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散文·随笔·短信

小镇故事二:老家古北街

时间:2021-12-10 17:37:26     作者:胡永光      浏览:9684   评论:0   

老家的街虽然不大,就像一个瘦小的老人,看起来不起眼却也有着值得令人炫耀的历史,尤其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经做过县城,虽然是两千多年的事,虽然已经不是两千多年前县城的面貌,但怎么说也抹不掉那一段历史。虽然没有城市里的街道那样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甚至有点寒酸,但毕竟也算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地方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中心,商铺林立,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所以古县渡昌江以北的村落,历史以来都是把这里叫“街上”。不论是北边的南庄、邓家畈,或是宁家、胡家山下,还是西边的华山里、石子上,或是东边的熊家、郑家,更远一些的山里人,都把到这里来说成是“上街”——“我上街去买东西”、“今天我上街去办事”、“你去哪里?”“我到街上去”。就是昌江以南的枞树下、德八里、钟家岸或是更远的高源,也都把这里称之为“河北街上”,这里说的“街上”就是今天的古北街。

   古北街地处昌江中段,坐北朝南,临江倚岸,是天然的中心地点,昌江里的夹洲和中洲(现名为昌洲)分立在东西两头;鏾鸡湾和浦汀港两条昌江小支流分别围在古北街三五里远的东西两侧蜿蜒向北;东边的葵花岭、西边的烟波山分立在古北街的东西两头。环山衔水、交通便利的古北街,在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历史时期,是景德镇到鄱阳、南昌的必经之地,这里民风淳朴,物阜民丰,景色宜人,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东来西去、上镇(景德镇)下府(鄱阳镇俗称饶州府)穿梭般的船只都乐意在这里停留、过夜,补充给养,不尽的商机给小小的古北街带来了勃勃生机的繁荣。

古北好歹也有大小两条街,小的一条是横街,大的一条是直街。横街从昌江边起向北到关门口,直街从东向西到武阳桥,与昌江并行,与横街成丁字形。我想早时候的建筑确实很有条理,当时的地方政府办事人员还是有点作为的,就连这样的小村镇建设都有着统一的规划。两条街虽然不长不宽不够规模,但也都铺设了长条麻石,麻石铺成的街两边是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房屋商铺。并且每隔一段距离都开辟了一条衖巷,四条衖巷也都铺了麻石。每一条衖巷都有一条下水暗沟,南北的暗沟从地下穿过街道相接,天下雨时,积水从暗沟排出流入昌江,所以街道、衖巷始终很干净。那个时候,即使是从暗沟出来的水也不是很脏的,孩童时期的我和小伙伴们曾经赤着双脚冒着细雨在河边的流水沟上“筑坝建闸”玩,当然,现在的孩子们是再也不会玩这种原始的游戏喽。
   
商铺比较集中在直街,分布比较匀
基本上是徽派建筑,青瓦白墙,高墙封闭,马头翘角。每家门店宽度都不会相差很大,有规模较大一点的商家也只允许增加长度,如安徽祁门籍的周老板和舒老板,他们商铺从街边延伸到河边,前店堂后作坊。临街的店首用长条红石装饰门面,门头上雕刻着各家的字号:周家的是“恒裕”,舒家的是“怡心”,两家都是做糕点,前面是店面,后面一大片是烘房作坊、磨坊,而且还养着拉磨的牛,前后有两眼天井。还有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商店,如:河对岸那边过来的裴老四的“裴同丰”、河对岸元梓巷李家过来的李国圆老板的“道生”、鄱阳杨祖清老板的“兴隆”、抚州来的“细佬张”的“祥瑞”、本乡人的“朱广源”、“恒丰”、“吴三美”这几家开的布匹、百货商店,细佬张在船嘴上那边还有一大油榨。本土的胡富生、胡水生开的是南北杂货、生鲜水果店,胡富生家兼开屠宰,胡水生家兼磨豆腐,都是前店后作坊,他们两家还有田地面积,是又经商又务农,所以他们的店舍还要大一些。南昌来的闵余海兄弟们经营的小百货、杂货门店也比较大。下街有一家银匠店,老板是陈梓和的“陈记银号”,也兼着磨豆腐,其兄陈清和和横街上一家王姓人家各开着一家旅店(那个时候叫歇店),在各自的门首飘着一面小旗为记。还有前店后坊的“李正发烟莊”、“章金发烟店”都有各自很大的刨烟加工坊,而“刘记染布店”的院落又要大一些,染布店的店堂后面是大染房,里面有几口大水缸、大锅,还有大元宝形状的碾布石,再后面就是撑满了晒布竹篙的院子。四家中医药店分别是黄记“同心”、汪氏“仁和”、“范太和”和程振扬的“永生堂”。还有两家皮匠店,老板都是丰城人,横街上一家有吊脚楼的门店是黄老板的“义洪顺”,下街的是刘老板,既是老板又是师傅,前店后厂,主要是加工销售牛皮雨靴。那时候橡胶雨鞋没有普及,解放初也只有极少数拿工资的人才穿橡胶雨鞋。而更多的人都是从皮匠店买他们加工的牛皮靴,这种靴子从鞋底到鞋筒全都是用牛皮做成后用桐油抹透晒干,鞋筒有一尺来高,鞋底钉有专门的鞋钉,防水、防滑,耐磨、经穿,比橡胶雨鞋经济,老表们很实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农村是很普遍的,到后来橡胶雨鞋在农村普及了,这种牛皮靴子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此外还有不少比较小一点的无字号的店铺和摊贩。我父亲带着四叔五叔也曾经租铺面开了一家号“三益”的屠宰店,不过,时间不长就关了。     
   
