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朋友总是相伴在你的左右,但暮然间一回首,许多曾经清晰的面孔都模糊了。他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淡出了你的视线,就这样渐行渐远了。还记得,我们曾在贺卡里写下“友谊地久天长”,曾说过要做对方永远的朋友,曾一起经历过许多。从中学到大学,每一次的分离我们都曾展望过再相聚。每一次看到别人的文章里写到她们的友谊从中学延续到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工作时还一起拼房,那会儿,真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人世间最美好的友谊,莫如此。总是幻想着,我们也可以再相聚。她们的故事,给了我们期许。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人生绕着不同圆心在运行。最初,我们也许会发信息,打电话给对方,让对方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正在过着的生活。但慢慢地大家越来越忙碌,联系也就越来越少了。我不知道,有多少高中、初中的闺蜜们能考上同一所大学,又抑或只是同一座城的大学;而毕业之后,又有几个能一起在同一座城市打拼,过拼房的小日子。我所能真切感受到的是,我们,确实是渐行渐远了,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都交了许多新的朋友。但我们不会别离。是的,我们还是朋友,终身不变,哪怕全世界的人都忘记了你的生日,但对方不会!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只需一个电话,彼此都会在所不辞。相信不少高中朋友、初中朋友,都会有着类似的幻想,但现实是,人生,如行驶的列车,途中总有人上有人下,没有人可以伴你走完全程,那些朋友曾与你相伴,是因为你们有缘,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你们都需要继续向前。不要觉得自己会接受不了这一切,时间是样好东西,你会慢慢地习惯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与此同时,也是在不经意间,一些原本陌生的面孔又变熟悉了。大学时代的友谊与中学时代相比较少受地域的影响,彼此之间谈得拢则为朋友,那又是一方崭新的天地。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喜新厌旧,只是有些东西是我们无力抵御的,既然无力抵御,就只能坦然面对,并且坚信我们的前方有更美的风景!中学时代,总听人说,大学没有纯粹的友谊,那时真的很担心。害怕自己太单纯,无法在那复杂的环境中很好的生存。事实证明,非也。是的,大学的交友环境与交友方式与中学有太多的差异。中学时代,几乎只与座位旁边的同学熟悉,也没太多课外活动让你可以去交朋友。而大学时代,活动多得满天飞,诸如:篮球赛、教师技能大赛、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名目繁多。每个周末,你可能都会唯恐躲不及。但是,也就是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活动中,你结交了各种各样的朋友,不是说每一个都可以交心,但至少会有。在中学时代,你可能花了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与一个人熟络,到了大学时代,可能只是一天的活动,就已经可以极大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交谈一小会儿就可以大概知道对方是否适合继续交谈下去,继续交谈下去,势必天南地北地聊。这样聊下去,想不熟络都难。但是,有时候,你还是会感慨,朋友总是老的好,毕竟,速成品的营养价值还是值得商榷的。不是说它没营养,只是营养不够丰富,不够全面,毕竟路遥方才知马力。朋友,也许我们已经许久未曾联系,也许我们已经许久未曾相见,也许未来我们的人生也不会有太多的交集,但请相信,我在祝福你,在每个温馨的假日里,在平凡的岁月里。祝好! 【编者按】: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人是群居性动物。不管是初中、高中的朋友,还是大学的朋友,我们都要珍惜。时间和距离可能会让彼此产生隔阂,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真诚来经营友谊,使友谊之树常青不衰。希望作者能够珍惜身边的朋友。问好作者。--------陌路故知 2012/8/22
有一刻,连我自己都感到费解,为什么将昨天的一切概括为访游,两个动词,细想之下,却又恰如其分——带着一种旅游的心态去拜访外公外婆。旅游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开心?能是因为景点本身漂亮,看了美景,所有的烦心事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可能是游玩的过程让人感到快乐,行走在陌生的地方,欣赏着从未见过的风景,下一个转角又会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出现呢,太让人期待了!不仅在景点里会有惊喜,路上也许还会有更多惊喜,毕竟,最美的风景不在景点,在路上!也可能与你究竟与谁一起出游有关,一个人出游,会因为洒脱而开心;与朋友一起出游,会因为贴心的友谊而开心;与亲人一起出游,会因为温馨的亲情而开心。(一)这景点不咋的而我就是把今天的“行动”看做是一场旅游!外公外婆家,其实并不远,也无什么特别美丽的风景,所以从景点的角度讲,它着实没什么魅力,这也是孙辈们不太愿意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个景点也不是什么魅力都没有,它最大的魅力就是有外公外婆自己种的食物:无花果、南瓜、丝瓜、冬瓜、花生、自制的杨梅干等。一年四季,一样的天然美味,不一样的品种!