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浅析顺德合作医疗制度

    1,覆盖面广,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这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2,是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3,解决了普通疾病看病贵的问题。 1,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2,广度解决了,高度尚欠,医疗保障仅仅处于基本水平;3,没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4,没有建立持续再生机制,随着政策普及覆盖面增广,资金投入也相应增加,制度长期实行存在阻碍;5,监督机制缺失与群众票选定点医院规定使医院投群众所好(主动取消患者应付的20%药费等),医疗保障资金投入的增加难以有效遏制;6,适合富庶地区,不适合贫困地区,难以全面推广实施。

    2008-01-31 20:48:34 作者:李鸿斌(哩CAN)
    • 0
    • 9550
  • 我关于贫困的分析

    1,中央对贫困的关注足够,投入不够。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中央对贫富差距的关注,对贫困人群的关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中央至少在至关重要的财政方面对贫困现状投入不足,这是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不充分的限制。不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宏观上的改革往往不能操之过急。2,中层政府对贫困的态度是维持现状。中层政府对社会之稳定的要求最高,因此其对贫困的态度也是维持现状。这样,对社会的短时期稳定起积极作用,对贫困现状的改革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中层政府应该意识到,只有帮助贫困人群脱离贫困生活,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持续发展。3,基层政府对贫困的态度是与政绩挂钩。当政绩在局部时期内体现为经济打头的时候,基层政府会倾向于富裕阶层对社会经济的拉动力;当政绩在局部时期内体现为社会和谐,贫富差距减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指标时,基层政府又会加大贫困致富的力度。基层政府应该建立一种宏观的视野,兼顾经济发展与扶贫的双向建设。4,政府对贫困的政策措施应该重视纵向,注意横向。纵向是经济的发展,只有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方向上保证贫困的逐渐消失;横向是有贫富和谐发展的意识,富的拉动贫困的,贫困的通过向富裕的竞争流动而带动社会的发展,使贫富的和谐形成一股内生动力,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进步作推力。

    2008-01-31 20:35:37 作者:李鸿斌(哩CAN)
    • 0
    • 9532
  • 吕进点评曾心小诗六首(曾心)

     吕进点评曾心小诗六首                                                              泰国/曾心                                                                       谨以本文向我们敬爱的曾心前辈表达敬意!                                     广东校园文学网顾问 曾心                                                      名师简介曾心,原名曾时新,1938年10月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普宁圆山乡。1956年去中国读书。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后深造于广州中医学院。1982年返回出生地。90年代初,工作之余,重拾文学创作之笔。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评论都有所涉墨。十多年来,出版著作:《大自然的儿子》(散文集)、《心追那钟声》(散文集)、《一坛老菜脯》(诗文集)、《曾心短诗选》(中英对照)、《凉亭》(小诗集)(中英对照)、《蓝眼睛》(微型小说集)、《给泰华文学把脉》(文论集)、《曾心文集》等11部。作品(散文、诗歌、微型小说)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中《鳄鱼密码》被选入《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奖作品集》。《猴面鹰哀思》被选入第一届冰心文学奖散文参赛文选《千花集》,《在水乡栖居处》被选入第二届冰心文学奖小说参赛文选《玫瑰花集》。《大自然的儿子》被选入《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蓝眼睛》被选入《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获奖作品集》、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普通话教程》。《如意的选择》被选入泰国皇家卫星远程教育电视台汉语教程——《实用汉语教程》等。名载《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海外华文文学史》等。还有龙彼德专著:《曾心散文选评》和《曾心散文艺术》等。现为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泰华作家协会理事、《泰华文学》编委、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厦门大学泰国校友会秘书长。                                                       记事本 (外5首)曾心 有亲戚从远方来问起祖辈的沧桑 我向门前一指:请问那棵老树 只见它像个历史老人慢慢地翻开千年记事本 吕进点评:诗在诗外。恰是未曾落墨处,浩渺烟波满目前。   佛  在半闭半开的佛眼前我一无所求 从心灵的书架上取出珍藏的佛经——念诵再念诵 我也是一尊佛 吕进点评: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   龟的决心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龟戴着帽子拄着拐杖拿起测量仪器决心做一次惊天动地的勘察 吕进点评:有知者知畏,畏天地,畏圣人之言。无知者无畏。    股票市场 一串数字进去买个笑一串数字出来买个哭 哭——笑——哭的重叠脸上竟成热带的雨季 吕进点评:壁上观者有几分超脱,就有几分清醒。尘世里,诗人总在壁上。    寻找 在黑夜行走我用眼寻找——旷野的萤火 在黑夜行走我用心寻找——流动的诗行。 吕进点评:人在,就有诗。   云的软功    漂浮的生活练就了一身软功 高山挡路一层又一层 云轻轻地绕过一程又一程 吕进点评:中国文化的生存智慧:柔弱胜刚强。此是中国人的半夜传灯语。                                        感谢曾心前辈向广东校园文学网惠赐大作! 

