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特刊·访谈·专题

启元“好心茂名”精神坚挺潘茂名文化自信——对话中国作协会员、岭南文化专家廖君

时间:2020-06-21 12:20:55     作者:      浏览:9549   评论:0    来源:茂名网

摘要:本报记者针对我市潘茂名历史文化情况,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潘茂名文化专家、茂名市潘茂名文化研究院筹建办公室副主任、潘茂名纪念公园总撰稿人、纪录片《潘茂名》总撰稿人廖君,全面综述我市潘茂名文化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近年我市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进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弘扬。深入挖掘与广泛征集潘茂名的史料,弘扬“好心茂名”精神,传承潘茂名历史文化,坚定本土文化自信。去年潘茂名中医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今年春节前夕我市潘茂名纪念馆、潘茂名中医药文化馆临时展览相继建成,6月上旬我市召开纪录片《潘茂名》剧本网络研讨会、现场研讨会。本报记者针对我市潘茂名历史文化情况,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潘茂名文化专家、茂名市潘茂名文化研究院筹建办公室副主任、潘茂名纪念公园总撰稿人、纪录片《潘茂名》总撰稿人廖君,全面综述我市潘茂名文化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廖君现任茂名市劳动人事仲裁院院长。他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长期协助政府宣传本土文化,成绩卓著。作为我市著名作家,岭南文化专家,2020年他佳作频现,又出版著作《千年贡园话禄段》,撰稿纪录片《潘茂名》、茂名创卫宣传片《共筑爱卫城》、茂名创文主题歌《从好心城出发》、抗疫励志歌曲《温暖有你》,诗歌《茂名呼唤长江》参加全国百家广播电台“一起战疫”行动等。

现将对话实录如下——

记者:作为二十多年的人社干部,你如何处理好专职工作与文化创作的关系?

廖君:我每天用大量时间处理本职工作,文化研究并不影响我的职业,发挥文化特长创建了岭南“好心仲裁”文化,成为广东省调解仲裁文化建设工作试点,被中国新闻网报道。利用晚上与双休日、公众假期,走遍了广东地区关于潘茂名的古建筑、古村落、遗址遗迹。文化考古与文学创作,成为我最大的娱乐。

记者:你是我市本地人,对家乡有深厚感情,儿时对潘茂名是什么印象?

廖君:我在茂名市区出生,成长在郊区农村,对浮山岭有特殊情感。家乡羊角曾属于电白,在高州分界镇、根子镇的边缘。离浮山岭不远,每天都能眺望山峰。祖坟在浮山岭五马归槽,每年清明都去踏青,后来得知一位粤西传奇人物与这里有关。我的姨妈早年嫁到高城,小时候总往高州观山跑,在吕祖殿面对潘仙的形象和虔诚的人们,终生难忘。潘茂名的传说故事,可以说伴随着我的成长。

记者:我市在潘茂名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方面相对薄弱,有建树的专家不多,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潘茂名?

廖君:2001年我开始文化散文创作,侧重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用散文来宣传粤西历史文化,开始涉及潘茂名。2016年经张慧谋老师推荐,我参与茂名建市60周年大型丛书《点赞茂名》,负责首篇创作,开始整理潘茂名历史文献资料。2018年受茂名高新区委托,负责潘茂名纪念馆、潘茂名中医药文化馆的总撰稿,与专家团队在广东地区深入考察潘茂名历史文化。春节前与潘茂名纪念公园管理处主任唐昊成、茂名市中医学会秘书长黄少雅等专程到罗浮山寻找葛洪与潘茂名的历史遗迹。2019年受茂名市委宣传部、茂名市网络文化协会委托,负责纪录片《潘茂名》总撰稿,在全国范围内考察潘茂名遗迹遗址、文献资料、医学传承人等。

记者:客观地说,你与专家团队公布的潘茂名生卒年月、出生地有依据吗?

廖君:“昭昭千年,高凉古风。太熙宁康,晋士传奇。”这是我在潘茂名纪念公园写的前言内容。百度百科词条《潘茂名》词条收录了我们研究成果。“潘茂名(约290-373年),又名潘茂,后世俗称潘仙、潘真人。晋代高凉郡浮山人。西晋永嘉年间(307-311年)处士,约生于西晋太熙元年(290年)农历三月二十四,卒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享年83岁(一说卒于东晋太和六年)。”“世居浮山岭潘坡村,相传在今浮山岭半山腰的亚盘村”上述内容,是我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邱立诚,茂名市博物馆馆长陈朝晖,文史专家卢诚、何火权、张均绍、周泽明、陈冬青、刘坚,潘仙观道长丁宗猴,茂名市道教协会会长谢十允,潘茂名第42代弟子江洪亮博士等,根据古籍文献、府县志记载、道教礼俗、传承习俗、俚人特点、遗址遗迹、现场考古等共同考证出来,2019年3月通过《点赞茂名精选集》统一发布。

记者:目前关于潘茂名的建筑遗址、历史文化遗迹主要分布在哪里?保护情况如何?