可是胃的大小是有限的,再就是我的臂力的大小也很有限。所以,景点的魅力略显不足。(二)姨妈突然杀到硬着头皮出了门,毕竟要去景点“看风景”必须得先出门!为防止两位老人家太过铺张忙碌,并且能给他们个惊喜,我们决定先买好食材、水果,真正动身出门才告诉他们。(我们去到还算早,要是去到没门进还是颇麻烦的。)可是,我们这个惊喜和姨妈那个比起来真不算什么,我们是有计划行动的,姨妈是心血来潮的,更别说事先通知了。都中午十二点多了,她才提着汤料、水果来到。哎呀,她们姐妹俩是不是心有灵犀啊,这可真得怀疑一下。外公外婆今天有没有乐翻了呢,两个女儿不约而同地回家了。姨妈的半退休生活今年,姨妈也进入了退休行列,她本是一边领着养老保险金,一边继续着原来的工作。但是这个月,工作的地方可能有点儿不景气吧,她居然只上了5天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她们家中白天只有她一个人,不像我老妈家中有好几口子人需要照顾,于是,她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悠哉,上午跳民族舞,跳完舞才去买菜,下午休息补充能量,给姨丈做晚餐,晚上再去挑拉丁、恰恰什么的,这简直就是让我羡慕不已的生活,有音乐有舞蹈,无工作,无家庭的束缚,想回家看看爸妈就立马回去,潇洒!但是,不能忽略,姨妈可是辛苦工作了大半辈子,那些没日没夜工作的时光,你可曾见到?生命中从来就没有坐享其成,只收获而不需付出的理儿。除了遵从天性,让你的生命因为兴趣爱好的存在而更精彩之外。你更加需要接受社会、生活的磨练,你更加需要为这个社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鸡肉消失之谜姨妈买了鸡肉、冬虫草准备炖汤,可是她来的时候,老妈的汤已经煮好了,所以,她打算吃完午餐再炖鸡汤。可是,当我们吃完午餐,外婆收拾厨房,找鸡肉炖汤的时候,居然找不到鸡肉,一开始以为是姨妈把鸡肉放歪了,就叫来我老妈一起找,实在找不着,就只好打电话给已经兴冲冲上山坡看番薯苗的姨妈。姨妈二话没说立马下山,进到厨房一看,坏了,原本躺在砧板旁边用两个白色食品袋装着的半边鸡肉真的不翼而飞了!食品袋是处于敞口状态,难道是因为今天的午餐开得太晚,家里的狗狗饥饿难耐,于是,把生鸡肉给偷吃了?可是,家里的狗狗没有犯罪记录,所以,它们的嫌疑又减小了几分。那会是怎么回事呢?再细看,厨房的窗也是处于敞开状态,猫儿们是可以随便进出的。联想到之前晒鱼干的时候,猫儿们曾来作案,于是外婆大胆猜测,小偷是野猫!但是,转念再想想,这鸡肉不见了,不见得相当地彻底,连个蛛丝马迹都没有留下,像猫儿这种非高等动物真的能做到吗?难道是有人拿棍子什么的把整袋鸡肉偷走了,哎呀,越想越玄乎。得了呗,只好自认倒霉,下次说什么都不能那么大意了,这种越来越少人住的地方还真的不太安全!榴莲驾到姨妈很喜欢吃榴莲,而我老妈不仅喜欢吃还善开,她用刀子轻轻一撬,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被撕开一道口子了。用姨妈的话说,你妈妈很能干,干家里的事她可是高手!不过,由于我们家里人容易上火,所以妈妈很少买榴莲,而我,也只是明知不可为而欲为之,来来去去也不过是停留在想的阶段。今儿,姨妈可是助我直接升级了,让害怕见鬼去吧!那榴莲真的是香甜可口,不过,它还真的是属于重口味系列,浓香型的,与清香型的菠萝蜜有相当大的区别。狗狗——很有灵性的动物诚然,我不太喜欢小动物,也许是一种出于对另一种生命的畏惧吧。每一次去外婆家,我都避着狗狗,即使它们与我套近乎我也不领情,我可是号不准它们什么时候是和我套近乎,什么时候是真生气,尽管我似乎从未听说过它们会咬自家人。这次去到,那条已经老态龙钟的狗狗对我们特别热情,难道是因为越老越慈祥的缘故?下午,天气炎热,热得受不了的狗狗居然跑进了厕所,我急着要进去,站着门外好声好气地和它谈判,它居然趴在那里纹丝不动!考虑到狗狗可能听不懂人话,我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说明问题,于是我大胆地踏进了狗狗暂时的领地,我刚站稳,二话没说,狗狗就很知趣地站起来。真是出乎意料,本以为要搬救兵了,没想到一个肢体语言就解决问题了,看来外婆家的狗狗很有灵性!三棵树漆上个月,在湛江搞创卫活动,遇到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最后,是“三棵树漆”这家大型企业帮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只是,那会儿,我们都对这个牌子的油漆知之甚少,准确地说大伙儿都没听说过它的存在。但据说,人家可是全国开分店的,呵呵,是我们孤陋寡闻了。可能吧,我们还没到有资金可以买房子,搞装修的年龄,所以,对这类品牌无所了解也是正常现象。傍晚,从外婆家回来,在回市区的路上,有相当一段路,两边的墙上满是广告标语,移动、联通出现的频率最高,除此之外,我居然也见到了三棵树漆的广告标语,而且看起来也已经历经沧桑了。“三棵树,健康漆”,“三棵树,马上住”。相比之下,后一条标语我更熟悉,毕竟在那一周的时间里,几乎天天见它,没准我还在那上面签过我的小名呢!本来想将墙上的标语照下来,但是那汽车开得贼快,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待我掏出手机后,车早就开过地了。新路历程这次去外婆家破天荒的居然没过夜,上午去,傍晚就回来了。下了汽车后,走回家还得一个小时,一路上灰尘滚滚,真不想走。走了几步,抬眼一望,那不是十里亭大桥吗,竣工好几年了,年年见它,还没上去走过呢。再说,今年帽峰大桥刚落成,这样东河与西河之间又多了一条连通的路了。我恰好两条桥都没走过,今儿就一并走走呗。走上十里亭大桥,视野开阔,桥下是宽阔的武江,江水碧绿,四季流淌,江的西岸是住宅小区群,江的东岸南边是帽峰山,北边是黄岗山,东岸的旧楼房都在落日余晖之下闪着金光,以前穿过市区走回家,人多、车多、桥窄,空气混浊,这次走这条新路,由于地理位置稍微较偏,人车都不多,新桥还很宽。而且浈江河畔的堤边不似武江那边一样是汽车要道,走的车辆不算多。傍晚,河风习习吹来,怎么看怎么像是饭后在散步,不同的只是,手上有负重。在路上,我们还邂逅了孙中山北伐纪念馆、浈江区检察院以及一家看似不错的家具店,那些仿古的木屏风雕刻得还真不错。惊吓与惊喜在外婆家待了大半天,嘴巴几乎没停过,一点吃午餐,四点半吃晚餐,期间还吃了花生、龙眼、无花果、南瓜子、干杨梅、榴莲,好吧,我的胃真的是很有限。