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广东文学:在时代浪潮中酝酿新的崛起

时间:2007-04-08 08:47:34     作者:练海林      浏览:9539   评论:0   

我们都记得,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广东由于受到了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一度被边缘化了,人们对文学的热情冷淡了,文学的写作者也少了,但是近年来,文学又重新在岭南大地火热起来。广东一大批现实主义小说,在全国取得了强烈的反响;广东的文学评论,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的诗歌,备受中国诗歌界的推崇和关注;广东的散文和报告文学,近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广东已经不再对文学冷漠,越来越多的文学写作者,热情满怀地云集在岭南大地上勤奋耕耘,书写自己的内心和时代风云。

新世纪的广东文学,在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后,正在时代的浪潮中酝酿新的崛起。

 

砍向广东文坛的“第一刀”

——广东省作协机制的改革

2003年末,广东省作协审时度势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文学院合同签约制方案》以及《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实施方案》。这项旨在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尽量将目前广东文学水平现状下相对优秀、拔尖的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作家)吸纳进来,唯才(自然也包括德)是用的体制改革,是在市场化生存的形势迫在眉捷之时,广东作协砍向文坛的“第一刀”。人才浪费,是对文学的亵渎,我们一直都这样认为。可以说,这两个方案确实体现了突破和超越,也表明了广东文学一种崛起的姿态。

广东省作家协会之于广东文学,犹如薪之于火。文学的火光,有赖薪木之传递,作协扮演的就是这种传薪爝火的角色,它提供文学社群相互守望的文学信息,传递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成品,反映特定时空中文学思潮和社会变迁的对话。因此,作协的这个改革,意味着“守望”要改成“争望”,市场让作家在生死抉择的刀锋面前,看谁能凛然面对……

 

有耐力的作家和有特色的文化

——从程贤章等作家作品谈广东的本土题材创新

著名作家、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杨黎光说创作就像在烧一壶水,很多人只烧到60度,有的人烧到90度就放弃了。我只是坚持将水烧到100度而已,我有的就是这种耐力。所有作家也需要这种耐力。

今年817日至19日,“程贤章从事文艺创作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市隆重召开。50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创作需要耐力,的确,文学的热闹只是圈子里的热闹,而文学的寂寞只有文学工作者自己知道。在这个愈来愈关注自身利益、愈来愈渴望速度和实用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几十年的清修和寂寞,去从事一个也许终生看不到名利的事业呢?

程贤章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擅长运用地方语言艺术描写客家的人和事,从这个意义上看他是“地域作家”,但他作品设计的大背景、大题材、大趋势,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却远远地超出了梅州,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他的长篇小说《仙人洞》,以丰厚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的思想触角及完熟的艺术手法反映和揭示了一段深刻的历史。近几年,程贤章从关注现实进入诠释历史,写出《围龙》、《大迁徙》等历史题材的好作品。

是的,题材一直是制约广东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瓶颈。我们广东的作家总体上还停留在“写什么”的阶段,没办法去探究“怎么写”的问题。作家何卓琼认为:“广东的文学地域性强调得不够,做得不够,我们应该多作些努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出一方的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广东的文化广东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岭南特色,但是我觉得我们张扬得不够,做得很不够。”

 

锥在囊中等待脱颖而出

——广东文学新的优势

“新世纪以来,广东文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发的好时期,广东文学具备了再次崛起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至少在一些个体、一些局部或群落上,已展现出这种端倪。广东文学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粤军’。”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谢望新如是说。

在新作家群崛起的同时,一批老作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总体上看,10多年的广东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处于中国文坛的最前端,但我们还是处在较前位置的。现在是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

在这股崛起的浪潮里,我们应该看到广东文学的新的优势:打工文学领全国之先。20世纪90年代,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先走一步”的广东,伴随着“百万移民下广东”的大潮,迅速崛起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打工文学”,不仅仅受到广大打工一族的欢迎,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打工文学不仅成为广东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中国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青年文学蓄势待发。青年文学作为后备力量,以其活跃多姿成为了广东文学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那潜藏的力量,年轻,充满活力和生机,有着张扬的个性。“他们的文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艺术形态都是独特的,他们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谢望新语),在珠三角,像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已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创作群体,他们大多是新锐的白领、移民作家。在粤东,以《青年作家》报读者群为代表的青年文学群体,其整体创作十分活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对于青年来说,文学并不是“在别处”,而是来自内心的真需要,这正是文学的血肉所在。

网络文学和民刊的繁荣亦成为广东文学新的优势之一。被称为全球最大中文诗歌网站的“诗生活”,站长是深圳诗人;网站、论坛办得最多的是东莞,目前已有八个;曾获“中文非主流网站100强”称号的广州“一刀文学网”之“露天吧”,也是声名远扬的诗歌论坛。这些空中诗坛,最初的网友大部分是广东以青年为主的诗歌爱好者,后来扩展到全国乃至海外。广东也成了全国诗歌网站、网上论坛最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民刊中,像杨克主持选编的《中国新诗年鉴》,选编所引发的关于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大讨论是新时期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论争之一。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等民间诗选本,在全国诗歌界产生重要影响。梅州诗人游子衿主编的《故乡》亦是反响强烈,虽然已近7年没有出版新的刊物,但至今影响还在。

对于文学,我们依然保持着诚实而永久的冀望和期待。应该承认,无论人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背景怎样改变,文学的进步最终依赖的唯有自身的警醒和自觉,而文学最终还是要用文本说话,要用作品来面对读者。经济浪潮的冲击,并不是文学萎缩的原因,也不该是文学发展的枷锁。改革前沿阵地广东,文学正在这股浪潮中,和着时代的脉搏前行。

 

/ 练海林

 

稿件来源:青年作家(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网站),2007-2-3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