没有留下。但我们可以从《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中,意会一下宋玉是何等的美貌。根据《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登徒子跟楚王汇报说宋玉是个美男子,他能说会道,但是生性好色,所以千万不要让宋玉跑到后宫。听了这话,宋玉自要反击。他跑去跟楚王说,请您来做公证人,看一看到底是我好色还是登徒子好色?宋玉首先说,天下的美女莫过于楚国,楚国的美女又莫过于我的家乡,家乡的美女又莫过于我隔壁的一个邻居---东邻之女。我家隔壁这位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毛像鸟的羽毛那样挺拔,肌肤像白雪,腰很细,牙很白。就是这样一个绝代佳人趴在墙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动心,我难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吗?相反登徒子不是个好东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头乱发,两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齿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驼背,又满身是疥疮。登徒子却很喜欢她,跟她一连生了五个孩子。你看只要是个女人,登徒子就会喜欢,所以他比我更好色。其实用现在的观点来评判,登徒子不弃糟糠之妻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宋玉口才非凡,被他这样一忽悠,楚王竟然给说晕了,判定登徒子是个好色之人。这一判竟然使登徒子从此以后就背上了好色的骂名,成了后世色狼的代名词。就是这么一个才色双全的美男,一辈子仕途暗淡。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一度到了楚国的京城,到了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据说一度也受到楚王的赏识。但宋玉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做官的料,不合于时,所以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17-08-19 23:27:38 作者:李止鸢 来源:铁血历史论坛
    • 0
    • 10024
  • 中国的教师节有多少个?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1931年,教育界知名人士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发起,并联合京、沪教育界同仁,拟定每年6月6日为中国教师节,得到全国的响应。但这个教师节,并没有得到官方立法承认。第二个教师节是8月27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孔子诞辰日,即8月27日为教师节。但由于日寇入侵,山河破碎,这个教师节并未在全国广泛推行。第三个教师节是5月1日。1951年,中国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负责人,发表书面谈话,宣布废除以前的两个教师节,以5月1日国际劳动节兼作教师节。但由于该节并无“教师”特点,而实际上包括教师在内,五一都只提劳动节,加之宣传不够,许多教师都不知道有什么教师节。这个教师节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第四个教师节是9月28日。1952年,台湾的许多学者经过考证推算,确认孔子诞辰为公历9月28日,于是便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直至今日,台湾还是以9月28日为教师节。第五个教师节,是中国于1985年宣布,订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现在,海峡两岸并存着两个教师节,即中国台湾的9月28日和中国大陆的9月10日。(菜丛)

    2012-10-08 19:40:38 作者:佚名
    • 0
    • 9812
  • 是谁为《义勇军进行曲》定的名?

