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网络文学向何处去?

    原标题:网络文学向何处去? 5月9日至10日,由河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网络文学创作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中国作家网副主编、网络文学研究专家马季、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17K文学网总监血酬、网络作家方想、唐欣恬(《裸婚时代》作者)等嘉宾与来自我省的20余名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共同探讨了在当代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方向。 “网络作家要解决生存问题” 尽管网络文学有着自由、灵活、独立等写作特点,但其往往被看做是一种没有内涵的快餐文化,阅读者有阅读快感却无阅读记忆。对此,网络作家代表方想认为,网络写作特征的形成是市场反馈的结果。很多网络作家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存。目前全国有200万左右的网络签约作家,其中只有3万左右的签约作家有稳定的收入。而在这些签约作家中每月收入能达到8000元以上的仅万分之七。大多数的网络作家写作不得不迎合市场需要,否则就会被淘汰。方想说,网络作家首先要解决了生存问题后才能有底气谈更高的追求。 “二三十年后会有突出的作品出现” 作为网络文学研究专家,马季一直关注网络文学发展和网络文学作家成长。他提到,当代文学有四种写作状态,自我娱乐性质的写作、带有商业性质的写作、策略性写作以及探索性写作。而网络文学的写作常常停留在前两种写作状态中。他期待网络文学作家能够向更深层次的写作状态发展。同时马季认为,网络文学创作目前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网络文学过度商业化、模式化,造成网络作家受制于文学网站的局面。而要想打破这种局面,网络作家首先要拓展自己,不能重复自我。二是作者个人所面临的困境。首先,很多网络作家在写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文化积淀不够。其次,网络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平面化,看不到变换。这就需要网络作家每日补充“营养”,多读书,做读书笔记,最好能在某一领域内深入挖掘下去,看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 尽管网络文学创作在现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对于它的前景,马季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网络文学前景是光明灿烂的。“网络文学有其跨界写作的优势,整合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这也是世界主流文学发展的方向,多元杂交,跨界写作。20、30年后,我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会有突出的作品出现。”马季说。 与会代表还围绕“网络文学能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什么”为题展开了讨论。他们从自身创作网络文学的经历谈起,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大家首先肯定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潜力,作为新生力量,网络文学获得了众多网民的支持;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形式,其衡量标准与传统文学相差无几,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学在更新频率、字数篇幅上的弊端;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尽管网络文学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但仍需坚守文学的纯粹。 

    2013-05-16 18:17:29 作者:新闻要闻
    • 0
    • 9559
  • 贾志刚:网络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没有门槛

    贾志刚,深圳晚报评论部主任,深圳大学国际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暨南大学MBA。主要发表作品有:《说春秋》(7部)、《说论语》、《副处长》。将出版作品:《春秋故事》图文版(100册)。  众所周知,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所以网络文学才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不仅仅是一席之地,恐怕将来一席之地不是网络文学,而是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将一统天下。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的这个座谈会,才会让一帮什么籍作家都不是的人在这里大放厥词。 关于网络文学的种种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从前还在说网络文学究竟是不是文学,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很简单的比喻,朱元璋是不是贵族?你说不是。可是,朱元璋的儿子是不是贵族?谁也不能说不是。流浪汉当了皇帝,他的血统立马就高贵了,同样,网络文学占领了文学阵地,就成了正统的文学。成王败寇,就是这个道理。 网络文学有很多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低门槛、包容性。我今天想重点说的就是网络文学的低门槛,因为这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首先,从我的职业说起。 我在报社工作,做了很多年的体育记者,写了大量的体育评论,说起来也算是中国著名的体育评论家。但是,我当初进入记者这个行当要感谢低门槛。 大家知道,从前报社是一个金字饭碗,要进入报社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说通过关系的,说说正常渠道。那么,首先是招聘,然后递交资料,资料拿过来,一般是人事部门先过一道。第一个条件:大学中文系或者新闻系毕业。或者至少,学文科的。 就这一个条件,我立马就没戏,因为我是学理工的。 那么我又是怎样进入报社的呢? 我之所以能够进入报社,是因为当时广州有一家体育报社招聘记者编辑,因为待遇很差,所以根正苗红的同学们根本不屑一顾,门槛就放低了,结果我这样学理科的人就混进去了。 结果呢?我八月份去的这家报纸,九月份就是奥运会,我在奥运会期间开了一个幽默的专栏,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广州体育媒体圈就都知道我的大名了。当年,我就成了名记。 我不是在这里夸耀自己,我是说如果没有低门槛,就没有我的今天。并且据我所知,体育评论圈里,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我的意思是说,很多有潜力的人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从前没有,而现在网络给了大家同样的机会。 从前说:是金子总会发光。那是不正确的,到了网络时代,这句话才是正确的。 其次,我想说一下我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的最重要的作品是《说春秋》,说这部书是网络文学可以,说他不是网络文学也可以,为什么呢?这部书首先在是在网络上火起来的,首先是在天涯的连载受到关注。但是,这部书是先签约出版,然后上网连载的。但是,我之所以写这部书,要感谢网络。 所以这里说到另外一个观点:网络就像一个市场,它不仅检验作者的作品,而且能够引导作者去创作。 最早,我是写武侠小说的,并且我的武侠小说非常新颖,说句不谦虚的话,敢跟金庸大侠比试一二,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我的武侠小说参加了第一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大赛,进入了最后决赛,这部武侠还是急就章完成的,不是我的上等作品。但是在台湾的决赛中被评委一致批判为大毒草,直接判决赛阶段最后一名,大家可以想像这部作品有多好了。 话说回来,我首先在网络上贴的是武侠小说,不久就被推上首页,读者反响也不错,可是没有出版人理睬我,为什么?武侠小说整个的市场不好。 那时候我很失望,也很失落。于是,干脆写点别的,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于是就写了两个十万字的小说,一个叫“奔向地狱”,悬疑反腐的,另一个是“宁可买肉”,官场的。这两个纯粹写着玩,根本没有期望能够出版。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开贴没几天,既有出版商联系,要出“宁可买肉”。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样的题材才是受欢迎的。当然,最后,这个出版商因为书号的问题,也没有出成。 但是最终,“宁可买肉”出版了,改名叫“副处长”,卖得很好。 再说说《说春秋》,这是出版商点题的书,因为历史题材比较热,我说我对春秋有研究,于是就开始写春秋。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是老套路,板着脸讲经典,后来出版商告诉我要放开,要学习《明朝那些事》。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风格,参照《明朝那些事》的写法,但是比他更进了一步,引入了大量的网络词汇,发挥了自己写评论的幽默犀利,于是这才有了《说春秋》的风格。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网络不仅给你展示的机会,还帮助你提高,帮助你解放思想。