    2008-01-31 00:00:00 作者:曾心
    • 0
    • 9528
  • 大话“汉奸”

       中国人喜欢画脸谱,最好是大花脸,无疑众生叫骂之“汉奸”个个似乎无恶不作,好事没一桩,坏事干尽,纯一个大花脸模样。若不看《荡寇志》或《水浒》,无人知一帮叛徒中个个曾经是天下良民,有官差,有商贾,有学者。若乾隆政府不出面平反,袁崇焕何止成了汉奸。若是无老邓哥哥,当年的汉奸工贼刘少奇,何以平反。1989年总.书记自己反自己的党下了台,现在的消息还在被封锁着,有谁还能记住功臣?一切都是被群体催眠。中国自古都是这样的,大人物不是大善就是大恶,汉奸就必须是大恶,权威这样说了,就不用思考了,上帝也发了笑,这个地方的人还真好管,说坏了就是坏了,头头的手下就是良民,上头说什么,下面一派呼应,铺天盖地袭卷而来,倒也好,会思考的一帮人成了,“一小撮”“居心不良”“有异端思想”“奇异口号”,全民公敌,一下子就狂枪乱弹搞定,管你是什么鸟人良民公众人物嵇康鲁迅之流。天底下还是皇土良民,“可爱之极”。不果也好,上帝看到人间都成了自己喜欢的孩子们,中国是挺棒的。。。。。    近看北大教授李零《放虎归山》有感,骂复兴国学的,其实骂的是单纯复兴儒学,如果连道法几家复兴了,那也不错,思想就可以百花齐放了,有的就是提供各种社会建构的,中国现在就只能喊一种社会的建构好,你学着诸子百家一样,自己提供一个极端的社会,还到处游学宣扬,拉去枪毙,简直是反*,反**,反****,全民公敌汉奸,走***的狗。所以说,中国人的和平天下容不下诸子百家,也不需要“百花齐放”了,狂魔乱舞还可以。   又扯远了,《放虎归山》的却是本好书,里面有一篇“汉奸发生学”,觉得这人想东西很有意思,于是也摘录了一段下来:“汉奸”一词起于何时,惜无考证,不知道。但它无疑是咱们汉民族或中国人“唯一指定,享有专利”的词汇。据《辞海》定义,“汉奸”本指汉族的败类,现在则指中国的叛徒。视点完全是以我们的“国族”(随其不同的历史内涵)为转移。对汉奸大家都骂,但骂来骂去,全是些古人、死人,最晚离现在也有几十年光景。余生也晚,不仅抗辽抗金抗蒙抗清不及见,就连抗日战争也没赶上。我对汉奸的知识最初是“抽汉奸”(抽陀螺),后来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比如用短刀割汉奸的脑袋),再后来才是铺天盖地从影剧书刊灌入头脑的一连串名字,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等等。在我印象里,汉奸形象的定位大概与宋以来的忠奸之辨有关。宋以来,“精忠报国”家喻户晓,爱国主义高唱入云。可是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汉奸也就层出不穷。国难当头,恨奸思忠,大家不免凝感情于“气节”二字。但这类讲法之于男人就像贞操之于女人,其实是配套概念。道学家对女人失节,关注点一向不在原因(缘何失身,被谁强暴),而在后果(是否处女,可曾上吊)。同样,他们对男人失节,也是只责个人,不问环境。其逻辑的如出一辙还影响到文学表现,典型手法是拿刚烈女子臊失节男子(比如李香君与侯方域),让人觉得“侠骨刚肠剩女儿”,“几个男儿非马牛”。《明史·列女传》曰:“盖近之情,忽庸行而尚奇激,国制所褒,志乘所录,与夫闾巷所称道,流俗所震骇,胥以至奇至苦为难能。而文人墨客往往借倜傥非常之行,以发其伟丽激越跌宕之思,故其传尤远,而其事尤著。”我们若以此种夸张看历史,虽有简洁明快、鼓舞人心之效(只问“有骨头”、“没骨头”),但流弊是空洞抽象、虚假失真。”   “汉奸”一词还弥足抽象,我几乎不使用,而喜欢用“犯了国家重罪的人,串通敌国之人。”全中国真正的汉奸,不止犯重罪,连天理都不容的,应该有这两个人:秦桧和宛大铖,他们做汉奸还做得真象,上帝已经要灭他们了,所以宛大铖坐下来就死瓜了。其余的,还有待商定。总之,汉奸一词,比较严重,比较抽象,作官的人用的,我想订你为汉奸,大家就认为你是大奸大恶的了,一出生就是坏蛋,臭的,谁见到都要避之三里,不准跟它沟通,否则你也臭,要及早通风报信,让国家级起来处置它,剩下的就别管了,看机关报纸吧,看城墙门贴的官府明示吧。但是,我这样说不是纵容真汉奸,管他的,不问政事最好,看自己的书吧。    

    2008-01-25 14:43:46 作者:无政府主义人士
    • 0
    • 9536
  • 一根烟的空间