下了汽车后,走了一个多小时回到了家,胃才稍稍觉得好受了点。但是,由于奶奶早就听闻我们不在外婆家过夜,再者我们又没打电话回来,所以,奶奶煮了我们的饭还煲了排骨海参汤!天啊,今天真是太幸福了,幸福到我都找不着北了,中午是猪手淮山花生汤,晚上是排骨海参汤,要是姨妈的鸡肉没有离奇消失,我们下午还有一顿冬虫草鸡汤。只是,胃啊,就只能难为你了。(三)至爱亲情小时候,总觉得去外婆家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如今,慢慢感到了岁月不饶人,趁着他们还健在真的该常去看看他们,哪怕只是在一起多吃一顿饭,多见见你老人家也会感到很开心。当然,撇开这个沉重的话题,这次的“行动”还是很不错的!每周只休一天的老爸,居然自动提出要动用他仅有一天的假期和我们一起去!前些年,可能是他工作太忙了,所以他只会在逢年过节的才去外婆家,陪我们的时间也不多。所以,能和老爸一起去是很高兴的! 家里只有外公外婆在家,他们讲的话参杂着一些湖南方言,听了那么多年,也只是听懂了一些,再加上老人家耳背,交流起来,真的不方便,既然爸妈都一同前往,那我就不担心了。前些年,每年夏天都是四个表兄弟姐妹一起玩的。今儿,在外地的在外地,备战2013年高考的备战高考,一同前来的小鬼又很沉默。所以,当厨房里,能干的老妈正和外婆在联络感情,外公打牌还没回家时,我就在客厅和老爸联络感情了。老爸是家里最最无私奉献的典型代表,钱都是他辛苦挣来的,却花得最少,好吃的东西就算摆在他面前他都不怎么吃,所以,我一边吃龙眼、花生,一边将龙眼、花生抛给坐在方桌对面的老爸,龙眼、花生交替着,一个、两个递增着。这种小游戏,嘻嘻,还是蛮好玩的。关键是,老爸更愿意吃那些食物了。而且,我相信他和我一样也是开心的。饭后,我又开始一边啃东西,一边和大伙聊天,嘿嘿,不知道过惯清静生活的外公外婆喜不喜欢我们这么嚷嚷呢?旅游,是许多人向往的喜欢做的事,但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有身不由己的无奈。旅游,不过是暂时告别当前的生活状态,然后,去做自己想做又可以做且平时不常做的事,通过改变生活状态来达到改变心情的目的!毕竟,不管在哪里,相似的日子过多了,人都是会发霉的。只有除掉霉迹,才能生活得更好!而旅游时,人的心态或是很放松,很平和,又或是满怀期许。其实,有时候不一定非得出远门旅游,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关键是你得用心去生活,在家里待闷了,我就出门,每次出门我都会收获不一样的快乐和惊喜,因为,总能遇到一些我喜欢的事物。快乐,有时候真的很廉价,但如果有闲钱去外地旅游也无妨,没闲钱,就放下手中的事物,出门溜达溜达,只要你用心,生活总能带给你惊喜,别忘了生活可是一切的源泉,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你所想要的。烦闷时,你的生命正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你所过的也不算是真正的生活,学着回归生活,并时刻带着一种旅游的心态,发现身边的惊喜。 【编者按】:换一种心态,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做客,原本只是为了做客,可是把做客看成出游,心情自然变得更加愉悦。这一天的拜访和旅游,着实令人心情大好。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质朴之余又不显乏味,内容充实。问好作者。 -----陌路故知 2012/8/21
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 宋迦葉摩腾共竺法兰译 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宋正议大夫安国军节度使开国侯程辉编准五分律说。释迦牟尼佛。生中印土迦维罗城刹帝利家。父名白净饭王。母号摩耶。右胁而生紫磨金色不绍王位。十九踰城至雪山中。六年苦行日食麻麦。又至象头山学不用处定。三年知非遂舍。又至郁头蓝学非想定。三年知非亦舍。即以无心意而受行。悉摧伏诸外道。世尊时年三十。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等正觉。于鹿野苑中。度憍陈如等五人。为教兴之始也。又准周书异记说。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有光来照殿前。王问太史苏由。对曰。西方当有大圣人生。后一千年教流此土。至后汉孝明帝永平七年正月十五日。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赫奕如日。来诣殿前曰。声教流传此土。帝旦集群臣令占所梦。时通人傅毅对曰。臣览周书异记云。西方有大圣人出世。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此土。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遂遣王遵等一十八人。西访佛法至月氏国。遇摩腾竺法兰二菩萨。将白氎上画释迦像及四十二章经一卷载以白马。同回洛阳。时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也。因以腾兰译经之所名白马寺。后六年摧伏异道。二菩萨踊身虚空。为王说偈曰。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四十二章经序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掌诸路头陀教特赐圆通玄悟大禅师头陀僧溥光奉敕撰伏闻无上法王。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随机接物。演河沙妙义。设无量行门。运神通四十九年。度众生百千万亿。将般涅槃嘱累国王大臣。宣扬正法续佛慧命。斯乃为未来世众生作无穷之利益。大慈远被其至矣乎。钦惟圣上道贯百王。智周庶品。每万机之暇。弘崇三宝。景仰一乘。思所以答列圣在天之灵。皇太后鞠育之恩。既创建大招提。博施诸贝典。又以为四十二章经。乃。