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星空夜话

广州:坐16路车追寻码头旧迹

时间:2008-04-19 00:41:20     作者:综合资讯      浏览:9673   评论:0   

  过去16路车只是从动物园到凤凰岗十几站,在线路调整之后拉长到157医院的33站。虽然这趟车并没有很多沿江而行的路段,但在许多站的附近,都能找到不远处的江畔码头,而且即使到了今天已经远离珠江的沙河顶一带,仍然是过去河涌川流之地,曾经出土的东汉陶船透露了千年旧码头的秘密。不久前因为天字码头搬迁而发起的城市文物保育话题依然热度未消,我们沿着16路车重新探访这些旧码头,寻找珠江上曾经辉煌过的旧址。

  沙河过去曾有河

  坐16路从北向南,到沙河顶一带,虽然远离珠江,但仅从地名都可以找到河流的历史。沙河一带,过去是由沙河涌冲积而成,沙河顶属于海拔15-25米的一级台地,在广州这样的台地还包括了梅花村、黄花岗、南岗及河南的白鹤洞、康乐、小港、赤岗、石榴岗、琶洲等。在沙河顶曾发现东汉陶船,两千年前这艘陶船上已有“舵”,这一发明对世界造船史有重大启发。在广州建城2222年之际,车行至盛产沙河粉之地,不禁想到当年河涌流淌、古船穿梭会是怎样的景象?而当年的造船者是否想过,如今的珠江上码头都渐渐淡出舞台,象征意义取代了实际用途。

  大沙头码头:消失的旧货市场

  在白云路下车,不远处的江边是大沙头码头。过去对大沙头码头最深刻的印象是以前旧货市场、电器城里可以买到打口碟,附近有众多沿江大排档、还在这里第一次吃过“涮涮锅”。今天码头附近的建筑已经因为要建设港湾广场清拆剩下一栋烂楼,也许明天经过时,就已是一片平地。人行道上还有拆剩的一块“红楼”石碑,记载航空局与宋庆龄登机的往事,红漆褪尽,吊机轰鸣,行人惟恐躲避不及,历史与碑文孤单地落在工地附近,2010的港湾广场是否还能再找到这些过去,也许都不会再被提起。

大沙头码头停泊着不少珠江夜游船。

  大沙头码头停泊着“金坊”、“海豚”等珠江夜游船,对面也有比过去旧货市场更现代的电器城。河南的江南菜馆在这里开了新的分店,过去的大排档渐渐都变成“有瓦遮头”,当年淘打口碟的“打口青年”们也许已经和我一般两三年都不买唱片,都投入网络音乐大潮了。

 

 

码头拆剩的最后一栋楼。

  省总工会码头:从万金油大厦到繁华酒吧街

  从泰康路站往海珠广场方向走,到了工人雕塑附近,就是省总工会大楼和码头。民国期间珠江边临江码头多达40多个,当时的码头以数字命名,从东到西,1号码头、2号码头,一直可数到43号码头。解放后,人民政府清拆了杂乱的码头,保留了部分方便市民出行和长途客货运输的码头,主要以所在地名来命名。省总码头因正对原广东省总工会大楼而得名。省总工会大楼原名叫“广州永安堂大厦”,是著名华侨胡文虎先生创办的“虎标万金油”的生产和批发总部。解放后,“永安堂大厦”曾被用作广东省总工会的办公楼。1996年,由胡文虎先生的继承人胡仙女士捐赠给广州市政府辟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是目前全国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少儿图书馆。

前省总工会大楼过去曾是永安堂大厦。

  一起同行的姨妈,边走边回忆起过去在省总工会大楼上居住期间,楼上堆放过许多万金油包装盒,孩子们在期间穿梭玩耍的情景。夜里睡觉还常能听到珠江上船经过的声音,楼顶的大钟也是她们常去玩的地方。那些“水浸街”的回忆也是难能可贵的儿时片段,每当盛夏暴雨后,各家孩子就互相吆喝,拿起木盆、车胎到涨水的大街小巷嬉戏玩水。如今码头变得冷清了,等5毛一张船票过江者寥寥无几,而附近是夜店林立的酒吧街,babyface、喜喜才是夜幕之下真正的潮人码头。

省总工会码头。

  天字码头:细数点滴情怀

  天字码头据说不会搬迁拆卸了,而关于这个码头所引发的话题仍在继续中。城市文物、旧建筑的保育工作日益受到各界重视。坐16路在北京南或者万福路下车,不远处就是天字码头,而码头附近还有南关电影院、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太平沙以及地道的牛腩粉。

银行前的古老石狮子。

  太平通津小巷纵横

  码头对面太平通津的窄巷,贯通了海珠广场附近的老街区。英俊坊有过去归侨所建的花地砖小洋楼,荣业巷里住过财记牛腩面的创始人高老三,旧南园酒家曾是孙中山“南堤小憩”之处,处处有故事。据史料记载,1924年5月30日,孙中山应上海《中国晚报》要求,在南堤小憩,作演讲录音,后来由亚洲唱片公司制成“勉励国民”、“救国方针”、“告戒同志”等三张唱片。广州博物馆收藏了复录的唱片,如今南园旧址已拆,只剩下半个绿玻璃花窗和几截旧柱子。倒是前面沿江路的饮食生意始终火红旺盛,无论哪个年代,沿江美景始终是食客的最爱。 

