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家刘洪良访谈录主持人:张文胜(广州市作家协会)受访者:刘洪良(广州市惟兹得姆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嘉宾简历:1994-2000年,广东省广告公司企划指导;2000-2004年,日本电通、扬雅广告公司创意总监;2004-2007年,日本广旭广告公司策划总监;2004-至今,组建广州市惟兹得姆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自幼喜欢文学艺术,近年来精心研究国学、中西方文学。诗词、书法作品经常见于各大报刊及奖赛; 为客户拍摄多部电视广告片;广告作品曽获亚太广告奖金奖;书法作品曾获纪念齐白石逝世50周年国内外大奖赛金奖;已出版作品:《三十而例》(营销学专著)、《一代教父——与阿尔帕西诺面对面》(名人传记,译著)、《80后文学选》(诗歌选集)、《传世书画》(书画选集)、长篇小说《三角线》。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颖写法颠覆传统长篇小说,引领一代新风。 开场白:刘洪良前辈是以为敢于尝试和冒险的小说作家,这与他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拥有一家广告公司,并担任公司重要职务,在闲暇时光里还勤于创作,已经出版了好一些作品,有小说,也有诗歌,也凭借非凡的成绩于2012年加入了广州市作家协会。除此之外,他还对国学和西方文学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他的小说《三角线》和《埃色》分别发布于网易文学和腾讯文学,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关于他身上与文学有关的故事理应是极其丰富的,那下面就请出我们的嘉宾刘洪良。 Q1:欢迎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刘洪良。A1:大家好!我是刘洪良。我原本的身份是广告人。中国广告第一人。小说家的身份是一个新的身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这个新身份。 Q2:还记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吗?你的处女作是?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件事激发了你文学创作的兴趣?A2:我从小就喜欢文学,骨子里就很喜欢。小时候写作文就很好,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无论是汉语的还是英语。小时候能够影响我的作家有很多,秦牧、魏巍、王蒙……我曾经买过一本王蒙及众名家的散文集《我爱喝稀粥》。可能这本书的名字太大众化,太散了吧!我妹妹对此一直不理解,每次都说,大哥都买的什么书?竟然买了一本《我爱喝稀粥》。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应该是上大学的时期。那时候班级组织了一个笔苑文学社,因为我的书法——字写得比较好,就担任报纸的手抄工作,做苦工。不过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期期刊载我的文章。我的处女作应该是一篇散文诗《雪》,是自然界的宠儿,是严寒痛苦的分娩。六角的冰晶是你美丽的胴体,广袤温柔的大地是你的归宿……经常在公开场合进行诗朗诵,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有一次还把一个女孩子朗诵得哭了,热泪盈眶!正式创作小说则是受了乔伊斯的影响。2007年闲来无事,从箱子底翻出了一套《尤利西斯》,广州的天气潮,那本书放在箱底已经很长时间了,上面铺了一层黑灰,脏兮兮的。我看了几遍,感觉很有意思,便开始小说创作。 Q3: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代表作《三角线》的主要故事情节吗?A3:《三角线》的主要故事情节其实就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这本书计划写六部,现在已经完成了两部。读者在网上看到的是第一部的部分内容。核心情节是我在家乡甘河的成长经历,从小学到考上大学的这一段。有高兴的事,也有糗事:转学,那时候的小孩子好像经常转学、转班,暗恋女孩子,学武术,挨揍,输掉拔河比赛等等,不过最后是喜剧结尾——考上了大学……比较丰富多彩。作为其他情节的其他人物也是这样:貌似平和的乡村生活,其实暗流涌动,故事百出。我在这部书的简介中写的是奋斗、成长;恋爱、背叛;凶杀、贪婪;打架、通奸……什么都有,非常值得一读。不是做广告,本身是广告人,就让人误以为是这样。其实不是,书里的内容就是这样。 Q4:《三角线》这部小说可谓是你大胆创新写作的一部作品,读者反映强烈,但作品已经下架,是要走传统文学出版道路吗?A4:是。《三角线》这部小说融合了众多的西方写作艺术手法,和几乎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各种文体,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分角度叙述;诗歌体、散文体、公文体、寓言体……基本上是融汇一炉,一本打尽。贾平凹老师评价说,中国人也能熟练运用西方文学手法。电子版权被北京燕山出版社看中了,拿了去。只是因为文本比较复杂,用了很多种外语,现在还没有上线。纸本书现在正在酝酿出版,正在寻找买家,希望这次活动之后就能顺利出版。 