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喧嚣中的一抹净土
——记惠州学院中文系风辰诗社
诗歌,自古以来就被文人雅士所青睐,古有品茶悟道,煮酒论诗之说。而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又有多少人会平心静气来进行诗歌创作,在浮华喧嚣中享受那一份心灵的清净?而在惠州学院中,就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以诗会友,写诗话诗,成为惠州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群人就是中文系风辰诗社的“风友”。据悉,风辰诗社从2008年6月成立以来,出版了《心祭》、《风辰诗刊》等诗集,在中文系的系报《东江学子报》中开辟专栏,举办大大小小的诗歌朗诵会,2009年被惠州学院评为“十佳学生活动组织”称号。风辰诗社的成员还经常和惠州市作家协会、惠州市诗歌协会交流学习,不少“风友”在其论坛发表诗歌,接受协会老师的指导。
“风友”:诗社是心灵的栖息地
风辰诗社正是团聚了这样一群热爱诗歌创作的“风友”,他们不仅仅是中文系的学生,其中也有来自学院的其他系的同学。他们用自己的敏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受化成一行行的诗句。
“诗歌是让我忘却繁华与浮躁的心灵清净剂,无论是品诗或是写诗,总是带给我精神上的无比愉悦,而风辰诗社正是这样一个载体,成为我心灵的栖息地。”风辰诗社首届社长柯琦这样告诉记者。据悉,柯琦的诗歌创作水平被众多老师所赞许,她曾在惠州学院的校报上发表一首迎奥运火炬进惠院的诗歌,该诗还在学院的迎奥运晚会上作为朗诵节目。她也由此被“相中”作为风辰诗社的首届社长。中文系黎同学说,一直以来自己都很喜欢写诗词,2008年风辰诗社刚成立的时候,自己就迫不及待地加入诗社,成为了诗社的第一届成员。在诗社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感受特深的是每周一次的“同题诗赛”,“这样每周一次的诗赛不仅仅让我的创作水平大有所增,而且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
良师指导:诗社的坚强后盾
首届社长柯琦提到,以前我们学院真正坚持创作诗歌的诗友不多,究其原因是学院没有形成一个交流平台。因为当有人赏识或者指点自己的诗歌时,创作的欲望会大有所增。风辰诗社的“风友”们正是有着两位在诗歌创作领域上独树一帜的老师的指点,才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他们分别是现任于惠州学院中文系杨子怡老师和杨凯毅老师,两位老师在诗歌创作上的经验都十分丰富。
杨子怡老师在诗歌创作上一直是孜孜不倦,特别是对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他说,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为名利所累,在和我的老同学聚会时,我更愿意把他们在关于地位名利的话题中引向诗歌的话题,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脱离世俗的纷扰。他在中文系所教的课程中就有一门是《古典诗词欣赏与写作》,选修这门课程中不乏风辰诗社的诗友们。正在上这门课也是风辰诗社的成员梁同学告诉记者:“这门课让我更深一层领略古典诗歌的风采,经过老师的一番指导,我也能够对古诗词创作有更好的研究。”据同学们介绍,前一段时间,杨子怡老师特地选择了在校园的草地上上这样一门课,更添了一份诗情画意,同学们纷纷吟出自己的作品来让老师评点,“杨老师当场肯定了我的作品,真的很开心,这让我对古典诗词创作更有积极性更有信心了!”林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
《心祭》:用诗歌表达悲恸和祝福
2008年5月12日,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刻苦铭心的日子。虽距离遥远,无法亲身到灾区去救死扶伤,但“风友”们用他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悲伤,自己的祝福。2008年6月,风辰诗社举行了“震悼”诗歌朗诵活动。朗诵会上,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动情地朗诵出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参加朗诵会的杨同学告诉记者,我至今对那个场面印象深刻,诗歌在抒发感情上的确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那时,当朗诵到动人的诗句时,我可以感受到朗诵者和我身边的人都眼泛泪光。
“黑暗笼罩的哭泣和死亡,翘首顾盼、不哭不慌,坚信中国会战胜死神的魔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来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力量。借着这力量,看到平安的光芒,重建家园的希望…..”这是摘自于风辰诗社献给【5.12】大地震罹难同胞和抗震英雄的专刊《心祭》中的一首《坚强汶川》,此诗为一学生所写。《心祭》里收录了共48首由师生创作的,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坚强、关于勇气的诗歌。翻开《心祭》,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友们心底强有力的呐喊声:“汶川同胞,不要倒下,我们永远支持你们!加油!”
(惠州学院外宣组记者:罗耿燕 吴惠)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