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精神的困斗士——胡河清精神探幽

    2008-06-19 00:00:00 作者:谢骥 9603 0

  • 错误·悲剧——安娜·卡列宁娜悲剧因子探幽

    错误·悲剧——安娜·卡列宁娜悲剧因子探幽感谢谢骥前辈向广东校园文学网赐稿!我们阅读古希腊悲剧,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阅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会诧异地发现,像哈姆莱特、堂·吉诃德这些人,不仅不是十恶不赦、必遭天谴的坏蛋,而且都是闪现着人性、人文光辉的善者,但他们为什么会被命运捉弄、陷入悲剧的苦海呢?我相信许多人都会百思而不得其解。但如果我们听说过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我们的疑团也许就会释解了。亚里斯多德说:悲剧主人公“之所以会陷于厄运,不是因为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譬如堂·吉诃德,他“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可能的东西来对待”(歌德语),他把理想与现实等同起来,他以主观之心愿度客观之事物,他“误以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经济形态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马克思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悲剧,皆源于错误。这种错误,有可能是客观事物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主观意愿所造成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不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因为小说塑造了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探索贵族列文的形象,并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但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宁娜却是一个纯粹的悲剧人物。在小说中,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女子,她典雅、端丽、聪慧、质朴,感情深挚,风度从容,心地善良,对不幸的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友爱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蕙质兰心的人中奇葩,却陷入了悲剧的泥沼中,最终卧轨自杀,落得个兰摧玉折的下场。这是什么缘故呢?考察其悲剧产生的前因后果,我认为也可以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进行诠释:因为安娜犯了错误,或是遭遇了错误。错误之一:与卡列宁的错误结合安娜还是一个单纯无知的少女、尚不知人生与爱情为何物之时,就奉姑妈之命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官僚政客卡列宁。这桩不幸的婚姻是安娜悲剧人生的滥觞,也是其悲剧的基因。无论是外表还是气质,卡列宁都是无法与安娜相匹配的:“安娜犹如一首美好的抒情诗,而卡列宁好像一段不通顺的公文;她热情纯洁,他冷酷虚伪;她仪表端庄,风采迷人,他其貌不扬,令人作呕;她学识渊博,情操高尚,他目光短浅,庸俗自私;她生气勃勃,追求自由,他死气沉沉,思想僵化。”①在安娜眼中,卡列宁根本就是一个不懂生活不懂爱情的生活机器。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装饰品。安娜曾苦诉道,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刻板、虚伪、热衷名利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感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女人”。这一个爱情荒漠般的家庭,从结合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重重危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凸显。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伏伦斯基一出现,这种危机便如熔岩般喷发出来,熔灭了这个不幸的家庭,熔灭了安娜那颗枯寂的心,一幕由错误导演的悲剧慢慢地进入了高潮。错误之二:对生活(爱情)的期望值太高吉娣觉得,“安娜心里另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那是她无法捉摸的。”这是一个虚无飘缈的世界,一个永无定性的世界,不但吉娣无法捉摸,我想所有的人都无法捉摸,连安娜自己也无法捉摸。它只属于无尽的彼岸,却永不能抵达它;它只属于内心,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它的立足点。然而,安娜却错误地认为,它是可以寻到的,它是存于现实中的。因此,她不满足于锦衣玉食但却枯燥无味的生活,总想逃离它,寻找梦想的伊甸园。当她结识了伏伦斯基之后,她就产生了一种幻觉,她以为在这个人身上可以构筑梦想的伊甸园,可以永逸地栖息。所以,她用自己的眼神、用自己的魅力摄取了伏伦斯基的心。她把自己全部的梦想和渴望都投注到伏伦斯基身上。她为了自己内心虚无飘缈的世界,摈弃了一切外部世界。她在投注全部感情的同时,也要求索取伏伦斯基全部的感情,而且永不满足地索取。