    点一根香烟,慢慢地吸进肺里,再轻缓地吐出那灰白的烟,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过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年复一年都在延续的动作中,有谁会想过,每个人在从不沾到难以释手的过程中,都有着那些不同的故事!毛主席一生烟不离手,为世人共知。他点燃一根烟,可以想到为革命而必须长征,也因在那根烟中,他更是悟出革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燃》,久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亦以如此,虽不说邓小平理论是从吸烟中渗悟,但其思考问题过程中,往往会习惯地划一根火柴,点一根烟,然后在这一根烟的过程中静思。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在国产的每种烟的烟盒上都有标示,但为什么还是那么多的人吸烟呢?不相信吸烟有害健康的人,就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作例子,拿他们的高寿证明吸烟的无害。但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群;更多的人明白,吸烟确实有害健康。因为,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以及烟草本身所含的尼古丁,是一种高强性毒物。但大家还是吸着,因为那些所谓的“毒物”,它的含量少之微不足道,危不致命;并且,在吸收过程中,这些毒素已在吸收过程中,被人体本身的抗体化解。对于一个无重病或者染上的病不是特别排斥吸烟的人而言,短时间内,对身体的危害可谓察之于无形。因为吸烟,从而产生了“烟瘾”、“烟杆子”等新词,无论词意褒、贬,且也先不谈吸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从文化发展上来讲,是进步。对于为什么要吸烟?很多人会想到“烟瘾”这个词,但其实不然,在我所访问及调查结果显示,因烟瘾而吸烟的支持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从开始不会吸到习以为常,各人从不同的原因开始吸上第一根烟。这其中,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吸,用我们当代人的普遍心理学分析,很小就会吸烟的人,多半是“坏孩子”。嘴里叼着一根烟,让同龄人觉得他很拽、很酷,从而无人敢欺负他。再长大一些的时候,看到中学生躲在厕所里吸烟,会让人觉得他们不思进取,与“好”渐渐偏离;到高中的时候,很多男生已敢在放学后,在有老师路过的地方吸烟,我们不会再用很怪异的眼神看他,也不会害怕他有多拽、多酷;因为,如果他很拽、很酷、很爱欺负人,那他也不会有机会与你同在这么好的学校,或者不会沦落到这么一个残不忍睹的学校。到了大学,吸烟成了一种时尚;之前,吸烟、喝酒、斗欧和谈恋爱都是学校死死把持的几大戒律,到了大学,这些曾经让他们久久蒙在神秘面纱里的东西,终于得到揭示,且一触即发,不可阻挡,像决了堤的洪水,汹涌地奔向大海。无论是走在大学校道上,还是回到宿舍,我们都可目睹吸烟的大学生。到了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群体更加庞大,上至总裁、董事长,下至清洁工、民工,甚至“乞丐”,吸烟者无处不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求,股市的产生,从而谛造了“股民”这一个新名词;吸烟者听了很不爽,于是异口同声宣称他们为“烟民”,这个曾经在“禁烟”中被封存了上百年的名词,到了今天,再次掀起新潮。并且,这个群体的庞大超乎寻常。“你为什么吸烟?”被问到此问题时,有人回答:“因为我吸上瘾了,已经很难戒掉。”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吸烟者的答案,赞同的吸烟者多半是年纪较大,烟龄十年以上。“因为事业和社交的需要。”这样的答案,也只是为数不多的吸烟者所赞同,或者是因为在吸烟者当中,富人或者事业大成者所占比率不大,又或者事业和社交过程并不一定非要吸烟罢。“因为习惯了这个动作,闲下时就会自然地点一根烟。”这个看似不是的答案,赞同者居然不少,几近占到1/5。“因为我可以在吸烟过程中考虑(很伤脑筋的)问题。”有前车之鉴,应声者自然高呼,这样的回答,所占的比率显然要比前者多得多。“因为有时很烦,事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不得不去想,脑子难得有一刻的平静;吸烟过程中脑海会停止一切思考,从而得到片刻的宁静。”这个答案也极其普通,但在我所熟知和调查的人群中,农民、打工者、失业者、公务员、创业者、公司主管、企业高层等,赞同此说法的吸烟者竟高达40%。由此可见,一刻宁静多难求!