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大弟子众记诸圣言。沙门释子臣寮士庶。率可遵行。适有以前代注本为进者。特敕有司一新板本遍颁朝野。将使或缁或素。若见若闻。顶戴奉行。咸登觉地。其深心愿心广大心。非聪明睿智孰与。于此诏头陀僧(臣)溥光为之序。(臣)溥光幸在空门。忝为佛子。夙承隆眷。不敢以固陋辞。窃惟能仁所演三藏十二分一切修多罗数等尘沙。如华严般若宝积大集涅槃等部。文富义博。事备理周。在龙宫海藏。烂若日星。而腾兰东迈独持此经。适符汉明西迓声教之运。而大振玄风于天下后世。是其可以常情卜度拟议哉。意其必有冥数潜通诸佛密证为震旦。万世五乘之大本。五性之通达。妙道至理。存乎其间者欤。研其义味。盖为佛者在日用修进之际。造次颠沛不可须臾离之要旨乎。明明天子流布宣扬。其犹捧佛日而曲照昏衢。滂法雨而普滋群槁。上不负如来之嘱累。下广开叔世之津梁。娑婆界中莫大之良因也。昔唐太宗敕书手十人录遗教经。遍付诸郡用伸劝勉方之今辰其有间矣。(臣)叹咏不足无任欢喜踊跃。焚香再拜书于经之首云。皇庆元年正月日上注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皇帝制夫至真不宰。岂隔于含灵。群动无明。自迷于正觉。是以慈悲之上圣。因谈归救之妙门。接物而利生。随机而演教。布法云而润物。揭智炬以烛幽。示忘言之言。为无说之说。四十二章经者。盖能仁训戒之辞也。自腾兰之传译。即华夏以通行。朕尝以余闲潜加览阅。冀协宣扬之谊。因形注释之词。晦朔屡更。简编俄就。导群氓之耳目。虽愧精深。资众善之筌蹄。庶符利益。其有相传之疑误。累句之难分。亦用辨明。庶臻演畅。粗题篇首。以达予衷云尔。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者梵语。佛陀。此云为觉。盖觉悟之义也。觉有三义。一者自觉胜凡夫。凡夫汨没生死无暂觉者故。二者佛能觉他。胜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觉他故。三者觉行圆满。胜诸菩萨。为菩萨虽行二利行未满。故至佛果位。三觉方满佛口所宣。故云佛说四十二章经者。即下文佛因事诫约劝诸弟子。成四十二章也。经者梵语。云修多罗。此云为经。经训常也。常者言其真常不易之法也。迦葉摩腾共竺法兰奉诏译宋真宗皇帝注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夫爱欲长于贪痴。禅定资于智慧。故世尊首言离欲之最胜。次劝住禅而降魔。今转法轮度众生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证道果。鹿野苑中证道之净土。憍陈如等闻法之弟子。四谛即苦集灭道也。时复有比丘。所说诸疑陈佛进止。世尊教诏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尔时世尊为说真经四十二章。接物度生随机演教。开彼疑惑示其戒敕。叙以轮贯乃成四十二章焉。佛言。凡经首标佛言者。皆是弟子阿难等结集之时。叙佛平生所说。故云佛言。辞亲出家为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梵语。合云沙迦门。曩已略其二字。此云勤息。谓能勤修众善勤息诸恶。又云。息恶取止息之义也。盖谓辞其亲出其家息诸恶勤诸善。乃为道人也。故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二者五十戒其条目。具载大藏中小乘律四分戒。此不繁云四真道行。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四谛真实道行也。若坚持清净进志不退即渐成圣果也。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梵语阿罗汉。此云应。应具三义也。一应断烦恼障。二应不受后有身。三应受人天妙供养。既成此圣果能以六通飞行往来。又变化形体凡俗莫测。住寿命者。或生或灭延促自在。若要住世久长则经劫不灭。又能以神通震动天地。盖妙用难测也。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言得此果位断尽欲界分别。更不还来生欲界也。故此一报命终生于色界。一十九天。十九天者。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于彼十九天中。断尽烦恼当得阿罗汉果。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唯一生天上。一还人间。乃得阿罗汉果。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言此果位断尽三界分别烦恼。初预圣流也。七生七死者。于七度生死中断尽烦恼。即得阿罗汉。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爱欲断尽而得圣果者。譬如断其四支。更不可续圣流断其爱欲。更不再生惑也。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佛无为。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夫能断爱欲则心源自明。善达深理则法本超悟趣。或归当道匪外求。是以不系道而道。有不结业而业解念作修证。复何为哉。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剃除须发。盖欲睹形厌俗饥寒之患。求乞度时。故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自然身心澄静。贪欲不生则可日进其道法也。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夫不绝爱欲即为前境所转。既为前境所转则爱欲习气依然复生。故使真智蒙蔽无由证觉矣。佛言众生。假众缘依故曰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者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夫为善者。不杀不盗不邪行。是为身之三善。