     近几年来,在关于辽西抗日义勇军的研究中,通过辛勤的史料挖掘和采访朱庆澜将军的后裔,并在上海国歌展览馆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了解到了朱庆澜将军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确定歌名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朱庆澜19岁在锦州进入清军巡防营从军,因剿匪作战勇敢,此后逐步晋升。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军事顾问,同年11月授陆军中将,1915年授陆军上将。后历任黑龙江省护军使、黑龙江省将军、广东省长、广东新军司令。1922年,他应孙中山推荐和张作霖邀请重返东北,同年10月27日,出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掌管黑、吉两省军权,次年,又兼任东省特别行政区(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之间管理中东铁路沿线地带的省级特别行政区)首席行政长官。1925年,朱庆澜因不满张作霖发动直奉内战而辞官,回锦州私邸居住,为一介平民。英雄起于“九·一八”“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朱庆澜以个人身份发出全国通电,要求全国抗日,被社会公推组织抗日后援会机构,并将家眷由锦州迁居北平,自己只身出关北上,到辽西和蒙东各地联系爱国志士,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号召影响以及张学良的支持下,一批东北抗日救亡组织先后成立。卢广绩、高崇民、阎宝航、王化一等人主持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朱庆澜主持的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朱霁青和宋九龄主持的东北国民救国军总监部,以及后来组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部,都成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松散型的领导机构。1931年11月中旬,朱庆澜在上海召集各界爱国人士成立了东北难民救济协会,并担任理事长;1932年4月26日改称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又于1932年5月在张学良支持下改为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朱庆澜为会长。1932年11月,朱庆澜担任会长的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迁至北平,与东北民众救国会联合办公并作出决议: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部,由朱庆澜任总司令。艰难的辽西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是辽西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战的高潮时期。1933年5月以后,中国军队和抗日义勇军的热河保卫战、长城抗战陆续失败,张学良被迫引咎辞职。1933年7月,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河北省冀东地区沦为日军占领区。此后,辽西抗日义勇军失去了赖以回旋的后方和武器、物资的支持,其松散型的领导机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国民政府强令取缔,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部也被迫随之解散。1933年初,在张学良指挥的热河保卫战期间,朱庆澜以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和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会长的双重身份,几次奔赴热河前线,会同张学良、张作相、宋子文等人视察督战和慰问东北军、义勇军将士。当时,田汉和聂耳曾随从朱庆澜赴热河保卫战采访,这段采访经历,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和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出资赞助抗战文艺热河保卫战前后,朱庆澜将军又致力于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宣传抗日义勇军的事迹以呼吁全国抗战。1932年,上海晨报主编陈彬稣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宣传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的书籍《东北义勇军》,朱庆澜题写了书名。1934年,朱庆澜出资赞助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电影《风云儿女》,由田汉编剧。但是,田汉只是交出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就于1935年2月19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了,后来这部电影由我国第一代电影导演夏衍改成摄制台本。田汉被捕后,音乐家聂耳找到夏衍,承担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作曲的创作任务。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又修改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作曲的初稿,曲谱定稿后,寄回国内。据上海国歌展示馆工作人员介绍,在电影《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以后,田汉的主题歌歌词并没有确定歌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歌词谱曲的名称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词和“进行曲”两个名称如何成为一个名字呢?作为电影《风云儿女》投资人的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地在“进行曲”3个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3个字,《风云儿女》主题歌的歌名就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最后,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将《义勇军进行曲》灌成唱片公开发行。《风云儿女》在拍摄和上演的过程中阻力重重。为了避免《风云儿女》被国民党上海当局禁演,朱庆澜将军游说社会各方,力主公演,终于使这部影片于1935年5月24日在上海得以首映。此时,田汉还在狱中,距离聂耳逝世仅两个月。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将军因积劳成疾在西安病逝,享年68岁。如今,锦州古城还有一条“朱将军胡同”纪念他。(刘景毅;刘生林)

    2012-10-08 19:38:44 作者:佚名
    • 0
    • 9786
  • 张学良遗物为何归于美国“哥大”