当然,对于为什么会吸烟,还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就在这一根烟的时间里,我们想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酒文化”为中华几千年传承至今。且不从科学角度评论喝酒的好与害,但世人皆知,国家某报纸或者某媒体,甚是政府机关经常会对每年酒后误事、乃至丧生的人数作统计,却没听说他们对吸烟后误事、丧生的人数作统计。因此,国家政府不得不把“严禁酒后驾车”写进法律,但我们却没有看到“严禁烟后驾车”的法律条例。中国的吸烟正史尽管历数不过数百余年,却得到了普为家常的发展,不能不说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内涵,一种社会需求和动力。“吸烟有害健康”这六个字,让吸烟者永远铭记于心,让未吸烟者理智拒绝。但是,当你误入烟界,苦受烟尘、感悟烟魂,直到走离烟界,你才会真正地领悟,在一根烟的空间里所包含的内质。                                                                       

    2008-01-18 20:35:12 作者:燕冰
    • 0
    • 9530
  • 女人香,让我想到......

    女人香,最近的一部电视剧。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带点暧昧的命名,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带着一些挑剔的批判眼光,带着一些好奇的猎奇心态,遥控器转到这个频道就停下手了……眼泪,不知不觉地决堤了,坐在沙发上的我,哭得那么肆无忌惮,哭得那么理直气壮,才发现,这部戏就是这么在我的心里,强烈地激荡着,像暴风雨冲刷积垢的角落,把平日里都无人肯去触碰的陈尘扫荡彻底,之前由于纳垢而显得平坦的地方,现在又重新显现出坑坑洼洼。它就那么带点残忍的,把我们无力面对的、把那些由于年岁渐长,慢慢积淀下来的晦涩情感一次性都向自己表白清楚了。我们就那么赤裸裸地暴露无遗,以至于一场哭泣过后,又感激能有知己,这般真切深切地了解女人,写尽了这时代女人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是哪位骚客,如此创意地把女人和花联想到一起,从此,女人和花就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花香=女人香?女人香,什么是?是戴望舒笔下的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女孩,撑着一把油纸伞,迈着莲步,走在江南的雨巷么?是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那种,富有牺牲精神的,以致自己那么卑微又伟大的女子么?是敢于拂逆武则天圣旨,在百花宴上敢于不盛放的,那别具个性,独立特性,我行我素的百花之首牡丹么?是朱自清那一夜皓月荷塘,婷婷立立,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带着梵婀玲的低低吟唱的磁性浪漫么?是舒婷笔下,与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无香木棉,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么?……世上的花,何止千百种?世上的女人香,也难止千百种味道!无论女人香是如何,赏花的主客总是男人。男人或者是扣门无人应,隔墙看红杏一枝出墙来,想象满园春色遮不住。或者是独爱莲,赏玩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吟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闻其香远益清,叹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或者是在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在清凉素秋节,衔觞念幽人。或者在杭州孤山上梅妻鹤子,看着疏影横斜水清浅,独自体味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男人眼里的女人,女人或高贵或清丽或妩媚,说到最后都只不过是欣赏把玩的对象。女人如花,男人或许没有把女人当作“人”,花再美,也不过是沉默的植物而已。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克拉特的《女权辩护》,到朱丽叶·米切尔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女性意识觉醒不知觉间已经走了近百年。