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远方•家乡

    场景1:男生宿舍肖楠:这些都是陈曦生前在宿舍里头最喜欢听的CD和最喜欢看的电影碟……哦!还有,这个mp3里头录有他最喜欢的人文地理课的秦老师的讲课内容……陈晨:谢谢你……我跟弟弟生活了那么久,现在才知道他的一些爱好……(说着打开了mp3的录音内容,传出一个女声,正在讲述西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肖楠:我的电脑上还存有十几张陈曦那次去旅游的照片。(肖楠点击着鼠标,一张张地展示给陈晨)陈晨:慢!麻烦翻到前一张。(电脑屏幕上,是一张陈曦微笑着张开双臂,站在水潭前的照片,一座山是照片的背景)肖楠:哦,我记得这张是在登山前,陈曦叫我给他拍一张的。他说这个风景就好像秦老师口中的桂林山水。陈晨:(心理独白:好像在哪见过?)能不能把它拷一份给我?肖楠:当然可以!我已经把它们拷进了这个盘里,以后就留着做一份纪念吧! 场景2:客厅(陈晨到处翻找着柜子里的相册,终于在一本残旧的册子里找到了一张黑白照片) 场景3:陈晨书桌前(昏暗的灯光下,陈晨盯着电脑上陈曦的那张照片,不时又望望手中的黑白照片,照片中是一个年约16岁的男孩,稚嫩略带青涩的脸,垂着双手站在水潭前,一座山是背景) 场景4:火车站出口陈曦(拖着行李箱):姐!(陈晨回头,两姐弟相见,眼泪不住地掉)陈曦:爷爷……爷爷怎么就……陈晨:前两天重阳,爷爷一高兴,说要登山,家里人怎么劝也不听,于是一大家子都陪着他去登高了。却没料到,爷爷失足,摔断了腿骨……陈曦:当时怎么不早告诉我?陈晨:爸爸妈妈不想打扰你学习……可谁知道,第二天,爷爷就……陈曦:爷爷临走时说过什么吗?陈晨:只说了一句“再也回不去了”……陈曦:回不去哪里?(陈晨摇了摇头) 场景5:陈晨书桌前陈晨:再也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陈晨盯着电脑屏幕,渐渐趴在桌上睡着了……) 场景6:登山途中陈曦:肖楠,我们来比赛怎样?肖楠:比赛?怎么个比法?陈曦:我们看谁先登上山顶,谁输了谁就请客喝汽水,怎样?肖楠:呵呵,我就怕你兜里没钱呢!陈曦:谁说的,这背包里不就有钱么?再说了,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肖楠:好!你说的!(俩人奋力登山,谁也不服谁。走在前头的肖楠忽然听到身后“啊”一声叫,立刻回头,却不见了陈曦的身影,山坡处有泥石滑落的痕迹) 场景7:陈晨书桌前(陈晨被噩梦猛地惊醒,望一望桌上的闹钟,已是深夜2点45分。她收到肖楠发给她的一个网址,复制、粘贴、回车……网页上赫然出现以陈曦的照片做的头像——原来,这是陈曦生前的博客。最后更新的日期,是2007年9月24日)【画外音】陈曦:一直都很期待某一天自己也做个背包族,走遍秦老师介绍过的所有地方,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南拳妈妈的《牡丹江》有一句歌词说得真好——“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明天我就要前往那个一度被我认为是“远方”的地方了,也许,哦,不,应该是肯定——明天它肯定就不能再被称作“远方”了…… 陈晨:“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陈晨又拿起桌上那张黑白旧照)【画外音】陈晨:爸,您看看这张照片。陈父:呃,这是你爷爷小时候的照片,怎么了?陈晨:爷爷的?是爷爷在哪里照的?陈父:当年爷爷离乡背井,出远门前在家乡留影的……陈晨:就是弟弟出事的那个地方?陈父:是的……陈晨:这么说,我们都是那里人?爸,那您回去看过吗?陈父:(一阵沉默)唉,没有…… (南拳妈妈的《牡丹江》响起,陈曦的照片和爷爷的照片逐渐融为一体,远方与家乡逐渐模糊)