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也更多地为我献身”,“我在感情上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自私”,“他说我无缘无故吃醋,我自己也说我无缘无故吃醋,但这绝不是吃醋,而是感到不满足。”安娜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女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女人。她总是以为,伏伦斯基没有给予她所需要的足够的爱,总是吃醋。事实上,伏伦斯基并没有辜负她,是她的神经质、她的永不满足的心、她的自私挫伤了两人的感情。她认为,“他是造成她不幸的主要原因”,殊不知,是她自己,总以理想来度现实,总是沉湎于梦想的伊甸园中,而不会珍惜现有的感情,永不满足,从而疏离了她跟伏伦斯基的关系。她跟伏伦斯基分道扬镳后,使她内心的伊甸园轰然倒坍。她想寻找爱的天堂,却走向了自我毁灭的地狱。错误之三:错误的自我估计、软弱性和依赖性在舞会上,吉娣看见安娜脸上“现出她自己常常出现的由于成功而兴奋的神色”,“她看出安娜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安娜的美貌,征服了舞会上的许多人,更重要的是征服了伏伦斯基。但征服了男人并不等于征服了世界,更不意味着具备了与社会抗衡的能力。而除了美貌之外,我看不出安娜还有什么可自负的。可她偏偏是个自视甚高的女人。她不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状态,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应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中,而应该追求更高的生存状态。她以为,凭着自己的勇气,就可以冲破家庭、社会的樊篱,可以不受一切限囿,可以和伏伦斯基过逍遥游般的生活。然而,她错了,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她只是一个贵妇人,只是一个弱女子,只是一个不自量力的蚍蜉。她有向社会道德挑战的勇气,却没有同社会持久对抗的力量,更没有与社会决裂的果敢。她不能超离于社会之外,她有太多的在意、太多的顾忌、太多的恐惧。书中曾多次触及她的恐惧心理,如她在火车上,发现了尾随而来的伏伦斯基,伏伦斯基盯着她的眼睛说:“我来到这里,是因为您在这里。”“这正是安娜内心所渴望而理智又害怕的。”又如伏伦斯基赛马受伤,安娜失声惊叫,卡列宁指责她“失态”,她便板起了脸,“但这副神气还是掩饰不住她内心的恐惧”。再如,安娜向丈夫摊牌后,“觉得很畅快,可第二天醒来,又觉得这太可怕了”。她怕被人嘲笑、被人鄙视,害怕被放逐于群体、社会之外。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极为软弱的女人、一个独立性极差的女人、一个依赖性极强的女人。她的依赖性还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她在卡列宁身上,得不到她所渴望的爱情,当她遇到伏伦斯基时,就急切地把所有的爱都附到了伏伦斯基身上。她曾对伏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我的一切都变了。现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爱情的奴隶,是她所爱的人的附属品。她总是害怕失去爱,失去她所爱的人,她对爱情的依赖,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伏伦斯基一旦不如她意,她就认为伏伦斯基不爱她了,就对他产生了仇恨心理,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仇恨心理,就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她为爱而生,也为爱而死。她的软弱性和依赖性,贯穿了她的整个心理历程,并最终把她推向死亡的深渊。错误之四:在错误的社会里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安娜所处的19世纪70年代,正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在混乱中崩溃,资本主义在混乱中稳定下来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摆脱封建主义枷锁,成了人们普遍的希望和要求。但是,从反动腐朽的囚笼中,从陈腐势力垂死挣扎中解放出来。,那是难于上青天的。”②安娜并不了解这种社会情境。在当时的上流社会里,贵族们过着荒淫而又虚伪的生活。对于许多贵族妇女而言,都是过着既有丈夫又有情人的二重生活,过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偷情生活,并认为那是崇高的合法行为。恩格斯分析《人间喜剧》的形象时指出:“在贵妇人的生活里,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适应的。”(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但问题是,他们只允许“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这种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允许夫妻之间的互相欺骗,而不允许人们怀疑、否定这种生活的可耻、虚伪,更不允许认真、严肃地对待爱情,不允许光明正大地背叛丈夫。所以,当安娜提出与卡列宁离婚,公开自己与情人的关系,并和伏伦斯基同居时,立刻招来了世俗社会的飞短流长的攻击。贵妇人们“对追求真正爱情和纯洁生活的安娜冷若冰霜,骂她是犯罪的妻子’、‘堕落的女人’,甚至在公开场合轻视她,蔑视她,好像是要把她们准备好了所有的泥团,一下子全抛到安娜身上,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似的”。