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安庆晚报上看到一篇报道:“矫健、可爱、聪明、友善……这就是海豚――海洋中的精灵,人类亲密无间的朋友。然而,近年来海豚却深受环境恶化的危害,面临人类带来的生存威胁。噪音、有毒化学品和海洋垃圾,成为扼杀这些可爱生命的杀手,甚至可能导致海豚灭绝。的确,地球让人们不断的砍伐树木,排放废水废气,倾倒大量垃圾……这些现象已经造成了不良的结果,自然环境不段的恶化,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濒临灭绝,人类的生存也面临威胁。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现在有些自然现象却导致我们的地球环境大受污染。请你听我介绍两大重点问题。一是森林面积减少。 进几十年来,热带一些地区的国家森林面积减少也十分严重。在1980年—1990年就有1.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现在有一些东南亚非的国家连一棵树也见不到了,可见森林面积已经快要消失了。二是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将有1/4的地方长期缺水。请你记住:我们虽然不能造水,但我们可以设法保护水。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如果你不珍惜水,那么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泪。听了我的分析介绍,你有什么想法,我想,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将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珍惜水资源,不浪费一滴水。让我们去呼吁人们多保护地球。
有人说,到过丽江,不看江南。我印象中的丽江原是烟雨濛濛的温婉水乡,走近时,才发现丽江给我的印象是唯一的,也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撞击。顺着窄小的河道,步入古城深处。放慢匆匆的脚步,静下来自世俗的心,安静的呼吸,不去惊醒那些早已被磨得很平整的石头,就这样品读着一座古老的小城,融入它从开始时就从未改变的气息。窄窄的河道,青绿的水草在柔波里摇曳,时而把水流映成一道绿绸子,没有一丝潺潺的声响,只是安静地流向巷子深处。河道两旁,光滑的石块铺成的小路,无数的步履踏过,不变的是原有的色泽。古老的房子,清一色用石块砌成,每一块石头上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粗糙但是静谧,低垂下来的房檐,雕刻着神奇的图案,清晰地展现着纳西族人民镶嵌在岁月上的文明。叮叮咚咚,银匠坐在自家店铺门口,凝神敲打着一只银镯子,妇女则抱着孩子安然地看过往的人们。他们的衣着并不艳丽,只是简单的花纹,他们的面孔略黑,目光里流淌着生活的安静,岁月的无声与文化的古老。
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是不确定的、相对的。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职业甚至是不同阅历的人,都各有各的幸福感。近来,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政策的提出更关注“人们是否幸福”这个话题,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等特别是心理学家纷纷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从农村的现状与特点出发探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特点。研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GWB) 前18项对3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水平,对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松弛的感受体验较深。(2)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但是研究发现青少年和青年人较中年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感高分;青少年人比老年人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较稳定。(3)在考虑如何提高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时,应着重关注中年人和老年人这两个群体。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访谈中,发现村民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主要与家庭生活事件有关。(1)、如小孩不认真读书,发生打架事件时,家长容易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失去控制,出现大发雷霆和打孩子的行为。而孩子遭到父母打骂时也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因此,家庭和睦无疑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2)、对健康的担心体验不够强烈(这里主要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可能与该村的医疗诊所较少,医疗水平不高有关。在访谈中发现,村民普遍抱怨农村看病难,城市看病贵的问题。有些老人甚至抱着“生死由命”的态度,即使生病了也不去治疗。有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与健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身体健康的居民,经济负担低,生活质量高,主观幸福感也增强。因此,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和经济水平有助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高。(3)、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体验不高。因此应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包括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这是提升全社会主观生活质量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另外,调研时发现该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小学和初中的占大部分。因此,必须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充分利用吴村的文化室,使村民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增加村民的发展机遇。