    2008-03-03 13:28:46 作者:谢瑜琳
    • 0
    • 9539
  • 由心态看《活着》和麦兜系列故事

      一个人,活着该有怎样的心态?余华在他的小说《活着》里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中庸”式活法。“中庸”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存之道,无论于己,抑或于他。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角斗场上,中庸似乎是最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在掩人耳目下又不失自己的原则。难怪孟德斯鸠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言者无罪,坦然视之吧。不过活着的方式应该是有时效性的,余华所提倡的“福贵精神”(相比较鲁迅的“阿Q精神”),应该说在八年抗战以来至十年动乱期间最为实用,而且那是一种“活着”的心理状态,是当时的中国人生存在世的一种中庸的法子。福贵代表当时中国底层的百姓,在《活着》里头面临了各种社会大背景下的小镜头,然而却又在镜头前时刻保持着一颗微笑的心。不得不说,“福贵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尤其是在改编的电视剧《福贵》里头极尽能事所渲染的悲惨氛围,和福贵那份豁达,甚而有点看透尘俗的心态相衬托,更让观者为之动容。余华以福贵的口吻叙述着福贵的一生,没有多少波澜壮阔的悲壮场景描写,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让人多少觉得平和之中却分外冷清孤寂。只是在小说最后,福贵牵着一头牛渐渐远去的身影,却让我突然觉得,“福贵精神”,或许只适合那时期那阶层的福贵们——如果拿到当下的城市来,似乎那只可爱的小猪“麦兜”才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近一鼓作气把香港励志影片《麦兜故事》和《麦兜菠萝油王子》看了两遍,后来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似乎太“亵渎”了这两部香港励志片,也“亵渎”了香港人的精神。因为,在我看来,“励志”是个很庄重的词语,至少当我们在面对它的时候,也应该以一种庄重的心态去思考当下的现实。可是在麦兜小朋友那天真可爱,又略带幼稚搞笑的话语中,不得不说,我实在是“亵渎”了它们。不过导演袁建滔的初衷,或许就是想让观众在笑声中自我感悟到那种淡淡的励志思想吧!我不可免俗地落入了导演设定的轨道中,而且满心欢喜地爱上了这只小猪,爱上了麦兜里讲述的那带着点点忧愁却在搞笑元素中可以轻易抹去的一个个小故事。和《活着》一样,麦兜也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以一种天真的视角去看待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小孩子最简单的方式去思考去处理。有时候便经常在感慨,到底是不是人的思考而带给自己无限绵长的烦恼?为什么人就不能像小孩子一样简单点看待这个社会?不过这个答案还是只能靠大人的思维去解决,所以注定不能像《铁皮鼓》里头的小奥斯卡一样把自己固定在三岁而从此不再成长。比如我,就得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麦兜系列故事的所谓“励志”在何方,而导演袁建滔,也并非希望喜欢麦兜系列故事的观众把自己变幼稚来。前面说到活着的方式应该是有时效性的,其实,说“活着”这一个词语的普遍适用性是有时效性的,或许才更加准确。也许在《活着》里头所描写的那段时期,人普遍都以“活着”为最大目标;而到了现代社会,就不仅仅是“活着”那么简单了,也许说“生活”,才更为贴切吧!那么,余华所写的“福贵精神”,便有点“不合时宜”了。《麦兜故事》与《麦兜菠萝油王子》,将“麦兜精神”合时宜地提出来了。同样是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去面临所有即将到来的挑战,但《活着》更多时候是要表达人是如何承受苦难并且如何笑对苦难的,而“麦兜”则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之中遇到挫折时如何将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时常带有点无厘头式地在搞笑元素中淡化了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残酷。其实,我常在麦兜系列故事里头品味到一种淡淡的哀伤,即使麦兜小朋友用的是如何天真诙谐的语言去调侃他所有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一只火鸡由出生到被人宰掉,都不过是几个月之间的事。也就是说火鸡死了之后,跟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比他的一生还要长。我还发现,火鸡的味道,在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了。后来,只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了。”这是个人认为很哀伤的一段话,无论麦兜用如何平实的语言和调子轻轻带过,但我就是记住了它。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具体的物象去解释这段话的含义,我只知道,在“开始吃”与“吃下去”间,萌生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正好比生活之中习以为常的所有事物,你不会再对它另眼相看;也好比忙忙碌碌来来往往中,很多时候你的奔波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不过那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该来则来,将去便去……当然,从《麦兜故事》到《麦兜菠萝油王子》,都有着一个很明显的中心,那就是,告诉人们,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理想,也要尽全力去做好。或者我用这么简单直白的语言把这么两部不俗的励志片肤浅解释过,很多朋友实在不敢苟同我的观点……记忆犹新的一个小故事是麦太带着麦兜去游玩所谓的“马尔代夫”,天真的麦兜真的以为自己到达了“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世外桃源……不过,人要是都怀着一颗素心,不都可以学习麦兜小朋友,到哪都是自己心中的“马尔代夫”了吗?生活的姿态该是如何的,没人说得清;但是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不敢说《活着》和麦兜系列故事孰优孰劣,只是在面对“活着”与“生活”这两个不同含义的词语时,它们都发挥着各自的镜子作用——那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这两面镜子看到自己与福贵们、麦兜们的不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调整自己活着的或生活的心态……  (原发于2008-1-12) 

