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组,无悔的选择
——湛师“向阳”实践队张小翠心得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三下乡,抱着进一步挑战自我的心理,我选择了当新闻组的组长。去年我是后勤组,主要是负责队伍的温饱问题,感觉只是累了点,没有什么压力,但今年呢,我却是有着非常大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新闻组,是我无悔的选择。下乡之前我就听别人说,新闻组是非常辛苦、非常累的。当别人忙完回来吃完饭可以休息的时候,新闻组的工作才刚开始,他们不能休息,他们要为一天的活动写稿投稿。另外,新闻组还要面临着新闻稿件能否被采用,整个队伍能否得到曝光的压力,可以说整支队伍的成败都掌握在新闻组手上,非常不容易。鉴于此,在三下乡之前我就做好了有关新闻组的前期工作,比如怎样投稿、怎样写稿、怎样拍好照片、去哪里投稿等。我自认为前期工作做得很到位了,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原本新闻组有七个人的,到下乡那天突然变为四个人,而且有两个还支教,其中的一个还是五年级的班主任;之前副队长说他家可以上网,让我们不用担心投稿的事,到下乡了他才说他家的网线还没弄好;之前队长说队员中有一个人可以专门为我们新闻组拍照,但下乡了才知道那个人主要想支教,不能帮我们拍照片,要新闻组专门找人拍,这一切的变化让我措手不及。作为新闻组组长,我知道我不能乱,我一乱那组员就更乱了。对此,我果断处理,照片由我拍,因为我是新闻专业的,懂得怎样用相机,对于新闻报道我分配任务,让组员写稿,我负责改稿、挑选照片、处理照片和投稿,还有更新微博和收集被采用的新闻稿。依稀记得第一天我们一共写了八篇新闻,由于没有网线,所有的新闻都在晚上才找到可以上网的地方投稿。那天晚上投完稿都十一点半了,整个新闻组才吃晚饭,一点多才睡觉。那时组员都累得躺下了,而作为组长的我却不能倒下,我要继续投稿。当时我的脑海里就只有投稿、复制、黏贴、、添加附件、发送……能按时投稿对新闻组来说只是成功了一半而已,因为只有投的新闻稿被采用了才算成功。记得第二天我上网站查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第一天投的八篇新闻似乎都石沉大海了,我没有看到被采用稿件,当时的我很失望,感觉压力很大。队长知道后,还特地过来给我做思想工作,他叫我不要有压力,尽力就好,能不能评到优没关系。也许是没有了心理压力吧,在后来,新闻组的业绩就慢慢好了,第三天,我看到我们队伍的新闻稿很多都被采用了,整个新闻组信心倍增。特别地,看到队员因为看到自己上新闻而高兴,我们新闻组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一些队员甚至还“求”我,希望我投稿时用上有他在的照片,听到这些我都非常高兴。任何活动现场都有新闻组影子,因为我们要亲自到现场拍照,酝酿怎样写稿,然后活动差不多结束,我们就要开始写稿了。我们随手带着笔和纸在现场记录,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写新闻。每次下课,我们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投稿,而不是像其他人,回去只管吃饭睡觉休息就行了。新闻组都是在忙碌的工作着,有时候开饭了也不能按时回去吃,要等投完稿,有时候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回去吃饱了再回来继续写稿投稿。在三下乡的那十天里,整个新闻组几乎都有睡过午觉,晚上都是十二点多才回来洗澡睡觉的。新闻组的工作慢慢进入轨道。很害怕队长问我,我们队发了多少篇稿,因为我们的发稿数量跟其他队比起来确实有点差距,于是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找更多的网站投稿,花更多的时间去为我们新闻稿的润色。很记得每天晚上一点多我才刚躺下,隔壁村民的鸡就在啼叫了,总是让我产生错觉,以为天亮了,要起床了。每天最高兴的事是在我们投稿的网站上看到我们的新闻报道被采用了。整个三下乡最怡然的事是观看我们队伍的文艺晚会,因为不用我拍照,而我又不用表演节目,于是认真欣赏了这顿文化盛宴。很怀念三下乡大家一起在康港小学的日子,很怀念新闻组齐心协力一起写稿发稿的日子。这次三下乡,作为新闻组组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三下乡期间虽然有过苦有过累,但也有过笑与泪,它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选择三下乡,我无怨,选择新闻组,我无悔。
2012-07-24 22:57:28 作者:张小翠 9504 0
搞学术的,就是要真真实实
——湛师“向阳”实践队刘青梅心得跟随着体科院的“向阳”社会实践队,在雷州市北和镇康港小学度过了百味交集的十天,切切实实体会到了认认真真搞学术的艰难。首先碰到的第一个艰难就是:当地的农民都说雷州话,会说普通话或者粤语的人很是稀罕。虽然说在来之前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可是也没想到几乎没有农民会说普通话。这该让我们如何和他们打招呼呢?没办法,只好每次出去调查的时候都得带上当地的队友了。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份内事要办妥,尤其是在后期要排练晚会内容。而且他们去多了,也不愿意去了。因为每次都要厚着脸皮和那些大妈、大叔、爷爷和奶奶打招呼,就好像当初我为了找被试填写问卷,到饭堂门口拦着同学,低声下气的说“同学,可以帮我填写下问卷吗?很快的。”之类的话。辛苦你们了,雷州的师弟,我们都懂你们的委屈。