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星空夜话

三顾茅庐是假:诸葛亮是中国史上最虚伪的男人

时间:2008-06-09 15:06:03     作者:佚名      浏览:9639   评论:0   

  诸葛亮一心向往有管仲、乐毅的丰功伟绩。可是看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他付出百倍的努力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答卷。也许有人怀疑是跟他辅佐的刘备、刘禅父子有关系。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的是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就当时的情况看,曹操实力最强,刘备三顾茅庐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诸葛亮投奔曹操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对象。孙权的实力虽然不如曹操,但是毕竟还是比刘备强多了,跟随孙权,也有诸葛亮不小的发展空间,再说孙权手下还有个诸葛谨,作为诸葛亮的哥哥,无论如何也是对他有好处的。可是诸葛亮都没有选择他们,而是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

         刘备当时要兵无兵,要将只不过是关、张。诸葛亮选择他,难道真是看重刘备是皇叔的身份?一个虚名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并不能吸引多少人眼球。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就是因为刘备当时的弱势,也正因为刘备处于弱势,才能对人才有极度渴望,才能对人才有顶级礼遇。三顾茅庐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一次求贤经历,铸造了仁爱之主和一位忠心之臣。令人万万想像不到,所谓的三顾茅庐只不过是民间传言,以及历史演义小说的创造。诸葛亮被刘备请出之前,是他亲自向刘备举荐了一次自己。通过那次的表现,刘备才对诸葛亮这个人有所了解。

  诸葛亮有过两篇文章大作被后人推崇,一是《隆中对》,一是《出师表》。《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所说。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谋划江山,分析时局,三分天下。蜀汉之路基本是按照隆中对策路线行走。不过,令人推崇的战略思想也是一个假象。诸葛亮抛出的隆重对策基本上是刘邦及刘秀打天下所走的老路。另一个《出师表》是蜀汉后期写给刘禅的,文章看似言语恳切,忠心耿耿,殊不知字里行间却大有文章。一篇《出师表》把诸葛亮政治野心暴露无遗。

  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在三个集团之间创出一点小名堂。曹操一生最大的军事亮点,莫过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一胜一负。历史把赤壁之战的功劳分给了诸葛亮,说是因为诸葛亮借得东风,周瑜才能采用火攻战术。隆冬季节,诸葛亮竟然能够借得东风,这可不是一般人。七星台上,一身道袍的诸葛亮不知是人还是神。不管是人也好,是神也罢,总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赢足了丰厚利益,赚足了面子。以至于有人怀疑,周瑜是因为怀恨诸葛亮比自己有能力而气死的。

  刘备活着时候,诸葛亮已经锋芒毕露。刘备死后,诸葛亮跟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是历史上,人们对李严这个人恐怕非常陌生,因为他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没怎么出场。《三国演义》或者其他演义小说也不过多记载,但并不表示李严这个人不重要,他之所以被人们遗忘,是因为自从他被刘备确认为托孤大臣后,就被诸葛亮排挤在外面了。诸葛亮作为统领一切事务的“相父”,权力已经达到无人能比的地步。

  诸葛亮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不是刘备和刘禅一开始形成的情况。而是经过诸葛亮一步步“争取”得来的。诸葛亮后期在用人、掌权、出征等重大问题上都有发人深省之举。他七擒七纵孟获,并没有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民彻底安定。他不知疲倦地连年北伐,最后无功而返。他“违众拔谡”的做法,挤压魏延的举动,无不为诸葛亮在忠臣贤相行列里抹了黑黑的一笔。

  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他是五行八门中,智的代表、慧的楷模。可是他的智慧掺杂了多少权术,揉进了多少虚伪,拼凑了多少狡诈,埋藏了多少阴谋。他的智不是大智,他的慧不是聪慧。

  正如习凿齿在挥泪斩马谡一节中这样评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他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心是一种假忠心,他的辅佐是一种假辅佐。他是完完整整地演示了一生的虚伪。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