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老韩寒”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创建人韩伯泉访谈录
记者:邓琪蓉 陈芸
【人物档案】
韩伯泉, 男,增城人,中共党员。早期笔名韩寒,后用韩露·白之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的创建人之一、指导老师。曾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总支书记、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广东教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民族文化教学与研究,兼事散文诗歌创作及评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6年被广东省作家协会授予“从事文学创作逾四十年并取得优异成绩”荣誉奖,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世界民间艺术家大师”的称号。韩教授有关业绩被编入有国家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等多部词典,被誉为“中国南方民族文化研究之星”。
2012年四月的午后,我们唤来清凉的风一同去拜访韩伯泉老师。他家就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一栋教师公寓里面,门打开的时候,韩老师和善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洒在我们的心上——哦,这就是传说中的“老韩寒”!
和80后作家韩寒不一样的是,我们眼前的这位“老韩寒”不愤青,不叛逆,完全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学者范儿;或者,更倾向于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文学之始,在新诗
韩伯泉老师曾先后出版了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合作)、《中华饮食风俗大观》(合作)、《广东地方神祇》、《粤菜万花筒》等10多部著作 ,是一名热衷于民族研究的学者 。1958年,也就是韩教授毕业的那年,他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作,开设的是文学评论和现代文学的这类课程,不过他真正进入民族研究的领域是在1962年。那一年学校搬离广州,他随同大队伍去到了海南,那边丰富的民俗(文化)使他很快投入到民族研究这个领域中去,期间发表了《黎族民间文学概况》等著作。
与此同时,韩老先生还是一名骨灰级的文学爱好者。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从大学到现在,五十几年的光景,他一直都在坚持着文学这一伟大的事业,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去坚持。而所有的坚持源于一首新诗——
韩老笑谈自己读书的时候长得很清瘦,刚好同桌吃饭的都是女同学,所以全部女同学都爱把肥肉给他吃,说他“需要用油泡着才能长胖”,就这样与女同学积累了很好的友谊。可就是因为和女同学的关系太好了,接连不断的“绯闻”也总跑过来凑热闹,于是韩老的第一首新诗处女作——《爱情啊,你在哪里?》诞生了。虽然这首新诗并没有发表,但韩老至今记忆犹新。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正式发表第一篇作品是在1957年,同年他写了小说和诗歌。
“在山为泉,聚海为浪”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有个山泉诗社,韩伯泉教授就是其创建人之一。1986年,山泉诗社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海南校区的“海角文学社”。
韩教授创建山泉诗社的初衷,是想要聚集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创作,分享文学的乐趣。那时候他就想专注搞个诗社,然后大家在想诗社的名字的时候,于是他就提出来:“就叫做‘山泉’吧!”大家听了都觉得不错,取山之泉那种纯净、甘美之意,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而在韩教授看来,“在山为泉,聚海为浪”才是对“山泉”二字最好的诠释:山泉之纯粹,山泉之川流不息,正是文学最需要持之以恒的。
山泉诗社走过26年的风风雨雨,靠的就是纯粹的爱好、纯粹的追求,“山泉人”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不局限于社团本身的功能。就此,韩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写诗也好,参加诗社也好,这全凭纯粹的爱好,纯粹的追求。我们不求钱,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是我们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我们举办诗歌比赛的时候也仅仅是扩大了自己的文学爱好,想要影响更多的人罢了,并不是为了什么名次等级。我个人认为(对文学的)爱好是最高的境界。通过这种对诗歌的爱好,我们也可以逐渐培养自我的高尚情操以及纯净的视角。
其次,‘山泉人’能够这么团结友爱也是诗社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之所以能那么团结也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追求。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打破师生关系,无视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等级观念。每年女生节或其它什么节日,山泉诗社的人都会来我们这里(指韩老师家)一起庆祝,包饺子啊、包粽子啊,都很开心。在这里面甚至发展出好几对情侣呢,像上届的社长和副社长就是一对。所以说,山泉诗社培养的不只是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还有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有力量一块干活。
虽说山泉诗社只是一个校园社团,但并不能因此就被社团本身的功能局限住。文学社团想要真正走下去必须跳脱社团本身的功能,多多组织校内外诗歌爱好者的交流活动。我们社团每年都有大型的诗歌朗诵会,除了文学的东西,大家在里面学到的更多的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这些对他们以后走出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的。常常有人问我,你们文学社出了什么样的作家没。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社团目前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和诗人,最多不过是奠定了同学们以后成为作家或者诗人的可能性罢了。”
我们边聊着这些,韩老还不时起身去找这些年来他和山泉诗社大大小小社员们的合照给我们看,并且给我们讲了许多他们之间有趣的事。听着他述说着愉悦的往昔,我们忍不住要问——其实,他本人不正是这些有关文学的理念最好的践行者么?
