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珍惜生命,拒绝毒品!

      珍惜生命,拒绝毒品(说明:本文只是本人小时候对毒品的见解!未经修改,保留原汁原味)   毒品危害健康,危害生命.6月20日是世界禁毒日.我们应该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有些人不懂珍惜生命以毒品为荣,以致家破人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宗新闻,有一个人叫做黄**的人,他是一个外地工人.一个晚上,他和一个朋友到莞城开工,工作完成后他们到一间饭店上吃饭,欢聚一堂.在接触交错,洒足饭饱之后,他的朋友赵**从袋里取出一支"香烟"吸了起来.但见白烟袅袅之中,赵**一副如痴如醉的模样,把黄**的心也撩得痒痒的.此时,赵**不失时机地递上一支给他.其实,黄**并非不知道白粉的毒性和魔力,并非不懂染上之后的恶果,但他耐忍不住好奇的驱使,轻率地迈出了跃进深渊的第一步.从此,白妖便像阴魂不散,紧随着他,他再也离不开毒品了,吸食量日渐增加.他呢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勤奋好学,精明能干的黄**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终日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枯燥.可想而知,黄**的工作已一败涂地,出任工作成功的希望更成了泡影!如今,他把积蓄和不容易赚来的血汗钱都用来买了香烟.1995年6月,他的钱已用光.抢,偷都全试过了,他的妻子苦口婆心百般劝说,但他没一句能记在心里.他的妻子终于强忍不住了,带着他们的儿子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他什么都没有了,妻离子散,家里只剩一张破床和一张破沙发,他把家里的一切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变卖,能卖的都卖了,仍无法解决巨额的毒资.而现在,他蹲在马路边迫不及待地大口吸食,用颤抖的手刮起脚下的土,只因里面有一点点撒落的白末儿,周围的人群目瞪口呆.为了一口毒烟,妻儿的亲情都不要了.黄**不顾一切地一次又一次去偷吃拐骗,因而一口小小的烟,把他折磨得皮黄骨瘦,差点儿送上了性命.黄**因吸食海洛因被公安机关抓获了,送进戒毒所强制戒毒.本该告别昨天,远离毒品,继续扬起生活的风帆,重新建立自己的事业.然而,他终究没抵制住白妖的诱惑,再次吸食毒品给公安抓住判入狱六年六年.他后悔了,后悔太迟了,临别时,他说了一句话:"毒品害人害己,一人吸毒,全家遭殃!"这句话说明了他已悔改知错,让其他人不要学他那样!  (总结:我们要以此为鉴!)(2007年8月16日)10:42:40  

    2007-08-16 10:51:06 作者:快乐星星
    • 0
    • 9568
  • 对中国人发型变迁的研究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发型是人体仪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身上最能表现个性的地方之一.纵观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发式的造型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各种发式无不深受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之间千差万别的影响。发式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形象水平。那么,中国人的发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而头发到底对人有些什么样的影响?从这些发型的变迁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有关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呢?1.     原始社会至辛亥革命(旧石器时期至1911年)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简直不计其数、浩如烟海。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发式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原始的穴居生活,其生活的目标只是最为基本的吃饱肚子。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到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至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民已经趋向于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此时的人类,也许是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近年我们从山东大汉口墓葬中的象于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的提高。由于统治阶级也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而发式及其装饰则更是其中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部分。及至春秋战国时间,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内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融洽,生活充裕。