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教育暖点》本书汇集了资深教育媒体人黄日暖对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发展变革的深思力作,既有对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洞察,又有对学校教育特色凝练的点拨,也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生活的见解,字里行间闪烁着吉光片羽式的洞见,彰显了一个有着深厚教育底蕴的采编工作者“立己达人”的观察视角与宣导担当。黄日暖作者简介黄日暖,广东和平人,中国致公党党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曾为教师,现为广东教育学会理事,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教育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广东教育》(综合)A版统筹策划,重点策划报道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及学校特色办学情况。发表采访报道文章200多篇,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曾参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课题研究,主持完成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重点提案课题《建议提高粤东西北地区县域内教师工资待遇》。获得中国教育期刊优秀作品评选金奖、广东省教育好新闻(好作品)与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等奖励。主要讲座:1.《经验·精研·惊艳——谈教育教学论文写作》;2.《教育叙事:有故事的教育散文》;3.《教育者的美好成长是这样奋斗出来的》;4.《在凝练中出彩:教育教学理念的凝练之悟》;5.《建构与影响:特色学校的传承创新与宣传推广》;6.《一条线串起的珍珠项链——教育宣传报道的采与写》;7.《实践·阅读·写作:过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系列讲座12讲)》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特色发展、办学理念、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研究性学习以及教育新闻宣传。数十次参加中小学校以及名校长、名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研讨会,为中小学校办学理念系统化凝练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表达提供指导,并为教研员、校长、教师策划出版专著或编著十多部。《洞见:教育暖点》要览第一章 建构点在“建构点”这一章中,主要收录的是基于“立己达人”的角度对于教育宏观实践活动与教学微观实践生活的所行所感所思所观。一、教育之道人本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特色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应然之义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之歌……二、读书之情我当教师时的读书生活最伟大的教育家直抵心灵的感动……第二章 反思点在“反思点”这一章中,主要收录作者基于“立己达人”的角度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与问题的反思性评论。一、现实之问为什么推不出奇才偏才怪才为什么提倡“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也绝不倡导“教书匠”教育路上,告别“晕车”……二、素质之思新的教学质量观离不开实践支撑素质教育在尊重、实践的意义上绽放在解放思想中追求教育生态的和谐……第三章 影响点在“影响点”这一章中,主要收录作者基于“立己达人”的角度对于教育宣传报道稿件的导向性评论。一、宣导之范教育国际化的广东路径生态文明教育范教育现代化,根在涵养人……二、特色之窗“老师”是最高职位展示,是一种教育能这里有着未来学校的现实因子……《洞见:教育暖点》摘录每一个教育者都可成就优秀,只要不断前行,而优秀教育者正以前行者的努力彰显着教育的伟大力量。——摘自《立己达人:优秀教育者前行的力量之源》意义的显证的背后支柱是信仰。作为无神论的国度以及政治与宗教分离的教育现实,我们无疑不应该借助宗教来确立信仰,因为这种信仰是一种服从的、接受的信仰,是一种安慰的幻想剂罢了。因为不明,所以信仰:这是盲目的信。我们应该有效进行人生选择与担承的责任教育,确立基于人生意义的信仰——理解的、论证的信仰,它以知识理性为基础,以已知驾驭未知,找寻爱的寄托与人的意义。因为洞明,所以信仰:这是理智的信。——摘自《人本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教师生命,一经融入你的人生,苦也好,乐也好,那种体验与经历你就再也挥之不去,即使你不再是一位教师。我们的教学问题,最大的毛病有三个:一是“无问”教育,培养出了很多模式化的学生。二是“无做”教育,培养出了很多眼高手低、脚不着地的学生。三是“无信”教育,包括不诚信,也包括无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信仰,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批评和质疑精神。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教学质量不高的本质表现。——摘自《新的教学质量观离不开实践支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教育革新。教育,跟人性打交道,注定是一个又“慢”又复杂的领域。这常常让教师困顿。