③安娜的行为,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围袭和窒压:“以卡列宁为首的政界集团,用法律、责任、拒绝离婚和不准她与儿子见面等伪善的观念、冷酷的措施,来压抑窒息安娜的身心和爱情生活;以莉吉亚·伊凡诺夫娜为中心的由那些年老色衰、慈善、虔诚贵妇们和那些聪明、博学、野心男人们所组成的神圣集团,又用宗教的名义夺走安娜的儿子,用降神术否定她的离婚要求;以培脱西为代表的年轻贵族集团,则关闭了对安娜所有的社交大门”。④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红杏出墙”,而是因为她不熟谙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规范,而且背弃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哲学。她生于这个错误的时代、错误的社会,做了一件错误的傻事。这是她悲剧的根源。错误之五:敌对意识和缺乏内省意识吉娣觉察到,安娜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像魔鬼般媚人的东西”。我觉得应把这句话拆分开来:安娜具有媚人的外表和魔鬼般的性格。她的魔性主要表现在她对世俗的敌对意识上。她厌恶平庸的世俗生活,厌恶毫无情趣的丈夫。认识了伏伦斯基后,更觉得丈夫面目可憎。卡列宁对她的不贞采取了妥协和忍让的态度,只想维持现状,但对安娜冷淡了些。安娜却“不因自己的过失而稍微原谅卡列宁的冷漠无情”。卡列宁的退让反而助长了她对卡列宁的敌对意识,使她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伏伦斯基的怀抱中。安娜的行为,触动了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遭到了世俗舆论的非议。她为了自己不可遏止的欲望,背弃了整个世俗社会,走到了社会的对立面,竟想以一靡弱之躯与社会对抗。后来,“安娜与伏伦斯基经常吵架,安娜觉得他们之间出现了诱使他们彼此敌对的恶魔”。她却不知道,这恶魔就是她自己永不满足的心。她怀疑伏伦斯基“只是出于责任心才对我曲意温存,却没有我所渴望的爱情”,她认为“那就比仇恨更坏一千倍”,“他早就不爱我了,爱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其实伏伦斯基并没有仇恨她,只是她自己仇恨伏伦斯基没有给她“所渴望的爱情”而已。她对伏伦斯基产生了仇恨心理后,走向了最阴暗的角落。她仇视一切:“这些街道我全不认识了,还有一座座小山,到处是房子,房子……房子里全是人,数不清的人,个个都是冤家”;她诅咒—切:“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甚至于在车站看到一对夫妇,她也觉得讨厌,认为他们“装腔作势,彼此厌恶,彼此憎恨,像一对丑恶的可怜虫”。她的心灵,已经被仇恨扭曲得变了形,几近变态了。她成了一个仇恨狂。她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被社会围攻,为什么会在仇恨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她太缺乏自省意识,一直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直至火车辗过的一刹那,她才闪现出一丝自省的微光:“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但为时已晚,火车从她身上辗过,把一切仇恨都辗得粉碎……安娜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她的悲剧,是由一个个错误演化而成的。这些错误,既有外界所制造的(如安娜的错嫁和错误的世俗观念),也有安娜自身所潜藏的。这些错误,使得安娜的悲剧成为一种必然。小说发表后,有人写信给托尔斯泰,抱怨他让安娜死在火车轮下,未免太残酷了。托尔斯泰回答说:“根本讲来我那些男女主人公有时就常常闹出一些违反我本意的把戏来:他们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了我所希望他们做的事。”这就是说,作家描写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参考资料:①《外国文学史》,韩漱洁、刘劲予主编,三环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312页②同上,第312页③同上,第313、314页④同上,第313页作者简介:谢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专栏作家会员,中华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家分会理事,国际网络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长,中国网络文学联盟驻站作家,一刀文学网贵宾专栏作家。1978年生于广东连平,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期开始在《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报》等报刊发表习作,迄今已在《华人》杂志、《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时代潮》杂志、《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北京晨报》、《香港商报》、《作品》杂志等各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及新闻通讯类作品10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轻言狂放》(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萍踪心影》(待出版)、诗集《天马行空》(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长诗《探访河源》(即将出版)等;主编有学术著作《一门三世四督抚》等;有多篇作品收入其他文集。【编者按】或许谁也没错,是这个时代错了。编辑儿狼2008-6-19