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清朝在入关以后,就强迫百姓剃头,尤其是男士,剃头,剃头怎么剃,就是把周围剃掉,留中央,所谓的就叫剃四周,保中央,就是说,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把脑袋周围的头发剃掉,前面露出脑心,把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这就是当时效忠大清皇帝的统一发式。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严厉威胁下,男子不得已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发髻,开始梳起了长辫。从此,剃头便成了一个新的行当,走街串巷的买卖人中出现了担着剃头挑子的剃头匠。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辫子则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者首先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彻底决裂.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也即将毁灭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朝代发型的发展是与统治阶级的统治息息相关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隋唐这样的思想开放的时代,人们的发型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相反像在清朝这样一个封建保守时代,男人们都只能以留辫子来留命,可见当时的保守程度不是一般.2.     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12年至1949年)国初年,封建社会走向瓦解,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向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清末民初,当时领导中国新时尚的地方上海流行的发髻式样较多,有爱司髻(∽)、盘香髻、坠马髻、风凉髻等,髻上多插珠翠花饰。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前刘海:如追宗溯源的话,出自于古代雏发覆额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则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只因为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自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当时上海妇女中就有少数效仿西人而烫发者。当时多用火钳烫发,追求时髦者需要一定的勇气。辛亥革命以后,各种西式的东西纷纷涌入中国,很多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追求时尚,大家已经开始不留辫子了,需要剪成像这种欧洲西方社会的那种简洁明快的发式。剪发又称直发发型,常以自然直发经过修剪而成。其特点是简洁大方,梳理方便,形成格调高雅的风格.当末代皇帝溥仪亲手剪掉自己辫子的时候,男子剪发已经相当普遍了,而女子剪发却很少见。一九二零年末,重庆有几位女学生受新思潮的影响,去男士理发店剪掉了长发,此事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果,学校以伤风败俗为由开除了她们的学籍。然而,女子剪发的风潮却很快流行了起来。当时,有一款短发发型极具代表性,那便是剪着齐刷刷的发沿和刘海。民国9年,上海的一乐也理发店曾设计出刘海式剪发发型,月牙形式,文静秀丽,风靡一时。与此同时,上海租界中开始有外商以西洋电烫机为上海妇女烫发,烫一次需要银洋20元,非富家女子难以承担。其后,上海华人理发商店也掌握了电烫技术,收费下降,烫发开始推广。30年代,随着国外吹风等电器工具和盘卷、吹风做头发(又称水烫)等新技术传入,上海各种档次的理发店大批开设,使上海妇女的烫发发型有了新的发展,又受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发型的影响,烫发主要以波浪式为主,有长波浪、中长波浪、油条式、卷式等多种。不同阶层的上海女性对烫发有不同的要求,新颖发型不断出现。平民女子要求烫发发型整洁、大方、持久,烫一次最好能维持三至六个月。一般舞女则在理发店长期包月,天天去梳头做发。当时上海郊区妇女则仍少有烫发的。此后,追逐发型的潮流,女性始终站在了最前沿。头顶三七分路,额前没有刘海,直发中带着卷曲的波浪,而造就这款经典发型的,便是传入中国不久的烫发。3.     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一九四九年,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新中国诞生了。喜悦、乐观、向上的精神氛围影响了每一个人,年轻的姑娘编起了辫子,或剪成了短发,这是那时的“解放形象”。许多理发店也配上了电烫机,烫发已经不再是少部分人的时尚了,普通群众也开始用上了时髦的烫发。1950年后,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辫子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女孩常把头发分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而剪发方面,直发配人民装,成为女性"革命化"的新形象。后来剪发发型时有创新,如学生式、游泳式等。但此发型终因受传统的平直、弧形轮廓之限制,没有大的发展。