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是为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痴是为意之三善。若背此者。即谗构离间谓之两舌。咒诅毁讟谓之恶骂语。无诚实谓之妄言。谄谀巧诳谓之绮语。妒贤掩善名之为嫉愤。彼衔怨谓之为恚。不忧生死。惟恣贪欲谓之为痴也。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三尊者佛法僧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梵语优婆塞。此云清信男。五事即五戒也。谓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饮酒。懈退者谓行之不专也。或中道而废也。至十事必得道也。十事即上文十善也。得道谓精勤不退乃证道也。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何能免离。愚迷之人日作众罪。既无退悔恶积于心致百殃之及身。若众流之朝海积彼岁时自成深广。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夫人善自知非能改其过日新之善渐积。过去之恶潜消即于后会得明道也。佛言。人愚以吾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四等慈。谓慈悲喜舍谓之四无量。心以护济愚人。重以恶来者。愚人不知恩。复以恶意来相侵也。吾重以善往。我亦复以善心诫之。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我常以德报怨故福德之气常在于我。彼惟以恶行重凌善人故害气重殃彼自贻也。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愚人闻佛守大仁慈。乃恣恶辱骂于佛。佛即默然不答。盖惜彼痴愚使如是也。骂止。愚人止其骂也。问曰子。佛乃问之。子者男子之通称也。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理如之乎。此佛问彼之辞也。曰持归。此愚人答也。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恶人骂止。佛问曰如子施礼于人彼若不纳即子所施礼其理如何。愚人对曰。我自持归。佛复告曰。汝今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及汝身。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奸恶之人害于贤者。犹如怨天仰唾徒污于己逆风坋人惟坋自身。如彼害贤之人祸终灭己。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行爱人。博哀施。见彼危厄博哀而救之。德莫大施。言施之德最为大也。守志奉道其福甚大。夫学道之人既能博爱哀施加以精进则其福弥大。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见彼行施奉道而能为彼欢喜赞叹。亦获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如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质曰者。求质其疑也言助之欢喜亦获其福。疑谓减彼哀施福报。佛乃答曰。犹如一炬之火。有数千百人。各以炬来求之。或熟饮食或照冥闇而本之一炬亦不减少故。哀施福报亦犹于此。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此十等校量盖德有大小。障有厚薄。故饭之者福报不同。又梵语辟支佛陀。此云独觉。故言饭百亿独觉不如饭一佛。何者盖运大慈普济群生其福深广不可思议。而供佛之报亦最大也。饭善人福最深重。此言饭凡世善人福亦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然善人中有二种。或能事天地鬼神。或能孝养父母。比量福报不及能事亲者。佛言天下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凡人贫乏自逼饥寒而能辍己济人斯亦难矣。豪贵学道难。豪贵恣逸无诸苦恼而能厌其累尘。折节求道故为难矣。判命不死难。不字当为。必字盖传之讹也。若世人明达因果决志判命。或舍命身饲其猛鸷。济彼鱼鳖乃至忠臣烈士。以死殉义斯皆难也。何知当为必字缘。佛言二十难并说凡夫境界非论不生不灭之理。其义明矣。又据西戎南蛮语音。呼必为不。得睹佛经难。凡人不具信根罔忧生死。则出世之教安得见闻。生值佛世难。夫人若不结胜因不修众善则诸佛出世岂得遭遇实知难矣。忍色离欲难。六尘之中多为情欲所惑而能制伏妄念。防其越逸甚为难矣。见好不求难。彼之所好此或于求遂之贻贪冒之名违之招忿戾之患故能不求为难矣。有势不临难。势利之人威福之地而能唯道是从不形趋附亦为难矣。被辱不嗔难。不忍小忿则兴诤端非理相干。能以情恕斯亦难矣。触事无心难。心求清净触境而兴。若能遇事不徇物情。斯为难矣。广学博究难。怠惰则陷无明。多闻则有饶益。若能广究谊理以资智虑。斯为难矣。不轻未学难。凡曰群生同禀真性。而以能格物俗之常情故。不轻未学为难也。除灭我慢难。愚冥徇情彼我慢生违善兴诤罔不由兹。若能除灭故为难矣。会善知识难。感物生情理兹染习善恶之性。由是而迁故知识之善者。亦难矣。见性学道难。性本澄湛迷于妄情。道本真常昧于爱欲。能复本而见性。背伪而学道为难矣。对境不动难。前尘妄境致惑真性故悟之而寂照对之而不动者难矣。善解方便难。常怀大慈以视众生。种种方便以为饶益者难矣。随化度人难。众生之性亦有利钝。能于高下之中随化而度之者亦难矣。心行平等难。痴冥之类合尘背真。若能冤亲彼我一皆平等。斯为难矣。不说是非难。两舌妄言世尊所戒。众生无明而有差别。若能平等不构是非者难矣。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相。真如之性与虚空等故。言无形相。知之无益。夫知而不学与不知同。必假修证。乃可得道。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夫欲通宿命者。当须志行清净常在禅寂久则尘障尽消。潜通宿命如磨镜去垢乃见形矣。苟非断欲守空。何以得证道真也。佛言何者为善。