    2008-06-19 00:00:00 作者:谢骥 9592 0

  • 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感谢谢骥前辈向广东校园文学网赐稿!历代学者释“离骚”,或曰“离忧”(司马迁引淮南王刘安说),或曰“遭忧”(班固解),或日“别愁”(王逸解),或曰“牢骚”(游国恩解)。诸说虽皆可通,但余以为,《离骚》这篇千古绝唱,绝不仅仅抒写了作者的“离忧”、“别愁”、“牢骚”,而更为重要的是凸现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屈原——的整体文化人格,浇铸了一个独具一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是对《离骚》的亵渎,也是对屈原的亵渎。王恭之流,“少读书”,不学无术,只会放浪形骸,却自诩风流,附屈原之骥尾,其真性却与屈原大相径庭。魏晋名士们看重的是肉体的放纵,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坚守,他坚守的是自己的高洁、自己的耿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高洁的狷士(狷者,耿介之谓也)。他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刚诞生时,“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他从小就汲汲自修,陶铸自己的“内美”和“修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洁身自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擘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他“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白爵然涅而不淄”。(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他却因过于自洁、不肯与世俗和光同尘而遭到贬斥:“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余虽好修女夸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苣。”他的流放,与其说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说是被整个世俗社会放逐。虽然他“怀信侘傺”,但他“行董道而不豫”(屈原《涉江》),决不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不肯向流俗低眉俯首。他不会像骆宾王那样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叹,他深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头颅,踽踽独行:“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他不肯向社会摧眉折腰,他宁愿“伏清白以死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怀瑾握瑜,矢志不渝:“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其耿介可见一斑。《离骚》中的屈原,不仅是个高洁的狷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在《离骚》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是个“壮志烟高”的人,他一心改革时政,指点江山。他在《离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楚王要“遵道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拘一格、不分贵贱选用贤能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照法度办事。他规劝楚王:“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是,他的“美政”理想触犯了贵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门的围攻。“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群小党同伐异,在楚王面前对他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信谗而齌怒”,放逐了他。甚至连他苦心培植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香草之名,喻指贤才),也腐化变质了,他只能空叹“众芳之芜秽”。“美政”理想已成明日黄花,屈原也成了“美政”理想最后的守望者。他孤凄地抱着“美政”理想,但他决不肯“量凿正枘”,苟合取容于世。他说:“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要以前修彭成为榜样,以死明志,以死殉国。刘勰说他“依彭咸之遗则”,是“狷狭之志”。非也!我认为,屈原的自沉,是殉于自己的理想,他是抱着自己的“美政”理想沉入汨罗江底的。这种情志,是十分悲烈的、十分坚毅的,决非“狷狭之志”。淮南王刘安论屈子云:“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此论甚当。关于屈原,历来公允之论是:屈原是忠君爱国之士。在屈原的政治理念里,君王就是国家的象征,君王必须是圣王。因此,他的忠君思想与爱国思想是一体的。而他对君王的理想化则使得他的“忠”.带有些“愚”的意味。明代邱志广《为离骚太玄作》云:“古人云屈原之忠,忠太过也。”过于忠便是“愚忠”。屈原在《离骚》里,总是把楚王比喻成“香草”,如“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他又用“灵修”来指代楚王,如“伤灵修之数化”。但君王毕竟不是“香草”,并不圣明,“不察余之衷情”;君王也不是“灵修”,老是反复无常。于是,屈原失望了,“怨灵修之浩荡”。但他无奈,他只能把楚王对自己的失信归咎于君王身边的群小,斥责他们“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亻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斥他们蝇营狗苟,把国家推向危亡的境地: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对国家颓危的境况忧思如焚,“恐皇舆之败绩”,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决定听从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去国远游,去寻找明主圣君,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但最终由于对祖国的深情眷恋而忍死不肯离去:“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在最后的乱辞里直陈以死殉国的本意,以明己志。后来,他怀着报国无门的悲愤,在“可以濯我缨”的“沧浪之水”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离骚》通过诗人自叙平生及其心路历程,雕塑了一个高洁、耿介、忠君、爱国的理想主义者和殉道者形象。其志可谓高矣,其行可谓洁矣!如灵均者,天下能有几人?作者简介:谢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专栏作家会员,中华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家分会理事,国际网络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长,中国网络文学联盟驻站作家,一刀文学网贵宾专栏作家。1978年生于广东连平,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期开始在《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报》等报刊发表习作,迄今已在《华人》杂志、《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时代潮》杂志、《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北京晨报》、《香港商报》、《作品》杂志等各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及新闻通讯类作品10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轻言狂放》(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萍踪心影》(待出版)、诗集《天马行空》(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长诗《探访河源》(即将出版)等;主编有学术著作《一门三世四督抚》等;有多篇作品收入其他文集。【编者按】鲜花美人本应陪英雄,无奈君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此恨绵绵无绝期。那是屈原的无奈,更是苍生的无奈。编辑儿狼2008-6-19

