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杨绛走了 文坛再无女先生

时间:2016-06-03 13:56:43     作者:王宝红      浏览:9535   评论:0    来源:华商报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愿“回家了”

  从此,“我们仨”再无生离死别

  她是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她是文学界“最后一位女先生”

  她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本名杨季康),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来到社科院后,她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1981年发表《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1984年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据悉,2001年,杨绛把自己和钱钟书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昨日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据新华社

  怀念杨绛先生

  昨日,网友自发悼念杨绛先生,其中有一段手写体的文字在网络疯传,“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然而这段话并不是杨绛先生说的。早在2013年,杨绛百年诞辰时一篇《一百岁感言》据称为杨绛先生所做。媒体查证此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当时表示,经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而昨日网络流传的手写体文字正是出自那篇仿作。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人们对杨绛文学的仰慕。

  三联出版社编辑董秀玉回忆,散文集《我们仨》最初设想钱钟书与杨绛及女儿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1997年3月,钱瑗走。1998年12月,钱钟书先生也去了。相继失掉两个最亲爱的人,杨先生心里的哀痛可以想见。2003年4月,董秀玉赶到杨先生在三里河的寓所取《我们仨》,坐在客厅里一口气读了两个小时,“杨先生的文字还是像过去那样含蓄节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安静的难以言表的忧伤都在字里行间。”

  杨绛去世后,很多怀念他的文章都选取了一张黑白肖像。那张照片的摄影师叫邓伟,1980年拍这张照片时他只有21岁,还在读大三。邓伟对于当时的情况记忆深刻:“当时叩响钱钟书家门阐明来意的时候,两度被开门的杨绛所拒,而之后当杨绛打算出门时,发现我仍徘徊门口。诚意打动了钱钟书夫妇,最后杨绛破例让我拍了照片。”综合

  她是文学界最后一位女先生

  先生 此后才女再无能称“先生”者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在一百岁开外的高龄,还营营念念于文章事业,并有条不紊地付诸实现,这在中外古今的文化园囿,堪称空前。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是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杨绛儿时进的学校是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学校是清华、牛津,从小到大上名校。因此杨绛有着非常丰富的学养,在文学与翻译方面成绩斐然。但她更加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但即使隐在钱钟书身后,杨绛也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随钱钟书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虽然她只是旁听生,但也认真听课、大量阅读,与钱钟书共修西方文学。钱钟书的导师改作文很严格,要求清楚、简约,不要堆砌。钱钟书便给杨绛改文章,完全按照导师对他要求那样严格要求她,有些作文被他评为Excellent(优秀)。

  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在《听杨绛谈往事》一书中谈及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钟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她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美德,其丰富与完善,使她已超越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偶像”,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让人受益无穷。

  杨绛先生仙逝,中国文学界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人走了。为何会称杨绛为“先生”?其实,这个称谓有着新文化运动的烙印。罗银胜曾在杨绛传记中说:“将女性称为‘先生’,主要还是限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那几代杰出女性,如宋庆龄、林徽因、冰心、许广平、张爱玲、杨绛等等。当时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有几个条件:一是杰出,二是具有知识分子背景,三是年龄较大,四是属于民主人士。称女性为‘先生’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学界之中普遍有此称呼以示尊重,这是约定俗成的。但杨绛先生之后,再没有能以‘先生’相称的文学界女性了。”

  女神 她是钱钟书的“保护女神”

  在杨绛跨越世纪的人生故事里,她谦虚地隐在钱钟书身后,曾出版《在澹定中寻觅——钱钟书学术的人间晤对》等著作的学者李廷华这样评价她:“她是钱钟书的‘保护女神’”。

  “杨绛先生出名甚至早于钱钟书,但她却将自己一生定位于帮助他。”李廷华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从《围城》写作时期的摒挡一切,到钱先生身后中外文笔记的出版,处处体现着她的呵护与承担。”比如著名的“不要紧”的秩事。在英国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时不时来回报自己闯的“祸”,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又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一位英国护士教杨绛做热敷,这时她还是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钱钟书对杨绛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正杨绛的“不要紧”,保护着钱钟书走过诸多生活磨难。

  “杨绛是钱钟书的保护神,不仅一生承担着照顾钱钟书生活的重担,弥补他时而发作的‘痴气’,每天都要张罗两人的饭菜,她还是钱钟书学术上的助手,不仅帮助他完成并出版著作,还为他补苴罅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多次论及黄庭坚,但在生命最后时期,他发现因一条史料的误判,造成对黄庭坚的误解。这样一个幽微而又重要的问题,杨绛杨绛曾多次表示,钱钟书重病之中,吟诵的是黄庭坚的诗,他至死尚未放弃对学问的追索。杨绛则把这种精神延续至久远。。”

  “即使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也从来没有停止对他的维护。”李廷华向华商报记者提起发生在2013年6月的钱钟书书信拍卖事件。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准备在北京举行包括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等共计百余件作品专场拍卖会,其中包括60件钱钟书毛笔书信,6封钢笔书信,12封杨绛钢笔书信以及6封钱瑗钢笔书信。已过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阻止拍卖无效后,为了保护钱钟书,放下自己多年的避世低调,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诉前责令停止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申请,要求中贸圣佳公司在拍卖、预展及宣传等活动中不得实施侵害钱钟书、杨绛、钱瑗写给港人李某的涉案书信手稿著作权的行为,终获胜诉。

  李廷华感慨:“在江南寻访文化遗存的路途上,听到杨绛先生仙逝的消息,我不觉悲从中来。”

  智者 经历人生变故她却处乱不惊

  “百年来,她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她却总能本着一份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安然度过,她是一位智者。”《心若淡定,便是优雅》的作者张其姝这样说:“杨绛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夏衍先生有言:‘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这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

  杨绛早年出版过回忆性质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近年也出版过畅销书《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但这些书比较多地涉及了钱、杨两人的老年生活及女儿钱瑗的情况。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去世,杨绛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她“试图做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2002年冬,杨绛又定下心来写《我们仨》。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即便著作等身,但杨绛始终保持谦逊。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生日。遵照老人的意愿,这一天一如往常,没有仪式。她幽默地说:“如果有人想给我过百岁生日,那么就替我吃一碗长寿面吧。”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等超然洒脱的心态令人叹服。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