惟行道善。佛言何者。盖各引一设之义惟精进行道。渐至证圣最为善也。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断诸攀缘得无漏智志道淴合最为寂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忍辱之人不怀仇怨。如彼勇健多力之人能拒强敌内不怀恶。终为人所尊也。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如白圭无玷晴空绝云心之最明也。未有天地。逮于今日。极言其远大也。十方所有。未尝不见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此已证果位得一切种智故。于三世具正遍知明之至也。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浊水譬染心。五欲喻五彩。心欲相投交错其中也。致力搅之。浊水五彩已不可分。仍用力搅之。喻世人妄想贪爱发乱其五欲也。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若人渐解忏悔来近知识。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浊水之上虽众临之无能睹影。爱欲交乱真心昏惑。岂得明道。若秽浊尽去心归清净即自然见道也。猛火着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釜者喻染心。水踊跃者喻染心中贪嗔痴三毒烦恼踊跃也。以布覆上者。喻凡夫被五盖蒙翳终不得见道也。五盖谓。一贪欲。二嗔恚。三痴。四掉举恶作。五昏沉睡眠。俱为盖覆也。恶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精勤坚固渐证果位。于禅定中乃知魂灵之所从来。乃无常报尽生诸国土道德所在矣。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冥闇也。其冥即灭。而明犹存。犹字当为独犹字殊无义。学道见谛愚痴都灭。无不明矣。夫已见道愚痴自灭。渐证佛智德无不明。犹如持火入诸闇室冥闇都灭而明独存也。佛言。吾何念念道。佛训诱弟子言。我常念道更无杂念。吾何行行道。应物利生常行于道。吾何言言道。佛所言说惟谈于道。利益有情。吾念谛道不忘须臾也。念真谛圣道未尝须臾忘也。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夫对天地睹山川及万物形体。虽然丰盛当念皆是有为生灭终归无常。修行之人若常如此起念即证圣必速矣。佛言一日行。谓终一日念念修行也。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无量。若人于一日之中而能修习常念于道忆持不忘。或于一日而常行道修习不怠。乃能成就信等诸根得无量福。一日尚然而况多日其福弥盛。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有情之身俱是四大假合以成其形。仍假虚名也。且地水火风是名四大。以要言之。即骨肉毛发是地津液。精血是水。暖触是火。四支百脉摇动是风。各以假名成此幻身。若熟念之。何者为我寄生浮世倏忽而灭都如幻梦尔。佛言。人随情欲求花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薰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花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凡世之人但恣情欲惟求虚花之名不忧生灭。罔慕真实之道。譬如上妙之香被人所焚虽得远近普闻。其如形质速尽亦同愚者徒慕虚名而丧道真及祸至危己悔在后时也。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夫耽嗜财色少时快心及恶积祸来。沉沦六趣。亦如小儿刀刃之蜜。其甜味至少。徒截舌之祸尔。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榔档。牢狱有原赦。牢狱之苦。或值赦免。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已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夫世人为妻子羁绊宝宅萦心。祸患难免。甚于牢狱。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世间诸欲缠缚难解者。莫甚于色故知色欲之过其大无比也。赖有一矣。假其二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滋生死障涅槃唯色欲一端楞严亦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凡世有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人心中若有智者须早以道消去乃免危殃之祸犹如愚人不早释逆风之炬必自烧其手也。时有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天神者主天界之神也。玉女天女也。盖天欲试佛之意观佛之道如何也。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遣去也。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如皮囊中贮诸秽恶。难惑六通之佛。六通谓。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通。漏尽通。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天既知神通不可惑乱。因问道意佛为说法。得证初果。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木喻于人。海喻于道。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修行之人坚持戒行不被情欲所惑。如木在流不为二岸所触。不为众邪所诳。