    2008-06-19 00:00:00 作者:谢骥 9590 0

  • 我是个坏孩子

    我是个坏孩子我是个坏孩子。至少在这一刻,我是这么认为。在那咯吱作响的键盘上猛然敲击,宛如路上一个拿着刀子的古惑仔。凶,狠。坏孩子应该怎么样。吃喝玩乐,样样俱全。从开始到现在,我一直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是否该称自己为孩子,我也不知道。姑且先如此称呼罢了。此刻,电脑不断闪烁着光芒。我正在码着那一成不变的文字。以及玩转着无限的游戏。在上面不断迷失,不断失落,不断发泄,不断....直到所有一切已经不再有趣的时候,才发现我又是好孩子了。我该不该听着话,乖乖待着,不要思想,只要按着大人安排的路走。没有如此,没有不该。坏孩子便是坏孩子。然后,变成坏人。然后......我问了周羽,我算不算坏孩子。他没有回答。他始终沉默。或许,他不知道谁是坏孩子,还是知道坏孩子不该说坏孩子的话。当我把钱砸在赌的世界上时,我还是坏孩子。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坏孩子会时坏孩子。当我把时间仍在虚无的世界上时,我还是坏孩子吗。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坏孩子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坏孩子。我是坏孩子,仅仅是坏孩子。我是个坏孩子,我还是想当个坏孩子。我搞我喜欢的东西,做我想做的,谁管的着。坏孩子是没人管的。不用再被关在那什么狗屁教育的监狱里。不是有一首歌,潇洒走一回。我们都是坏孩子。很坏很坏的孩子。坏到我们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坏到天真地以为我们,终会变成古惑仔,拿着把刀子装凶,然后,不要命地乱砍。然后,我们,真的是个坏孩子。只是坏孩子而已。编辑按:写的很有意思哦!我也曾是一个坏孩子!呵呵继续加油!编辑:叶子2008年6月19日

    2008-06-18 06:20:20 作者:冷邪 9657 0

  • 拿什么去批评"范跑跑".