从整体来看,本研究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和情绪较多,对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松弛的感受体验较深。从该村村民反映的情况来看,村里的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让他们感觉心情愉快。该村空气洁净,有较多的活动场所,还有农家书屋,供老人小孩空闲的时候汲取知识营养,最让村民放松的还是生态公园,那里各种花草修剪整齐,有着宜人的空气,适合人们颐养天年。该村的邻里之间关系和谐,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很少发生吵架或打架事件。这些都可能是村民主观幸福感中等水平的条件。这也再一次证明社会和谐是人们获得幸福的环境与条件,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的和谐。
一直以为陈坤只是个文弱的偶像明星,即使看了《开讲啦》,也觉得他的行走更多的像是在作秀,但是看完《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就突然觉得他是在用心行走,是真的在走向自己心中的的正能量。 说实话,陈坤的文笔让我有点惊叹,在这个明星都不乐意看书,却热衷于写书的年代,他们笔下的文字大多是我不敢恭维的,(即使我的文字也是如此的平淡)。 我仿佛看到陈坤由一个怯懦又倔强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坚强、充满正能量的男人,他瘦弱稚嫩的肩膀逐渐变得强壮。我突然明白,即使眼前的名和利,这都不足以让他傲视一切,能让他学会乐观勇敢的是内心的强大和坚强。在这个充满欲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得到、得到,心灵已经成为人们遗弃的孤儿,尽管不断的有人提出重视自己心灵的选择,可面对五彩斑斓的诱惑,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生忙着功课,青年人忙着恋爱,忙着享受生活,商人忙着赚钱,政治家忙着操纵权力。事实上,他们怕停下来,突然的安静会让他们莫名的惊慌,心灵的空缺让他们脆弱胆小,即使物质上他们是富人,精神上也是可怜的乞丐。 我也是敏感、自卑的人,我也是迫切渴望成为强大的人,可现在我毕竟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我能做到的强大也只能是内心的强大,至今,我自认为我已经不再那么脆弱,我不会像其他女生一样随便依赖上别人,因为我明白,就像小草缠绕大树,一旦大树倒下,那小草面临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亡。你不可能永远依赖着别人取暖,别人也不可能永远给你依靠,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自己,给自己满满的温暖和爱。所以,我逼着自己勇敢,强迫自己坚强,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足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最亲最爱的亲人。 陈坤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行走。不走,你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不走,你怎么知道真实的自己?事实上,我也是不停的在行走,在向前走,或许我没有像陈坤他们那么轰轰烈烈,没有他们到达遥远的西藏,真正的行走,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行走,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聆听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充满力量,笑看窗外云卷云舒,淡看人生的起起落落。更何况,现在的人是为了去西藏而去西藏,觉得去了西藏就很cool,这样的人即使去了西藏,感受到的也只是喧嚣与浮躁,体会不到真正的蕴义。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停的向前走,让自己还原自我,学会爱与关怀。说到底,陈坤是个明星,或多或少的带有个人宣传的意味,而我们也不可能经常去西藏陶冶情操,但是我相信,通过这次行走,他的心灵会得到升华,从事件本身来看,他这种精神上的公益活动还是值得赞扬的,他呼吁人们从心出发,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真实的情怀。 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无时无刻在行走,即使到公园里的流水旁,到校园里的草坪上,只要我们有所感悟,有所成长,我们都能增加自己内心的正能量,并把这种正面的能量传播出去,传达给需要它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爱,这样也是on the way。
我一直不善于写人。但凡写人,常谨记沈老所说的,要贴到人物来写。汪老记住了,我没有机会在诸如西南联大这样的高校读书,倘若还不懂得多吸取点精髓,也活得太对不起自己。只可惜,长这么大,只认真写刻骨三篇关于人物的文字,一篇通讯稿,两篇随笔。前者是第一次尝试,当时写的是韩青的一位师姐——鱼姐。记得那时候有意识贴到人物来写,结果写出来的稿件却能将主人公换成任何一位师姐都不觉得突兀。这算是一大失败吧。最后一篇是关于忠哥,其实我暗地里还是喊他老黄,后来由于想参加征文比赛,生怕这样对老黄造成负面影响,稍作思索后就将很文艺的“老黄”其改为很普通的“忠哥”。 接到获奖通知,我开始反思这篇稿件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地方。其实这种写身边的人的稿件很容易出彩,但更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说它吃力不讨好原因有多种:且不说我所看到的他和他对自己的认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落差,抑或生活中的他一直在变化中,再中肯的总结性也滞后于真实的人物,单单我所接触的他仅不过是他上课的一面,而我的文笔又枯涩到乃至于常常文字跟不上思想,这对我来说就是一大难题。况且,审稿的评委们对我所写的他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同事和师生的角度肯定存在差距。 另外,它也不同于小说中的人物,比较纪实性比较强。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如此典型、饱满。所谓的经典、饱满,大多是人为的,某种程度上讲,经典可算是一种说谎。那是在虚构下酝酿而出,以想象力将诗意和常识连缀起来,又能多几分灵气。而着眼我所写的写实稿件,比起腌制的陈年萝卜干逊色多了——了无韵味。让我最担忧的是,生怕忠哥看到这篇文章后竟不知道所写的就是他本人,更怕忠哥看出所写的是他,然而跟他所认知的自己存在太多的落差乃至于他感伤起来。 让我意外的是,忠哥居然告诉我写得不错,是评委们的一致意见,还告诉我还有另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同样写关于他的散文,然而与我这篇相比,单薄了些,所以才得了三等奖。其实忠哥所说的历史系的学生,是我在韩青遇到过的一个师妹。她的文笔算很不错,我想,我的优势在于我比较幸运能被忠哥连续两年教到,对他的了解还算比较深。忠哥跟我说假使我不反对,就把电子档发给他,他再推介给某杂志。这又是一个大意外,求之不得。我想,忠哥对它的认可,就是对它最大的支持,我也算是对得起它了。关于这篇文章,只是记录喜下这两天的心路,难脱欲扬先贬之说,但也算是自我清理。