Q5:你对自己现在的小说风格是怎么形容的?跟以前的创作过的小说风格有哪些差别呢?A5:现在还不好评定,不好形容。暂时可以说是混搭风格吧!这部小说跟国内以前创作的小说完全不同,主要有三点:一个是艺术上走得比较超前,比较极端,艺术手法上涵盖得比较全面。就像上面所说的,堪称是西方现代文学手法的百科全书,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小说的概念。二是篇幅巨大。六部,大概有三百万字。网络小说可能有这么长的,而在纯文学当中是很少有的。三是时间跨度极大。这部小说中作为背景的历史人物从燧人氏开始,时间跨度达几万年,可以说是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小说。而且背景人物和主要情节、人物在深层次进行呼应,衔接,映衬,对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套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实我每部小说的风格都不一样,甚至结构都不一样,真正做到了创新。 Q6:你是广告公司的总监和负责人,你觉得作为广告人,你的作品收到了广告人视野的影响深刻吗?你觉得拍广告和写小说有什么相似之处?A6:我虽然可以称为是一个资深的广告人,做了十几年。不过我的小说似乎受广告创作手法的影响并不大。也许以后会有机地借鉴一些广告创作手法,只是目前还没有怎么运用。我觉得做过广告的人写起小说来会更集中,更紧凑。因为他有鲜明的镜头感,知道哪些场景的描述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更适合影视的改编。《三角线》这部小说意识流的东西比较多,我估计即便是李安改编起来也不会很容易。拍广告更讲究镜头感和情节、故事,在这方面可能有相似之处。不过小说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许多西方的小说是反情节,反故事的。它也同样被称作小说。 Q7:你最喜欢的网络作家和传统创作作家有哪些?为什么喜欢?A7:我的印象中,网络文学多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我还是喜欢纯文学多一点。我比较喜欢西方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理念比较先进,比较活。像略萨、阿斯图里亚斯、科塔萨尔,还有刚才说的乔伊斯都是我喜欢的对象。乔伊斯有点儿像金庸笔下的沈浪,而略萨等更像小李飞刀李寻欢、西门吹雪、叶孤城等人。 Q8:你对自己写作的定位是什么样的?会走网络作家职业化路线吗?A8:希望能向着西方正统文学的方向前进,将写作作为人性的挖掘、探索和表达的工具,坚持正义和理想的途径之一。暂时不会走网络作家的路线。网络作家写出来还好,写不出来的话,就太辛苦了。 Q9:你还有一本译著《一代教父——与阿尔帕西诺面对面》,还记得这本译著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呢?这本书对你的小说创作有哪些启发?A9:2008年开始翻译,当年就翻译完了。只是2011年才出版,用了三年时间。国外走版权的流程比较复杂,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主人公阿尔·帕西诺,教父的扮演者,他的精神比较感染了我。他对电影,对艺术,对自己的事业都非常坚持。有时候坚持得让人想象不到,超出了常人所能忍耐的范围。 Q10:你最近有哪些创作计划呢?A10:最近正在写一部歌颂轩辕黄帝的史诗,快写完了,名字叫做《吾皇轩辕》,可以说是一部弥补了汉民族文学史空白的作品。再下来可能会写一个外国人物,在历史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亚里士多德。 Q11:你会将你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吗?你觉得文学和影视,以及广告之间有哪些关系?A11:也许会,也许不会。因为我做广告这么多年了,写剧本对我来讲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我可以直接将想表达的东西写成剧本,这样更好拍些。现在也创作了好几个剧本,在等待买主。从三者的关系来看,文学应该是根本,其次是影视,其次是广告。在西方小说家眼中,纯文学、纯小说才是正宗,搞影视已经是等而下的了。像福克纳,写小说的时候很出名,很轰动。后来去好莱坞做编剧,他编了哪些剧本我们就都不清楚了。 Q12:你对广州市的网络作家知多少?你对广州市的网络作家前景如何看待?你希望广州市作协和高级作协可以对网络作家提供哪些帮助?A12:我对广州市的网络作家知之甚少。真的对不起!我是那种经常放卫星的那种人。做广告人,跟同行的交往也很少,总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然后放卫星;做小说家,跟同行的交往就更少了。我希望很多文学网站不要那么黑,要多给网络作家一些待遇。事实上网络作家,一般的作家是很苦的,写的东西也乱七八糟,作协可以多加强指导,多资助他们。比如我也很想成为体制内作家,有更多的时间来创作。 Q13:如今网络作家越来越多,你觉得网络作家要通过怎样的蜕变才可以保持常青树般受读者的欢迎?A13:主要是题材吧!题材要常新。许多作家只是善于模仿,流行青春文学就写青春文学,流行悬疑就写悬疑,流行盗墓就写盗墓,这样很难写出来,更谈不上受读者的欢迎了。 Q14:在广州这座物质丰饶的城市,文学的气息不够浓厚,你觉得文学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像影视和广告一样变得容易被大家接近?A14:仓廪实然后知礼节,可能广州人的仓廪还不够实吧?!