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缤纷文社

我只是一个公民——鄢烈山北师大珠海分校讲座观记

时间:2009-05-22 14:03:47     作者:瑶木兰      浏览:9594   评论:0   

 2009521 ,北师大珠海分校励耘楼的八百座讲座厅,著名杂文家、时评家,同时也是我们北师大的老校友鄢烈山先生,在这里举行一场名为“为建设公民社会而写作”的讲座。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已出版杂文时评集15种,文选集《一个人的经典》获第三届全国鲁迅文学奖。  

晚上七点十五分,讲座在满座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文学院张明教授致辞中强调,在众多的头衔和关系中,他最看重的就是他和鄢烈山是同学,是大学里的同班同学,他们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大学生,共同于1982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确是很难得可贵的,“同窗”关系,即使是数十年时光荏苒,还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情感。  

鄢烈山先生此次讲座,在海报的宣传上可以体现出他一贯标榜的公民写作的精神——以“公民写作”自我定位、憧憬“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一开场,鄢烈山先生提到三个关键词:公民、公民社会、公民写作。其中的基本理念就是: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风格。这就将本次讲座定位在了围绕谈“公民”这个问题上。  

他说到,言论是非常广义的,在现在的语境里,更是这样的。什么是言论,喊口号是言论,穿一件文化衫是一种表达,言论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过他也强调一点就是想讲而没有讲的是技巧不够,与此同时也失去了讲话的机会。可见这个能不能讲的问题在鄢烈山看来是很值得探讨的。它代表了一种民主能否达到。他谈到“表达”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应该是怎么样的,发挥什么作用的,而目前中国正处在这一时刻。他提出了陈绍基的案例,从而引出个人财产申报的问题。有人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个人财富明细,然后枪头直指政府官员的公开问题。鄢烈山由此提出舆论实际上是媒体与公众、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到,俄罗斯就存在着舆论压力,政府官员是需要公布财产的。  

接下来鄢烈山谈了建设公民社会分层问题。公民社会分了四个层次,分别是公民运动、公民政策、公民行动、公民写作。公民运动是从下到上的,公民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是官方肯定的,是从上到下的。但是他同时强调这四个层次都是建设公民社会所需要的,缺一不可。他向我们展示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9413日 发表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中的几个关键句子。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既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又从基本国情出发,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上,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制定本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根据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遵循《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条约的基本精神,完善保障人权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他在选摘出来的这些关键句中,又特别提出让我们关注其中“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和“遵循《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条约的基本精神”这样的表述。孔夫子说“师出有名”,一切有了所谓的“正名”,就很可行了,名正言顺。由此,他说公民社会的核心是公民文化,应该思考有什么样的公民意识,为公民社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申到写作上也是如此,了解国情、了解政治语境是很重要的。他说自己的写作底线和话语权的界限并不是在一个标准上,从底线上并不会超越过界,但是话语权方面则是有待商榷。  

同时他又再次引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中“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权保障(包括‘——尊重遇难者,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登记造册并予以公布’)”。他强调公民权也就是人权,这个演讲正当时也。  

接下来,鄢烈山开始探讨自我定位的问题。他首先提出自我定位应该是公民。“公民”和“臣民”是相对的。与公民对立的,是宪政学意义上的“臣民”。而“公民”的概念是很早就有的,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了,就是“自由民”,相对于奴隶、奴才而言的。所以彼时与“公民”相对的概念就是“奴隶”,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所说的“顺民”“良民”。同时他又将典出交通部深圳海事局前党组书记林嘉祥的“P民”概念列了出来。  

鄢烈山说公民就是有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公益意识的人。所谓主体意识就是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而独立人格的核心就是平等意识很强,也没有依附心理。“我们中国社会从来就不是一个公民社会,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强者和弱者的关系,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鄢烈山侃侃而谈,“而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这个社会里面,常常是不受欢迎的。”  

在讲到“权利意识”的时候,鄢烈山先生引用了法国《人权宣言》中的语言“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他说“(权利意识)也等于简称为对自由的追求”。另外他又引《人权宣言》第四条中,对“自由”的定义“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当代自由主义一代宗师伊赛亚伯林提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说到积极自由就是“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谁的工具。罗斯福在19416,曾经发表的一个演说,在演说中提及过“四大自由”,即表达意见的自由,崇拜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免除恐惧的自由。而《世界人权宣言》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写在序言的第二个“鉴于”上,表述略有不同:将人的权利分为基本权利、司法权利等五类。鄢烈山列举了种种关于“自由”的诠释,与此相反地,他又开始谈自由的反面——也就是国家本位、官本位(吴思“官家主义”),义务本位等关键词。  

然后他开始谈“公益意识”。公益意识就是博爱精神和义务观。他提到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经是义工出身。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写到“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同在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中,另有“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第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鄢烈山通过这两条的比较,说出了一点,义务和权利首先是对等的,其次是不仅为了自己,还应该为别人争取权利。  

“人没有主体意识就不是自由人”鄢烈山强调,“权利意识就是自由价值观”。他认为表达得最好的是美国《独立宣言》中的描述,它对天赋人权的表述更具逻辑性,三权层层推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在这些当中,最重要的生命权,如果没有它的话什么都谈不上,在此基础上就是有自由权,最后总而括之的就是追求幸福的权利,关键在于“追求”二字,体现出来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另外,还需要强调每一个人的权利。19世纪法国学者贡斯当讲过“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古代人的自由观是讲共同体的利益也不是重视个人自由,而现代人的自由观,它重视每一个个体的个人利益。贡斯当说“我再重复一遍,个人自由是真正的现代自由”。鄢烈山阐述道,发达国家的自由观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来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挂钩,这样来说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有一点基本是相同的,即重视每一个人,强调“以人为本”是重视每一个人,而不要求为了一个集体牺牲个人,在这一点上是互通的。他援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马克思全集第四卷中的话深入解释——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其实,《共产党宣言》里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鄢烈山强调,这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两者统一的观念,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东西。  