男士发型开始了根本的转变是兴起了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缝发型,使中国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五六十年代发型非常单调,时尚不但没有流行起来,反而渐渐放慢了脚步.人们到了发廊里边,都是长发剪短发,以整洁为主,长了剪剪短,凌乱的头发搞搞整齐,发型师操作也是比较简单的,他没有什么其他工具,那时候都是一个手推剪,大部分是用手推剪。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发型更趋简单化,连烫发都取消了.七十年代的现代京戏《杜鹃山》中女主角梳理的"柯湘式"发型,在女青年中流行一时。她的发型,有点类似这几年风行、由沙宣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的层次修剪的直发式,长度在耳朵以下、肩膀以上;头顶二八分路,不作其他任何修饰,用电吹风吹出自然的蓬松感,头发垂直地挂下来。4.     改革开发至今(约1980年到2007年)8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式的展开,经济发展起来,发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时尚发型由此时产生了。影响最大的是吹发,男士吹发三七、四六、中分、老板头(沈阳勒子头),女人吹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一时间,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美发进入了演变、改革、繁荣、进步的时期。发髻式样有了大的发展,有造型精美的传统式,有简便时髦的新潮式,有风格别致的西洋式,有与华丽礼服相配的晚会式等。在国外发型潮流的影响下,辫子式样有了发展和变化,一般比较松散自然,有些似传统毛辫。有时在女孩中流行将头发梳成一股分段束扎,别具风格。在西洋格式的发辫影响下,不少女孩先将头发烫好,再梳发辫,流行百脚辫、小发辫;头饰多样,发夹与束花风行。束发方面,常见的有一侧束发、两侧束发、头顶束发、脑后束发等多种流行式样;发型既有直发束扎,也有卷皮束扎,其发梢形式有马尾形、波浪形、卷形等变化。配以各式彩色头饰,增添魅力。剪发方面,1980年以后,剪发发型轮廓突破了旧传统,创造了前短后长的角型新形式,那些精心修剪的短发型,富有青春活力与女性美感。1980年中期,剪发由长趋短,出现了超短发型,后又出现长、短发并存的现象。但短发在青年女性中仍为主流,简洁自然,无论初春仲夏,都能给人以洒脱清丽之感。随着时代发展,上海女性剪发造型新款迭出,除角形轮廓外,还有男童化而又具女性魅力的超短发式、额前呈花球形短发刘海新"五四式"、圆球形轮廓的蘑菇式、两侧发长不等的不对称型及富有动感的飘逸式等发型。还有先烫后剪的剪发发型,融合烫发与剪发的优点。烫发方面,女权运动的兴起深刻影响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更有意识地借助外在形象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烫发达到高峰,无论头发长短。化烫(冷烫)逐步普及,因其操作方便,家庭也能使用。随着烫发工具的改进和工艺的进步,烫发式样日趋多样化、个性化。较为流行的有夏季式、风菱式、花辫式、青年式、波浪式、波纹式、波卷式等。一般要求线条简洁、发丝自然、造型优美、便于梳理,并与化妆、服饰、个性结合,富有整体之美感。烫发式样既有时代性,也有循环性,一些50年代和70年代流行的发型,运用新技术,以崭新的格调再度流行.经济好起来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慢慢提高了,于是开始有不同的追求,关于头发,同时也引进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染发。在染发当中,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还是比较传统的染发,就是盖白发.真正的潮流颜色,当时还是不怎么流行.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不再满意亘古不变的黑发了,开始追逐头顶上不断变化的流行色彩。走进发廊,你可以挑上一款时尚而富于个性的色彩,染发剂会让你的头发经历一次色彩大转换。把头发中原有的颜色漂浅,并同时补充上新的色彩,这便是染发的原理。如今,色彩已不再局限于服饰和化妆品,它已经越过了我们的衣服和脸庞,一路飙升到了头顶之上。追逐时尚永远是少女们热衷的生活内容.在最近的网络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的2600多人中,染过发的人占到了90%以上,更有近四成的人经常染发,而且30岁以前开始染发的人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半数左右。进入二十一世纪,发型的变化就快了也多了,各种各样的发型真是数不胜数了,每年都有流行的发型出来.在这多元化的年代里美发时尚不再为某一种潮流所主宰,以往每个年代曾经流行过的元素,经过富有创意的排列组合,都在这个年代以新的姿态重新上演。挑染技术和定型技术的日益成熟又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发新乐趣。如烫发方面,2001年-2002年离子烫开始反开整个发型潮流市场;2003年-2004年空气灵感烫也同样;2005年就是以热烫为主,另外还有SPA烫.热能烫,陶瓷烫,还有烟花烫;2006年生花烫.如果让时间倒退,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们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也就是今天的我们,会把头发经常会变化各种发型,染成五颜六色,另外,弄弯弄直地来回折腾,这点是他们肯定想不到的。