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家风
作者:岳凡 江苏省徐州市亚东小区4号楼2单元502室(221004)岳凡,电话15952204066
东疆大地,三水交汇,长江、黄海、东海在此融合。这里四季分明,光线充足,气温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37.1㎜。
他,出生于这块年轻而广袤的大地,是父母辛勤的汗水和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养育了他。他的孩提和少年时代,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他一直生活在乡下,直到他考上大学远离故土。那个时候,他和他的祖祖辈辈们一样,滋养生命的水来自于小小的横河、泯沟,但那甘甜味美、清澈心肺的水啊,让他至今难忘。
在那时的记忆中,对于水,他和这里的父老乡亲们从来没有感到到它的匮乏。
23岁那年,他军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渤海湾最前哨一个人称“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班”的“四无”小岛上。小岛远离大陆,1.462平方公里,向东12海里进入公海,她好像是挂在祖国母亲颈项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被誉为“京津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曾7次从这里跨入国门,践踏祖国。
他在这个小岛上,一呆就是八年。在这里,他对于“水”、对于“缺水”、对于“节水”所产生的无比强烈的感受,成为了他今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岛四周,大海一望无际。但是,滔滔的海水看得到不能用,能用的水在哪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不断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探寻淡水,得出的结论是:海水渗透,没有淡水。
于是,从部队开始驻扎的那天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过十天半个月,官兵的日常生活用水全部用登陆艇从大陆蓬莱送来。
为了坚守小岛,为了祖国的安宁,“老海岛”们喊出了“向老天要水”的口号,部队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节水工程。在每一道山凹里,都修建了引水沟;在每一座营房上,都修建了引水槽;篮球场下、营房跟前到处都是蓄水池。沟沟相连,槽槽相接,沟槽汇合,天上之水全部流入蓄水池中。还在营房前传说是唐朝时留下的水井位置,开挖了一口咸水井。这口井受潮汐的影响,涨潮时,井水又苦又咸;退潮时,井水半苦半咸。部队规定,“天水”和“井水”全部用于洗衣、种菜和打扫卫生。胶东的气候,很少下雨,有时蓄水池中连一滴水也没有。每到这时,官兵们只好用“井水”洗衣服,洗衣粉放下去始终不见泡沬,洗出来的衣服白化化、硬绑绑的,穿在身上很不舒服,还很容易损坏。
在这种环境下,节水成为了官兵们最自觉的行动,日常生活全部定量用水。早晨起来,一牙缸水刷牙,半脸盆水洗脸。训练施工结束洗脸洗手,先用“天水”或“井水”洗个半净,再用淡水冲洗一遍。
最大的难题是洗澡。没有澡堂,官兵们全部擦身洗澡。许多从城市里来的新战士,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适应。到了夏天,胆大的战士无所顾忌地光着身子,先用冰凉的井水冲洗,再用淡水擦身。冲洗时,还高声叫喊着部队歌曲,倒也是十分快活。
生活的环境越是这样,老天好像越是考验官兵们的意志。
那是1991年的11月间,一场大风刮个不停,他和他的战友们被与世隔绝了20多天。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全部开不进来。粮食还有储备,但是蔬菜和淡水很快就用光了。于是,他们开始限量用水,每人每天仅用一茶缸淡水用来刷牙洗脸。说是洗脸,其实是用沾了一点水的毛巾擦擦而已。十天后,连喝的水也没有了,官兵们便用残存的“天水”做饭,但第二天大都出现了头晕、腹痛、拉肚子的病状,有的还嘴唇干裂、口角起泡。怎么办?大风仍刮得浊浪滔天。虽然他们用电话每天向上级求援,但狂风依旧,天天的期待天天化为泡影。就是这样,又熬了三天。那天,上级来电话:今天风浪减弱,送水船上岛。呵!终于有救了。约十点钟左右,送水船终于靠近小岛,但当船一次次地向码头靠拢时,却一次次被浪涌拖了回去,死活也靠不上。就这样,折腾了2个小时,风又开始增强,浪又开始掀高,船靠码头彻底无望。登陆艇上的官兵站在甲板上,无奈地向我们挥挥手,调转了船头。
如同天塌下来一样,官兵们有的瘫坐在岸边,有的叹息,有的抽泣,有的哇哇大哭。
逼上梁山——用“井水”做饭。“井水”等于海水,做出来的饭菜,没有吃过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那味道是:苦、咸、涩、腥味味俱全。蒸出来的馒头又硬又黑,难于下咽。
苦,到了极点。但大家互相鼓励着,咽下去就是胜利,咽下去就是生存。
在期待中又熬过了7天,还没有等风完全停息,师团领导便带着大量食品、肉菜和水登上了困守了一个多月的小岛。
像这样闹水荒艰难度日,小岛上的一代代官兵不止一次碰上,但是一代代的官兵为了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扬“海岛为家、祖国为重、艰苦为荣、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日夜坚守着祖国的东大门。
1998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了东疆故土。
普通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想到,这个三水交汇的地方,居然是个严重水质型缺水的地方。他的工作岗位,使他参与了家乡实施的区域供水工程项目的报批和中央扶持资金的申报。过去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激励着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行工作。在他负责该项工作期间,他努力说服上级各级主管部门为他家乡的区域供水工程提供支持,先后两次成功地获得了共1000万元的扶持。
在他的家里,由于他的关于水的经历和记忆,节水成了他和他家人日常生活的习惯,成了这个家庭永恒不变的家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