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少林寺传奇》挺好看

    大型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在几个卫视热播,这部剧以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比较好的统一,加之不少全国武术冠军担任主演或重要角色,他们以高超的武功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把观众吸引在电视机前。我看了第一部的前两个单元,觉得都很精彩。第一单元,洛阳王高奇与名叫孙霸的恶霜“官霸勾结”,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尤其是高奇为了实现当天子的野心,软硬兼施,逼迫少林寺方丈就范,但少林寺方丈以其智慧不断与他周旋,其众弟子以盖世武功,挫败了他的阴谋,打败了孙霸及官兵。少林寺众弟子与孙霸一次次交手对打,惊险刺激,引人入胜。第二个单元,汝阳县左县令与土匪头目老妖子“官匪勾结”,敲诈勒索,残害百姓,犯下了一桩又一桩罪行。他们掠夺钱财,赤裸裸表白就是为了给京城高官贿赂银子,好弄个大点的官儿做。但他们的美梦在少林寺好汉面前破灭了,老妖子也被少林寺英雄给收拾了。纵观这两个单元,该剧的故事性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都颇具匠心,看得出是编剧、导演用心打造的上乘之作。大腕云集的演员阵容给这部戏增色不少,特别是饰少林寺众弟子的演员和饰两个主要反派人物孙霸、老妖子的演员,一招一式,都见功夫,让人过目难忘。

    2021-10-20 23:45:24 作者:程占功 9657 0

  • 评电视剧《倾斜的天平》郑钧形象的塑造

    作者按语:1992年春天,我在北京修改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剧本期间,访问了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张秀山同志,同年6月14日的《郑州晚报》发表了该访问记。现将此稿放在这里。一个风和日暖的上午,我按约定时间,来到北京木樨地一栋高层公寓,乘电梯上到6楼,叩开中顾委委员张秀山的家门。张秀山是陕西神木人,早年参加革命,时年已81岁高龄,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五十年代行政级别定为四级,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张秀山曾在“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对刘志丹有很深的了解。他说,刘志丹是陕北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为中国革命赴汤蹈火,奋斗终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精神和品格,永远值得弘扬光大。张秀山同志还讲了刘志丹的一些往事,尤其对志丹同志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作风推崇备至。张秀山同志在刘志丹精神和品格影响下,在几十年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了一个红军老战士的本色。说起来,也许让人难以置信。他的一个儿子及儿媳妇在沈阳一家工厂当工人多年,而且住房困难。张秀山曾在辽宁工作过较长时间,不能说没有“熟人”。儿子、儿媳也希望父母能说句话,帮他们改善一下工作和生活条件。张秀山同志却语重心长地劝导他们,要把自己看作是老百姓的子女,好好工作,不要依靠父母。儿子及儿媳终于理解了父亲,便无怨言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都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在我们交谈中,张老的夫人、78岁的程帆同志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张老的一些事情。如,近年来,张老不顾年事已高,和伍修权等同志参加了《辽沈战役》一书的领导和编审工作,这部百万字的书稿,张老认真、仔细地审阅了好几遍,以至累倒在病床上。程帆同志还把这部已出版的、分上下两册装订的精装本拿到会客室让我翻阅,而对这部浩瀚巨著,我对为它付出心血和辛劳的作者、编审者肃然起敬。不觉已过去了两个小时,我起身告辞,张老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执意留我共进午餐。临别时,我衷心祝愿两位老人家健康长寿。原载1992年6月14日《郑州晚报》