第二个艰难就是:当我们递过去问卷的时候,大多数村民都不愿意填写,经过当地队友的说服才愿意谈一谈,然后我们负责记录。具体的,他们之间说了什么,问了什么,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很无奈的,调查结果只能说是经过第三者转录而来的,即使是我们录音了也需要当地人们翻译。问卷上的答案差不多全部是我们听了他们的翻译,我们自己把它填写在问卷上的,缺少了原始数据。最艰难的是:在我们眼里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对当地农民来说,却是不知从何谈起。一看到问题就连连甩手拒绝回答了,特别是妇女,更是连看都不看就拒绝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问题”把我们狠狠冷到一边去了。当被问到“您希望政府提供什么服务帮助您去了解或知道这些信息?”这道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情绪是非常激动的,一方面他们在那里愤怒抱怨政府怎么样“黑钱”,一方面又怒气冲冲地说,“我告诉你们有什么用。你们能帮到我什么!”在“农民信息需求”课题调查过程中,一连几天,我都有在质疑自己,究竟做这个课题有什么意义?不仅当地农民不欢迎我们对他们进行调查,怀疑我们的能力,连部分队友也不理解,“干脆就叫当地人去做调查就行啦,干嘛请我们来?”我努力地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也不要去理会他们,只要无愧于心就行了。出们看到一群学生围着支教组的老师打转,告诉自己不要羡慕;开会时一直提到的都是支教组、生活组、新闻组,却唯独只字不提调研组,告诉自己不会落寞;听到他们骄傲地说学生给他们写信,告诉自己不恩能够嫉妒;新闻组有稿件登报了,只有告诉自己别着急……搞学术的就一定要沉地住气,眼光放长远点。我们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总而言之,这次的三下乡调研经历让我懂得了等待,学会了沉稳。调研,虽然很辛苦,但我们是真真实实努力做了。搞学术的,就是要真真实实!
2012-07-24 22:55:05 作者:刘青梅 9512 0
十天,让我成长
——湛师“向阳”实践队刘青梅心得十天,说不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却足以让一个人体会良多。7月7号早上,跟随着体科院的“向阳”社会实践队,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我们来到了三下乡实践基地——雷州市北和镇康港小学。经过十天的相处,在离开的那一天,我开始怀念康港村民的热情,孩子的爱闹,当然少不了队友之间的互慰。点点滴滴,在心里,难以用我笨拙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到当地村民,第一感觉就是热情。他们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欢迎我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第一天刚下车时,映入眼帘的是海康港文化楼前面的宣传栏和门口醒目写的“热烈欢迎湛师学院‘向阳’社会实践队到我校支教”。他们当地的书记、校长、老师在文化楼里面等着我们到来,并且一起合照。第二天,当地的书记和派出所警官也到文化楼看望我们,询问我们过得是否还习惯,鼓励我们努力干下去。接下来的几天书记、校长、副校长、书法家也爽快接受我们的采访,尤其是高龄书法家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怎么去做个好老师,还用我们的名字题了对联作为鼓励。最重要的是还亲自邀请我们陪他一起去拜孔子庙,送了我们好多好多佛书,还吃了一顿斋饭回来。期间,书记看到我们的饭菜清淡,还派人送来了一箩筐的龙虾和一车木柴。最后一天的午餐还专门为我们做了九个菜,有龙虾、鸡、鱼等等,犹如办酒席为我们饯行,上车离开时还点了鞭炮送我们走。试问,这样热情的村民,我们又何能不感动呢?又何能不怀念呢?这里的学生,很调皮,却特重感情。我们来的第一天,既对我们这些来支教充满好奇,又很害怕我们的靠近。可到了第三天,回文化楼的路上,很多老师的左右手都牵着几个学生,男生更是和男老师勾肩搭背的,老师前老师后叫来叫去。看到其他老师有这么多学生的拥护,收到这么多学生的信,一节课也没安排到的调研组的我,自动请缨要上一节课尝尝鲜。可我的第一节课并不是进行的很好,而下课的时候却有很多学生涌上讲台叫我帮他们写同学录,留几句话给他们。“刘老师,这张,这张……”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天晚上竟有队友告诉我有几个学生在外面等我,说要见我。我急忙跑下去,她们还真的就在那门口那里,“刘老师,刘老师。”兴奋地喊着我。她们就这样坐在地面围着我,教我雷州话,然后我教他们粤语。我们一起玩过当地最热门的游戏——“不懂”,我们相约过去海边拾贝壳……临走的最后一天,他们都同样问了我一个问题,“刘老师,你下一年还会来吗?”我真的无法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我说我会来,那下一年如果他们没看到我呢,我岂不是欺骗了他们?如果我说不来,那也是会直接伤害他们。因此我选择了沉默和转移话题。走的那天,学生们都来送别,在车上看着他们红红的眼睛,我的泪水一直在打转,默默告诉自己,不要去看他们。下一年会有更好的老师取代我们的。可一听到他们说:“老师,我们爱你。”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现在,三下乡已经结束了,仍然学生打电话或在QQ联系我,挺欣慰。十天,因为你们,我拥有了终身难忘的三下乡实践经历。谢谢你们!我最爱的康港村民和孩子,你们永远活在我心中!