鄢烈山又引用新华网 2008315日 的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任何地区和国家,民主制度的状况、优劣,都要以实践为标准,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温家宝指出,这就需要保证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是要创造一种条件,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和自由的环境下,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接下来鄢烈山开始谈“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首先提出“革命死了”与“革命万岁”的问题。他说,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暴力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很可能就只是一个改朝换代,而社会付出了惨痛代价,而得到的社会进步有限,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做“革命死了”。但是又有一种说法叫做“革命万岁”。“什么是革命万岁呢?就是这个公民有反抗压迫的权利。”鄢烈山强调。  

接下来谈“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三层意思。第一层就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对立关系。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第一章“前言”中提到“任何讲现实、明事理的政治哲学,都要把承认如下事实作为一个原则:治理一个国家,不论它是民主制,有限君主制还是绝对君主制,在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总是有着潜在的敌意。双方的这种状态如同拔河。如果政府赢了,那人民肯定要输。反之亦然。”我们要关注权力的异化与腐化问题。  

第二层意思是公民的反抗压迫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中提到“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和或废除它,已建立新的政府”。《世界人权宣言》的“序言”第三个“鉴于”将用法治保护人权的理由就是,“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鄢烈山又提出,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反抗暴政的传统理论,《书经》之虞书“皋陶谟”篇中说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第三层意思是宪法保障的公民权利,其所依据的是宪法第三十五、第四十一条。鄢烈山强调,批评就是鼓励。他举了孔子的例子,《论语第十一》第4段: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子吾言无所不悦。”  

第四层意思就是分工与职责。“媒体就是瞭望哨”鄢烈山提出。他又援引马克思的话语来说明这一点“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  

说完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鄢烈山接下来谈“合力的历史进步观”。  

鄢烈山说,不要精英主义,可以选择“生当做人杰”的精英意识,也可做你的“精神贵族”,但不要自命不凡,不要试图“改造人性”,或自以为代表了他人利益而强制别人进你的“理想国”中。也不要民粹主义,穷人并不高尚,贫困与贪欲同样是罪恶之源。比如《阿信》,比如萨克雷《名利场》的夏蓓小姐。同时我们也不要标榜“反智主义”,如王朔,薛涌。鄢烈山也反对斗争哲学,暴戾、猜忌,又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的”作为佐释。另外,鄢烈山也举例米奇尼克说的话“根据历史经验,警惕把共产主义妖魔化的同时,也要警惕把自己天使化。”以及罗马书上所说“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再次佐证他的观点。  

最后鄢烈山先生对这次讲座作了一个总结:不相信权力与圣人,也不要妖魔化官方,要相信力量在民间,我们应当反求诸己,却不自我神圣化。批评监督政府,警惕民粹主义,官民互动,合理前进!  

鄢烈山《杂文新概念:公民写作(代序)》中有这么一段话:  

“自我定位为‘公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作为共和国的一个公民在写作,就必须有自觉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宪法赋予‘我’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表达个人见解,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发言,‘我手写我心’,本是‘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我不比谁高尚,没有宣道传教者的优越感,并不想居高临下地教诲任何人;也不比谁高明,既不想做‘王者师’,也不想当启蒙塾师,我只是一个公民。是我所是,非我所非。  

我不比谁卑贱,一不稀罕待诏金马门‘代圣上立言’的恩宠,二不想要‘文死谏’留名青史的虚荣,更不是出入廊庙供主子解闷的优伶或奉旨骂人的家奴阉宦我只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思我所见,言我所想。  

我不是当权派,也不是反对派,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志趣;不愿跟着别人的指挥棒做‘合唱’队员,也不想存心搅局与谁过不去。‘我’只是一个公民,自认为依法享有个人权利的自由人,眼里容不得砂子,心里憋不住疑问……”  

鄢烈山先生的讲座,真如夏季一场淋漓暴雨,给我们带来一场撼动思考和思想意识的酣畅。思维是一种乐趣。学者型的人,就是在时评写作的思考中寻求智力满足。这显然是一种思维价值上的表达。鄢烈山先生就是在追求这样的一种思维取向。世界的大趋势是思想在进步,中国也在进步。社会进步是一种合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鄢烈山看来,科技的推动作用是任何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单个政治家的号召力的作用所难以比拟的。网络媒体形成的社会舆论,已经代表了一种很大进步力量,它为公民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推动了很多社会事件的进展。他认为牢骚要发但信心不能动摇。这一点很重要。  

鄢烈山先生是为了“思维”和“关注”而活。他曾经说过:“写这些多少对现实有所针砭的文字,不在乎它天长地久,只表示我曾活过,是一个渴望有思维有尊严感的人。”这对于每个有责任的中国人,有责任的写作者来说,都是值得工笔正书,裱挂案头的座右铭。  

我是一个公民,这六个字力拨千钧。  

我只是一个公民,这七个字的分量则更加厚重。它是一个目标,有待我们每个人的携手努力,共同建设公民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公民写作的家园!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