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生命的风帆
——读谢友义报告文学《扬起生命的风帆》札记
文/王俊康
作者翻阅一本三十多年前出版的泛黄而又发出霉味的杂志(广船文学会《击楫》),打开尘封的记忆,想起许多当年往事,引起写作该文的欲望,追忆那远去的岁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友义)
为此,我想跳开本文,就谢友义文学写作原动力谈些看法,也许对作家群体有所启迪。
请记住文中这三个词:“冲动”“愿望”“责任”。作者表白“没有人要求我写”,完全缘于冲动、愿望和责任。
这让我想起有人对谢友义最精辟的评价,那就是“有义”,有义也是他的名字。“义”,词典中解释“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举动也许就是俗语中的“讲义气”。那么且追究一下,为什么讲义气?这样就必定牵出另一个词来,那就是“情”。其实“情”与“义”是分不开的,没情的人能够讲义气牺牲个人利益吗?不可能的。人们总是把“有情有义”连在一块来说事的。
“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是男女私情和爱情,这里且不说。对于写作者来说倘若笔下无情文中无爱,那是多么的可怕!文章味同嚼蜡,不看也罢。相反,作者带着丰富的感情动笔撰文,自然容易妙笔生花。我去年为谢友义报告文学集写序言,题目:“报告文学的感情色彩”,强调的就是情。我这辈子写过许多体裁的作品,经验告诉我,作品感情色彩浓厚那已经成功了一半。
(原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协会员王俊康)
再回到原文说事吧!
谢友义在《扬起生命的风帆》中,说出撰写此文的初衷:“权作对广船文学前辈的一种敬佩与尊重,既是对先贤的追踪,也是对未来的向往,既是对热心关注当代文学的人的礼赞,也是对广船文学的后来者一种解读”。这五个“对”里,寄托了他浓浓的爱,不能割舍的爱,高扬爱的旗帜砥砺前行所向无敌。
尘封已久的历史材料一旦抖开,并非所有的人都会生出动笔去写的冲动。毕竟昔日的繁华辉煌已远去,过往的喧闹豪情已消失,当时的情感友谊已麻木,甚至那年头的承诺誓言已淡化。这样的精神状态,即使写来也是平平淡淡,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写来何益?
但作为产业工人作家谢友义来说,更难得的是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心头自然涌起了当年的燃烧激情,心中不忘的还是那创办船厂文学会的梦想。眼前仿佛闪过广船文学会文友和前辈,他挽着他们的手臂,广船文学薪火指引着他们前行,去接受新时代的巡礼。耳畔好像又听到文学会会员在中流击水南国放歌。怀着这样的情愫拿起笔来,笔下流淌出一条绚丽斑斓的河流。带着纪实性的资料文章,文中自然涌现出大量人名和篇目,一串一串一堆一堆,既目不睱接又不可避免,但在感情色彩调和下,它们的出现并不枯燥乏味,还会从中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我在序言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进得大写人群之中,见之闻之,详详细细,尽可能量也。于是乎情感勃发正气浩然下得笔来神彩飞扬,情韵悠长。
习总书记对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一片深情寄予厚望。他教导我们说:“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总书记还鼓励我们作家艺术家“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
由此可见,谢友义文学创作原动力就是生活,沸腾的生活,就是人民。人民中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他既然已经扬起生命的风帆。我们有理由期待着他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作者:王俊康,回族,原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