    2013-05-15 22:21:41 作者:贾志刚
    • 0
    • 9705
  • 中国青年报:中国当代文学不能缺失中国梦

    何建明:增强主流意识发出中国声音“文学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近日,由文艺报举办的“中国梦与文学理想”座谈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如是说。他认为,一些作家未对现实着手,是因其对现实的感悟和认知能力有所局限,不能把握住现实生活的本质。中国当代作家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文学理想?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共同探讨了“当代作家的文学理想与中国梦”。他们认为,作家的文学理想其实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文学的繁荣。作为个体,作家应该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握个人的文学理想。“有一些写作者,虽然标榜现实主义,却走入了过度虚构的歧途。”何建明说。他认为,如今许多作品呈现了远离现实的内容、甚至更为偏狭的内容,并未给予当下现实应有的关注和深刻的呈现。“中国文学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何建明说:“创作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出中国声音。”“不能把文学的积极作用、主流意识,简单地认定为‘歌功颂德’、‘涂脂抹粉’,更不能把呈现主流意识认定为弘扬好人好事。”何建明认为,对于文学写作而言,无论是弘扬正面的东西、赞扬真善美;还是鞭笞负面的东西、贬斥假丑恶,都应该算是增强主流意识,发挥文学正能量。关键是看能否有助于社会进步发展。“理想不是关在屋子里独善其身,要回归为大众服务的正途。”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指出,一些作家不管是围绕自我写作,还是为吸引眼球写作,都是在逃避现实。作家不应该做时代的旁观者,而应该多一份对现实的关注。她认为,“创作本身应该丢掉看客的心理和旁观者的心态,应该体验和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担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责任。作家叶广岑认为,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作家作品不能缺位。青年作家苏兰朵认为,没有思考的文学,就是盲从与发烧。“文学失去思考,就会变成附庸。所以,面对中国梦,文学与作家都要思考,要关注中国梦里最人性、最悲悯的部分。”80后作家霍艳对中国当代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写作中“中国梦”缺失的创作现状表示担忧。“很多时候,我们肯花篇幅去渲染情绪,却不愿去弯腰接触社会”。她认为,很多80后作家把“自我”当作个性标签贴在文字里,却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注。

    2013-05-15 22:16:55 作者:新闻要闻
    • 0
    • 9580
  • 中国文学要创造世界的“新口味”