廖君:大部分在我市高州市、电白区、茂名高新区,部分在惠州市罗浮山、浙江淳安县、江苏句容市、南京市、广西桂林市、北流市。西山、东山、潘仙坡、观山寺建筑群、思前井、荖园、金玉二井、升真观、玉泉庵、潘仙殿、吕祖殿、潘仙亭、潘仙祠、潘仙观、石船等遗址在高州城区。根子超世寺、亚盘村(潘坡村)在根子镇,灯心塘超世寺、浮山石船在霞洞镇。纪念潘茂名弟子林真人的雨公山庙现改建潘茂名纪念公园,在茂名高新区。南宋广西转运使朱希颜将两屏茂名县产玉石馈赠副宰相洪迈,相传由潘茂名炼丹遗下丹剂凝结而成,《方舆胜览》称之为树石屏,洪迈《高州石屏记》被刻在桂林漓江龙隐岩。潘茂名外出长期修炼的“新都石室”,据考证很可能在淳安县梓桐镇的尹山。《明嘉靖淳安县志》记载:“尹山在县西南70里,两峰南峙,跨石如桥,倚石如人,中有石室石棋,皆天然之胜。”潘茂名探访张玄宾的茅山,属江苏句容。相传潘茂名与葛洪当年论道炼丹的青蒿园、洗药池、丹灶遗址在惠州罗浮山。葛洪在东晋咸康年间出任勾漏县令,潘茂名与他在勾漏洞炼丹遗址在广西北流。目前我市主要潘茂名遗址保存下来,潘仙祠在高州冼太庙旁边,受到良好保护。思前井泉水清澈,现有围墙并建栅栏门。根子超世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潘茂名故居遗址重建。荖园、金玉二井、升真观已经消失,只有遗址。潘仙坡已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观山书法石碑群掩没在泥土之中。长坡镇的龙湫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炸石被毁,山洞倒塌文物古迹无存。潘茂名出生地亚盘村山清水秀,但村民生活贫困,故里历经千年遗迹极少,希望当地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列入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请你谈谈关于潘茂名的最早古籍文献。

廖君:在对潘茂名研究当中我与我的团队发现,最早关于潘茂名的古籍在唐代。大约公元871年(咸通十二年)唐懿宗时期,段公路从茂名回到广州,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等创作了《北户录》,这是一部唐代岭南汉族风土录,记述了潘茂名。《四库全书》的唐代《北户录》记载,“往高凉,程次青山镇。……后一岁自潘州回路,历仙虚。”唐末崔龟从图注“仙虚”云:“潘茂真人烧丹之处,南人呼巿为虚,今三日一虚。”所谓“虚”指岭南集市的称谓。潘州的仙虚因潘茂真人烧丹得名。唐昭宗时期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可能最早将潘茂与潘州得名联系,今通行版本为鲁迅校勘,“潘州,昔有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

北宋陵州知州乐史撰写《太平寰宇记》,属于全国地理总志。其援引《岭表录异》云:“按《岭表记》:潘州因道士潘茂升仙,遂以姓名为郡县之称。”《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宕州,后改为潘州,仍改县为茂名,以道士潘茂姓名为县也。”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这是南宋中期地理总志,记载茂名县得名史记——茂名县:在州西南十五里。《图经》云:县本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属合浦郡。晋道士潘茂古于东山采药炼丹,于西山升仙,镇南大将军冯游请于二山间筑城,遂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县。晋代永嘉年间偶遇道士弈棋情节在宋代《舆地纪胜》已出现。在唐宋古籍开始出现的“潘茂”潘茂古”,都是指“潘茂名”。

明清时期古籍文献关于潘茂名记载不少,明代嘉靖年间《广东通志》称,茂岭“世传潘茂炼丹其上,故名”。《大明一统名胜志》《郡县释名》都沿袭这种说法。清代阮元监编修《广东通志》、明代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高州府志》、清代《光绪重修茂名县志》都有潘茂名记载。清初潘茂名被列入中国神仙系统,当时《历代神仙演义》对潘茂名记载。清代光绪年间广西河池知州谭应祥组织人员编写《潘仙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潘茂名情况。记录潘茂名外出求学于新都、建康,拜谒求教于茅山道士张玄宾的记录。《茂名县志·人物志》《茂名县志稿》有记载。

记者:根据目前你掌握的文献史料,古代有多少关于潘茂名的文艺作品?

