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新一代作者写作应向丰厚努力

时间:2007-04-08 10:00:59     作者:江湖(文艺报)      浏览:9551   评论:0   

 

        新一代作者写作应向丰厚努力
  评论“80后”不能简化为一种颜色、一个概念
  年轻作者也要有能力正视时代、直面生活,而不能只做肤浅的表现

  在日前揭晓的由中国小说学会等单位共同评选的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出现了一些年轻作者的作品。有不少媒体称,此次“80后”作者首次上榜,标志着“80后”小说创作群体开始被文学界广泛承认。日前,一些作家、评论家谈了他们对青年作者创作的一些看法,大家认为,不能让“80后”这一概念对我们正确认识新一代作者的创作产生误导。
  考量年轻作者的写作要全面些
  贺绍俊谈到,“80后”是图书出版市场和媒体共同运作的一个概念,如果把它作为文学概念来看,可能会遮蔽我们的视线,误导我们的思维。年轻一代人的写作是很复杂的,不能光是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其实也有许多年轻人从事着中短篇小说及诗歌、散文的写作,而且相当有水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年轻作者的写作要全面一些。
  王干说,即使单纯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作者创作情况看,也不只是一种颜色,比如有的是游戏写作,有的则很认真、虔诚;有的写得很轻松,有的写得很沉重。而且也不是打上“80后”就进入图书市场了,有的走的是玄幻路子,走的是畅销书路子;有的就是纯文学作品。
  陈福民也认为,年龄的问题并不重要,依据作者出生年代划分创作群体,比较多的是从市场上的考虑,或者说是书商策划时那样提的,这对文学本身没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年轻作者及其作品只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还是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评析。
  他们表达出仅仅属于这一代人的言说方式和感受方式
  即便说到了年轻一代写作有很多不同,作家、评论家们还是谈了他们阅读的一些总体印象。大家认为,由于年轻一代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上几代作家不一样,他们最早就接触到人生和人性的底线,如死亡和欲望,这样很容易使他们的作品调子是灰色的。
  胡平说,在所谓的“青春写作”中,表现出的多是青春的反叛或成长中莫名的忧郁与伤感,让人们读到其心理断乳期的焦虑和自恋。他们表达出仅仅属于这一代人的言说方式和感受方式,许多年轻人却需要它。他们的作品中大量是碎片般的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时代的反映。
  很多作品基本上是感官的王国
  雷达说,在不少年轻作者那里,很多作品基本上是感官的王国,显得心理深度不够,生活的丰富性不够,严峻的程度也不够。我们不能刻意渲染苦难、堆积苦难,搞苦难崇拜,生活中如果真的存在一些严酷的东西,也要敢于正视,而且有能力正视,而不只是肤浅地表现,这样的作品才有深度。还有一点,年轻一代作者表现的多是城市生活,对乡村生活关注不够。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另一方面城乡的距离在某种程度而言却越来越大。我们不是强求年轻的作者一定要去写什么题材,但如果将两种文化的冲突写出来的话,作品就更能打动人。
  “80后”的问题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白烨说,现在年轻一代作者出版的图书占有率已经很高了,但多数人仍然是文学的票友写作。看了其中的一些作品,我并不欣慰,因为质量很芜杂,而且有很多对文学认识上的偏差,大量是宣泄的、玩闹的。去年我看到了一些好的苗头,比如一些年轻作者写了苦难成长中的感恩,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所谓“80后”的问题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现在年轻的一代今后总要成熟,会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对于他们的创作今后走什么样的路,还要静静观察。
  张胜友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神童”作家,上世纪50年代最典型的例子是刘绍棠,但刘绍棠日后成大器,和他不断的努力,包括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对生活体验、不断地思索,还包括他所经历的人生的磨难有关。现在不少年轻作者很有才情,文字很优美,也很富有想像力。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体验还是非常有限,表现的多是成长的欢乐和困惑,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视野就开阔起来。出书是好事,但我们不能捧杀。如果使得他们头脑发热,以后能不能成大器,就很难说了。从这一方面讲,评论家和媒体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各级作协包括中国作协也要关注、引导和扶持这些年轻作者,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使他们的创作越来越丰厚,壮大我们的文学队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