    地震来了,这场巨大空前的天灾,带走了很多年轻的生命,在此我深感觉悲痛.地震也把人类本身的很多东西震出来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可以这么说,范美忠先生是思想的烈士,是先躯.他做的一切,是无可厚非的.网络90%的人都炮轰范美忠先生的时候.我感觉很同情范美忠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社会给他太多的压力,给他太多非议.同时欣赏范美忠先生的坚强,同时范美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比中国绝大多数教师更加的优秀的老师.首先,我们讨论的是,范美忠没有叫他的学生逃跑,而是第一个跑出来了.我想,如果因为这个批评范老师的人是很浅薄的,也是很虚伪的.我们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地震.所以我们未免站起来说话不腰疼.说如果是我,我肯定会救学生.但请注意您的言论,您的前提是如果.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神亲临的感觉吧.我有过亲身的感受.那是三年前我的大伯出车祸.我看到大伯在马路上沉睡过去,很多血.我站在那,我感觉几乎要窒息,我突然都感觉我快要死掉,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偶后我就在哭泣.同样的,我想范美忠先生面对地震来临的时候.也会是同样的反应吧.范先生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并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批评者大多以军要临战逃跑,飞行员不顾来类比范先生所成对的情况.这里我得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军人,经过特殊性的训练,飞行员也一样.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这是法律规定的.飞行员也一样.这是军人和平民的区别.所以范先生第一个跑出来的.无可厚非.也根本没有理由受到指责.在死亡面前,法律,道德是很苍白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其次,我想说的是,范美忠先生是教育的烈士,是教育的先躯.是一位很优秀,很真实很自我的教师.我们不能因为他地震没有先救学生而跑出教室来而批责,甚至谩骂.我觉得如果您在其实中之列,那您的道德素质一定很低劣.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否定这个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林彪欲当主席而否定他不是个好将军.我也们也不能因为克林顿有性丑闻就否定他不是个好总统.事实证明,范先生是个很好的教师.他热爱他的职业.他热爱他的学生.同样的,他的学生也爱他.甚至在他出表自已的言论过后,发短信给校长叫他们不要为难范老师.对于范先生是不是可以继续做一个老师,有谁比他的学生更有发言权呢?再者,我们批判范老师的同时,同时更有可笑的人,叫范先生不要把这种事情说出来.也不会接受这么多的指责.首先,对于这样的评论者本来就是自欺其人的.不写出来就是没有了吗?事实他们也一样的存在的.我们有言论自由.范先生写出来的文章,并没有去批评谁,没有针对谁,只是一个些关于自已的想法和独白而已,更何况是在他自已的博客里.是问,如果在自已的空间,都不能讲自已想讲的话,说自已最真实的想法.那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把自已内心展现.现在是自由的年代,我们一定要活在类似白色恐怖的事件里吗?范美忠的为人很真实,他错了,错在他触动了大多数人心里不敢面对的神经.卫道士们用道德准则来批评范先生,我也只能讲,批评范先生的人都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庸俗人士而已.中国领导人讲出了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依法制国,有法可以依的.但是我想指出的是.道德不等同于法律.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而已.你可以选择让自已道德高尚.同样也可以道德低劣.但是只是不超过当律的底线.一切都能说,你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所以,范美忠的道歉也很准确,如果是我,我也不会承认我发表言论的错误.如果范先生自已说他发表言论是错的,那只能讲是中国的法律自已打了自已的巴掌,公民是享有法律给的言论自由的.范先生说错了,我能讲什么呢,我讲法律普及的不够?不要忘了,范美忠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比很多人学历都要高很多吧.范美忠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他把自已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了.网友我只能说你们是有了看热闹的心.我想很多人都看过的视频吧.和范老师对立的郭先生.脾气不敢恭维,风度全无.破口大骂,中途离场.诚然你炽热的心是好的.但是我真的很不欣赏.首先有很多疑问想要问你.你经历过地震吗?你经历过突然死神降临这种场面吗?