正见之人坚持操行不被众邪诳惑。如沿流之木免其人鬼所取。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木无众滞自至于海。如人之精进免其诳惑必得其道矣。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汝意终不可信言当慎守正心勿信纵邪意。若信纵之即为烦恼牵惑也。慎无与色会。色会即祸生。惟举色者。盖色能惑乱入生死苦海为祸根最大者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缘阿罗汉烦恼断尽。任纵其意必不入邪见也。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见。慎无与言。熟视其色当生欲情。若每见之想如无见。仍诫勿与交言也。若与言者。敕心正行。若不护己为缘事故须至言语者即默自诫如下文。曰。默语也。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若欲发言。先正其心自诫之曰。我持净戒处兹浊世。当如莲花虽在淤泥不为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以为妹。幼者予敬之以礼。凡见女人当作此观想仍皆接之以其礼。意殊当谛惟。谛审也惟思也言当审思之。观自头至足。自视内。意殊者谓情炽盛用前观想未能息者即想自己头至足。收视于内也。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既内视当想身中盛诸不净秽恶之物露泄不止。即邪意当息彼身自谓此身也。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大火来已劫。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佛诫修道之人去其情欲。当如枯草已被大火焚劫。言急切速避之。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功曹主者之称。从者谓功曹之从人。在上位者若严率其下。则从者自然凛惧故以心喻功曹。欲情喻从者。若自净其心欲情岂得生也。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间。过去诸佛知众生罪业皆从。妄想生起。妄想若息即无诸恶。故迦葉佛曾作此偈流传于后。及释迦佛因行道闻。此女自悔而诵故令沙门记之。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夫为前境所诱乃起爱欲。既为爱欲所惑忧畏从之而生。若本无爱欲。即忧畏何由而至矣。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夫一人敢敌万人者。勇猛之极也。譬修道之徒发精进果决之志矣。被甲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意怯胆弱乃是退走以至半道而还。皆喻修行之人中路退心也。格斗而死。譬学道之人无坚刚之志毙于诸魔也。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将兵者。或立殊勋而施则。爵赏自然超于众也。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夫被精进甲。仗智慧剑坚持戒行。魔障尽灭证无漏智。乃得道矣。有沙门夜诵经。其声悲紧。欲悔思返。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常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曰诸音普调。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佛闻声悲将施诲诱。乃询其在家所为既对弹琴。故佛因以琴声急缓喻之。夫修行之人必使妄念不生。身心虚寂则自然调适可得道果矣。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垂去垢。垂字当作尽字垢乃铁中滓也。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异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异者谓不能尽去心垢精进成道故。使身心疲倦则烦恼。烦恼则戒行退。戒行退则翻成罪。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夫求道之人不惮众苦。寻师访道不避寒暑。不惮驱驰昼夜不卧修习禅定。或舍身判命救一切苦。此则学道之士虽有此苦。及证果之后乃出没三界逍遥自在。若尘世之徒惟恣三毒不思出离。轮回六趣无有休息。生老病死常在盖缠。罪业报应其苦无量。佛言。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三恶道。谓地狱饿鬼畜生。故言免此三恶而得人身知其难也。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女人之业经中具载得转男身斯为难也。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既得男身六根具足免诸残废之疾。亦为难矣。六情已具。生中国难。边鄙之地多诸障难。生在中国实为难也。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夫人得生中土而能奉道勤修者鲜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既勤修奉而时值明主则自在精进无诸障难。故为难也。既值有道之君。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得生正见之家复有信心乃值佛世诚哉难矣。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去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此佛诲诱学者令知念念无常在於呼吸。自然绝诸妄想密密精进若谓命在数日或在食顷则自宽其限妄念随生涉于懈怠安得成道也。