每当看到简单大方的白布袋,总觉得特别亲切,这让我想起他,大学以来最敬重的老师。私底下,我们很少称呼他为老师,更乐意喊他忠哥。这或许有点失敬,但在我心目中,忠哥这样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更是益友。 我一直沉浸在那热烈持久的掌声中。在最后一节课以掌声回馈老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且不说忠哥的讲课方式、授课内容如何,单是他为我们授课这么久,就该用掌声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况且,以忠哥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现当代文学那中肯精妙的解读功力,每节课都足以赢得学生的掌声。然而,事实上我们平时上完他的课后只是在心里为他鼓掌。这是因为他曾经叫我们不要鼓掌,他怕哪一天我们忘记鼓掌了,他会有失落感。他的敏感正是因为他很重视学生的感受,他也曾说过他的课能得到学生的肯定,是最值得开心的事。 说起忠哥的课,很多人都会想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聆听他解读这篇文章后,才算真正进入其思想艺术思维中心。忠哥自己也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在他讲授《我与地坛》那堂课,他讲人生、品生活、谈境界、道苦难、说未来,声音比以往大了很多,脸色似乎也涨红了。而我一直静静地聆听着,好几瞬间有一种要哭的感觉,因为懂得。 听说曾经有一位不幸得病而有轻生念头的师姐,在听完忠哥关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后,跟他诉说自己的故事,还告诉忠哥,听了他的课后,才断绝了自杀的念头。隔着时间和空间望去,当中夹杂的细琐和破裂早已难以厘清,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他的话,像冰凉清澈的泉水,静静地从学生的心田流淌而过,洗涤了那一抹抹浮躁与不安。而他,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试图引导学生,他曾经说过,他在讲台上讲一千句一万句话,可能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数是废话,但是如果有一句话给我们感觉还不错,影响到我们,他就认为自己的存在有了价值。 忠哥教给我们的,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他喜欢站在哲学的层面上,结合文本进行解读。为人谦逊的他总一边授课一边跟我们说,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讲得不太好。他曾举例说自己和研究哲学的老师一起讨论,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他的不太一样,彼此都有收获。说完这段经历,忠哥继续补充,他自己收获更多。其实,收获多少只有自己知道,他如此不经意地强调自己的收获,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种为人处事不自大的谦逊。此外,身为学院某管理机构的处长,当他在课堂上提到这点时,也只是淡淡地说,我在学校某个部门里面工作,算是个头。 他曾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人生的三种境界。下课后,一位同学就跑过去问忠哥,忠哥属于哪种人,如何知道自己属于哪种境界。那时候我就站在旁边,我记不清忠哥是如何回答的,但是在我心里,忠哥最起码属于人上人。他是一个智者,经常强调诗意地栖居,思想不会受圭臬所束缚,早已达到澄明的境界,在课堂上总给人智者传道的感觉。 忠哥善于通过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立场。比如他跟东方人一样,比较倾向于人生实苦,在知道人生有很多苦难和不公的同时,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生活,而不像西方人一样,歌颂生命的美好,崇尚人生实乐。但对于集体与个人,他曾经用这样的比喻:在西方人眼里,集体就是一片森林,个人就像其中的一棵树,至关重要;而在东方人眼里,集体就是一棵树,个人就像这棵树上的叶子,可有可无。他在这方面就比较偏向西方的观点。可见,忠哥并不会受地域文化环境的束缚,相反,他能熔铸中西思想文化于一体,为自己所用,并在三寸讲台上分享他的观点。 在他的眼里,一花一叶就是一世界。他一直保持着一种诗意的态度对待生活。忠哥时常将自己置于天、地、人的境域中,让学习扩展自己的心灵和人生。他曾叹息如今的时代过于浮躁,乃至于很多诗人看不到天,看不到地,难以盛产出“床前明月光”这样的好诗句。从他在上课时常会给我们提及办公室旁边的小树苗、石板路旁边的花草,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亲近自然,善于观察生活,懂得享受的人。 当然,忠哥是个很实际、踏实的人,并不会一贯地沉迷于诗意的生活中。在他眼里,人生在某些阶段是应该好好奋斗,只是他认为在忙碌的过程中,偶尔停下脚步,跳出这个浮躁的世界,再回过来观照生活、拥抱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有诗意。在他眼里,人只有从功利和欲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敞开的状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拥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丽和奇异之处。而这时候写出来的文字最有味道,他也喜欢读这种返朴归真的文字。 他曾经说,倘若他对于韩园的诗歌有一点不太满意,那就是写得太沧桑。我想,这除了是他个人的阅读倾向,更是他的一种期望。他希望我们能凡事看开点,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学会更诗意地生活。当我遇到琐碎的烦事而浮躁不安时,总喜欢跟忠哥交流。有时候他只是言简意赅地说了句,“现实和生活是矛盾的,你碰到的也许是小烦恼。忍忍吧。”这勾起了我对他课堂上所传授的那些生存之道的回忆,心情也舒坦下来。 关于忠哥的这些回忆,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也无法追踪史实,更难以将忠哥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只想把关于忠哥的回忆,化作文字,作为一份沉淀,藏于心底,谨记“心中”。同时,也算是思想上的一次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