     哥大:文物最后的收获地晚年,张学良和夫人对他们的遗产归宿,曾有过几种方案。最先张学良曾准备将所有收藏文物,都交给他和赵一荻多年至友、1964年他们受洗和结婚的见证人周联华先生。张学良知道,如果将上述文物交给周联华办的东海大学收藏管理,无疑是可以信赖的。同时,也不必因为一些有政治倾向的文电信札,是否会遭到收藏者的拒绝而感到担心。然而,张学良却坚持不把自己多年来在国民党监视下保护的珍藏文物留在台湾。对于个中原因,海外媒体也提供了较详细的内幕。其中有人引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采访小组与赵一荻对遗物问题的谈话:赵一荻:我们就想对国家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为什么不捐赠给台湾呢?因为他们可能就歪曲事实,而且,谁敢保证?你到台湾人手里,又怎么样呢?采访者:您的后代有没有人愿意要?赵一荻:这是我们的东西,我们愿意给谁就给谁。很多人都要给我的儿子,我的孙子,我没有这种思想采访者:您要有资料,要给人家的您先别让人挑,我们先看看,因为我们想知道您看的书,写的心得,这都是我们要收起来的。赵一荻:我们也不要渲染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也不卖自己。我们就是要拿这个资料去卖钱,我何不给你去卖?采访者:所以我愿意跟您讲,您看过的书也罢,您的笔记也罢,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运到哥伦比亚大学,将来把它存起来的话,确确实实,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任何渲染。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建议。当采访者发现张学良夫妇为偌大一批珍藏文物,迟迟寻找不到妥善归宿时,才提出了上述建议。这使陷入困境的张学良眼睛为之一亮。何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当时的张学良眼里,又是数十年关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高等学府。而该校早在他之前,就曾经对国民党的其他高层政治人物,如李宗仁、顾维钧、胡适等人保存过丰富的口述资料,而他深知如果把他的文物文稿送给这家学校,对他本身无疑有一种引为自豪的安全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张学良最后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他文稿的最后收藏之地。文物:封存到2002年才能面世不过,尽管如此,在199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张学良对此仍持有举棋不定的态度。他不熟悉美国的法律,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些文稿和文物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后,最后会是一个什么结局。更主要的是,张学良认为:如果捐献这批文物,就要系统地一并转交,美国哥大如果因为政治的原因接收其中某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文物时,他的“面子会不会丢在国外”?哥大也深知,如若得到这批文物,并非轻而易举。其中除张学良感到为难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之外,还包括:如果张学良将这些现在保存在台湾的文物,运往美国去,会不会引起台湾当局的反对和舆论界的非议。因为前些时候,当哥伦比亚大学率小组来台对张学良进行历史口述时,一些人曾私下指责张学良为什么不把自己如此珍贵的口述资料留给台湾的某一机构收存。可是,张学良却果断地对采访小组成员说:“在美国哥大之前,任何地区也不曾有人为此事和我进行过接触和探讨,包括台湾许多院校和研究机构。”当哥伦比亚大学得知张学良有捐赠珍藏文物的意愿后,以韦慕庭和罗福教授为首的哥大图书馆,表示可以接受捐献者的任何合理要求,根本不存在拒绝接收某些有明显亲共色彩文物的尴尬事情。并且,哥大也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将所捐文物一直封存到2002年才面世。装箱:文物悄悄运往美国就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与美国人紧锣密鼓地筹划这批文稿如何启运离台的时候,此消息不知从何渠道外泄了。为了不使此事节外生枝,张学良和夫人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那就是从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北投“朴园”搬往台北天母一幢租来的公寓中。张学良搬家的最终目的,是和赵一荻永远地离开台湾,迁往美国定居。这一行动在当时的台湾必须要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1993年冬天,张学良和赵一荻终于永远地告别了他们生活30多年的台湾,飞往美国夏威夷做永久的定居。也就在这时候,他们在台北北投的“朴园”已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转卖给新加坡一位巨商。张学良在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万余册图书悉数捐赠给周联华牧师主办的东海大学图书馆后,将其他重要文物,如手札、信函、字画、照片、日记等,都在等人整理装箱后,悄悄运往美国纽约。(《张学良身后十大谜团》作家出版社出版 窦应泰著)

    2012-10-08 19:33:18 作者:佚名
    • 0
    • 9854
  • 创始人为何称“鼻祖”?

     “鼻祖”一词,如今被用来比喻创始人。其实在古书典籍中也有记载,如清朝王韬《瓮余谈·西国造纸法》:“人莫不以蔡伦为造纸之鼻祖矣!”但是,为什么要把创始人称为“鼻祖”呢?“鼻”字,古代原作“自”。甲骨文与金文的“自”字都很像人的鼻子的形状。另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载:“自,鼻也,象身形。”所以“自”为象形字,本义即指鼻子。人们经常在说到自己时,通常会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字又慢慢演变成了第一人称代词,即“我”、“自己”。后来,为了便于区别“自己”及“鼻子”,就在“自”的下面再加上一个声符“畀”,就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鼻”字了。在古代,人们俗称第一个孩子为“鼻子”。如宋朝王应麟《汉制考·卷四·说文》:“今俗以始子为鼻子。”另西汉杨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故“鼻”又有开始、最初的意思。因此,后来人们就把最早的创始人称为“鼻祖”了。此外,鼻祖也有“始祖”之意,即指有世系可考的最早之祖先。如明朝张自烈《正字通·鼻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清末秋瑾《皇帝纪元大事表》也说:“黄帝者,汉族之鼻祖也。”

    2012-03-17 16:55:59 作者:佚名
    • 0
    • 9864
  • 悟空为何必须是猴子 史上确有其人?