    2008-02-28 18:41:41 作者:谢瑜琳
    • 0
    • 9537
  • 胡言乱语中的肺腑之言

          今天有个舍友在和我聊天时突然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出了一句让我吃惊的话:东,今年如果继续竞选团支书,你这个前浪肯定让那些后浪推得狼狈不堪。我愣了一下,追问此话缘故.舍友答道:班上不少女生对你有很大意见,肯定巴不得你下台。我听罢一笑置之,没办法,这世上的井底之蛙就是多,你总不能剥夺人家到处兜售“天空只有一个井大”的所谓他们那套混账逻辑吧。      鲁迅先生说:我是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同样,我也向来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我们班的同学尤其是那些美丽可人的女生们的,毕竟她们在我的心中仍然有着不坏的印象。但现在居然有人含沙射影地对我指手画脚,并且有点鸡蛋里剔骨头地恨不得连我陈某人放个屁都要拿去给他们化验是否合格。天哪,我敢以人头担保,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脑中已经是一团浆糊,一个有理智的人和他们无法沟通任何问题。道不同不相为谋,让她们继续胡闹吧,我始终觉得我"不求人人满意,但求问心无愧“    我对自己说;别人不理解你没什么,可假如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那就太不应该了。据舍友讲,有的女生讲我平时过于随便,为人高傲不羁什么的,说我穿衣服怎么怎么没啥可取之处,发型又如何如何赶不上潮流,甚至陪伴本人多年的眼镜也被她们打上老土的标签。我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班居然还有这种吃饱了给撑的人,我也想不明白有人可以无聊透顶到这种可怕可笑可怜的境地,难道真的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沦落到这种”无知者无畏“的畸形为人之境,我宁愿去买块豆腐一头撞死。    对于竞选班干这事,我首先想说的是,我从来没想过继续竞选谋求连任呀,就算真有此意也不用看人家的脸色和理会那些闲言碎语吧。我没有一些人那样对权利抱着一种畸形的迷恋和崇拜。做了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学生干部,我明白懂得激流勇退比抱残守缺更有意义。我可以负责任并且不怕大方之家见笑地说,在走过的这年干部生涯中,我是尽职尽责的,如果有人一直非要强人所难地对我抱着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我只能表示抱歉,因为我也是一个平凡的男生。至于那些要我做出什么榜样来的鬼话更是肤浅庸俗得无以复加。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我做出了某些人心目中所谓的榜样又如何?有什么实质性的狗屁意义?谁能回答的请举手-----假如他的智商还算正常的话。榜样是给人学习的,难道那样他们就会跟在我屁股后面踩着我的脚印前进吗?显然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有权利活出他们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我甚至在开学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反复地强调我不是什么好人,优点不明显缺点一大堆。相信当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对我的坦率表示理解和赞赏,并且一直支持我的工作,这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感动,深深的感动。我说我是坏人,但我想说的是我只是某些道貌岸然的道德卫士眼中的坏,这种坏是以不违法乱纪不超越道德伦理底线为前提的,可以这样解释,是一种适可而止的叛逆不羁,一种见好就收的年少轻狂,一种一意孤行的特立独行。所以,我并不因为我身上有这种坏因子而感到羞愧和不安。什么是坏人?什么又是好人?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不过因为平时我们过于强调它们的对立,而忽略了它们的统一。什么是好人呢?作家余杰在他的处女作《冰与火》中写道:所谓的好人就是认认真真地生活在虚伪里的人。对此,我举双手双脚赞成,相比之下,我觉得我这个坏人光明正大地活着比那些”好人“高尚多了。记得高中时我的一个朋友小朱在写我的一篇小说里写道:阿东这个怪男生,想想确实有点坏,再一想,觉得每个人都有缺点,谈不上坏不坏,但最后我觉得他还是有点坏,只是这种另类的坏带着很大的让人惊喜的成分。我当时在日记里高兴地写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小朱啊。    有时我会傻傻地想,也许富有个性是一种遭人怨恨的品质,因为没有个性的人占绝大多数。于是我注定了不可能拥有太多的朋友,只能很阿Q地安慰自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是吗?我从来觉得交朋友应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有些人本来就是合不来的,没有必要到处证明自己人缘天下一流,以此来满足不必要的虚荣心。我知道自己是个有点另类的人,无论是做的事情,说的话语,写的文字,想的思想等等。但我终于从青年漫画家魏克所说的那里得到鼓励:杰出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常常是不招人喜欢的,他们不能接受多数人的思想,因而常常被人们看成“另类”。因为成功本来就属于“另类”,庸庸碌碌才是最“大众”的。想一想,我还是要做一个“另类”。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请宽容我这个另类者吧,我会仍热执著地一如既往地做我喜欢的梦,走我喜欢的路,做我喜欢的事。很多时候,我就像哲学家周国平描述的:    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2008-02-23 18:28:55 作者:东东公子
    • 0
    • 9578
  • 怎样做好社团负责人