可是,漫长得我们已经难以回望的年月,父权制下男权意识的主导,女人早就适应了,把许多需要我们忍辱负重去完成的任务,许多本来不应该如此的要求内化了。一百年,算什么?一百年,能把这种深深烙印在灵魂,世世代代相传的意识全盘否定,然后缔造出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出来么?现在的世界是在男权主义下缔造出来的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语言的,习俗的……然而是那么井井有序,又那么牢固,像一张钢做的罗网,所有的人类都生活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么合理无差。世界就是如此,有得到的就有付出的,有享受的就有受难的,天道伦常,阴阳相合,和谐统一,是为正道。值得争议的只是这其中所占的比例而已。这就是两性协调的关键直指所在。女性主义者们在努力地奔走和寻找。世界依然飞速地旋转,摩天高楼依然一幢幢地在纽约盖起来,中国的CPI依然不听话地走高,中东的战火依然怎么都掐不灭……女人,还是要活着。活在这个也许并不公平的世界,可以停下来艰难地喘息,不过还是要走下去。我们不可能等到女权主义者跟男权世界一二三四签约谈判协商完毕,才堂而皇之地,昂首挺胸地来到世界上。而《女人香》就是关注了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上的,同时是在这个“生存是第一大问题”的二十一世纪里的女性。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把从未踏入社会的少女到准备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年妇女,写了个遍,写了个淋漓尽致。每个女人都能够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个被压扁扭曲的痛苦灵魂,当我们直面的时候,超我都吃惊地看着那个自我:我们一起生活,却不愿相认甚至不愿相看,于是我们背对着背,现在有人硬要逼迫我们直视对方,我们吃惊容颜陌生却情感熟悉的彼此,于是扶肩无语,泪流满面。碾落成泥更护花。母亲,是最伟大的女性形象。教授陈光甫丧妻后迎娶家中保姆张亚琴,这个被上山下乡耽误了学业的女人,又经历离异并带着独生女马韵过日子。张亚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两度高考落榜的女儿马韵身上,而马韵对功课完全没有兴趣,成为一名设计师一直是她的梦想。母女之间的关系既客气又紧张。张亚琴为了女儿考大学,无微不至地照顾,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甚至还是怀着一些知识分子骄傲的她,为了生计去饭店当清洁工,给人颐指气使,给人擦皮鞋递毛巾,拿人家扔在地上的小费。而当女儿第三次落榜,前夫的侄子马凯考上大学的庆功宴上,面对妯娌方红玉无理取闹地索要马凯的奖励,还是大度地劝说了她,并在很拮据的生活费里取出一部分作为给马凯的奖励,回家之后暗自落泪,有苦自己知。而作为母亲,方红玉也有自己的苦衷。她嫁入马家,处处被人数落比不上大媳妇张亚琴。为了儿子考大学也算是“陪太子读书”,儿子考上大学后,她还是在并不富裕的生活费里用了一部分给儿子买了台手提电脑作为奖励,希望别人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儿子也有,不会在大学里被人家瞧不起。所以才会有那么厚着脸皮向前来祝贺的亲戚们要钱,才会那么不分场合地在那么人面前喊出自己实在是受够了,终于有了个出息儿子,自己熬出头了。而她这一切付出,都不被丈夫和儿子理解,所以最后选择了自杀。当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在重建社会理论议程上的身体、性别、性征等问题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置疑了经典社会理论中的这种习惯性区分:自然和文化的区分,尤其是置疑了这样一种比较式观点:男人是文化性的,而女人则是自然的。孕育后代,仿佛天性就专属女人。人们却没有留意,现代社会里,母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处境。母亲,是自己母亲的女儿,是孩子的母亲,是丈夫的妻子,是丈夫家的儿媳,是别的女人的妯娌,是工作单位的员工,是国家的纳税人,也可能是妇科诊室里的病人……母亲,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头衔了,而每一种头衔都要求必须践行一堆的义务。