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8点时许,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绿芽”社会实践队调研组的同学们在吴川市长岐镇苏村中心市场就苏村番薯的发展问题对乡亲父老进行了采访。
苏村番薯因其品质优良曾经远销省内外,给苏村薯农带来可观的收益,名噪一时,但是近年来,种植苏村番薯的农户已经逐渐减少,产量也大不如前,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绿芽”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陈东英教授的指导下,就苏村番薯的衰落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以期找出其衰落的原因与重振其产业辉煌的方法与措施,同时也给吴川乃至湛江地区番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根据“绿芽”社会实践队调研组的安排,此次调研将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将相继采访种薯农户、苏村番薯种植基地和终端消费者。今天在苏村中心市场对父老乡亲的采访是“三步走”的第一步。早上雨过天晴,晨光熹微,市场里熙熙攘攘挤满了买菜的村民,我们表明身份与来意后便与一些中老年村民攀谈了起来,并对种植苏村番薯的薯农进行了重点采访。据村民介绍,苏村番薯的成名得益于本村土壤质地优良,苏村有一大块黏性很强的红壤,在这种土壤中长出来的“湛江白”口感十分可人,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苏村番薯曾经一度是珠三角各城市农产品市场的抢手货。但是,也正因为土壤黏性很强,所以给种植番薯增加了很多难度。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苏村农民仍然固守这种植番薯直接卖出去的生产方式的,尽管建成苏村番薯生产基地,但是仍然是散户种植为主,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方式,种植番薯的收益增加幅度相对增长较慢,同时因为种植番薯工作量相对其他作量更大更辛苦,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走出农村进城打工,因此种植番薯的农户越来越少,销售量逐渐走向下坡路,“苏村番薯”这一享誉一时的盛名也就成了苏村村民们茶余饭后或在客人面前“想当年”的陈年往事。
对于苏村番薯的衰落,被采访的村民们有所感慨。首次实地调研回来之后,“绿芽”调研组的同学们集体开会讨论对调研的结果进行了总结与讨论,获益匪浅,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第二步”调研活动的计划。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