他也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他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也只能这么讲,他只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一分子,随大流.而范先生是特立独行的.有自已的想法,有自已的行为准则.像郭先生这样的庸人,怎么配批评范先生呢?他除了会不断的打断范老师的讲话,除了不断的用比脏话更脏的嘴去污辱范先生.还能干嘛?居然说:见过无耻的,没有见过这样的无耻的.不知道陈导演听了这句话有什么感想.我们对范美忠老师是不公平的,其实他并没有干什么.我们一直忽略,范先生也是地震灾区的一个灾民.他需要我们的关怀,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难道一定要范美忠先生死了,我们才去同情.难道我们真的要爸妈在的时候都不孝敬他们,等他们死了之后才都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范先生是地震中的幸存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受害者.而很多人做的,一直在用口水淹没范老师,有些人甚至是谩骂.我想这种无知和愚蠢的行为可以停止了.很多人问,如果范先生的儿女在教室,他还会第一个跑出去吗?范先生也说,他会救他的儿女.但是如果不在,他会第一个跑出去的.是的,求生本能而已,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已.我想如范先生真的叫学生出去了,然后自已死了,他今天的形像是高大全的.会成为和雷锋一样的人物.但是对于范老师这样自我的人来讲,这是不符合他人生态度的.死了国家给他一个烈士的称号又如何?试问.烈士可以让他重生吗?当然不可以.很多人说范老师自私.但我就不这样的认为,我们把太多的东西强加在老师这个职业上,给他戴上神圣的帽子,给他披上灵魂工程师的外衣.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弱点,也怕死亡.假如范美忠老师因为救学生逝世了.而很多的孩子得救了.是的,孩子们的爸妈会很开心很庆幸.但是对于缺少一家之主的范家呢,他的老婆,儿女,爸妈,他们会有怎么样的悲痛呢?你们想过吗?我们只想到自已,却没有想到范老师的一家,难道从另一个侧面来讲,我们是不是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范老师一家的痛苦之上呢,我们难道不够残忍吗?学生的生命不比老师珍贵.老师的生命也不比学生的珍贵.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去对待的.所以如果你不是四川的灾民,你根本没有权力去批评范老师.因为这样实在太浅薄了.我们总是以想像主义的.我想所有的人心目中都有英雄情节吧.都在想像着自已可以力挽狂澜,可以以自已心中的形像出现.一旦和想像中的发生的并不是同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去批评.试图改变.就像我们看过六小龄演的里的孙悟空.再看别的演员扮的怎么样都不像.我们习惯了衔入为主而已.范先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只是孙悟空的另一个扮演者而已.所以看到范美忠先生的坚定.我感觉到很开心.范先生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他没有错.如果真的要有什么改变的话,那我只能祈求范先生不要生在中国这个拥抱众多的卫道士,拥抱众多虚伪人士的封建国度.事实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像报道上的老师,用身体去保护学生.我想我自已也做不到,我觉的我的生命和别人一样的珍贵.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一种感受.这次地震,的确让四川人民受了重大的灾难,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也体会过.我了解你们的感受.我也看到你们对范美忠先生的指责是最多的.但是我想你们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迁怒于范先生是不对的.试问你们自已,如果地震中你可以逃跑,而对一些你只是认识的人,你会舍命去救他们吗?我想肯定很多人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吧.很多年代,当我们回想起地震的时候,你还会那样的去指责嘛?范美忠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也是让我们看到我们一直不敢去面对的真实.我们本身就是有言论自由.范先生的文章并没有针对谁,只是一些自已的感觉而已.他很真实.很伟大,把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的东西很真实很有冲击视觉效果的摆在我们面前.范先生是坚强的.我希望他可以一直坚定而卓绝的走下去.最后我想说,关于批评范先生的言论,可体矣.本能而已,无可厚非,同时我们也要清醒,道德不等同于法律.在死亡降临的时候.法律和道德一同苍白.请尊重范先生吧.他仅仅是一个凡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受灾的灾民而已···编辑按:是我们太爱自己了,还是不懂爱自己呢,还是我们自己人性的悲哀呢?编辑:叶子2008年6月18日

