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星空夜话

“文凭就业制度,让中国的人才都变成了蠢材!”

时间:2008-05-20 23:52:53     作者:小进      浏览:9653   评论:0   


              文\小进

一个老家的朋友来北京找工作,他是做计算机管理的,从事这个行业至今快有七八余年了。对于自己当初喜欢的这个专业,他现在自信的认为自己已是个老行家了。

这一点,我不怀疑。

我去机场接的他。看他冬风满面的样子,可谓信心十足。寒暄了几句,我便也没过多提起北京市场的就业行情。

然而半个月了,他依然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想想,这的确是件让人极其头疼的事儿。我也纳闷,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的专业度,不可能这段日子还找不到工作的!难不成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思虑着,我拿起电话打过去。电话那头的声音明显疲惫了许多。

“怎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找到工作呢?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吗?”我小心试探的问道。

“不是。”他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合适的有很多,我都愿意去。问题是别人不给你展示的机会,开口闭口就是“你是本科毕业吗?”“你有本科文凭吗?”....

他叹了叹气,低声道:“我只是个中专生,半路出家的和尚。即使我对专业再精通,再深刻,也抵不上那张打着钢印的本科证书啊!”

放下电话,我的心思久久安静不下来。心口始终有块东西阻塞着,让我莫名的急躁。

我越来越发觉这个社会可笑。那些西装革履,领带扎的笔挺的人士整天在电视机镜头前大声呼吁:“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根本,是社会发展壮大的栋梁,我们要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和力度,等等一些空口白话......每次看到这些“挂着羊头的贩子”的身影。我便立马把频道调回广告时段。

的确,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多样式的人才。但,那些贩子嘴里所吐出的“人才”这两个字眼却非得是经过大学四年里过滤出来的人才。似乎总得把人放进大学那样一个“混沌锅炉”里搅拌一番之后,出来的才称得上人模人样的“人才。”-------- 是贴上了标签证明的人才!不然,则是不合格,劣质的人才。

这个时代,那些权威的人,那些所谓的“专家”们,每天都在撕破喉咙大声叫喊着:“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旧意识,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要再去痴痴的固守着那些旧的俗的观念。”这让人笑掉大牙和小牙。因为说着这些话的那些人,好比当妓女的为了把自己卖的价钱高些,名声响些,便死活在客人面前脱了裤子硬说自己是个不打折扣的“处女!”

我一直以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多样式的人才。上大学只不过是一种成才海里的观念和方式。但,这并不是针对天下所有的人。况且,人各有分相,兴致也各有所好。但我们时常却总会把上大学和不上大学拿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深度、甚至道德素质的深度。

我觉得社会若是继续以这种文凭决断某个人的能力时,那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社会的全面平庸,甚至国家人才的全面平瘠。因为有太多的真正的的人才最后都死在了“文凭”这个槛上。这一部分人的能力最终没能有机会发挥出去,到最后便直接闷死在了棺材里,带去了黄土里。这就像落水的石子,进了水,却没能够在水面上兴起几波浪来。而社会最后的结果便是平庸的雪地上又下起了雪。

所以,我认为:文凭永远也决定不了一个人的高度和深度,不管是人生里程上的高度,还是学问海洋里的深度!“如果非要在那锅炉里花上万把块钱来折腾自己换来最后那张钢印的大红证书的话,那我奉劝还不如拿着这笔钱好好的去海南,或是三亚尽情游玩一番,也可以考虑去我们苏州的周庄走一遭。多些人生的见闻和阅历,总比每天在那十几平米的地方三点一线的好的多!

我有时候想不通这个社会为何总把“文凭”这两个字眼看的比女人的处女膜还要重要;我更想不通,把中国体育文化传扬出去的姚明和丁俊晖,若是按照社会市场运作人才的这样一个模式,把丁关到某大学的锅炉里,搅拌几年强制产出个“文凭”来,我不敢肯定,也不敢想像,那时候的他出来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否达到现在这般骄人的成就!反正,我觉得这比女人阴道里生宝宝还要难上加难!

我想,中国人是历来平庸惯了,以至于彻底全社会,上到老人,下到刚学会说话的孩子,都得全部脱掉平庸的衣裳;每个人都穿着印有“文凭”字样知识份子的大印章和大袖衫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这才证明国家的素质和道德上升了。

只是,那样的社会才会是根本的前进和发展了吗?

那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反思...........



本站声明:  

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