“穷则变,变则通”,只有不断地改变,扬弃,创新,教师才能持续成长并自我实现。所以,教师要发展,就必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而优良的教育个性就是教师需要精心研发和培育的“核心技术”。在不断的变革与反思中,教师才不会陷入不思进取的职业危机之中,才能焕发出常变常新的活力,依稀看到教书育人的微光,坚定成人成己的教育理想。 ——摘自《教师的教育个性与选择》《洞见:教育暖点》自序(摘录)大潮起珠江,教育逐浪高。奋进新时代,生活尚美好。探寻现实教育的脉搏,需要走进活生生的教育现场,进行鲜活的面对面交流与碰撞。由此,才能体悟到个性化的教育特质。我认为,教育宣导有三重境界:一是接纳式宣传报道;二是宣传报道就会慢慢发生了,尤其是对于有着教育经历的教育媒体人;三是解读式宣传报道,需要采访者通过第三方视角去加以凝练报道、延展解读。在采编一线中,尽可能把握住解读式宣传报道境界,努力走向引领式宣传报道境界,如,我在对普宁书法教育进行采访时,在《书道深处是成人——普宁市深入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纪实》一文所凝练出的“书道深处是成人”标题,得到了普宁教育人的赞扬,此后,普宁教育局主办的普宁书法教育展以及宣传片也用的是“书道深处是成人”这个主题。《洞见:教育暖点》后记(摘录)“立己达人”,既是我对于编辑与教师成长之路的共同定义,也是我在教育宣传中所要传达的价值导向。之所以有这样的共同定义与价值导向,就是因为我对这二者都有着切身的体悟。2002年,我从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台山市台山师范任思想政治课教师,这时的台山师范已“名不副实”了,因为它主要开展的是高中教育,几年后就自然而然改名为台山市台师高级中学。我在台山市台师高级中学整整呆了5个年头。这五年里,我且行且思且作,随着思考的深入,逐渐由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写作走向教育评论与随笔写作,开始在文章中展现出对于教育实践生活进行观察、定位与评价的特色。由于经常写教育教学论文、评论与随笔的缘故,我逐渐发表了一些文章,也开始关注了解编辑这一行业。2007年,通过网络途径看到广东教育杂志社招聘文字编辑人员,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曾想从此走上了教育采编之路。一开始,基于《广东教育》(综合)杂志的定位,主要是编发教育教学论文,间或接触一点采访报道。这期间,我还不时就教育教学、教育现象、高考命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2014年,《广东教育》(综合)杂志在定位上更加聚焦教育宣传报道,尤其是2017年开始,我作为《广东教育》(综合)A版的统筹策划,所负责的宣传报道明显多了起来,整个采编节奏明显加快。2018年,我担任广东教育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依然兼任《广东教育》(综合)A版的统筹策划,任务日渐增多。于是,单独成篇的教育评论写作少了,更多的教育看法往往融入到教育正面宣传的写作之中去。正如我在《我当教师时的读书生活》一文中所说:“教师生命,一经融入你的人生,苦也好,乐也好,那种体验与经历你就再也挥之不去,即使你不再是一位教师。”所以,虽然离开了“冷暖自知”的教师行业,但心中仍会有挂牵,这种牵挂,慢慢转化为教育宣传报道稿件中或隐于叙述中或显于观察中的教育评价元素,这就是我的宣传报道稿件中展现的“导向”色彩。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教育采编工作者,我深知教育实践生活的重要性,而教育实践生活的精彩与亮色,正需要教育采编工作者的宣传挖掘与传播导向。我在梳理一篇篇或长或短,或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或在新媒体上公开过的文章时,想象着它们归集到一起的样子,有一种莫名的感触,化为一行行跳跃的诗句——行进于鲜活的教育现场里以体验者的身姿践行者观察着感悟着教育田园发生的万千故事历历足迹以文字开启追寻教育的吉光片羽见证不一样的美与力
5月20日,由中国萧军研究会大众诗社、濮阳市作协、濮阳市文学评论学会、濮阳市诗歌学会、濮阳县文联联合主办的“农民诗人李明见作品研讨会”在河南省濮阳县梁庄镇马楼村举行。李骞、郭正芳、朱冀濮、蔡诗华、胡松夏、孙义志、马宜品、袁冰洁、靳恒存、刘鹏华、李巧玲、李文峰、宋丽、陈克强等近百位诗人参加,研讨会由韩彦军主持。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萧鸣致信祝贺,濮阳市作协向诗人李明见颁发了“诗书传家”牌匾。李明见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双腿无法打弯,腰背无法弯曲,自1974年开始诗歌创作以来,有18年是站着书写的。大家一致认为,李明见数十年如一日诗歌的执着十分感动,作品真实记录了诗人的所思所感,是新时代一位扎根乡土的优秀的农民诗人。
杨舟子诗集《躯体之光》公开出版近日,杨舟子诗集《躯体之光》由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执行、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诗集《躯体之光》共四辑。第一辑《躯体之光》以躯体为主题,站在躯体本身的视角,描写躯体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躯体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情欲、本能、良知、尊严、渴望等。第二辑《力比多之光》,力比多泛指一切感官与思想的快感、是人类一切情感与情绪的来源,该辑内容均较为积极向上,其中包含了对母亲、爱人、孩子的爱,以及自我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积极态度与调整。第三辑《光亮与黑暗》,主要为躯体与人性的黑暗之面,包含有躯体之蒙昧、欲望、嫉妒、成瘾、虚伪等,以及文明社会中,人的不安、恐慌、戒备、冷漠、伪情等现象。第四辑《山巅之光》,内容以人所遭遇的各类情感问题为主,诗集以诗歌《我想爬上高高的山岗》为结尾,以便与第一辑遥相呼应。《躯体之光》【作者简介】杨舟子,女,籍贯江西,现居深圳。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青春困惑》《初爱》《活在珍贵人间》和《奇遇丽江》等。【作品目录】
