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胖猫“事件温情变闹剧?商家出现信任危机

    近日,游戏圈一名年仅21岁的游戏代练“胖猫”,疑似因情感纠纷选择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而引发大众关注和热议。各地网友将对“胖猫”年轻生命的惋惜和哀悼转化为网络祭奠,通过外卖软件下单外卖至长江大桥。然而有网友发现,这一场本该温情的纪念活动,因为部分商家的不当行,这些商家涉及将纯净水替换奶茶发给逝者,甚至有空包现象出现,造成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将“胖猫事件”推上又一个热点,观众的注意力也从“胖猫坠江”短暂移至“谴责商家道德缺失”。从人文主义出发,网友自发的网络祭奠方式是为了表达对年仅21岁的逝者的哀悼以及生命的惋惜,不仅体现了当下网络时代人们的又一个情感表达方式,更是代表网友的温情,传达网友彼此的情意,传递社会的温暖和爱意。然而,在这种传递温情的现场,充满温情的氛围下,空包现象和纯净水的出现了。这意味着商家践踏了网友的心意,嘲弄网友的自发之情,更是代表部分商家丧失人文关怀之心的现象,在突破了道德层面的底线,在漠视情感之下,他们挑战社会道德,将一切利益和恶行凌驾于逝者,这是对逝者极其的不尊重。尽管逝者已经无法品尝这些外卖,但那确实是一份份的心意,是寄托的哀思,如今这些空包外卖的行为就是弃这些哀思不顾,弃逝者不顾,用纯净水糊弄逝者,罔顾人伦。从消费者权益出发,这种空包现象就是对消费者权益最直接的侵害,同时也因为商家缺失了诚信,导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出现信任感危机。消费者在外卖平台下单外卖,无论目的是什么,送达给什么人,在消费者付钱下单且商家接单那一刻,就达成消费协议合同。商家应将原商品在相应时间制作好,而不是依仗消费者无法到场确认外卖,擅作主张将外卖进行掉包,更不能因外卖单激增为借口而选择糊弄行为。无论是哪种情况,商家如今的“既要又要”行为,直接造成网友支付相应费用后,没有获取预期的商品和服务,空包不仅让网友产生经济损失,也存在商家擅自撕毁隐形的消费合同,构成欺诈违约行为,直接揭示了部分商家在利益面前的诚信缺失。在商家欺诈性违约方面,未能满足网友对“胖猫”的祭奠情感,网友直接对相关品牌或商家信任破裂,商家口碑急剧下降,导致严重的信任危机出现,造成恶劣影响。在事件发生后,不少商家譬如蜜雪冰城、茶百道等顶不住大众异议发布“自省信”以求“赎罪”,但是信中“店员自作主张”“门店人手不足”等口径层出不穷,频繁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甚至有门店称选择空包是跟风行为,有一种别人作恶我不做恶会吃亏的心态。出现这种行为和情况,暴露了品牌对旗下门店的监察、培训、管理的不足,才会出现门店被短暂的金钱利益蒙蔽,选择欺诈消费者,罔顾逝者的行为。这种事后道歉且避重就轻的公关行为十分常见,不少热度过后再屡屡再犯的行为不再少数,可见这类品牌自省和假意自我整改并不能彻底改善问题,只是一个起步。相关部门的介入调查和整改并不能少,在维护市场的规则制度下,市场监督部门加强对品牌商家的管理,走访相关门店进行线下查访,做到依法惩治。惟有让品牌和门店得到相对应的惩罚,留下深刻教训,才能减少、避免门店的侥幸和荒诞心理。相关部门的行动速度亦是一大警示,在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下,及时阻止事件恶化,防止更多商家效仿。当然,除了对相关门店的依法处置之外,对于法律层面上的不足也应进行有效的探讨。针对相关门店的不法行为,除了必要的法律制裁外,还应剖析现有法律中的不足之处,优化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阻止不法商家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胖猫”事件虽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它无疑为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为我们提供反思和改进的契机。面对此类事件,我们应着力于强化商家的诚信和道德观,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规和机制,关注和引导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预防悲剧重演。