     春节期间,3D版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热闹上映,令无数人寻回儿时的记忆,重温那个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根毫毛七十二般变化的孙大圣。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在佛教史中,悟空实有其人,当然不是一只猴子。《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他奉命护送罽宾国(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使臣回国,在宾国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发愿,痊愈之后就出家为僧,号达摩驮都(法界的意思)。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学成之后,悟空到骨咄国城的小海边,从南岸入城,突然地动山摇,暴雨如注。他逃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雨,正巧许多商人也来躲雨,商人说这是因为有人带着佛陀舍利引起了龙神震怒,悟空向龙神祈宥,这才雨过天晴。他到龟兹的莲华寺之后,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后,贞元五年,他回到京师,进上佛牙舍利,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佛经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经出使西域之外,和孙悟空之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保留至今最早的西游故事之一、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吾空的猴子,也许是悟空的讹误。须菩提祖师给美猴王取名孙悟空,《般若心经》上的名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显然就是要看破红尘,用悟空这个名字来命名我们的主人公,有一种四大皆空的虚无主义意味。莫非这妖猴真是凭空而来?悟空和尚和玄奘法师在历史上一样都是取经人,这一点值得注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叫朱士行,为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这个朱姓可能是猪八戒的猪姓的一个源头。在更早的西游故事中,如《朴通事谚解》中出现过一个叫朱八戒的黑猪精,显然是猪八戒的前身。明代的朱姓皇朝让朱这个姓氏在小说中变得讳莫如深,以朱为猪,进而演化出一个喜闻乐见的耳大鼻长的猪精形象,这是可以想象的事。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个推论的话,那么我们要说,唐僧和这两个也曾经去西天取经的徒弟共同形成了一个取经者的团队,他们不论以什么面目出现,至少他们都曾经虔诚。这三位取经人到了《西游记》中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唐僧是人,其他两位都沦为动物形象,说来也多少有些不敬。不过,与猪八戒这头丑态百出的猪相比,孙悟空这只猴子就要英武得多。《封神演义》中的猿精和杨戬,几乎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翻版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是猴子却能大闹三界降妖伏魔,他的本领为什么能力压群雄,除了孙悟空后天的努力(拜师学艺,艺高人胆大之外),和猴子本身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关联?陈寅恪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中试图分析唐僧徒弟的来源,他以为玄奘既然实有其人,他的演义大约也是从佛教中来。陈先生说,《贤愚经·顶生王缘品》就是大闹天宫,他认为,法师在讲法时常常说一段故事,所以他们就会把这段闹天宫的故事和《罗摩衍那》中的猿猴故事混合在一起,变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源头。陈寅恪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单独想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支那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之严。若绝无依藉,恐未必能联想及之。”中国的猴子传说与《西游记》真的泾渭分明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一下,孙悟空到底是猿还是猴。六耳猕猴和孙悟空难分辨的故事似乎在强调孙悟空是只猕猴,可是在书里又频繁地用“心猿”来指代孙悟空。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猿和猴似乎并不能分辨得非常清楚,在孙悟空之前,常常用“袁”姓而不是“孙”姓来命名猴精,这表明人们更多地相信猿比猴更高明,更容易修炼成精。长臂猿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成为贵族的宠物。古代中国人对于这种手长的灵长类动物——刘备的手也很长——表现得情有独钟。《淮南子·说山训》记载楚王曾经饲养一种叫神白猿的长臂猿,说明至少在楚的时代就已经出现长臂猿的饲养。这也许是因为长臂猿深通人性,所以他们在志怪性质的古籍和小说中,常常会成为妖怪的化身。在《封神演义》中,猿精袁洪和杨戬有一段精彩的打斗戏,几乎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打出手的一次翻版。这两次与二郎神/杨戬的争斗,都以猴子的失败而告终。在《封神演义》中,袁洪神通广大,多次大败姜子牙,与杨戬也是杀得难解难分。在《封神演义》中,杨戬也有七十二般变化,作者又说袁洪也有“八九功夫”(八九正是七十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直到最后杨戬用上女娲娘娘赠送的“山河社稷图”才将其擒获。而这“山河社稷图”中最关键的,仍然是诱惑猴子的桃子。另一个与《西游记》中相似的情节是,袁洪即使被缚,仍不愿束手就擒,杨戬屡次三番砍他的脑袋砍不下来,最后姜子牙用陆压留下的“飞刀”才将白猿精斩首,这和《西游记》中二郎神需要太上老君的帮助才能抓住孙悟空也有相似之处。但西游故事中的孙悟空从表面上来看是只猴子,而不是猿。辽代墓中发现了三藏与猴子的画像石。在南宋初年,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玄奘取经图》中也已经有了猴子陪伴在法师左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中,孙悟空的前身猴行者出场时并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化作白衣秀才的人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主动请缨来助法师西天取经一臂之力,显然和《西游记》中被迫压在五行山下被唐僧救助、感恩戴德再加上紧箍咒的束缚而赴西天的孙悟空形象有着一定的差别。

    2012-03-17 16:53:07 作者:佚名
    • 0
    • 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