《我叔公的老年游记》公开出版发行近日,胡坤《我叔公的老年游记》由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策划、群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作者叔公在1996年12月27日满60周岁,1997年1月办了退休手续,但实际上还在继续工作。到2005年,除常受邀参加一些技术咨询、审查会外,自感身体、精神尚可,有时间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故常自费外出旅游,前期以国内游为主,通常一年也有1至2次国外游。到2009年,叔公72岁,自感年龄渐大,应抓紧时间,走前不留遗憾,在尚有外出旅游的能力和条件时,尽量以国外旅游为主,故国外游的次数多了起来。期间也会到国内以往没到过或还想去的地方旅游。2012年,叔公75岁时出国旅游次数达到6次之多,并开始用照片定格沿途的风景和心情。到2017年4月,叔公已到过五大洲的48个国家(包括退休前因公在美国、澳大利亚及德国、苏丹等国的访问和工作)。《我叔公的老年游记》【作者简介】胡坤(EricHu),澳门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客座担任时代传媒高级研究员及经济学顾问。曾任中外要闻通讯社副总编、东盟大学生峰会观察员、澳门青联议政委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部著作,多次获邀参与新时期中国新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战略发展课题。本科毕业于澳门理工学院高等艺术学校,研究生(硕士)期间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管理及市场策略。2018年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020年担任贵州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作者叔公简介】柯成椿,1936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历任技术员、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长沙市有特殊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赴美高访1年,1997年2月退休。【作品目录】
2019年12月18日,中共天河区委统战部主编的《大道同心:天河区同心人物访谈录》一书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大道同心》一书由中共天河区委统战部牵头执行,金羊网、大洋网、区各民主党派、天河报社以及各相关社团参与,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采编团队创作而成。《大道同心》记录了由金羊网、大洋网、天河同舟等新媒体经过系列评审选出的18名“同心人物”的风采故事,包括“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香港广州天河各界联谊会会长罗焯、改革大潮中的“女创客”天河区女商会会长杨淑梅等。他们皆是为天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港澳台、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新的社会阶层、民族宗教界的代表人士。他们的奋斗经历和精神品质,将激励全区党外代表人士在参与统战工作实践中不断受教育、长才干、起作用、增共识、扩影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形成全区统一战线争创一流、争当先进、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凝心聚力、助推天河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当好排头兵。在首发仪式上,广州市天河区委统战部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等9家图书馆捐赠该书,近期还拟向全省区县级以上140余家图书馆捐赠。天河区是广州市的经济大区、人才强区和形象窗口,天河区统战工作也呈现资源丰富、对象广泛、线多面广的特点,有基础、有条件做得出新出彩,该书的出版进一步丰富了天河区统战工作的成果。当前,天河区统战工作呈现党委重视、社会支持、亮点频显的良好局面,谱写着大道同心、大气磅礴的崭新华章。
近日,我会会员林丹婷的诗集《花开的声音》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花开的声音》是一部现代诗歌集,收集了作者从2013年至2019年上半年在增城工作生活期间所写的诗歌138首,其诗歌简洁隽永,记述或明丽或阴晦的心旅,传递人性关切,揭开尘世真相,揉进现实的烟火真情,透出女性的柔韧思辨。语言灵动跳跃,情感丰富细腻,对自然和生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花开的声音》【作者简介】 林丹婷,任职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系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广州文艺》《南方工报》《增城日报》《作家园地》《丹荔》《荔都》《圣坛诗刊》《美塑》《红都》《东莞文艺》《新塘文艺》《北京诗人》《天津诗人》《新月诗刊》。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增城区编撰的多部作品集、诗歌作品入选《中国实力诗人诗选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