    2024-05-09 20:00:14 作者:陈煜希 30 0

  • 《雪山大地》,一曲波澜壮阔的高原赞歌

    雪山大地是藏族同胞的自然崇拜,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净域。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且位列长篇小说奖榜首的《雪山大地》,围绕着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地展开故事,叙写了汉族藏族同胞携手共建家园、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雪山赞歌。小说的开篇扣人心弦: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强巴作为县畜牧科科长到草原蹲点,偶然住进了藏民桑杰家的帐篷,却遭遇特大洪水,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而牺牲;父亲带回了桑杰的聋哑儿子才让,为他治病,培养他成才;沁多公社的主任角巴将神马日尕送给父亲,父亲当上代理县长后,却被要求撤了角巴的主任一职……小说的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令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父亲被救后,一心一意为藏区的发展奉献青春和生命。他是一个汉族干部,却与藏族牧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被他们当作自家人。父亲创办了沁多县第一所小学、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医院,成立了第一家贸易公司,草原有了电话、摩托车,还修建了电视塔。后来,父亲升任州长和州委书记,开发房地产、修路、规划城市建设,提出了制止沙化、挽救草原的十年搬迁计划,同时恢复草原生态,建立生态示范区。他的一系列举措使阿尼玛卿草原入选中国最美草原,沁多被评为“高原最佳景观城市”,牧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父亲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母亲原是省医院的外科医生,为了救治麻风病人,她常年待在生别离山,是藏民们心中妙手回春的女菩萨。才让被父亲带到西宁后,母亲带着他遍访名医,终于有了听力,学会了说话。他勤奋有灵性,取得了清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受父亲感召,他回到阿尼玛卿州,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母亲、父亲和才让,都为了工作没日没夜地操劳,先后因公殉职。而“我”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在兰州当大学老师,回到沁多学校当了校长。“我”终于接过了家族使命传承的接力棒,开始深情回馈这片雪山大地。“我”的妻子梅朵回到草原成为女明星,却心甘情愿去生别离山当整形医生。就像父亲总结的那样,“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缘分在它一出现时就带着无法回避和不可违拗的力量,点亮你,熄灭你,一辈子追随你,这还不够,还要影响你的所有亲友、所有后代。”小说塑造了真实生动的汉藏人物群像,包括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他们是沁多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是阿尼玛卿州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小说充分展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体现了作者悲悯宽厚的人文关怀。小说还完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雪山大地、人与动物的交融。神马日尕是赛马会冠军,极富灵性,奔驰起来就像一阵疾风,是父亲四处奔波的好帮手。后来,日尕又成为草原的头马,带领马群离开退化的草场,进入牧草丰茂的丹玛久尼自然保护区。酥油茶、糌粑、藏袍、哈达、骏马、藏獒、扎西德勒,以及神圣的雪山大地、苍远辽阔的草原……小说蕴含浓郁的藏地风情,神秘的藏族习俗令人目不暇接。藏族人认为杀生有罪,只要饿不死,能少杀就少杀。亲人去世,藏族人不哭,他们认为“活人的眼泪会滞留灵魂远去的脚步,就像被酥油粘住了羊毛,被水打湿了翅膀”。藏獒梅朵红去世,“学校降了半旗,全体学生到校门外的草原上给它送行。藏红花叫来了官却嘉阿尼,给它念了经,又拉马驮着它,去了雪山脚下。”小说的语言极富诗意,全书十七个章节前都有优美的诗句,都内嵌着“扎西德勒”,比如:“一只白唇鹿站在覆雪的山巅/摇晃犄角切割天地的分界线/切割红与黑、白与蓝、明与暗/它让扎西德勒变成爱的代言。”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这分明是爱的宣言。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生动的藏族语言令这部小说独具特色。藏族人说话就像泉水叮咚般动听,“轻轻飘过的祥云不让人知道,轰轰走过的黑云吓人一跳。这么多物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是你不知道的人眷顾了沁多草原。”“石头是软的,酥油是硬的,云彩是羊毛的,太阳是牛粪的,自己掂不清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滚下山的石头上不去,流进河的雪水回不来,鸟儿不会落在上次啄过虫子的草枝子上,你喊一声再把声音装回肚子里的事是没有的。”《雪山大地》是一部致敬父辈、致敬青藏高原建设者的深情之作。作者杨志军,1955年出生于西宁,定居青岛之前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年,他对雪山大地饱含深情,见证了那里几代热血青年的奉献人生,也见证了藏族牧区向城市化转型与翻天覆地的发展变迁。在作者心中,那些为雪山大地付出整个人生的青藏高原建设者,有理想、有胆识、有担当,他们爱自然,也爱所有的生命。

    2024-05-04 20:00:06 作者:乔欢 35 0

  • “五一”调休再上热搜,众口难调该如何休?

