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因家里穷,拿着父母东凑西借也没筹齐的学费来到学校门口,眼看同学们高高兴兴地交学费领新课本,小家伙为自己还差一大半的学费急得哭了起来。有人听他哭得可怜,便告诉他学校不远处有一位修鞋的老人帮助了不少贫困学生,让他去找一下这位老人,也许他会帮忙。
老人的修鞋店就在不远处的鲁山县江河厂厂区,男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了店里。男孩不知道,老人来这里修鞋已经有10多年了。年过七旬的他正打算回老家养老,毕竟岁月不饶人啊!听男孩把情况一说,老人感受到男孩求助的目光里强烈的求知欲,于心不忍的他最后改变了主意,用准备回家的路费帮男孩交齐了学费,不仅如此,还主动提出让男孩在他那里吃住。
男孩的班主任注意到男孩经常出入于老人的修鞋店。一天,班主任与老人进行了一番长谈,这才了解到老人这些年资助的学生有十几个了,而且连续资助时间已达16年之久。老人给班主任讲起了一段往事———
30年前,老人的家乡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百年不遇的洪灾,几百万人受灾,上万人死亡。老人所在的逐平县受灾最严重,他一家3代13人中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4人,整个村庄浸没于一片泽国中。洪灾使灾民无家可归,茫茫洪水中,交通运输全部中断,救援物资一时无法送到灾民手中,饥饿威胁着净身逃命的人。政府只能用直升飞机抛下一些救命的烙饼和水,人们打听到,救命的烙饼都是河南鲁山县的群众专门给灾区烙的,烙饼保住了许多人的性命。
洪水退去后,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运来。在领救援物资时,老人领到了一些衣服和7双布鞋,布鞋里面留了一张字条,字条的内容老人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河南省鲁山县江河厂××,如果还有什么困难请和我联系。”
以后,老人一直把这张字条当作宝贝一样保存,当然,不是为了有困难的时候再去添麻烦,而是想等日子过好了当面感谢恩人。可是一次意外失火,把这张字条烧没了,老人只记住了“河南省鲁山县江河厂”这个地址,恩人的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16年前,老人的两个侄子先后成家立业,无牵无挂的老人寻找恩人当面道谢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50多岁的他怀揣几千元钱来到了鲁山。令人没想到的是:江河厂原本是一个超大型军工企业,全厂职工加上亲属上万人,原有职工有的还迁到了外省的另外一个厂区。因为没名没姓,寻找自然没什么结果。
没有找到恩人,老人多少有些沮丧。就在他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转念一想:帮助自己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啊!当年从这里送出那么多的烙饼,得多少人一起做啊!老人自知自己没有大笔的钱,一个农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他想,我就留下来用自己的余生为江河厂的好人、为鲁山县的好人做点什么吧。
几天以后,老人在江河厂厂区租了一间房,买来一台补鞋机,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
就这样,为了30年前的那份恩情,老人远离家乡孤苦守摊已经16年了。
在老人租住的小房间里,除了堆满要修的鞋,只有一张床和一些锅碗瓢盆,看上去简陋又寒酸。老人每天都很忙,因为他修鞋的费用不及其他修鞋摊的一半,还对隔壁中学的贫困学生免费修鞋。细心人会发现,修鞋店灰暗的墙壁上挂满了老人和一些孩子笑得很开心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和受助学生的合影……
为30年前的一张字条,老人用了14年去惦念,16年来感恩。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让老人成了小城“名人”,也给人们带来了股股暖意……
本站声明:
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