2012-07-24 22:54:33 作者:刘青梅 9509 0
勇往直前,发扬拼搏精神
-----湛师体科院“朝阳”服务队队员实践随感为了充分展示学生们的诚勇卓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丰富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同学们的体质,增进学生们的间的交流,引导学生们树立团结互助,协作,拼搏精神,我们“朝阳”服务队7月12日下午在寿场中学举行了越野大赛,不但给了学生们展示的平台,也给了师生们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构建和谐校园。在我们早已安排好的地点设立了报名点,我们的活动分成七站,每一站有小老师的服务,为学生们计时,打气,和做后勤工作。学生们必须要通过每一个站才能到下一个站,一是属于一种闯关的游戏,具有挑战性,让学生们玩得开心,小老师们做得高兴。就说最后一站的排山倒海吧,也即四人五足,学生们第一次玩这个,他们非常新鲜这一站的玩法,小老师有给时间学生们试玩的,让学生们了解了游戏规则和玩法后,就开始进入了计时比赛的环节。游戏规则是要求四个队友把脚绑在一起,以最快的快速到达终点为过关。每队可以有自己的口号,有节奏地前进。学生们非常聪明,一学就会,很快就能完成这环节了。这是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极富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新型体育运动,举办这个活动是为了活跃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2012-07-24 22:49:01 作者:何燕云 9516 0
让爱心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湛师体科院“朝阳”服务队队员实践随感现代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成了社会各界开展工作的总指导方针,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大部分人民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仍然有一群弱势的人需要社会各界成员的关爱与帮助,他们曾经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但他们由于步入晚年,劳动力减弱,儿女的抛弃,而生活落后,困窘,慢慢被社会所淡忘,而我们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建设者,更应该了解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为他们带去我们的关爱。7月11日下午,阳西电视台记者过来采访我们的探望孤寡老人活动。下午的四点半,在村委会领导的带路下,我们“朝阳”服务队同电视台记者一起前往孤寡老人的家。即使天气炎热,但无法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我们拿着大米、花生油和水果等,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当我们来到一户老人家时,我的眼睛湿了,没想到他住的地方是如此的简陋,一些破旧的胶搭成的一间小木屋,老人坐着连腰都伸不直,他在里面煮饭,在里面吃饭。我们十几个人来到了他们小小的房子前,他激动地想站起来,还好我们不让他站起来,人老了,站起来也不方便,他的五官瘦得只有皮包骨,瞳孔都非常明显。由于长年工作在太阳下工作爆晒皮肤都变成了棕色,经历了种种的艰难险阻,饱经沧桑,如今步入晚年,劳动力减弱,儿女的抛弃,而生活却极为困窘。我们一边和老人聊聊生活锁事,有同学一边帮老人测量血压,还有和老人说说身体状况的注意事项。经过聊天了解后,我们知道老人对生活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在社会的和谐发达中,不要忘记还有这么一弱势群老人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要经常给孤寡老人带去我们的关爱,让他们地着有一种被人关注、被社会所关心的安乐生活里。
2012-07-24 22:48:22 作者:何燕云 9503 0
健康饮食宣传
---湛师体科院“朝阳”服务队队员实践随感7月8日是我们来到寿场中学的第二天,阳光依然是那么的火热,即使这样,却也阻止不了我们的积极的心。我们举办了“健康饮食宣传”活动,通过饮食宣传图片和健康饮食宣传海报,广泛向人们传播饮食健康的小知识,讲解如何健康饮食,使更多的学生和村民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学习更多的饮食知识,树立良好的健康饮食意识,并且将健康饮食习惯深入居民们、孩子们的心中,并且长久地保持下去,带着科学的生活方式成长,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下午,我们来到了市场门口,首先把宣传海报贴好。不一会儿,就有村民陆陆续续过来观看,有的村民看不懂,我们帮他们解读,让他们更深一层地区分了健康饮食的好处和不利。此外,我们还采访了一位阿姨,问她一些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如吃西瓜是怎么吃比较好一点,是直接吃,然后再吐核,还是直接用东西弄开核再吃,这也有讲究的,如果是用牙齿就是有科学的吃法,对营养和牙齿也有好处;在家是煮菜的,还是炒菜的?是也有一定的讲究……这些都是我们饮食的常识,村民要知道这些常识,这样对他们的健康非常有用。同时提高他们的饮食水平和方式,让他们学会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讲解的采访,让村民对健康饮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达到了我们要的效果,让村民更加健康的生活。
2012-07-24 22:47:36 作者:何燕云 95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