    2024年“五一”假期的调休安排引发广大的社会关注和热议。以2023年为例,由于4月23日和5月6日需要继续上班,网友戏称“五一实际只放一天假”。今年宣布五一调休日期后,4月28日和5月11日需要补班,原本期望在调休后获得长假期休息的民众发现经过调休后,不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在接连五日放假前后,均需要连续上班7日,有的工种甚至需要“倒贴”上班,连原本仅存的一天假期也消失,连续的工作天数过长,骤增工作压力,连年的节假日调休安排引发大众质疑和批评,相关话题被接连推上热搜榜。这些年,有关“五一”“国庆”调休话题几乎成了每年都会上演的节目。在接近假日的时候,讨论声此起彼伏。扣除双休日和调休后,“五一假期”变成一天,“放假”变成“假放”。调休的诞生是由于原本的法定节假日期过短,有的节假日仅有一天,无论是对出游还是休息都很吃力,所以出现了现存的先“借”后“调”,使原本的短假成为长假,既延长了假期,让劳动者拥有更充沛时间休息和出行,调节身心的状态,又能促进民众到各地旅游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调休的初衷本意是让劳动者利用这一次的长假缓解工作压力,减少长时间工作引起的各种负面问题,也可以让在异地务工的劳动者可以回家探亲,回到家中的港湾。社会在迅速地发展,时代在不停地前进。不同的工种工作时间有所不同,务工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加长,劳动者需要面临各类工作压力:“大小周”“没日没夜地加班”“单休”,当时代在进步,调休却停滞不前时,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的。享受“五天黄金周”的代价是前后一共要上14天的长工,对这部分劳动者而言,这不再是享受休息,是一场身心俱疲的“酷刑”。对调休反对者而言,“五一黄金周”面临的是“周末假期硬凑”、意味着调休可能带来更长时间的工作周期,节前节后的连续工作日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特别是对于工作制度不规律的劳动者,调休反而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五一假期都会出现“高铁票难抢”的连锁问题,部分离乡在外的劳动者无法顺利归家,焦急归家的心情无法被抚平。很多劳动者独自过完所谓的五一假期后,在身心没有得到足够休息,又要面临长周期工作,拼凑的假期并未增加公众的幸福感,反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不满和意见。假期的集体爆发式消费,也导致当地旅游部门压力徒增,公众出行的成本增加,譬如有个别城市旅游标语呼吁市民前去其他城市,飞机票、高铁票供不应求等现象,“冲脉式”消费模式导致部分物价短期暴涨,大众的焦虑消费等问题在假日中频频出现。显而易见,在种种问题并出之下,假日制度也应随时代优化和改革。一味地否定调休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五一”调休触及社会和谐和经济效益,不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之下忽略大众的意见和心声,在本该是利民的调休政策出现本末倒置时,正视调休对民众的影响,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类社会情绪,针对背后的核心问题,整合有效、合理的意见,构建利于大众又惠及国家的政策,提高假期实际质量。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上,可以配合社会制度和政策,搭建联系两者的桥梁,避免一刀斩,以科学透明的方式制订出更有人性化的调休安排和政策,而非一味遵循先天不足的“东拼西凑”调休方式,给予劳动者真正释放压力,修养身心的假期。关于假期的安排亦提前进行通知和安排,让各工种的劳动者提前安排相关工作和生活,避免工作和生活时间产生严重冲突,最大限度发挥假期的作用,减轻“五一黄金周”所带来的压力。考虑优化调休制度,在处理大众意见和优化调休制度一事,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深入考量当前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将大众意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灵活调整政策细节,避免因连续工作周期过长而导致的工作负荷过重现象。惟有落实好一系列优化假期政策的安排,各方人员共同努力和推进,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和社会进行评估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方式促进节假日经济消费和经济效益,提升民众面对假日调休的幸福感。

    2024-04-27 20:00:02 作者:陈煜希 41 0

  •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作品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小说创作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而当时的英国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男性主宰一切的特点,女性被当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生存的女性一般没有经济来源,接受过教育的女性群体相对较少,她们往往只能够被动地借助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傲慢与偏见》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人物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自主权的上升以及女性意识最初的觉醒。以下选自小说五十六章伊丽莎白的一句话,当骄纵狂妄的凯瑟琳夫人羞辱她并强迫她远离达西时,她毫不犹豫地反驳了她“我当然决不会答应你的,要是你以为你这些话能够说得我屈服,那你未免太看错人啦。你无论如何没有权利干涉我的事。因此我请求你不要再为这件事来勉强我了。”从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气势汹汹,前来兴师问罪的凯瑟琳夫人,伊丽莎白并没有紧张得乱了阵脚,反而始终保持了镇定和理智,以机智的,讽刺性的,和有条理的语言,把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夫人驳的气急败坏,落落大方的回答将新女性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突出反映了伊丽莎白聪明,镇定,自尊心很强且很有主见的性格。她的回答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无论凯瑟琳夫人和其他人对她有多不满,她都决心与达西结婚。这是她区别于那个年代大多数女性的一点,有自己的理智与决断,认为自己的幸福应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受任何其他人的干扰。正是那个男权社会的时代造就了伊丽莎白这一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勇于鄙视世俗准则,敢作敢为,散发着她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伊丽莎白思想独立、不卑不亢、勇于蔑视世俗道德准则的性格,不难看出奥斯丁将多数女性的希望都放在了她的身上,并通过对她的具体描写反映了女性对那些苛刻的社会偏见的不满,以及对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呐喊。通过她的性格特征指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弊端,并且也呼吁女性共同抵抗传统的社会偏见,唤起公众的女性意识,为更多想要追求自我价值的人提供指引。