“文学之于我,就是生活”
谈到对文学的看法,韩教授就显得特别兴奋,言语间表现得眉飞色舞。随着年龄的增长,韩教授现在对文学拥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坦言过去自己创作的作品都比较肤浅,都是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露,而现在关注的是如何去挖掘文学中更为深层的涵义以及思想性。
有趣的是,韩教授以前的笔名叫“韩寒”,和当代一位80后作家同名同姓,后来因为粤语环境的关系(“韩寒”二个叠字读起来稍显拗口),才不得不改成其他的笔名。不过对于韩寒,韩教授也是有所关注的,他认为韩寒的作品在早期较为浮浅,慢慢地,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他现在的作品读起来就更有思想性了。
人生经历得多了,人的看法也会变得不一样。韩教授觉得诗歌就是对人生最深层最真挚的表达,它现在已经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我每天总会写一点,不一定要发表,只为了心里的感触。有时候在公园想到一些诗句也会立刻写下来。比如说,上一年建党80周年的时候,学校党支部就要求我们党员每个人写点东西交上去,我想来想去不知道写什么好,最后随手写了一首新诗《党费证之歌》交上去了。后来学校那边的工作人员跑过来告诉我我拿了全国一等奖,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据说这个奖全国只有50名,我们省好像就只有5名,我占了其中一个名额。但这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诚然,新诗为“老韩寒”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绿意。对于新诗,对于写作,韩教授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觉得有感觉就会写诗。写诗歌其实也不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情感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罢了。因为随性,所以无需刻意去寻找,即便是在学生读书声与蝉声之间,韩教授也能透过诗性的眼睛去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趣之处。
这里,韩老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夏天树上不是有那个蝉在叫吗?然后我看见有个同学在树荫下读英语ABCABC的。我就在想,树上的蝉不也是在读同学的书吗?它一直“BBB”地叫。风一吹,蝉就飞走了。我就在想,哦,树下同学的读书声也随着蝉飞上天空了。就这样,一首新诗便慢慢成型了。”
像这样随性、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新诗最能吸引韩教授的地方。时代在变,文学也在变。他一直坚持的一点是:中国古典的诗词风格还是要继承,但不能被既定的格式束缚。对于新诗,韵虽是要押,但不需过于严谨,重要的是如何去创造不拘一格的形式,譬如说选用。访谈过程中,韩老自称是一名网络初学者,经历过害怕、好奇,再到乐在其中,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缓慢的进程。虽然有很多网络语言还是不能理解,但韩老总会在写文章的时候试着用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说“给力”,又比如说“很囧”。在他看来,这些鲜活的语言非但没有带给当代带来灰暗的挑衅,反而是文学永葆活力的助推手。因此,韩老对于当下的网络文学还是持鼓励态度的。
文学之路,志在坚持
席间,韩教授一直强调:文学不应有功利性,要怀抱着对文学的热忱这个最原始的初衷才能真正感受得到文学的魅力以及自我修养的提升。
讲到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期望,韩教授认为就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不必强调一定要培养什么样的文学人才,最重要的是兴趣以及热忱。文学之路,志在坚持,才能使文坛长盛不衰。
另外,韩教授表示自己最近也有关注广东校园文学网,觉得这个网站办得很好,不但栏目种类繁多,而且资讯丰富,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各地文学爱好者的交流提高,还对网站的编辑以及记者因为对文学的热忱而为广东校园文学网无偿工作的精神表示赞赏,希望广东校园文学网能够办得越来越好。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对韩伯泉教授最好的写照。韩老先生现在的心境是豁达平静的,年近耄耋之年,他仍钟情于文学,仍孜孜不倦地追寻文学的足迹,并积极鼓励热爱文学的大学生投身于文学创作,用自己五十载的文学故事显示一位笔耕不辍的文学行者的力量!
【链接】
山泉诗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由韩伯泉教授创办于1986年,是学校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现为学校极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文学社团。
山泉诗社从成立至今已经拥有二十六的辉煌历史:1986—1997年间,连续出版八期《山泉诗集》,并在此期间,正式加入广东省黄浦区文联。1995年出版四期《山泉》。1996年,诗社成立十周年志庆。2000年11月30日,出版《山泉诗刊》。从2001年起曾多次不定期与外校文学类社团开展交流活动,包括与暨大红土文学社、华工华声文学社、广东交通技术学院野蔓文学社、华联学院鸥鸣文学社、广东行政学院铿锵文学社等文学社团之间的文学交流活动。2001年10月27日,举办“山泉之夜”文学联欢晚会,盛邀中山大学等广州十九所高校参加。2002年4月19日首次举办了较有校园影响力、至今已发展成为极具“山泉特色”的“诗歌大派送活动”。“山泉人”再接再励,于2003年相继出版刊物《山泉》与社报《泉韵》。2006年5月27日,举行“山泉诗社二十周年志庆”大会。2007年在文学院老师以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底下,再次出版属于“山泉人”自己的诗集《心泉》。迄今为止,山泉诗社出版的刊物包括《山泉诗集》(1988年版);《山泉诗社纪念册》(2001年版);《山泉》诗集(2003年版);《泉韵》诗集(2005年版);《心泉》诗集(2007年版)。诗集中收集有历届社员优秀诗歌作品。
在历届“山泉人”的共同努力下,山泉诗社曾获01-02学年度校“优秀社团”称号;02—03年度校“样板社团”称号;从04年至0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社团”; 07—08年度,山泉诗社举办的首届诗歌朗诵大赛获得 “优秀社团活动”称号;于08年3月份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办的征文比赛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于09年4月份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办的“发现·影像传真——地域文化探寻”短片比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于09年10月份广州青年文化宫举办的“成长的痕迹”征文比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于2010年5月份广州青年文化宫举办的以“我们这样过年”的调查报告比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风雨兼程二十六载,“山泉人”始终坚守“守住生命最后的感动,守住诗歌最后的园地,灵魂是一盏高举的灯笼,照亮所有把孤独的青橄榄,放进嘴里咀嚼的人”的山泉宣言;一直秉承“团结互助、诚挚创新”的山泉精神;始终以繁荣校园文化,广交文朋诗友为宗旨,努力为学校广大文学爱好者营造展现自我的文学平台。诗社除了积极做好与校内各个兄弟社团之间的沟通交流之外,更注重与校外文学性组织的联系,每年都会承办广州青年文化宫的征文大赛,为社员提供更多展现才华的空间。
诗社发展至今,已拥有大批从事文学方面工作的社友,并拥有完善的管理机构:社长及副社长下设编辑部、组织部、策划部、宣传部、网络部、公关部以及秘书部七个部门。完善的机构设置保证了诗社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