廖君: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我市古代属于高凉地区,生产力落后,那时期文化遗产不多。唐宋开始官方古籍逐渐增多,但以史述为主。元代属于高州路,此类文献甚少。关于潘茂名的文学艺术创作,主要在明清时期以来,诗词、歌赋、散文、楹联、传说、故事、碑刻、绘画等,最少有110篇(幅)。其中流传较广泛有明代高州知府孔镛《石船丹灶》,明代广东参政郑阜义题诗,明代高州知府张邦伊《潘坡丹灶》,明代姚继舜《灵湫岩记》、清代屈大均《后高凉曲》《石船铭》,清代雷州参将潘拱宸《游观山有怀潘仙》,清代毛世荣《观山吕祖殿记》、清代陶正中《重修观山寺序》、清代潘江《潘仙赋》,清代谭应祥《观山赋》,清代余麟杰《潘仙采药歌》等。故事传说有“石船丹灶”、孔镛在笔架山传说、“西山观烟”、灭瘟疫救百姓、弟子林真人传说等。

记者:请你谈谈当代研究潘茂名的成果。

廖君:当代研究潘茂名的专家,张均绍是突出的一位,他在供职高州博物馆、高州图书馆、高州党史地志办的期间,长期坚持研究潘茂名历史文化,著有《岭南道教先驱潘茂名》,并从省立中山图书馆找到清代古籍《潘仙全书》(孤本),复印流传开来。高州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周泽明,潜心研究高凉山歌,致力考察研究潘茂名历史。

许多作家、编剧、专家、书画家创作了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包括:胡光焱的长篇小说《仁医潘茂名》、梁基毅的《潘茂名传》、刘劲的《潘茂名传奇》、“茂名十大文化名片”丛书之《潘茂名》(罗瑞著)、颜景友的章回小说《潘茂名演义》、大型古装粤剧《潘茂名》、我的综合性长篇文化散文《走近潘茂名》、广东电视台系列剧《茂名传奇》、30集电视连续剧《潘茂名传奇》(陈伟田导演)、二十集大型历史剧《潘茂名》(赵西盈、张琳娜编剧),三集人文纪录片《潘茂名》正在筹备拍摄中。我市著名书画家廖静、吴学翔、赖为朝、刘乃明、梁事明、刘佩斯、杨亚斌创作了关于潘茂名的书法作品,收藏于潘茂名纪念公园。

今年2月茂名高新区依托潘茂名纪念公园,整合多方资源,成立潘茂名文化研究院,统筹推进潘茂名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茂名市科技局批复成立潘茂名中医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州市中医院定期召开潘茂名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推出潘仙药囊、健脾和胃片等一批来源潘茂名原方的中药品。

记者:谈谈潘茂名与“好心茂名”精神的关系。

廖君:2019年11月,我与专家朋友在反复研读清代古籍《潘仙全书》,在流传下来的潘仙签语第七十数发现,“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三天曾纪录,四海尽知名。”这是指救人济世的奇诀在于用心,只要做到这点,就能天下扬名。今年6月在纪录片《潘茂名》剧本研讨会期间,我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原主编王山、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张梅、著名作家张慧谋、著名考古学家邱立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卢诚、茂名市社科联主席郭亿万、茂名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确、茂名市纪委宣传部长何火权、陈朝晖、张均绍、周泽明、吴超君、刘佩斯、姜桂义等权威学者专家,集中研究探讨,最后统一明确观点:“好心茂名”精神最初来源潘茂名,《潘仙全书》的“济生有奇诀,救人须用心”是充分的历史文献依据。潘茂名在八十多年的生涯中,以道医身份一生悬壶济世,关爱民生,救死扶伤,扶危济困,体现一代岭南仁医博爱的情怀,这就是“好心茂名”精神的启元。与一百五十多年后巾帼英雄冼夫人提出的“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发展、形成了“好心茂名”精神。

记者:请你谈谈潘茂名文化的概念、内容。

廖君:2019年3月在纪念茂名建市60周年丛书《点赞茂名精选集》,茂名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潘茂名文化”的概念、内涵。“潘茂名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尊崇、信仰潘茂名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一种岭南区域性文化。后世对潘茂名的纪念、研究和发展,涉及范围主要在粤西地区,其内容包括:“好心茂名”精神的启元、粤西道教医术、道教金丹术、“内丹”及中医药理论、道教的道场(斋醮、法事)、年例主祭礼俗、“济世救民”的思想、“无为、虚静、守拙”的人生观、“拜潘仙”信俗、潘茂名诞辰纪念日、潘茂名中医药传承与技艺制作等。

记者:目前我市还有哪些潘茂名弟子,他们医学贡献如何?

廖君:近年在潘茂名纪念公园、高州市中医院大力支持下,结合族谱文献资料,我们非常艰难曲折地寻找到潘茂名第19代弟子丁道长、第20代弟子梁崇礼,这是在宋末元初时期。帅堂梁氏第十八代传人、潘茂名第37代传人梁玉瑜是清代岭南名医。帅堂梁氏二十代梁谱埙、梁谱篪,通过创富传奇,成为民国粤西首富,1937年兄弟俩建立安良堡古建筑群,成为粤西最大的岭南民居。潘茂名第40代弟子李立万出生在山阁烧酒村,其儿子李鳌才是潘茂名第41代弟子,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他们父子都是广东省名中医,现李鳌才退休后仍在高州中医院出诊。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江洪亮、柯俊羽拜李鳌才为师,成为潘茂名第42代弟子。目前还有一批潘茂名弟子,他们正致力推进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传承,推进潘茂名中医药技术研发工作,为岭南中医药学做出贡献。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海云

责编:吴云杰

初审:郑坤慧

终审:湛 坚



责任编辑:食不食鱼丸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