    2024-02-02 10:20:51 作者:张彩娟 17 0

  •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视其为语言符号根本属性。对于这一观点众说纷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雅各布森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了批判,他运用了皮尔斯对于符号的分类,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指出形式和意义之间因象似而建立起联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质疑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属性。对此,本文意在从含义上阐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首先,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指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或者,由于符号是指符号和符号的连接产生的整体。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如,在英语中,符号“年轻”可以用来指代年轻,但这个声音序列不是唯一一个更适合表达“年轻”概念的声音序列。如果大众同意,“孩子”、“长者”或“皱纹”也会扮演相同的角色。也就是说,将一个符号与“年轻”的概念联系起来而不使用另一个符号,这是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因此,符号的任意性是有迹可循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索绪尔指出:“所有无法争论的东西的语言都不存在;根据定义,所有有争议的语言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之间是有区别的,他的论点与符号的内部结构形式有关。索绪尔指出,这两个语言符号,拟声词和感叹词,并不是完全武断的,但它们占语言的一小部分,因此,不可否认语言的基本属性是任意性。同时,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类经验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它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皮尔斯指出:“在每种语言的语法中,通过传统规则,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图标。”他将语言符号分为三类:图标、索引和符号。图标通过现实主义或模仿来表达,这依赖于要引用的对象的各自属性的象似性,如照片、草图、公式。指数是物体之间的时空和因果关系,如箭头、路标等。符号是指对象之间的联接。皮尔斯通过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来论证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视角是不同的,但它们也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基于语言作为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的观点,将语言与外部世界隔绝。另一方面,象似性承认语言符号系统的内部关系,同时认为符号的含义来自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索绪尔的任意性是从静态的角度观察语言,排除语言的变化,而象似性从动态角度研究语言,以定义语言符号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索绪尔在讨论任意性时已经暗蕴含了象似性。这反映在相对任意性上,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指出,任意性完全是指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之间的关系,他没有完全否认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而是认为这是有争议的,但没有详细讨论它。这也是其他语言学家习惯性地批评他所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片面的原因。从上述讨论中,不难发现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又是象似性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2023-07-27 21:46:54 作者:林雅萍 9810 0