    中国文学是否已经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会增强世界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中国文学是否还需要增强自信与“修炼内功”?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关注与思考的重要命题。5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一场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为主题的论坛同时举行。莫言、铁凝、苏童、童庆炳、李敬泽、陈思和等作家和学者围绕以上话题进行了探讨。中国文学之所以难以走向世界,缺乏的是一份自信“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水准跟世界当下的水准并没有很大差距,跟莫言旗鼓相当的中国作家还有一二十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学之所以难以走向世界,缺乏的是一份自信。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一种焦虑感。“我们试图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西方的承认,这是一个弱势文化的诉求。”文学批评家孟繁华说。而对于如何找回文学的自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是作者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能够抵达灵魂;第二,要学会阅读自信,要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要看别人的眼色;第三是要批评自信,“如今的批评生态极其糟糕,大家都互相吹捧、一团和气,我们需要的是把自己的感受勇敢说出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文学作品应蕴含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化内涵。“在30年前我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确实能够感到一种跨越民族、地域和时间的心灵共鸣。我想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可能能做出无数的学问来,我们也可以从各种角度去加以解说和阐释,但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这种共鸣。”不同国别间作家的沟通,并不会被语言所阻碍。莫言认为,交流靠的不是翻译、不是形式,而是作家能否创作出有价值、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学作品。文学要向世界展现全面的中国文学不仅仅承载着写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也同样传递着国家形象。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想要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要向世界展现一个全面的中国。“一位国外的诗人曾经对我说,中国的经济很厉害,政治也很独特,但我们没有办法通过你们的文学来了解中国。”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在论坛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福民看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注意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呈现。中国文学不能够一味地去迎合世界的口味,而是要让世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去创造“新口味”。“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无论是写作者还是研究者,都有义务去呈现中国经验的复杂性,而不是单一性。”陈福民说。对此,作家苏童表示,应该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去阐释全人类共通的东西;作家笔下的人物,应该是“人”,而不仅是所谓的“中国人”。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当然,文学所传递的全面的中国形象,还需要世界不带偏见的接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不应是中国作家一厢情愿的事情,而应该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需要。只有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时代,走向世界才可能真正实现。”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

    2013-05-15 22:14:01 作者:新闻要闻
    • 0
    • 9719
  • 天津将首次举办全国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

    渤海早报讯(记者杨扬)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曹禺故居纪念馆、天津市历史学学会文史专委会等主办的“相聚津沽,相约文学博物馆”全国文学博物馆“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主题活动,将于本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在曹禺故居纪念馆举行。届时,来自全国近40家文学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将齐聚津门,曹禺、巴金、老舍、茅盾、胡适、沈从文、丰子恺等众多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口述史料也将首次在津展出。渤海早报记者昨日在曹禺剧院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了解到,这是天津首次举办全国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包括莫言文学馆、巴金纪念馆、茅盾纪念馆、老舍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以及北京、广州、绍兴三地鲁迅纪念馆等来自全国近40家文学博物馆的专家都将来津参加活动。郭沫若、田汉、曹禺等文学大家的子女也将应邀前来。在18日至20日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专家学者们将在曹禺故居纪念馆进行“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主题研讨会,并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天津青少年进行“让青少年走进文学经典”的文学互动,部分学者还将应邀到南大、天大等学校与师生进行文学交流和演讲活动。18日起,曹禺剧院还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口述史料展”,主要展出北京著名文学史料收藏家贾俊学提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教育、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名人大家的口述史料,包括许广平(谈及鲁迅)、郭沫若、田汉、老舍、茅盾、巴金、曹禺、冰心、胡适、梁思成、叶圣陶、沈从文、丰子恺、梅兰芳等近200余人500人次300余份一万多页纸质口述史料,都具有较高价值,大部分史料更是首次展出。

    2013-05-15 22:12:19 作者:记者杨扬
    • 0
    • 9575
  • 青年创作系列研讨•80后批评家研讨会举行

    主席台青年创作系列研讨•80后批评家研讨会在京举行80后批评家在成长——青年创作系列研讨•80后批评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由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批评委员会和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的青年创作系列研讨•80后批评家研讨会于5月13日下午在中国作家协会十楼会议室召开。会议深度研讨了80后批评家的整体状况、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中国作协扶持青年理论批评人才的经验,鼓励青年批评家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青年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主持。与会者一致认为,近年来,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青年理论评论家迅速成长,他们以鲜明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姿态快速进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场,关注最新的文学现象,对于网络文学、类型小说、青春文学等具有活力的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研究,有力地介入和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在对青年作家的研究及引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们寄希望于青年评论家努力学习,勤于思索,不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并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中国文学梦”。研讨会上,80后批评家代表杨庆祥、金理、黄平、刘涛、何同彬、傅逸尘等结合自己的批评实践回答了批评如何建设性地面对文学和时代,并讨论了当下青年创作的现状与前景。参加会议的学者、评论家有南帆、雷达、吴秉杰、陈晓明、吴义勤、阎晶明、高建平、白烨、彭学明、何向阳、李国平、张燕玲、林建法、程光炜、李洱、陈汉萍、方宁、李朝全、李东华等。(摄影:杨云)左起:杨庆祥、金理、黄平左起:刘涛、何同彬、傅逸尘

    2013-05-14 23:21:06 作者:新闻要闻
    • 0
    • 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