据一份大学校园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校园内女老师头发弄过效果(包括拉直,电卷,染色)的就将近三分之一.而学生,女生超过半数头发做过效果,发型多以拉直,电卷,染色为主;男生也有五分之一做过头发效果,多以烫发为主.正像那句话所说的,灿烂之极归于平淡,那么这种喧嚣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肯定会慢慢地平息下来,在经过了大把玩各种各样的发型和色彩之后,我们现在发现,人们对于发型的种种设计已不再像过去那种简单地追求时髦和流行的时尚了。现在,人们对于自己发型的考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于自我的一种体现,另外,就是追求一种自然和健康的感受,所以在今天,虽然我们的发型还依然在千变万化,虽然我们的色彩搭配得是越来越炫,越来越酷,但是不管怎么说,人们在关注发型的同时,还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头发的健康。一个健康人通常会有10万根头发,它们每年可长15厘米。头发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能,那首先第一点,就是缓冲外力的冲击,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那么另外还有御寒、防紫外线,加速汗液的蒸发等等很多种功能。并且头发是第二性特征.头发护理专家PhilipKingsley说,“正是对展示生殖器的忌讳赋予了头发威力,因为它成了人体少数几个可以肆意炫耀的部分之一。”因此,一个女人对头发不自信会导致对自己的不满意,便是很自然的道理了。头发其实是关乎心理的,它总是展现着女人特有的柔美。而哈佛心理学家NancyEtcoff也在她的著作《SurvivalofthePrettiest》中写道,当一个女人拨弄她的头发时,她正在发出性兴趣的信号。在一次调查中,有过半数的女性同意这样的说法:“如果我的头发看上去很美,那么无论穿着和外表如何,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有吸引力;相反,如果头发很糟,那就再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感觉良好的了。”所以就是说,当我们拥有一头秀发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给它以用心的呵护,为什么呢,一方面它是我们美丽、健康的表现,同时,它也是我们健康的需求。那么,今天人们在追求各种发型的同时,应该不忘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把时尚和健康结合在一起。    

    2007-08-13 23:01:49 作者:黑加仑sue
    • 0
    • 9584
  • 又是台风时——恐惧与兴奋的哲思

         天空如盖上一层连绵不断,灰白相接的棉被。棉被底下,一对男女在撕磨,在发泄着能量,以致这被子起伏翻滚不平息。     在这台风天气之下,室内虽时有大风吹进,却仍感觉阵阵的闷热,加之惨淡的光景,令人倦意骤增。不是出外的时候,睡觉倒也舒服,不过睡醒之时,眼睑臃肿,神情苍白,头发蓬松,犹如前夜做爱过度,身体疲惫不堪。    自小生活在粤东,台风每年必来,也早已熟悉。然每次来时,我身体规律性地疲倦。记得一九九四年夏天,那时我刚要上小学。大概也是八月初,台风正面袭击。那时候没有“蝴蝶”之类的名号,只是第几号、第几号,也就记不住名称。只记得平时从不午睡的我,那天下午一吃完饭就睡得死死的。一觉醒来,台风正好进行时中。家对面的那堵墙,左右摇晃,家后面的一个工厂,沥青、铁棚顶被风刮起,漫天飞。就如同童话里载人飞舞的草席。     恐惧与期待、战栗和兴奋,同一时间占据我的心灵。时到今天,虽知道台风灾难性的破坏,却对台风未能正面登陆时有遗憾。人总是希罕某种奇观。无疑,台风在我心目中已经构成奇观。而911的破坏,在多少人心目中除了震惊外,这观赏与兴奋在内心的某个角落,我不相信并不存在。这正如鲁迅笔下那些围观杀人的观众。或许就如康德所说的“崇高”——因为超越人类的把握能力,人类进而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从而以审美的方式来试图超越——它不同于优美,典型的例子就是雷电。我又想起本雅明的“震惊”,这是一种对日常惯常形式的疲惫之后,所遭遇到的新奇。这份让你能够卸下常规的惊奇,它抵达内心,震撼灵魂。刘东称之为人类视觉的暴虐美学。    我们总是从伦理的维度来评价生命以及自然。面对奇观时的人类心性,往往是最为原生态的展现。它是那么直接,就如闪电掠过天际。没有所谓善恶,没有所谓高低,震惊与兴奋,只因为我们惯常的平庸将生活磨损得过于圆滑,棱角与刺激,能够让我们的身体重涌激流。    康德式的“崇高”把审美拓展到人类能力之外的领域,带进力量的境界,带着摧毁性的巨大能量,对心灵施以破坏式的虐待。审美,本来就在实践理性之外的范畴。按照黑格尔在《美学》中的经典阐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体通过客体把握自我的方式;这种方式,必然通过个体的心性结构来进行;那么,这种暴虐的心理,本来就是理念之中之物,也是自然本身的外现。于是,台风来时我的恐惧与兴奋并存,实则自然之理。同样,面对恐怖分子袭击之时,观众那份两味交汇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本雅明的“震惊”的现代体验,源于同质化的现代社会,当复制的工业化生产取代艺术的独一无二时,当艺术的神圣与庄严遭遇消费之后,世俗与庸常结伴而来。在模式化的文化制作背后,对“奇观”的创造和对人类视觉、听觉以及道德维度的一次次挑战和越界,便成为好莱坞通俗电影乃至欧洲艺术电影选择的策略。这些将对人类现有经验进行拓展,甚至颠覆。期间,既有市场导向的粗糙和肤浅,却也不乏哲学上的深度延伸。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对她说》、《爱情是狗粮》、《不良教育》等,令人震撼和混乱;罗伯·格里耶的“实验艺术丛书”,那枚刺在雪色肌肤上的红玫瑰,还有渗滴下来,颤抖、滚动的血珠,让人不免心碎。