  • 刀剑上的信念——读《菊与刀》有感

    在看书之前,对日本的了解更多的只是在地理位置、新闻报道、文娱产业、自然风景方面的一些概述,更多了解的只是文化领域发展的成果,比如和服、动漫、音乐、建筑等。我想,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世界里很少有人会去排斥接触其他国度的文明,带着这种探索地心理,不出意外地我也被日本的一些出名文化吸引,我也曾热衷于各种动漫新剧或者是服装样式,慢慢地不禁想要对这个民族有更深的了解。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十分复杂矛盾,无畏而又懦弱,赤诚而又残忍,有礼而又粗暴,怎会有如此矛盾的存在?和很多东亚民族一样,日本有着自己所信仰的关于仁义、忠信方面的文化信念,可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这些东亚民族有所不同。中国人民勤劳仁义、东南亚人民热情温和,朝鲜人民坚忍固执,日本人民坚守着自己所信仰的忠义思想又在行动上践踏这些理念。在啼哭呐喊声环绕的凋敝荒凉的土地上,刀剑上折射的究竟是高洁刚正的逸菊还是肮脏丑陋的腐朽心脏?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们经常觉得‘世界的眼睛始终注视他们’”——令人十分地不可思议。也许这只是一句号召性的话语,可是这种信念却根植于每个日本士兵的脑海,他们在战争中受到鱼雷攻击奉命弃舰时都要以自认为最“男人”的姿态逃生,否则会遭受世界的嘲笑。在面对战争困境时,投降和自杀是最通常的选择,日本士兵恪守了不投降的原则,宁愿用最后一颗手雷自杀也不愿意做战俘,这种行为是勇敢的,而驱使他们做出这种行为的是要么战胜要么死亡——带着伤病回到故乡或者成为战俘在日本将无法抬起头来做人,已经成为一个“死人”了。从这些行径中可以看出,通俗了讲是“好面子”,不难看出者是个十分自尊的民族,也许是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他们也不会对这些行径表现出质疑或是抗拒忤逆。我会对这些行为感到疑惑,更加想要了解这个民族。日本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使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保留有君主制度,大部分君主已经成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日本也是如此,但是在二战时期日本天皇的作用却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评价说君主已经变成了傀儡受到帝国主义军官的操纵,帝国主义者利用民众对天皇的赤诚发起侵略战争。无论情况怎样,不可置否的是日本军民对天皇命令的忠诚。十分令人不解,这样一个狡猾凶残的民族为何会对君主展现自己所有的包容和忠信呢?我想,也许并不完全是对君主。在君主背后,是庞大的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计划是征服亚洲,追随这些帝国主义者的军民大都是忠信于这个计划。征服亚洲——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信念,在日本周围的是奄奄一息的中国,是受到殖民压迫的东南亚,是力量薄弱的朝鲜,一切看起来都这么得充满希望,这些都极大激发了日本军民的热情。帝国主义者利用天皇,向军民编织了一个华丽宏伟的梦。军民是效忠信任君主的,愿意追随的,他们会抨击不合格的上司长官,却不会抨击至高无上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天皇。“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再坚固的堡垒都会“粉身碎骨”,何况是缥缈的信念。在拼死搏杀、血光漫天、骨露凉土、血肉横飞的时候,信念真的不会动摇吗?我相信有不动摇的存在。没有经历过这些厮杀,我无法感同身受去设想,但我早已在前人的故事中寻觅到:五百六十六年前于谦义无反顾身赴刑场,九百多年前陆秀夫携赵昺跳崖,文天祥从容就义。先人的信仰来自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儒家思想的传承,那日本人呢?他们的信仰来自于哪里?也许是文化宗教的传承,也许是其他因素使然。在战争中,日本人坚信“精神胜于物质”,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认为这些物质都是附属于精神的、瞬时的、有限的,坚持化被动为主动,将胜利或者失败都归结在预料之内,从而得出“我们期待的终于来了”“敌人,愿意你就来吧”“没什么可担忧的”“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的结论。这与精神胜利法不同,却又有所重合,总是认为事态发展在自己臆想的范围内,以极其乐观的心态去接受。对天皇的忠诚,对战况的积极设想,自杀式的牺牲精神等等展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精神意识,一种“畸形”的乐观和坚守。谈到日本,最不能不说是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为阶级的等级,也不是法律地位和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以权威为主的不平等。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公司、机构中有级别制度、在学校同僚之间辈分制度,在家庭中家族成员之间也要恪守等级制度。经验、性别、年龄等等都可以成为排资论辈的方式,“前辈”“上级”这些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代表的是一种权威,日本人对权威高的人一直贯守尊敬忠诚的信念。在日本的日常礼仪规范中,一个简单的动作蕴藏了太多潜在的信息——跪拜鞠躬的形式、细节动作都展现了一种序列意识,当面对亲疏关系不同的人时所使用的敬语或者动词都会有所不同。在侵略战争中也展现出了这种顽固的等级意识:面对强大的美国日本是尊敬的却又带有一定的反抗叛逆心理,面对亚洲日本则表现出嫌恶和蔑视之意。强者支配弱者的意识也是驱使日本征服亚洲的一股力量。也许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同样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亚裔,我们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好战残忍的心理与忠信原则交织的精神存在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但我们尊重文化差异,尊重文明多样性。我的资历不够去指出并解答一个民族存在的问题,没有经历过实地考察,在书籍资料、影视作品和一些个人经历中,我对日本民族的部分行为持有批判态度——他们残忍、无理、缺失人道主义精神、自负排外;但我对日本的传承精神是羡慕的,他们对古文化的态度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读了《菊与刀》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化,也没有能够完全接受包容不同文化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所在,改正自己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今武士道锋利刀剑上折射的也不再是无辜凄惨的亡灵,血腥气味无法用逸菊的清香去掩盖。真正的勇敢赤诚不是以强者姿态去霸凌弱者,不是口头意义上的思想教育,不是教科书上掩盖的事实,仅仅只是在直面历史和反省自我。

    2023-07-16 14:59:26 作者:Winter wind 98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