    作为社团负责人,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必须懂得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与规律。当条件不具备是,我们不要勉强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情。但若果从现有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到条件,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从而办成某一件事则要迎难而上,鼓足干劲,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全面考虑,增强大家的自觉性、积极性,努力地去争取完成。   所谓的不利条件都是客观为主的,例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习,社团的活动开展就要从“学习”这个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盲目的探索,违反这个规律。故而要联系地看问题,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主次,有总结地工作,以达到活动的最佳目的。因而要强调,人不能在客观田间面前无能力,从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们面临的机遇或者挑战就好比一个舞台,很多时候就必须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各类的问题才能做好一场表演。作为一位社团的负责人更应该明白到这点。因为你就是这场表演的决策者,正确指挥好才会成功。古语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社团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人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乃至身心健康程度等往往都会使办社办刊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譬如作为文学社的负责人,就要千方百计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到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开展一些有益于社员乃至全校文学爱好者的创新活动,并学会从活动中积累办社办刊的经验,使社团的发展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也就是说,社团负责人在统筹安排的过程中,要发挥团队成员的长处,挖掘成员的潜力。而社团负责人做到亲历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其模范作用的展现。这就要求社团负责人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上级领导、社团成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正确处理社团和所在班级之间的事务;学会培养自己以礼待人、积极办事、灵活处事的作风;学会从个人综合素质层面上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等等。而更深入的,能够全面了解自己自然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008-02-23 13:26:26 作者:朱守银
    • 0
    • 9665
  • 追求自己的梦

    数着数百篇沉甸甸的稿件,我的心感觉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尤其在读罢“林梦夕”、“田思心”、“木森林”的文章后,让我在懒惰中得到了一种敢于追求的动力。这不仅是他们文字的魅力,而且是勤于创作的毅力。记得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我想,若他们的心志融合起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真实的巨人,并且将会给世界创造一笔可观的财富。“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我们这些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少年时下正要如此。我把他们的作品赏读了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就如处身于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了。追求体现着一种进步。田思心在《季节》中写下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梦”,令我思绪万千,感语连连。或许是,因为我追求的东西正是一场迷梦。梦,或远或近,或飘渺或真实,追求者都免不了要在荆棘中走一回。田思心说“小径曲折,伸向远方”,然林梦夕却说“远方没有终点”。难道追求的梦真的永远是一片茫然的天空?我不以为然,因为我终却认为追求会有所收获的。《庄子·逍遥游》就提出,万物始终有所待的。因而我们当前追求之梦也亦如此。远方不是没有终点,只是我们在茫然中行走时,没有足够的自信与毅力,看不到“成功”在等待我们而矣。文章贵在体现人之心志。像田思心等都是据此而作。他们把兴趣上升为一种追求,并将追求融于兴趣扩展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正是他们笔下生花的源泉。故而在此,我仅以他们的心志寄愿所有文学爱好者,挥笔吧,你的追求会美梦成真的。

    2008-02-21 22:09:54 作者:佚名
    • 0
    • 9551
  • 畸形恋情与事业成功

                            畸形恋情与事业成功  [b][color=#EE1111]许多人说,在畸形的恋情下要完成个人的事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想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同样的道理:畸形的恋情也就有可能成就个人事业.如〈〈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许仙与白娘子,〈〈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血色湘西〉〉中的石三怒与田穗穗。石三怒在常德细菌战中的贡献也不可小视,杨过的丰功伟绩不可没,许仙得道成仙。他们都是有着人神共愤、到后来却得到世人认同的畸形恋情。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董永与七仙女,三圣母的恋爱也是人神共怒,可他们却名留青史。有人或许会问,我所说的只不过都是些神话,是不存在的!他们说的没有错,但是,神话也是根据现实社会所流传的,只是因为代代相传而被神话了。所谓神话:就是当代社会人士对高层思想的追求而产生的精神意识,这种意识借用文字表达并以思想和记忆而留传下来,也就成了神话。   所以,我可以大胆的说,畸形的恋情是可以成就个人事业的。从另一方面讲,不拘于世俗的准则,创造自己的风格,别人的话是可以做为自己的准则的,但你还必须有自己的准则。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别人是一本书,你自己也应该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使是畸形的恋情下,你也不必惊慌,相信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color][/b]

    2008-02-06 15:58:21 作者:张海
    • 0
    • 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