    2021-10-20 23:44:00 作者:程占功 9645 0

  • 寻 梦——杜鹏程对我的影响

    多年前,一个遥远的下午,我到表姐家做客,她正在整理藏书,一本厚厚的《保卫延安》映入我的眼帘。当时年少的我,尽管有些字还认不全,但捧起这部书看着,看着,便为书中意境雄浑,结构宏伟,场面壮观,形象生动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作家用饱满的激情,挺拔的笔力,再现延安保卫战中青化砭、沙家店等几次著名战役,塑造的彭德怀、周大勇等英雄群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写出《保卫延安》这部大书的杜鹏程,心中充满了敬仰和向往,并开始做起了有一天能见到他的梦,向他请教,是怎么写出这部宏篇巨著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坐火车抵达古城西安,出站后,按友人指点的线路,乘公共汽车到翠华路下车,寻找杜鹏程住宅所在的那座院、那幢楼。过了一个路口,正好一位像退休老工人,抑或年过花甲的老农民在街头漫步。我走上前问路,老人和蔼地给我指明了路径,并问:“你找谁?”我本来想说,“采访杜鹏程”,但转念一想,这样一个老工人或老农民模样的人不大会知道杜鹏程;再说,随便给一个生人说我找杜鹏程,也没有必要。便对他说:“我找一个人,谢谢你!”老人还很客气地说了声:“不用谢!”我顺利地找到了这座矗立着几幢住宅楼的院子,这才想起,好半天都没有吃饭了。于是,我到附近一家餐馆吃饱喝好,并稍事休息了一会儿,觉得精神劲儿好了许多,便走进那座院子,上了一幢楼的3层,轻轻地敲杜鹏程的家门。岂料,开门的却是我吃饭前向他问路的那位老人。我一愣还以为敲错了门,便问:“杜鹏程是住在这儿吗?”“我就是。”老人用探询的目光看着我。这就是被称为文坛巨星的著名作家杜鹏程?这就是曾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人民解放军野战分社主编、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的杜鹏程?“真想不到您就是杜老。”我真诚地说,“虽然我想像不出您的形象,但没有想到,您跟一个老工人,或者老农民差不多。”杜老笑道:“我吃农民种的粮,穿工人做的衣服,咋能跟他们不一样呢?”旋即,热情地把我让进屋里在客厅坐下,并沏上一杯热茶。杜鹏程给人的印象虽然极其普通,但仔细端详,老人宽阔的额头和善良的眼睛,无不闪烁着睿智的风采,他那饱经风霜的古铜色脸膛给人以长者的谦和和亲切之感。我做了自我介绍和说明采访他的来意,述说了多年以来,我对他敬仰和向往的心情。尤其是在《保卫延安》的影响下,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并有一些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播出,在《中华文学》、《新观察》、《星火燎原》、《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想不到在兰州军区和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兰州战役》一书里,既有杜老写的文章,还有我执笔为老同志写的稿子。杜老说:“年轻人志趣爱好不同,但不论做什么,都要对党和人民有益,搞文学创作不仅要给人以精神享受,同时要给人以崇高理想。”大家知道,在当代中国文坛,杜鹏程是一位在小说创作领域,长、中、短篇方面都获得重要成就的大作家。不仅《保卫延安》在上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为我国当代文学史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并被译成英、俄、朝等多种文字出版,蜚声海外,而且,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年青的朋友》等作品,在读者中亦有广泛影响。我没有忘记多年来的夙愿,便请杜老谈谈《保卫延安》这样一部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名著是怎么写出来的。杜老深情地回忆道,1947年春末夏初,国民党动员了20多万兵力进攻陕甘宁边区,我军从延安撤退不久,他作为随军记者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在王震将军领导的第二纵队,与战士们一道,冒着硝烟弥漫的战火,穿过山川、峻岭,越过沙漠、草原、戈壁,走遍了西北大部分地方。他在异常艰苦的行军作战生活中,写出了大量新闻报道、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还用日记和札记的形式,记下创作素材近200万字。从1949年开始,他着手《保卫延安》的创作,在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他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把自己原写的1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60多万字变成70多万字,把70多万字变成40多万字,把40多万字改为30多万字,反复增删,九易其稿,浸透心血和汗水的稿纸足以拉一架子车。杜老说,他之所以花费如此心血来写《保卫延安》,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使作品精益求精,以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西北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不能有丝毫马虎。我被杜老这种对文学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询问了他的身世家庭及创作道路。杜鹏程享誉中外,可是读者是否知道,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很有修养,颇具才气的作家呢?我国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在刊登中篇小说《心祭》时,有一段《编者的话》说:“问彬的《心祭》写得真好!从这篇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又有了一位相当熟练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便是杜鹏程的夫人张文彬,问彬是她的笔名,她的《心祭》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深沉细腻的笔调、绘声绘色的描写、如泣如诉的追忆,刻画了一位母亲不幸而清苦的一生,她把解放妇女这一题材的创作境界大大地拓展了一步,提出了如何尊重人的感情价值问题,以其真挚感人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心祭》被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改编为电影《残月》,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在全国上映后,亦受到好评。问彬还发表了《蓝蓝的远方》、《儿女》等不少好作品。杜老夫妇有一子一女,儿子西北大学毕业,女儿西安医科大学毕业,都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这次采访杜鹏程,还见到了他的夫人及女儿,她们温文尔雅,亦给人以谦和礼貌之感。随后,我采访杜老的文章“杜鹏程和夫人问彬”发表在《妇女生活》杂志上,我给杜鹏程寄了一本,杜老很快亲笔回信说“占功同志:信和杂志均收到,谢谢你。这篇文章与事实无误,而且没有夸张之词,我和老张看后挺高兴。”这封信我至今仍保存着。见到了杜鹏程及其家人,不仅圆了我多年的梦,而且觉得这个梦实在、亲切。受杜鹏程千锤百炼、呕心沥血创作《保卫延安》的影响,受采访杜鹏程如愿以偿得到的鼓舞,我在已发表几十万字各种作品的基础上,萌发了写比较大点的作品的强烈愿望,随后我在生活积累,采访有关人员,收集有关素材的基础上,用近3年业余时间创作出一部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这部稿子在摄制部门选用以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于1993年9月、10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节目中播出。为创作《黄河魂》,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经常苦战到深夜两、三点,有时甚至熬通宵,而且大量的节假日亦以此“度”过。这种我自认为够得上拼搏的劲头,其力量源泉除来自那些为治黄事业英勇献身,从而激励我描绘他们的人物的精神外,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杜鹏程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的感染。我还采写创作完成了《名将孤女》、《倪岱传奇》等作品,现正在创作一部讴歌中华民族治水英雄的小说。杜鹏程的精神将继续鼓舞我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追寻心中那崇高的文学之梦而奋斗。伟哉,《保卫延安》!大哉,杜鹏程!