《特洛伊》恢宏壮阔的场面、《007》系列的技术奇迹,乃至《汉尼拔》的残忍、《索多姆的120天》的肮脏、《怪异》《黑客帝国》对于技术的反思等,无不充满“奇观”。人性美、故事曲折、演员漂亮,已经不再成为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期待视野。奇观、丑学,与人类寻求刺激以及暴虐的心理形成准确又直接的“视界融合”。本雅明“震惊”作为艺术救赎的方式,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进行控诉。然而,他没有看到,其实上“震惊”最大的应用者便是市场、好莱坞与消费主义。这正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任何东西,无论其一开始如何先锋,最终将被市场与消费主义所利用,成为自己当初批判的对象。而当成为消费物之时,复制与滥用便使其最终成为审美疲劳的客体,由是,奇观就成为永远进行着的动态物。正由此,人类自然原生态的心理,与市场利润的需求的有效结合,使得奇观愈来愈成为一种人造物,并非仅仅自然本身。而奇观所导致的人类经验的不断变化,以及在人类暴虐心理上的无意识累积,乃至在现实加以应用,才使得“奇观”现象最终浮现为伦理与道德的问题。    从自然-审美到社会-奇观的过程,短暂的,并借助于市场形成。刘东考察了911事件之前的美国电影,并进而分析其与911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视觉丑学与人性之间进行深沉的反思。(可见《读书》2007年5月份)这种反思,从人类的暴虐心理与审美结构、消费、市场、利益等全方位展开。在此问题的关键是,市场与消费主义的介入,导致审美的越界,它已经从康德规定的“判断力批判”范畴,进入与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即科技与道德日常交相融混的状态。审美的越界,必定带来道德问题。而审美越界又带有某种必然性,它不可避免地到来。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个体,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多地遭受科技与伦理的挤压。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社会,人类相对静态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心境,都能使审美处于某种超越的位置。现代化过程中的男男女女则没有这么幸运,从生命开始以来便卷入日益快速与流变的社会之中,科技、市场左右着个体的命运。个体的心理结构在此过程中也必然经历着现代化巨轮的震撼。事物越来越快速地从眼前经过,任何新奇的事物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自身的兴趣。以前马戏团便可使人留连忘返,现在空间乐园也无法让人彻底满足。任何电视剧似乎都是乏味的,任何画面都难以让人产生持续的关注。就是作为曾经禁忌的一部分,作为人类隐私领域的“A片”的大量涌现,也让人已经疲惫提不起兴趣。“奇观”必须超越人类现有的经验,它必须超越人类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视觉积累。对于市场生产者,这是利润的来源;对于消费者观众、读者,这也是提起兴趣、获得刺激的保障。现代社会的特点使得人类原初猎奇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引诱出诸多欲望。在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和个人主义的旗帜下,奇观被利用,用于颠覆人类本身。市场的系统性以及满足消费者的原则,使得它成为社会的综合问题。任何艺术的、哲学的、影视的、小说的探索,与消费主义一道,跨越边界。从这一角度来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在911事件观赏目光的背后,便已经不仅仅是恐惧与兴奋的自然心理问题,它已经与面对台风时的心境迥然有别。    伦理维度不应当介入自然与审美的过程,但是在社会领域、市场消费主义之中,伦理的介入却是必要的。它是捍卫自然和生命的基础。消费时代的伦理美学,也就越来越重要,它介入的面之广,决定它将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又是台风时,愿一阵风,让我在恐惧与兴奋中,不再倦怠。                                      二零零七年八月十一日下午   

    2007-08-11 14:56:40 作者:郑焕钊
    • 0
    • 9567
  • 闲话“时间”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时空观念,借助于这样一种架构,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并了解自身。从基督教的意义上来说,时间也是人类开始的标志。在没有时间之前,世界只属于上帝,亚当夏娃在伊甸园的日子无忧无虑,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长与死亡,于是伊甸园的生命永无休止。直到他们偷吃禁果,获得智慧,有限度的生命时间由此开始。而上帝开启的由创世到末日审判的单线性时间也由此拉开。可以这么说,人类因为智慧而有时间,因为时间而开始认识人类本身。时间与生命相生相随。时间是生命的一个量度,通过时间,我们把生命划分为若干阶段,并为此制定成长目标,孜孜不倦。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社会,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时间更是生命质量的一个标志,古往今来,想通过延续生命时间长度,或者借助于把有限生命寄托于永恒事业而使生命获得延续无限的努力从不停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母亲告诉他,如果留在家乡,他能够舒适地终老;如果伴随希腊联军出征,则会命丧战场,但功业长久为人们所称颂。