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自从上大学以后,倒变成了孩子,什么事情都需要我来照顾。他常常往沙发里一躺,瞅瞅电视,看看报纸,家务活一点不沾,俨然一个“甩手掌柜”。而我的角色却根本没有改变,仍然还是一个老妈子,成为丈夫的“保姆”,家里事情他不做总得有人做吧。其实,我不怕辛苦,本来夫妻之间就不应该计较太多。但是,我不能容忍的是,他永远对我的劳动不屑一顾。有时候我跟他说点什么,叫他拿点东西,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哎呀,你真烦!”
人生没有如果,不假设。“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忘记你所的,你所的,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全在于今天的。谁都不能苛责一个努力的。不管是怎样的,只要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该无怨无悔,就无需“假如”。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培养孝子,洪炉可以炼成钢铁。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酝酿甘甜,可以转为菩提。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在高峰的时候,且慢高歌。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人生的彼岸。
情场失意,受挫,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总是觉得好难总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总是会在一个个的日子里或多或少的,生出一些于是,我们开始了寻找,为伊人那仿佛在前世,就深存与我们记忆中的深情,寻在俯仰之处,寻在辗转之间。然而,结果却常常,是那么的不如人意.我们总也寻不到,那份踏实的,总也寻不到,梦一般的情深
淡妆浓抹总相宜汕头市第一中学高一(30)班 林宛年年岁岁,总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走过这烟火人间。当寒风卷走一切生机,有人看见她从雪中走过。他们说,她淡妆雅致,真美。我相信了。因为见过寒冬里,淡淡的晨光笼罩着山脚的皑皑白雪,如同一位美丽的姑娘,披着素雅的长裙对我浅浅地笑。我倚于窗边,晨光慢慢地扩散,漫延,直至在那软绵绵的白雪上,点缀出点点晶莹的光。捧着一卷书,忽地便想起孙犁先生说——“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寒冬的夜里,晨光隐于山后,却有一轮月儿挂于漆黑的高空。或许有云,或许是烟,月光像被披上几缕轻纱,淡淡的,轻轻的,柔柔的,像姑娘的纤纤之手,抚过脸庞。院落处,几株红梅在月光下交相掩映,是姑娘指尖上的蔻丹吗?我忽觉这夜色中,传来低低切切之语,也许是双栖楼中的意洞与意映也觉得,此情此景,可堪比《与妻书》中“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之景了吧?渐渐的,屋檐处传来雪化的琤琤之音。当晨光中的朝阳开始对着破冰而汩汩的流水,梳理她美丽的金色衣裳,有人看见那位美丽的姑娘,从青草盈盈的山坡上走过。他们说,她浓妆娇艳,真美。我相信了。因为听过春日里,“雪尽马蹄轻”的悠然畅快,因为见过春日里,漫山遍野的花儿全都舒展开娇嫩的笑脸,如同一位美丽的姑娘,披着七彩的衣裳,目光悠然地望向远方。最是眉眼盈盈处的连绵峰峦上,接连不断的芒果树,梨树,玉兰树和木棉树高低错落,争奇斗艳。甜香馥郁的芒果花,洁白如雪的梨花,只闻其香不见其踪的玉兰花,明媚如火的木棉花……蜂蝶起舞徘徊,流连忘返于融融春光中。我呷一口青翠的新茶,享受“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的生动惬意。当骄阳烈烈,有人看见美丽的姑娘从树荫下走过,携着“沙沙”蝉鸣,送来一阵凉风,在她身后漾起满池荷香;当果实累累,有人看见美丽的姑娘拾起遗落的麦穗,眺望十五月圆,满怀一片秋思,香山的红叶落在肩上化为一只眷恋的蝶。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岁岁年年,那位美丽的姑娘,带着美丽的心情,足迹踏遍这烟火人间,她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名字,叫“四季”。
木棉花红汕头市第一中学高一(30)班 林宛 又是一个木棉花开的季节,淡淡的天空因了这红而愈显诗情画意。每天行于校园中,满心尽是门梦般轻呓的心旷神怡,木棉花开了,真好。 远眺。踏上教学楼高高的台阶,总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不经意抬头中望见大片大片红彤彤的木棉花起踮脚尖站在枝头,一抹一抹不均称的诗情画意被春天的画笔泼撒着勾勒出来,胜似那“停车坐爱枫林晚”里颇具韵意的依依香山。健壮的树干渗着仙风道骨的灰白,笔直地静默地屹立着,那沉稳的豪情却分明有与万丈长空一试高低的气势。正因如此,站在最顶端的那群绽然的木棉花才敢从来都那么的气淡神若,火红着自己想要的身命,她们从不必担心温润潮湿的春风会撼动她的舞姿,引来流连的蜂蝶和轻浮的花粉香。 近观。扫完校园墙角一片片枯蝶般的落叶,趴在栏杠上注视着一只瘦小的花猫在仰着头沉思,忽然就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忧郁,从它身上我似看到了一个流浪诗人的影子。顺着它淡淡的目光望去,霎那间眼里的暗尘被充盈的火红木棉花所取代。似一位在红尘中炼就一身不凡的女子挥起飘逸的大水袖,衣角尾随的风劲然鼓起,笑出一抹粲然。信手一拂之下,所有“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忧愁倾刻间消失殆尽,只留下眼里满满木棉花红的诗情画意。