解放后,古北街成了新政权古县渡区(当时叫第四区)政府和古北乡政府所在地,区、乡政府办公室放在下街河边的两幢有天井的大房子里,原是“吴三美”和“裴同丰”的两家百货店。接着的合作化运动、三大改造,有了国营合作社,就是后来的供销合作社,那些小资本的私人商店、作坊有的被国家收购了,有的进入了股份的公私合营,合并另组成了几个合作商店,“恒裕”成了生产资料门市部,“怡心”驻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古县渡营业所,“道生”是国营商店的门市部,“朱广源”做了供销合作社。只有一家解放初期几个人合伙开的饮食店,中间随着经营性质的改变,门店的牌子也由最早的“和平饭馆”先后改为“古北饮食业”、“古北饮食店”,经营油条、包子、面条、清汤,还有炒菜卖饭。一根油条、一个包子都是两分钱,一碗带浇头的面条、一碗清汤也都是一角五分钱,后来就是两角钱,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才彻底改制下岗。

  1951年县里面派来了一位西医师,姓张名子伟,还有一位女护士是他的夫人张素贞,于是,古县渡有了西医诊所,设在下街一位姓杜的人家里。张子伟医师夫妇对人很和蔼,看病仔细,医技高明,很受百姓的欢迎。不久,吸收了胡永鉴来诊所工作,经批准很快成立了古县渡卫生所,于是他们三个人就成了古县渡卫生所的创始人。到了1953年、1954年上面拨款在下街建造了一幢西式平房,这是古县渡第一幢西式洋房子。张子伟医生夫妇调回县城,来了一位姓杨的当所长,不久又换了张桂苑中医师当所长,胡永鉴也被调鄱阳县委机关工作,上面又增调来了几个医务人员,功能扩大了,卫生所晋级为卫生院。以后税务所、邮电所、都在街上安了家。同时还建起了一栋砖木结构人字梁、能容纳几千人的俱乐部,是古北高级合作社办公的场所,所以又称为“社委会”,更增添了热闹气氛。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古北街的建设向西边延伸过了武阳桥,向烟波山开发,粮管所、机米厂、榨油厂、综合加工厂、食品站等单位,还有县第三造船厂都落户于此。到1963年,街面稍有拓宽,在1969年到1970年,拆除了街面上古老的长条麻石,稍微又增加了些许宽度,建成了带有现代化气息的水泥路面。
   
古北街最大的优点是她的容纳性,古北原本是以农为主业的胡姓人氏的首先居住点,以后有了韩姓,又慢慢陆续接纳了黄、吴、周、舒、刘、章、李、朱、杨、陈、闵、江······等外地来做生意的人,本地胡姓人氏和外姓人和谐相处,互容共存,使弹丸之地的古北街由单一的胡姓小社会发展成多姓氏杂居的大社会。多个姓氏的入居,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入,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给不大的古北街更增加了许多的繁荣气息。
早年的古北街虽然不大,但还是很繁华的。据有的商铺店面来看就可想而知那时的盛况解放前,每到除夕晚上吃过团年饭之后,各家商号大门洞开,各家各户的大红烛灯光把整条街照得灯火通明,头戴瓜皮帽,身穿各色的长袍马褂的老板们,各带着一二名伙计,撑着有各家商号姓氏的大红灯笼引路,沿着大街一路你来我往,向各家各户的同仁辞岁。第二天正月初一早晨接过天地菩萨以后,各家商号的老板又让自己的少爷或是一名有点头面的伙计手里拿着一叠拜年帖子挨家挨户到各商号拜年。在除夕晚上的辞岁和春节早上的拜年时,在街上碰面了,相互之间两手在胸前或是拱手或是作揖,嘴里连连说着:“辞岁辞岁”,“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拜年拜年”,“新年发财新年发财”,喜气洋洋溢于街巷。解放后每年的元旦、春节和国庆节、五一节期间,每家商铺店面和机关以及街头巷尾都要用红白布和松枝柏枝樟树枝搭成拱形彩门,挂红灯,贴标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商号的老板们都纷纷主动捐款筹资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如推车灯、船灯、蚌壳灯、高跷灯以及搭台演唱饶河戏。最让人回味的是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过后才休止,而大型的花钵灯、龙灯、桥板灯、泛河灯也都要绵延数日。而五月初五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到五月十三纪念关羽的小端阳节期间的赛龙舟、摇凤船、斗牛,又是一番轰轰烈烈。一年四季,花样更新,热闹不断,满街的和气、喜气。还有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物资交流(现在叫展销会)又是几天几夜的演戏、耍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热闹情景也不亚于过年。

   如今,老家的那一条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潮流冲击着人们的观念,虽然街还是那么长,也还是那么宽,有了进步的是经济味越来越浓重。街面上的门市挤挤挨挨,插针不进,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好像街都显得有点逼仄了。又加上公路交通发达,昌江的水运基本处于停顿,江面上再也看不见风帆起舞,舟楫穿梭的热闹景象,由水路上镇下府、南来北往的人流量已然全无,使得老家一条街也似乎有些显得苍老,风光不再,令我们这班年纪大一些的人总好像有点什么失落似的,这也许是我们不能与时俱进,时代感跟不上的缘故吧!而又令人欣慰的是在本世纪初,新一代几届镇领导的努力,原先的横街通过拆迁加宽并且向北延伸发展,开发出一条宽敞的新街,楼房林立,商铺繁荣,又随着镇政府和镇各机关的北移,昌江大桥的贯通,新的开发区更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家乡的老街,我的一绺乡愁!                            

          2019年·夏

                                               


责任编辑:清雅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