    2008-06-17 23:46:25 作者:若晨星, 9632 0

  • 孩子,不哭(祈福)

    亲爱的孩子:这是妈妈在你出生后的八周年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写的。几年以来,妈妈好幸福,因为有了你的诞生给妈妈增添了无数欢乐,妈妈喜欢每时每刻都在爱怜般地望着你,望着你光润的肌肤;望着你水嫩的脸蛋;望着你纯真的双眸;望着你小巧的鼻子和嘴巴。喜欢倾听你跨上书包迈出家门走向校园那铃声般的嬉笑,喜欢轻抚去你身上在夕阳西下的操场里与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后留下的汗水。孩子,你在妈妈的心里你就是整个太阳。可是,孩子你知道吗?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阵剧烈的地动山摇后却无情地覆没了我们全家那般幸福甜蜜的天伦之乐。或许妈妈本不该将这噩耗告诉你,你的年龄尚小,幼小稚嫩的心灵无法去承受这巨大的人世变故,这对你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但妈妈考虑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将残酷的事实一一摆在你的面前。孩子希望你不要怨恨妈妈所作出的抉择,尽管这有些残酷,但为了你今后的坚强成长,妈妈觉得有必要让你提前去接受一些巨大的人世变故的磨难。孩子,你的爸爸在这场天灾过后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天堂。我们母子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他的身影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于散发着温馨的光芒的台灯下辅导你的功课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牵着你的小手送你进入喧闹的学校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做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在你临睡前在你耳边为你讲小故事了……孩子,妈妈知道你此刻的心如刀绞般剧烈疼痛,妈妈又何尝不是?想想你本该处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然后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将你稚嫩的心灵重重抛下万丈深渊,那下面尽是无数的灵魂在呐喊。孩子,这让你那幼小的心灵如何去承受着巨大的人世血泪变故。为此妈妈好自责。孩子,爸爸虽然回归了天堂,但他会成为一个守护天使,今生今世,爸爸会在精神上永远守护着我们母子两人。孩子,想爸爸的时候就拿起那张全家福好好凝视回忆一下爸爸那熟悉的脸庞,只是不要让爸爸在天堂的某个角落里看到你在悄悄落泪,因为爸爸他喜欢看到的是你坚强的一面;孩子,想爸爸的时候就嗅嗅他曾经睡过的枕头,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爱的气息;孩子,想爸爸的手在晚上做功课时拧开台灯,让白色的光芒铺洒于你的作业本上,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谆谆教诲;孩子,想爸爸的手亲自进厨做上他生前为你做的菜,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的无私关爱。孩子,妈妈知道你的泪或许会在此时情不自禁地落下,但请你忍住泪水的决堤。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妈妈会用两倍的亲情关爱去呵护守侯你一辈子。孩子,你知道吗?虽然我们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天灾,但你看:温爷爷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从千里迢迢的北京赶到灾区慰问我们了,把爱的温度传递到每个绝望的人手上。记得温爷爷还曾握着你的小手亲切地说:“孩子,不要哭了,政府一定会让你们吃喝都不愁的,这是一场灾难,我们正在极力抗援。”还有一次,妈妈看见温爷爷在讲话时,衣服都打湿了,而他还像没下雨前一样,站在雨中讲着激励人心的话。在受灾的随后几天里,胡爷爷又快马加鞭赶赴灾区慰问了受灾群众。孩子,你的小手再次被胡爷爷紧握,妈妈看见你幸福地依偎在胡爷爷的怀抱里,向他诉说了代表着灾区所有孤儿的心声,其间妈妈隐约可见你双眸中溢满的委屈却幸福的热泪。孩子,点燃烛光,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摧毁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容身之所,但却无法拆散我们母子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妈妈会一直陪伴你度过你那灰色的童年。妈妈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从不屈服于任何灾难面前,但这次的天灾却让你失去了最和蔼可亲而疼爱你的爸爸,试问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孩子请放眼望去,还有多少个像你这样的遭受了不幸命运的小朋友,甚至有的更为悲惨。孩子,点燃烛光,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地震中,他格外坚强;在废墟的夹缝里,她书声琅琅。生命的蜡烛不能只由他人点亮,是对学习的热爱,是对生命的渴望,她选择了从未有过的开朗,她于困境中扬帆,让华夏大地为之震撼。孩子,点燃烛光,向邓妹妹学习。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一位名为谭千秋的普通人民教师,平凡与伟大毗邻着,一次守护,将他的生命推向人性的顶峰。试问谁无子女,谁无亲人,可是他早已把守护学生奉为天职。他用宽大的身躯悲壮地创造了四个生命的奇迹,永在人间传颂,千秋不朽。孩子,点燃烛光,向谭老师学习,学习他真正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个年仅十二岁名叫陈浩的孩子,生死命悬一线,在生与义之间,他义无返顾地靠近死亡,托起另一个生的希望。遗留后人无限唏嘘感慨,将新一代中华民族的灵魂永远树立在华夏辽阔的大地上。孩子,点燃烛光,学习陈浩哥哥的舍生取义精神。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一个个身着橘黄或迷彩服的兵哥,在地动山摇那一刻,第一时间赶赴救灾一线,没有机械就用双手一点一点刨开废墟,拯救被埋在底下的同胞,完全不顾双手的鲜血淋漓。因为时间的延误,只能眼睁睁看着数十个孩子遇难,曾怨恨过自己没有再救一个,生命的价值,是这些最可爱的兵哥对得起那套绿军装。孩子,点燃烛光,学习兵哥哥的舍己为人。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在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里,妈妈已为爸爸种下最美好的祈祷——愿他在天堂里一切安好。你不用再为爸爸担心。就让妈妈用一生的呵护与中华民族的坚强灵魂去擦干你悲痛的泪水,重新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置身于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中,妈妈仿佛又看到你肩上跨着书包,在回校沿途中那活蹦乱跳的身影……——永远关爱你的妈妈编辑按:感动!一切都将好起来的哦!编辑:叶子2008年6月18日

    2008-06-17 21:39:33 作者:子鹜 964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