阿喀琉斯选择了一种获得永恒的形式。中国古代有“大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也是为追求不朽事业所立下的标准。这种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今天我们仍然不时提起“永垂不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物理的时间是冷静而客观的。然而,人类的丰富性大大地拓展时间的类型,有心理时间、物理时间之分,更有个体时间和公共时间的区别。作家被认为是人类存在的开拓者,他们为人的生存创造了各种时间,提供在不同时间纬度生存的人的可能。比如博尔赫斯的循环时间观,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时间的迷宫花园。而在自然科学方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达尔文的进化时间观,为我们想象时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度日如年与度年如日不同,这是心理时间所起的作用。二十世纪西方小说很多都是一天之内的故事,主人公一天的心理流程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程度,也在分分秒秒的时间与意识的龃龉中,暗示现代人对于时间的焦虑和不安。电影《时时刻刻》就是一部在时间中表现女性意识的好作品。时间的意义在生与死的对立中得到升华。在远古的时代,原初人类透过对死亡的畏惧来思考时间和生命的意义。死亡的苦痛深深地折磨人类,时间与焦虑因而获得了联盟,它成为了文学和哲学的重要命题。时间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们区分了生存过程的细节,为行为的标准立下依据,比如说,工作时间、上课时间、睡眠时间、吃饭时间。时间实现了管理经营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也促使有机体运作的规律。规律的产生使得普遍性、同一性成为可能,本质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时间。时间的线性与封闭是基督教产生的基本;时间的循环与超越是佛教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而时间的细致入微和客观冷静又有效地保证了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工具理性。但是,个体的时间、心理的时间不断地溢出物理时间的章程规矩,它的丰富、复杂不断地冲击和反抗秩序井然的宇宙,模糊的意识,梦境的恍惚,记忆的回复等等,开启了一个非理性,非直线,也非循环的境界。时间的井然和时间的混乱构成现代性的双重标志,也刻画出现代人分裂的两副面孔。现代人的生命焦虑,不仅仅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感慨生命流逝,更在于由时间所带来的双重分裂。人总有寻求完整圆满的欲望,从18个月的婴儿在镜子里看到完整身体的自我的那一刻起,人就把自己想象成不可离隔的完整体。然而,意志无法控制肌体的疼痛,灵魂无法把握心理的天使与恶魔,混乱的非理性意识席卷重来的层层破透,一个完整的身体实然疮孔累累。于是,想把握而有无法把握之间的焦虑,成为现代人一道难以抹平的伤口。时间也是一种话语。话语与权利结盟,话语是一种把声音发出从而表达自己,建构自我的方式。声音是由意志所控制,而意志是一种欲望。不同意志的碰撞产生了一个相互争夺的权力场。在这样一个权力场中,时间总是占有极大的优势。古胜于今,故有“托古以讽今”;今胜于古,故有“改革与创新”。古以其已然的经验和秩序为保证,而今则以其充满未知与希望成为一种冲动。这多存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在审美经验中,古与今又代表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审美思潮是复古,既有对原始社会的原初人类的直观、朴素、真诚的向往而构成的庄子美学一路,又有以西周礼乐制度为模范的孔子一派。庄子美学以文明的当世为厌,认为文明玷污了人类赤子本心。儒家美学则以人心涣散,秩序破坏的当代为指摘,幻想回复秩序而规范、和谐的西周礼乐文明之中。西方的现代美学也隐含一股深深的怀旧情绪,从卢梭开始,一个重回人类童年的美好理想就在审美世界中不断酿成,以这样一个世界,来对抗“擅理性,役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异化和自然污染。古与今的不断争夺,展开一场时间权力的斗争,时间在此意义上,成为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追逐的猎物。时间塑造了人类。不是我们雕刻时光,而是时间在雕刻着我们。牢牢的时间无意识嵌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为时间所左右,为时间而奔波,也为时间惶然若失。我们试图左右时间,却总是被时间所玩弄。基斯洛夫斯基《盲目的机遇》里面,那个想追赶时间,跨上火车的青年,因为时间的玩笑,陷入三种不同的际遇,这一切就在时间的一瞬间。《罗拉快跑》中的红发罗拉,时间的先与慢,都在玩弄她,努力再努力,结局还是始终不尽如人意。《蝴蝶效应》里面,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人的行为的一瞬间,决定的更不仅仅是个体一人的命运,而是一个多骨诺反应,周围的人的命运,牵系在一个人的一瞬间。时间的玩笑越开越大。有时候在想,如果某一天,我们把脚步放慢了,把计划颠倒了,时间又将给我们开一个怎样的玩笑,我们或许将碰上某些人某些事,或者失去某些机遇某些烦恼,那是一个怎样的可能?它将如何为我们徐徐展开?  