    2021-10-20 17:30:20 作者:程占功 9641 0

  • 支教中反思,共助乡村振兴

    农村多留守儿童、出生即失去父母的孤儿、父亲入狱,母亲一人抚养这些缺乏父母家人的完整陪伴的学生,存在因家庭经济条件艰苦、父母经历外貌、自身外貌等因素感到自卑、自我认知不全等心理健康问题,加之家人的教养方式较为简单粗暴,多以打骂为主,缺少鼓励、深入且有效的沟通理解,孩子不善也不敢表达内心世界,心中的不良感受未能得到及时宣泄与解决,导致父母与孩子对彼此产生误解,无法真正理解彼此,这更是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目前农村教师资源不足,仍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建立阳光心理状态、家长与孩子正确相处沟通的专业人员。农村儿童道德素质仍有待提升,讲脏话、给同学取绰号、在同学面前叫家人绰号等不文明现象严重,小学高年级学生甚至仍不知道绰号背后蕴含的不尊重、侮辱性意味。另外,学生也存在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下课后,教室内、路边随处可见折纸课的作品、课堂奖励的包装等垃圾,学生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有待养成。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对农村地区实现精神文明层面的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为复式教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混合在同一间教室共同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异大。这对兴趣课程的教学影响较小,但对学科课程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学具有较大影响,一二年级学生未接触英语,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则已正式接触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基础,这对备课、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课堂管理方面,班级学生数额稍小,仅四十人,相比县城普通小学的班额较小,且有助教共同协助,基于上述两点,理论上课堂管理较为轻松简单,但实际上,支教的教师仍是在校大学生,对学生来更像是哥哥姐姐,缺少学校正式教师所具备的教师威严。再者,支教上课氛围较为轻松,且学生年龄差异大,部分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师的教学秩序。在采用强化版、小组积分赛进行教学中,虽然激发了学生上课的活跃度与参与度,但因新手教师对课堂、学生的掌控能力仍较低,整个课堂秩序显得较乱。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出现学生课堂中掌握程度较好,但课后老师提问、第二天课堂提问、测试时又回答一塌糊涂的现象,这不仅仅反映出学生课后未及时复习巩固,同时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警醒,教师在采用教学策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高效掌握课堂内容。教师强化物使用方面,存在部分教师以糖果、饮料等食物作为强化物的现象。个人认为应避免使用食物作为强化物,一是食品安全问题,若购买的强化物有问题,造成集体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鉴于学生身体健康,糖果、饮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且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并未查询、检测学生的易过敏物,在这种情况下给予食物奖励,潜藏食物过敏隐患。而且,低年级学生年纪小,若在食用过程中出现哽咽、呛的情况,容易引发安全问题。三是学生在家里、教室的教养方式不同,大部分学生在家里并无强化物,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强化物,学生逐渐认识、体会到强化物带来的喜悦与满足感,课后回到家里则可能出现父母不给予奖励则不完成相应任务的情况,造成家校不统一的情况。另外,小学生年龄小,在得到教师的强化物后,可能仅仅知道举手参与课堂互动是教师认可的行为,但仍不知道教师本质上强化的行为是学生掌握了课堂内容,因此,教师在给予强化物时应注意明确说明强化、鼓励的行为,避免产生错误认知。在使用的强化物种类方面,个人认为家庭作业量的增减较为直接有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内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优秀、课堂内容掌握程度高,适当减少课后作业量即是对学生这一行为的肯定、鼓励。相反,学生课堂内容掌握程度低,则可增加适量作业,弥补课堂内容。