太平沙牌坊。

  太平沙“财记”

  太平沙牌坊附近,有两家“财记”,牌坊内的是总店,在太昌茶楼上的是后来再开的,其他几十家分店已遍布广州。和其中的店员聊天,才知道当年白手起家的老街坊“高老三”已经不在了,儿女继承父业,将几十年的老字号延续下去。牛腩面在广州街头随处可见,而这家的特别之处在于牛腩够火候,原汁原味。十元一碗牛腩面,牛腩切得比较大块,足够份量。

  百岁南关影院

  沿北京南往码头方向走,是一百岁的南关电影院,据《广州市志》介绍,南关戏院于1908年建成,有900多座位,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前夕,广州市有海珠、太平、乐善、民乐、宝华、河南、南关7家戏院,连同4个天台戏场,共11个演出场所。日军占领广州后,南关戏院因捐税过重被迫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老戏院之一的南关戏院,于1947年改名为乐斯电影院,附近还有天星戏院,现在也已清拆变成停车场。近十年来,南关戏院已停业,幸好仍能在旧址上保持至今,在北京南的绿树新芽掩映下,依然迷人,仿佛在等待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春天。

春天里的百岁老戏院。

  “接官亭”与码头旧事

  在南关电影院旁有一条“接官亭”小巷,从这里可以开始讲天字码头的传说。天字码头的建造者,是明朝一位勇救落水者的平民李寿相,好人有好报,恰好救起来的是因为赏月而不慎失足落水的富家公子,于是犒赏千两纹银,李寿相开始做水上生意,后来还建起了珠江上天字第一号的码头。清雍正年间,天字码头成为“皇家御用”,朝廷官员都从这里登陆广州,接官亭就是官员上岸休息处。270多年之后,码头和从北京南通往中山路衙门街的官道都不再“接官”了,而再度成为城市的热点,不再因为有达官贵人在此上岸,而是平民百姓们,希望保留过去的历史。

黑白照片中的天字码头。

 “粤讲粤正”80后

  在南关电影院旁,有一家由四位80后年轻人开的“我们”咖啡,一进门就见到用毛笔字的“粤讲粤正”牌匾,题字者Golin不过二十出头,戴黑框眼镜,一身潮人打扮,却对南粤文化深刻执着。坚持要把小店做成一个交流粤文化的平台,在这里教粤语、做关于广州的特色短片,几个年轻人自己在墙上画出创意,将两层唐楼布置得很温馨。Golin是广州人,职业是“做动画的”,他说:“文化除了方言之外,还有建筑、地理、古历史等,广州经常在变,旧的建筑不少被拆除,我们觉得痛心。”他做的动画短片既有讲社会不良现象如乱冲红灯、不保护环境的,也有介绍广州特色地方上下九、沙面,甚至讲股市、楼市、民生话题,。这群年轻人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动漫行业都被欧美、日本所占领,而这群“粤讲粤正”的年轻人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过去的故事。

执着粤文化的80后年轻人。

  太古仓、大阪仓码头未来广州798

  坐16路南行,在总站之前的河南金沙路下车,不远处就是太古仓码头,附近还有大阪仓码头。但太古仓现在还是一片工地,真正对市民开放,还要到10月。而今年1月,已有“飞鸟集”时装秀率先在这里上演,模特们以轻纱蒙头,演绎柔和春装,寂寞多时的老码头顿时春光乍泄。

正在变化中的太古仓。时报记者 马向新摄

大阪仓以后将被改建为运动休闲主题会所。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太古仓、大阪仓位于繁忙的珠江后航道东岸,太古仓为旧式英商太古洋行的仓库,共有8座仓库,至今仍保留着当时建设的3座“丁”字形栈桥式混凝土码头,码头岸线长达321米,8座英式建筑风格的仓库面积17113平方米。用来支撑码头的钢筋,据说是英国曼彻斯特联合钢铁公司的产品,尽管泡在江水之中,却至今不生锈。负责两个码头改建工作的广州港集团何良侃经理告诉我们,保护文物是码头改造的重点。改造后,太古仓保留原有的大部分墙面,将原来红色的外墙涂成黄色,而这种色彩的改变还在征求各方意见。正在修建的环岛路也因为保护仓库的原因改为绕仓库码头之后穿行。隔壁的大阪仓是旧式日本洋行仓库,现在仍在使用中,今后将会改建成休闲运动会所。两个仓库和信义会馆有相似命运,今后将成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的场所,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成为广州798。附近是光大花园、金碧湾等大型楼盘,光大花园里也有红砖老厂房在等待未来的改变,隔江远眺芳村,信义会馆已经成为逐渐成熟的时尚、艺术创意区,附近还有渣甸仓等老仓库,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将迎接新生命的循环。

今年1月在太古仓变身时装秀时尚现场。(资料图片)

                                                                     (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