    2007-08-10 19:09:26 作者:郑焕钊
    • 0
    • 9573
  • 大观园那群纯真的孩子

    大观园那群纯真的孩子——————说说宝玉与红楼女儿 (在梁老师课堂发言的整理稿) 关于宝玉我曾经这样描述: 用一种热爱的态度去浇灌/长出真诚的根,纯真的叶/像是一缕泉水/从山涧里一路欢歌而来/路过许多/知道泉水杂质越少就越纯净 1.关于生命的本真 一个人的性情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本真的体现。那么宝玉的生命本真是什么?用一个大家都似曾淡忘的词语——纯真,那时的大观园住的就是一群处在纯真年代的孩子而已。纯真的人都是“爱”生命的人,这个“爱”不是简单地说要“活下去”,而是总想维持一种“纯真”的生命状态,总是生存于那么一种明朗的生命境界中。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美丽的诗,那么任何生命都可以自由快乐地表达自己的,这个就是纯真。越纯真的人越重情——因为像宝玉一样,我们都知道: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即使身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宝玉已经预知了生命的必然消逝,那种曲终人散的悲凉。惟因如此,宝玉更要在消散之前紧紧抓住,他拼了命去爱,去感受,他那无事忙的热情其实是以绝望打底的。此外,“纯真”还包涵一个意义:纯即指健康的心性,是美好的代称。所以,纯真的人,如贾宝玉、陆小凤等,会懂得燃亮生命。什么意思?燃亮生命就如如云彩与落霞自然地、相互地一样融合,放出自己的色彩,让世界看到自己的美好,但是这种美好是别人燃亮的,是依靠别人才存在的。没有夕阳旧不会看到落霞。所以紫娟试探宝玉说“林妹妹苏州家去”的时候,就丢了魂;因为宝玉发现精神上的依靠没了。宝玉怎么燃亮生命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宝玉痴迷呢?这些复杂的情感是怎样形成的呢? 2.情感的建立 任何情感都是建立在共同的感知上的。这句话似乎很难懂,用个简单的词来说就是“认同”,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宝玉认为红楼女儿都是很美的、可爱的,红楼女儿想想之后,认为宝玉说得对;另外,红楼女儿认为宝玉是英俊飘逸的,宝玉吟了几句诗后也发现自己好像就是红楼女儿说的那样,自己的确是英俊飘逸……这个就是共知。(或者说认同)英雄也是惺惺相惜。此外,想起赠旧帕一事,这个旧帕就是宝玉黛玉这种共同感知的载体,所以不说话,黛玉也理解宝玉的心思。 3.女儿们——为爱而生的灵魂(友情、爱情以及生命)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或许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曹公所谓“女儿”,是特指那些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的灵魂,是趋于艺术性的。为什么红楼女儿那么感人呢?尽管她们最后的结局不好,死的死,走的走……因为,红楼梦的好,正在于没有仙女.真正的女孩儿,是天真烂漫的,一颦一笑,一叹息一着恼,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这个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纯真”,以及“燃亮生命”。我们不是喜欢无邪小孩的欢笑和话语吗?因为小孩的话是真实的,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 下面先说说黛玉。宝玉是个“傻子”,他曾经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去做和尚;说,活着,我们一道活着,不活,我们一道化灰化烟。他说这话的时候是真诚的,同时也是趋于艺术性的,因为这番话代表了“美好容易破碎”。其实,红楼女子里,黛玉不算最美,甚至不算最有才华的一个,海棠社她屈居于宝钗之下,芦庵社争联也没抢过史湘云,何况她还有那么多的小脾气,拥湘派的周汝昌先生认为,她是用来衬托湘云这个正面角色的。那么为什么宝玉爱的是黛玉呢?这就是情感共知的问题。宝玉的傻话只有黛玉明白、理解,人说“知音难求”,黛玉的小脾气也只有对宝玉才显露。黛玉极少会对其他大观园的人发脾气,记得刚进贾府的时候,她总是小心奕奕的。黛玉与宝玉的情感共知都是出自同一的本性——纯真。黛玉深谙世故却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却决不会向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也由于是纯真,有时就会无所顾忌。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唱词,当时的社会《西厢记》可不是好书,让人家知道大家闺秀看黄色小说,非同小可。其实,这不过是黛玉真性情的一个侧面而已。当然情感是需要很多美好回忆来维持的。就如当初他们两个赠帕,一起葬花,联诗,共枕眠等等。 人说“袭为钗影,晴为黛影”,那么晴雯又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率真。想想晴雯撕扇子的时候,与宝玉闹别扭的时候,那都是体现晴雯的率真。宝玉一看,哇,跟自己时一类人,所以特别喜欢。日久生情。我认为,晴雯爱的是宝玉,但是宝玉一直把这份感情当成纯洁的友谊。大家还记得吗?