    2021-09-03 18:57:17 作者:张雨丝 9618 0

  • 问仁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求也如何。”子曰:”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乃不能知其仁也。”孔子答孟武伯的三问,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各有所长,但不认为他们做到了仁的标准。由此可见,孔子之所以能被称为“至贤先师”,都是源于孔子对道德,对仁的重要性,于是对人的标准就放的很高。仁是各种美德的总称,有“孝,悌,忠,信,礼,义”等所有的德,孔子的标准就是仁的十全十美,做到人的所有美德。所以,做到真正的仁应该是不可能的,但你可以在仁的境界中遨游,一样可以品味到仁的美好,人的美德。孔子对自己也是严格的,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因此,才能在孟武伯的回答尚不知道。孔子只是针对孔子的优点评价了吧。子路,仲由只能管理军事,冉求只能担任总管,公西华只能在朝廷与贵宾谈话。孔子对仁的标准可以说是最全面,最完整,最严格的。因此,大家就更不能说自己是仁者,说别人是仁者。要做真正的仁者,要时刻记住“成就仁不易。“

    2021-09-03 00:20:14 作者:吴彩敏 9744 0

  • 知红 | 蕴情吕田山水 承续红色渊源

    传承红色之魂,发扬革命精神1940年抗战局面严峻,党的组织和军队在从化南受挫开始往从化北迁移。吕田镇处于从化最北端,且地形多山、荒林密布、易守难攻,无疑是当时党的最佳整顿地。于是党的部队和组织开始在吕田镇活动和发展,其中三村村、莲麻村、塘基村为党最主要活动场所。三村村为从北第一党支部成立地,莲麻村黄沙坑为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塘基村为从化县委成立地。三个村庄相辅相成、互相支援,在抗战时期为党提供支持和隐蔽,帮助党挺过最艰难的岁月。01从北“井冈”,星火燎原之地三村村的白石嘴胡氏公屋是从北第一党支部成立旧址,党在三村村开始从北的组织和活动。党积极在当地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为抗战提供思想支持和群众基础。党在白石嘴胡氏公屋胡斯增家举行了第一期党训班,从北的星星之火便从此燃起。这点点星火经每一位党员的奋力传递,使从北有了燎原之势。如今的白石嘴胡氏公屋在沉寂多年后,已经重修了一番成为了三村村红色文化展馆及教育基地,红色之火重新燃起。02从北“延安”,敌后保卫根据地如果说三村村是从北“井冈”,那么塘基村便是从北“延安”。燎原火苗从三村村燃起,塘基村为其提供载体,让星星之火茁壮成长。塘基村是当时的抗战根据地,游击队在此建立了武装根据地,发扬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那坚韧的意志仿佛依旧燃烧在塘基村的巢德麟小楼里,塘基村也因此有了不息的红色之魂。03东江之军沙场,黄沙坑上不灭之魂莲麻村的黄沙坑是东江纵队主要活动点之一,当地许多青年受东江纵队的影响积极加入部队参加革命。东江纵队所带来的不只是炽热的抗战豪情,更是不灭的红色精魂。黄沙坑在莲麻村一直延续着红色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体现在莲麻村发展的方方面面。莲麻村保存着黄沙坑旧址,并将其改造成红色文化景点延续着革命精神。同时莲麻村还建设了全广东第一所党章学习基地,将红色文化和党的精神发扬光大。莲麻村村委文书付女士表示,必须贯彻红色文化精神为民服务,践行着党的章令和纲要。她说道:“我们村民从来没有假期,我们的手机一直保持着通讯,为的就是村民们发生状况可以立即找到我们。”时至今日,吕田镇延续着红色血脉,将三个大村革命老村打造成红色文化景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吕田镇也在三个大村中建设党校教育基地,鼓励人们继续深入学习党的文化和历史,将党的精神发扬光大,加强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不止于此,吕田镇的红色文化教育从未落下,每年都会积极开展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动。莲麻镇的红色文化讲解赛,三村村的党课教育都是对吕田镇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吕田镇的红色文化产业措施让红色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景物建筑,它盘活了红色文化的灵魂,让红色文化如血液般流淌在吕田人民的骨子里。百年历史恍如昨日,仿佛那不朽的红色文化精神正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吕田镇在赓续红色文化,讲好吕田故事之后。吕田镇以红色文化为引擎,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响应广州市政府保护青山绿水要求,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将三大村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同时鼓励当地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提升游客体验,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今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来到吕田镇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给为烈士们献花。指导老师黄诗雯带领我们对烈士碑鞠躬,向烈士们表达深切的敬意。我们会将红色文化的火炬继续传递下去,将红色文化之魂铭记于心。

    2021-08-24 19:01:25 作者:华农珠江知行队 来源:华农珠江知行队 97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