“喵”地一声,小小的花猫起一枚走在时光最前端的饱满木棉花,奔向了远方。 轻抚。穿过校园安静的后操场,推开锈迹斑驳的后门,盛满木棉花的古道气息扑面而来。指尖抚过坚硬的树皮,倾听勇气。漫步,头顶着重量树影,淡淡的天空里溢出并不耀眼的温柔阳光,淌在安静的街道上。这街道极少有车辆驶过,只有像无声机般轻轻划过的一只只脚踏车。稍稍偏过脑袋便可捕捉到右侧白色的医院中白色的走廊上安静走过的白衣天使,亦或是三三两两的轮椅上被一树一树木棉花的火红安抚着生命的漾着希望的安静笑靥。空气中一遍一遍地氤氲着鸟儿无伴奏的清唱碟,“满怀都是的春”诗情画意在心头再也挥之不去。 每个木棉花红的季节,我站在树下,感受着自头盖骨漫延开的春暖花开,感捂着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恬静,内心是希望荡漾开的柔波,一派诗情画意。
黑精灵 华老栓儿子的坟前,伫立着一只清瘦冷峻的精灵,他有着黑色的羽翼,那是一种神秘、冷酷的黑。他扑扑振翅,震落了一堆残叶,席起悲凉的风。这只黑精灵,是鸦。我喜欢鲁迅,是因为他是一只鸦。它见证着旧中国社会的愚昧和落后,一群行尸走肉般的魂灵,在鸦的注视下,都承受着心灵的拷问。大一的时候,上殷鉴老师的课让我更深一层认识了鲁迅,除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两部著作的讲解外,殷老师还讲解了《伤逝》,《伤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体现了鲁迅对女性命运和爱情的认识,让我看到一个另类的鲁迅。鲁迅认为:“女性只要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就无法取得婚姻和社会上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婚姻如果想继续维持,‘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一系列的认识,时至今天,仍存在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鲁迅这只肃穆冷峻的鸦,他比那些盲目沉浸在所谓幸福爱情中的人更早看到甜蜜外衣背后坠落深渊的事实,他,是人们眼中代表不祥和灾祸的鸦,但他却比谁都预先看到愚昧带来的噩梦,比谁都更清楚繁华背后的空虚。然而,“先觉者得主张,往往不为周围的人们所理解,这是寂寞的根源,也是改革者的悲哀之处。”鲁迅这只黑精灵,曾无数次通过振翅和嘶叫来惊醒那群快要在梦中睡死过去的魂灵,可他们却对他投来了石头以驱赶他,任凭他如何撕心裂肺地叫,他们仍然无动于衷······最后这只鸦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福的;倘没有看到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这只特立独行的黑精灵,把他的心与中华民族一直相连着。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明确地说他的写作,是抱着启蒙主义目的的,“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吴中杰先生的《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中,看到了鲁迅这只黑精灵伫立在高处注视、思考到一切:社会对像孔乙己这种苦命人的凉薄;旧社会传统礼教和家族制度对阿Q的迫害;看客对就义的夏瑜的麻木;单四嫂子的苦命、落寞和无助;七斤经历传统人际关系与凉薄的人情世态;被艰难的生活折磨得憔悴得像木偶人的闰土;以及满口仁义道德假道学的伪君子四铭等等。我不但在惊叹着这只鸦对社会深度的思考力,而且还佩服他对人性、民族的深沉反思能力。即便这只鸦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思想,他的忠告依然存有重大的社会现实价值,一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我喜欢这只黑精灵,还因为他敢于放开嗓子,喊出人们引以为傲的伪繁荣。他始终抱着那种“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信念。鲁迅的杂文最能体现着一点了。比如说国人都引以为傲的部分国粹。当国人大都为着华夏五千年文化而妄自尊大时,这只鸦一针见血地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示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是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即使是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回顾历史,中国在明清前曾排在世界前列的位置,但是由于闭关锁国,“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自恃着有国粹的夜郎自大,让这只昔日的雄狮渐渐沉睡下去,从此各个魔爪开始伸向中华大地。环观当今社会,学术界中仍有不少叫兽吹嘘着国粹的全能性。鲁迅所看到的,不是一个时期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一个可能延续甚至恶化的问题的存在。我抬头看着天空,听到这只鸦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打不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他一如既往地以一贯的坚定,尽管前方荆棘满途,完成自己的职责。说完,他振翅飞翔离开,天空中留下一条伟大者划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