有一次,宝玉写了几个字,填寒地冻,晴雯亲自爬高上梯贴在门口;恰巧有风声说宝玉他老爹要问宝玉的读书情况,晴雯深夜相伴宝玉温习,还出主意说宝玉受到了惊吓。最明显的一个情景就是:贾母赏给宝玉一件雀金裘,不提防被烟灰烧了一个洞,晴雯不顾自己病得七荤八素的,奋勇出手,连夜将衣服补好……试想,一个女孩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其实,仔细地看下去,红楼里面还有不少细节表明晴雯真的将爱情寄托在宝玉身上。习惯了爱别人的人,也会恋恋于被爱。宝玉是真性情,他无法将身边的感情冷藏在一边。所以当晴雯的感情转向爱的这一边时,宝玉就不知所措了。因为他们两个缺乏共同的感知。他们的感情就如并行的两列车,只能永远地相伴而行,却注定不能相交,一旦相交就只能毁灭。当晴雯被诬陷为“勾引宝二爷的狐狸精”、被逐出大观园的时候,病在家中,宝玉偷偷地看望她,她说“我死也不服”,“既然担了罪名,干脆就做了”,然后将指甲、衣服赠与宝玉。这是一种热烈的、直接的爱情!晴雯用生命之光映照她的爱情。 红楼女儿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湘云,所以不能不说。我先介绍一下她。湘云出场基本上没人留意,那个时候,宝玉正和宝钗闲话,忽听无名小丫头报:史大姑娘来了。湘云就这样登场。湘云一样有宝钗那样的“雪白的膀子”,不过就是喜欢睡觉的时候搁在被子外面。喝了酒,醉了,居然还睡在花园里。这样的女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豪爽”。其实,说到本质,也就是“纯真”,那也是真性情。真性情的女子,总是容易带给别人爱情的感觉。为什么湘云是我的最爱呢?回来女儿中只有她是完全的“纯真”,她“纯”,因为她有健康的心性,美好的希望。大家不会忘记吧?湘云是跟叔叔婶婶过日子的,她的叔叔婶子太苛刻,所以她夜夜做活到三更。但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平日可是嘻嘻哈哈的生活,带给身边的人无限欢笑。在我眼中,湘云是创造快乐;黛玉是丢弃快乐。这就决定在艰难的岁月里,宝玉无法再把爱情当作一宗哲学来做。像《活着》里的那个老人,经历过浮华尘世,大悲大喜之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活下去。所以,当贾府被抄家,宝玉穷困潦倒,痛失至亲,瓦灶绳床、举家食粥,真实的苦楚和虚幻的孤独交缠在一起,宝玉最后的归属只能靠湘云,只有湘云才有那种健康的心性去面对一切。 下面不说十二钗,说一下丫鬟。红楼女儿中的丫鬟也是很让人感慨的。大家看看,晴雯的风流灵巧,紫鹃的善解人意,平儿的善良与智慧并存,鸳鸯的刚烈慷慨……先说司棋,就是那个想和表哥“潘又安”私奔的那个女孩。可惜,他表哥是个懦弱之人,没有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最终司棋对爱情失望,撞墙而死。红楼女儿的一个特征就是:重情。我觉得《诗经》里那首《大风》的诗歌来描写司棋的爱情会很恰当,诗歌的大意为:不是我不思念你,但我怕你不敢爱,不是我不想跟你走,我是怕你不愿意与我私奔。司棋就是害怕表哥“潘又安”不愿私奔。司棋死了,晴雯死了,黛玉也死了。类似的爱情追求者还有谁?龄官。谁是龄官?就是那个拿簪子一口气在地上写了几千个“蔷”字的戏子花旦。红楼女儿真的是重感情,把感情看作是比生命要重要的东西!   

    2007-08-09 23:33:09 作者:寒竹轩 小东
    • 0
    • 9565
  • 关于素养

    关于素养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在交往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麻烦。无论是文学素养还是艺术素养等,虽说可以使人看世界看得更美妙,可是,把观点与观看的模式运用到大众之中终究不行。毕竟,每一个人都希望谈自己擅长的。一不小心,就是自我炫耀,自我沉迷,或者是没文化,垃圾大学生之类。究其原因,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凭心去做事,去想事情的;绝大部分都是用眼光、用想法办事,用经验去想事情的。这样理解生活中出现的素养就会出现自以为是的各种想法,各种观点。再加上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有时冲动难免说得过分与绝对,让旁人不欢。不说别人,有时,我们看见别人那么优秀,人家钢琴十级,会弹唱吉他,是运动健将……也想为什么我不是这样呢?各种技能不过是表现生命内容的一种形式而已,任何生命都可以自由快乐地表达自己的,何必追求那么多别人的表达方式呢。用最平凡的事物,阐述生命的奇妙,生命的诗意才是朴实的。这是我曾写过的一些话语。我并不是说要大家不要提高什么素养。只是欣赏自我的独特性很重要,那些素养是自己拿来看世界的,或是与友人知己探索世界的;而不是拿来与所有人讨论世界的。自己看世界是陶冶性情,锻造美好的心境;若和友人知己有共同的爱好,培养相近的素养,那可以互相探讨未知,因为友人知己懂得你,不会因你在激烈的讨论中的偏激而生气埋怨。至于和旁人讨论世界,我看则不必,别人的观点你不妨多听,自己少说;别人强求你说,也就中庸温和地说几句简要的就罢。当然,和旁人一起看旁人的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某种素养形成的一部分世界观)是可以的,你可以真诚地聆听他(她)对世界的描述,受益匪浅。    

    2007-08-09 23:18:38 作者:寒竹轩 小东
    • 0
    • 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