母亲,甚至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母亲就是这样,没有自我地,为了孩子,为了丈夫,为了家,为了社会国家,终生不断地付出,永远是绕着其他中心公转。卑微和伟大,都无人能及。世界上难有几个女人活得高贵而真正自在。张爱玲的高傲冷秀么?但是她终究不曾为人母。武则天的庙堂威仪么?但是她终究不是个好母亲。而她们也不没因此真正超脱尘世而自由。与母亲相对的就是女儿,女儿是母亲昔日的影子,母亲是女儿将来的预示。如此千丝万缕纠缠的关系,母女应该是亲密无间,是最团结的联盟。但是关于人类代沟的咒语依然在暗处邪恶地生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就如人们说的80后是叛逆的一代,90后是堕落的一代。社会环境形成了一辈人共同的时代性格,这信念的东西就是这样根深蒂固地潜藏在个人的思想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才会有陈希和陈光甫的反目成仇,才会有马韵和张亚琴的越爱越狠既挣脱又牵挂,才会有马凯和方红玉的难以彼此理解谅解。不是母亲不懂得做自己,不是儿女不懂得做自己,是是母亲不懂得做母亲,儿女不懂得做儿女。做母亲的不是无自我地付出,满眼里只有丈夫孩子,不是备至的关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做儿女的不是一味地读书听话,强忍自己的意志,盲从父母划定的人生选择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善良人啊,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赶紧把目光落回到审视自我,关注自我上面吧。我们首先是我们的我们,才是父母的“我们”,才是社会的“我们”,我们的本我是自己的,超我是按照别人意志依样画瓢,出来的自我形象如此不协调,岂不培养出了一头怪物?马韵,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可能由于我们同属一代人的缘故。相同的频率加强了共振的幅度,共鸣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效果。许多相似的经历,经历相似的痛苦和反抗,反抗相似的压力和逼迫。相同的履历就是情感共通的前提,那是只存在程度差别的高度情感相似。像我们不能真正理解祖辈对粮食的珍惜,不能理解父辈对上学的渴望,我们的祖辈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对郊外野炊、粗粮野菜的热情,我们的父辈不能理解我们在高压力和高竞争性下对学习的逃避。我们这一代,80后,在去年正式退出了社会媒体关注的对焦圈,曾经被社会争论得红红火火的80后,“绝代双骄”(娇气和骄气)、“小皇帝”、反叛、独生子女……这些词语都在历史里尘埃落定了。随着80后渐渐成年,就业,成家,育儿,我们这一代,在重复完成着人类循环必经的阶段时,社会发现,其实80后也没有什么特别了。那当今媒体镜头下堕落的90后,我相信,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困苦和难处。马韵,三次高考,三次落榜,最后一次是以紧张过度而昏厥和呕吐,根本无法完成试卷告终。单亲家庭的苦楚,母亲独立抚养的艰难,她都懂得,她懂事,所以尽管自己非常厌恶高考,但还是在妈妈的殷切期待下三次走进考场。但是压抑自己的梦,却又无法做出成绩来说服自己这种违背心意的付出,母亲又无法理解,继续以小心的关爱和无时无刻的照顾关注着她,压力就是这样日积月累。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她,怀揣着复杂的心情,母亲是最亲的人,不忍心伤害,母亲是最烦的人,想逃离,母亲是最爱的人,想完成她的愿望,母亲是最不理解她的人,伤心烦恼……世界上有很多过头的爱,我们受之有愧,却无法拒绝,这是一种伤人伤己却无奈继续的悲哀,苦了累了彼此却除了折磨别无用处。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关系里,自己是为对方付出最多的人,却最不被理解,有着崇高的愿望,却是在演着小丑的把戏。现实和想法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鸿沟,这么南辕北辙的方向?