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
2005年10月17日,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在上海病逝。转眼7年过去了,但巨匠的那盏灯永远亮着。在这纪念日里,上海《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人民文学家,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依然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世作家和编辑们为繁荣中国的文学事业而努力地工作。
1
巴金永远是
《收获》的灵魂人物
程永新告诉记者,巴金先生不仅是《收获》杂志的创办者,而且长期担任主编。作为中国的文学巨匠,他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中国文学,同时也给了《收获》。所谓“灵魂”,包括了他的编辑思想、编辑态度,他对作品的要求和对作者、读者的关系等。我们刊物的宗旨不会因巴金的离去而改变,不论哪一位当主编,巴金永远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延续巴金的思想和做法。
“把心交给读者”。程永新说,巴金的伟大在于他的一生都在“为读者写作”,而把心交给读者,是他一生,尤其是晚年写作的创作起点和最后归宿,是解锁他创作全部动机的钥匙,是他创作生活最传神最真实最本质的写照。同时,在巴老的创作中,读者从来不是被动、消极的。巴老反复说,“读者是真正的评委”,“是最好的评判员”。
把心交给读者,需要作家艺术家讲真话、动真情,要有直率的态度、真诚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在《随想录》中,巴老多次提出讲真话,因为讲真话很难,特别在中国,长期受到“左”的影响。所以,“掏出心来,把心交给读者”,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以生命相许、贯穿一生的庄严许诺。巴金一向说话坦率浅易,很朴素,但在关键时刻却讲得透彻。在《随想录》里充分表现出的高度的言说技巧与策略,或说是鲁迅杂文里所谓“奴隶语言”的再现,暗示、象征、曲折迂回、欲言又止的文风鲜明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程永新说,巴老不仅仅是作家,他还是出色的编辑家,编辑出版活动贯穿了他一生。从1934年参与创办《文学季刊》到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到1957年与靳以一起创刊的《收获》,巴金以绝不唯利是图的严肃出版理念,以杰出的文化判断力和认真的编辑态度,以真诚、热情的友谊,把一大批作者吸引在他的周围。当年,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卞之琳……一大批作家的代表作,都是由巴金亲手编辑和出版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从维熙、张贤亮、谌容、张洁、冯骥才、张辛欣等不少在新时期走上文坛的作家,同样得到了巴老的扶持、鼓励和保护。特别每当有年轻作家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巴金总是公开站出来发表文章,声援他们,为他们辩护。尤其是作家从维熙的处女作《大墙下的红玉兰》,面对这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小说,正是巴老的果断决定,编辑部才以最快的速度和头题的位置发表出来。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后,不少人反对,包括有巴老的最好朋友,但巴老全然不顾“交情”,再次阅读全文后说,“虽然有人说有点‘黄’,但我觉得还是好作品。”
2
“友情倒是更好的药物”
今年10月5日是冰心诞辰112周年,10月17日是巴金逝世7周年。程永新介绍说,《收获》杂志最新一期为此编发了冰心与巴金的98封书信,其中有41封书信是首次公开发表。这些信件从1937年到1997年,跨越六十年,见证了两位文学大师相携相敬的真挚友情。
在巴金看来,冰心是五四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在精神上给予他诸多支持。“文革”期间二人皆被下放,书信联络中断,后才得以恢复。从频繁的书信往来中可知,两位老人年岁渐高,饱受疾病折磨。在最后通信的二十年间,记忆力衰退、行动不便、难于握笔等苦恼困扰着巴金,但他仍然坚持提笔写信,回应挚友冰心带来的精神慰藉。
巴金在信中写道:“我需要的是精神的养料,补药吃得太多了。您的友情倒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更大的勇气。”冰心回应道:“你说友情是最好的药物,关于这一点,你有着我全部友情,你一定要劳逸结合!”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病情限制了两位老人的行动,他们只能用只言片语一抒深情。1997年2月,冰心的一封信:“巴金老弟:我想念你,多保重!”简短的一句话,笔迹潦草,此时的冰心已经执笔困难,但仍强忍病痛、笔尖颤抖着为巴金写下祝福。
1999年,冰心与世长辞。6年后,巴金去世。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这段肝胆相照的友谊未曾因世事变迁而有丝毫褪色,反而几经风雨,历久弥坚。
程永新说,98封珍贵的信件,记载的不仅是两位老人的世纪之交。《收获》这次发表它,是对这两位文学大师的纪念,也是对他们情比金坚的友情的称颂。
记者20年抓拍 “精彩瞬间”
千余张巴金照片悉数捐赠
深圳特区报讯(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1986年进入《文学报》担任摄影记者,20多年来拍摄了千余位著名作家的人物照近万张的徐福生,在巴金逝世7 周年前夕,将拍摄的千余张巴金照片悉数捐赠给巴金故居。
徐福生昨日告诉记者,巴金先生是他非常尊敬的长者,1987年巴老回家乡时,徐福生第一次在虹桥机场见到这位和善真诚的老人,并且摄下了那一时刻的一系列照片。令徐福生感动的是,一年之后他们再见,虽然仅有一面之缘,巴老竟还记得当时默默无名的记者,并能叫出他的名字,可见巴老对人的真诚、用心。此后,徐福生每年都有机会见到巴老,或是参加他的一些重要活动,或是在他生日时与一群文艺记者前去祝贺。这样的场合中,徐福生总是跑前跑后,抓拍下巴老每一个精彩瞬间,就这样,徐福生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巴老最后20年的工作与生活:他登上飞机舷梯,踏上回家乡的路程;他抱病出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他在寓所、病房会见各国友好人士;他趴在小桌上勤勉写作……巴老生前也很喜欢徐福生为他拍摄的一些照片,1995年徐福生在巴老寿诞上抓拍到了他晚年难得一见开怀大笑的影像,作为当年的生日礼物赠送给了巴老。这张照片巴老逝世后在送别和骨灰撒大海等重要时刻作为“遗照”使用,现在又悬挂于巴金故居的门厅正中。
徐福生说,能够记录巴老20多年来的生活影像深感荣幸。2006年,他已举办了“《纪念巴金——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摄影展,并汇编成册。前不久,又举办了《巨匠的风采——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摄影展。对此,他已十分满足。这次将照片全部捐献给巴金故居是他“化私为公”的愿望。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代表故居接受徐福生这批珍贵资料,表示深深的谢意,并说,故居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爱护和支持,故居的在今后将更加努力,将巴金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