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佛劝弟子若忧生死事大坚持戒行虽别师数千里其心如一必得道也。若在吾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若学者虽在师左右。而其意染邪必不成道。何者其要在闻而行之虽常近师而不能修习。无益于万分之一也。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佛言我所说经由如蜜味若人食之中外尽甜更无二味。慕道之士。若悟经深旨身心快乐当证道矣。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擿悬珠一一擿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夫欲出生死苦得大自在必须坚持戒行断尽爱欲。如高处悬众珠一一擿之。苟心无懈怠即珠必有尽时。若修行之徒销其众恶。积诸善行久而不退。即诸恶断尽。乃得道也。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言沙门直心行道欲出生死苦海。须念念相应勿起妄念。如牛负重于深泥中求避泥淖。以自苏息亦念念忧惧不敢左右顾也。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尘隙。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弊帛。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视四耨水如涂足油。视方便如筏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求佛道如眼前花。视求禅定如须弥柱。视求涅槃如昼夜寤。视倒正者如六龙舞平。视等者如一真地。视兴化者如四时木。夫至圣圆通道无不在。岂于世谛而有分别哉。益以大慈利生随机悟物。谓王侯之贵不可恃金帛之宝不足贪故。兴尘隙瓦砾之喻。以制其欲心。又以方便之门无上之乘佛道。禅定之名涅槃平等之类。可循而不可致滞。可习而不可迷方。因广去就之喻以防执缚之蔽也。闻道之士可以叩寂而悟之焉。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题焚经台诗唐太宗文皇帝制门径萧萧长缘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此台在洛阳。台者坛也。考此烧经比论之坛。乃后汉明帝筑也。元此四十二章经皆有来因。是永平七年。明帝夜梦。一人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空而至殿前。明旦宣问群臣。有通人傅毅占梦。奏曰。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号曰佛。经举能飞具六神通。今应此梦。帝悟大悦。即遣羽林郎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望葱岭而往寻西土。求迎佛法行至中路。月氏国众乃骇然。得瞻迦葉摩腾共竺法兰二梵僧圆项方袍之异相。乘白马携释迦真像白氎之图。并此四十二章一卷回朝。时永平十年也。帝喜躬亲迎。奉宣委鸿胪以陈国礼。敕令彩画释迦顶相于清凉台。因建立白马寺。请此二尊者住院。于帝说法至冬。值岁旦五岳道士贺正之次。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共六百九十人互相语曰。帝弃我道教远求胡教。乃自率众。各将所持道经共上表。愿与胡佛教比试其真伪。帝遂降敕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前。宣曰道士与僧就元宵日骈集。白马寺南门外立两坛。至期试之。西坛烧道经六百余卷。顷刻烧尽。唯取得老子道经一卷是真。其余是杜光庭撰。今云杜撰也。帝观东坛佛像并此四十二章烧不能坏。但见五色神光。天雨宝花天乐自振。叹未曾有。帝共群臣称悦。太傅张衍语诸道士曰。既试无验可就佛法。其道士褚费等。深有愧恧皆气盛自死。余有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皆弃冠帔投佛出家。因此流通佛教。州县建寺敬僧。始从四十二章。自后人续去取五千余卷。至今益显于世间。三界之中含识之类。蒙恩受赖绵绵不绝也。
佛说十善业道经一卷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chù)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汉文本《普门品》的单行本流行比较早。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四,就已记载有《光世音经》和《观世音经》,但注明出自晋译或秦译本,当然就只有长行了。后来通行的《普门品》单行本,则是从隋译别出,长行与重颂具全。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次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二次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并劝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闻持本品功德作结。观世音信仰很早就流行于西域,而且历久不衰。因此,近人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回鹘文和古代突厥文的《普门品》译本。其回鹘文本由拉德洛夫校刊并翻成德文,作为俄国的《佛教文库》第十四期,1911年在圣彼得堡刊行。此外,有意大利文重译本(依汉译本重译)。还有日本渡边照宏、长泽实导的两种日文译本(1935、1940年依梵本翻译)。关于《普门品》的重要注释书,有隋代天台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各二卷,其后宋代四明知礼各为作《记》四卷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