于是在彼此不得不进行的决斗之后,摔上房门独自一人在暗处,谁的眼泪不是决堤了,谁的声音不是哽咽了,谁的情感不是在后悔,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知道我们的父母同样承受了这其中一半的痛苦,但是我们很难谅解他们给我们这样的环境,压力,压抑,再压力,再压抑,我们最终只剩下无言可述的郁闷和无尽的烦恼。是优越的烦恼,是被人定义为“强作愁”的廉价情感,甚至还夹着自作自受的嘲讽调侃。80后的这一代,有很多无法辩解的命题。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赶在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出生,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凭票购买,计划经济时代捉襟见肘的尴尬早被以深圳速度远远抛在历史陈迹里。少年宫、奥林匹克数学、业余艺术学校……走进了家长们的视野,家长们渴望而且羡慕地看着,于是我们的书包里被塞满了琴书、画笔、宣纸、数学习题……家长们那一辈错过的求学乐趣,就这样一股脑儿地倾倒在我们身上。是父母收拾画笔颜料时的兴奋,是父母陪在打瞌睡的我们身边听课时跃跃欲试的兴致,是父母放弃周末休息,不惜辛劳地背书包画板电子琴又打伞递水擦汗的执着,是父母给我们收拾书包时翻看着我们已经看厌烦的课本时表现出来兴致勃勃的好学表情,是父母拼命赚钱,为了一毛钱跟市场卖菜的人算上半天,却任我们在书店里随便挑选,在文具店里随便买的慷慨……每一种回忆,都足以让我们泪流满面,很多“不”字,就是这样所以说不出口,我们的“幸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改革开放,独身子女,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就像我依依不舍告别的许多昔日好友一样,他们拉着行李箱走进机场,走向国际航班的停机坪,孤独地闯到异国他乡,“我自己不想出去啊,是爸爸妈妈的意愿,他们那时候就想出去,可惜没有机会,所以现在再辛苦也要送我出国。”这是大多数人的回答。其实80后的孩子更恋家。正因为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我们有安稳的社会环境,有疼爱我们的祖辈和爸爸妈妈,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有不愁吃穿的生活,我们更加渴望安定地继续下去。虽然,更多人选择听从父母的意愿,做个乖孩子。好比高考考场,对于我们来说,那是等待在那里的黑色恐怖,我们在题海里挣扎挣扎再挣扎,在同龄人里竞争竞争再竞争,在唱K和游戏里逃避逃避再逃避,却知道,那是怎么也会走到的地方。可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或许,那里是一辈子的渴望,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大角度地拐了弯,让人扼腕。我们和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处在历史这道连不上的沟壑两旁,他们有太多的梦被硬生生地撕破了,他们有太多的梦没有来得及实现就错过了年华。我们没有太多梦,我们或许也有太多梦,我们的梦还没造出来就被替换了,我们的梦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改写了。我们或许连做梦的机会也欠缺,因为我们都还没有来得及审视自己,需要什么,梦是什么。有着这样的对照,我们和我们的父辈,属于差别巨大的两代人,彼此之间隔着的是需要喊话的距离。他们的错过,他们的遭遇,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执着而盲目,所以我们的得时,我们的遇上,我们对他们由于历史而有的无名愧疚,我们因此而有的顺从和压抑,执着而盲目。或许,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之间,由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这样的断层落差会被一种柔和的过渡替代。我们的梦在自己就实现了,孩子们可以去想象和描绘自己的梦。花香欲飘万里,须被蹂躏践踏,花青素尽洒,才能释放出内里的芳香,全部的芳香……《女人香》,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太多想说的话题,絮絮叨叨,洋洋满纸荒唐言,诸位看官将就略读吧!

    2008-01-17 18:13:16 作者:瑶木兰
    • 0
    • 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