其实广州人的仓廪也挺实的,全国占前几位。我觉得广州人的务实精神妨碍了文学,乃至艺术精神在广州的弥漫和扩散。其实广州完全可以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好,双丰收。我觉得我们可以策划一场运动来拉近文学和普通人的距离,让广州更文学,更文化些。文学也可以像商品,通过正规化、专业化的手段来进行推广,形成一个品牌,一个大品牌,一个人人喜爱,人人想买的品牌。 Q15:你的家人对你写作的态度是怎样的?A15:我的家人仍然感觉一个人在目前的社会里创作小说是不是太文艺了?不过我写出来的小说他们也看。尤其是我父亲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讲故事,对我以后的成长,对我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家人的态度,旁人的态度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你自己。你想做什么?你要做什么?这才是最主要的。哲学上说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内因,再大的外因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我这个人有点儿偏学术,在写小说之前将古今中外的小说都进行了梳理,一不小心,就写成了这个样子。
近日,广州本土诗人郭锦生诗集《梦蝶》首发仪式在广州北京路联合书店正式举办。首发仪式现场,宾客满堂,名家云集。活动中,广州市作协副主席袁建华、谢友义做出重要发言,老刀、王龙等一批国家级诗人同广大读者畅谈了各自的写作经历和创作经验。此外,《梦蝶》首发仪式的主题为:“让生活插上诗的翅膀”,广大嘉宾和读者以此为契机,仅仅围绕如何繁荣广州本地诗坛、如何让诗歌在广州人心中飞翔等话题,展开了热烈、有益的讨论。出席《梦蝶》首发仪式的部分领导和嘉宾诗集《梦蝶》一部让思绪与情爱纠缠的心灵独白!诗人郭锦生把自己深陷的精神进行打捞解剖,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一幅幅富有情爱颜色的小画。诗人取景于生活或心情,用微距的镜头拍摄感情的角落,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思绪清晰的脉络与痕迹。通过一些自然、质朴、清新的文字,让读者身入各种不同情境去感悟那爱与不爱的情感。诗集《梦蝶》的文字犹如绿茶咖啡,一首首诗歌都让读者能感受到淡淡的清雅和浓浓的回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袁建华讲话广州本土诗人郭锦生谈创作心得体会诗人郭锦生,广州南沙人,现任华夏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广东省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作协会员。他自小热爱文学,尤喜诗歌。据郭锦生介绍,诗集《梦蝶》是自己以前生活中创作的诗歌择录。诗集中的作品题材丰富,既有诗人个人情感的精致小品,也有关注本土社情的力作。郭锦生坦言,《梦蝶》的初衷就是力求以简单易懂、生动活泼的诗歌语言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感人画面。诗人郭锦生为读者签售现场读者回应,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革。就拿读书来说,现在更多人会选择电子图书,而很少翻阅纸质书籍;更多的人喜欢快餐文字,而很少注重文学内涵。对文化爱好者来说,《梦蝶》的出版是一份精神大礼;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梦蝶》的出版或许能找回原有的读书价值。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期盼《梦蝶》能够引起阅读诗歌热的狂潮,也希望《梦蝶》能为广州本土诗坛的繁荣和崛起发光发热,输氧加油!预祝广州本土文学在诗人郭锦生等一群热心作家的努力下,继续开发结果,弘扬文学正气。
请点击下载报名表:广东网络文学院网络作家高级研习班报名表网址:http://www.gdzuoxie.com/Article/{$UploadDir}/201309/2013091111502222.doc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培养网络文学创作人才,促进广东网络文学繁荣发展,广东网络文学院决定于2013年10月11日至10月15日举办“网络作家高级研习班”,为期5天。一.培训对象及内容培训对象为广东省户籍或在广东生活工作三年以上的网络作家,培训内容包括授课和分组讨论(具体日程表待定)。二.报名方式下载“广东网络文学院网络作家高级研习班报名表”,填写后于9月30日前发至邮箱:gdwlwxy@163.com。三、其他事项:培训地点:广东省作协内。培训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食宿由广东网络文学院统一安排,并发放交通补贴。广东网络文学院将根据报名情况再具体通知本人。四、联系人及电话李玮娴电话:020·3848691618688203151陆露电话:020·3848691513560172566 广东网络文学院2013年9月10日
薛媛媛的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从湖南去云南种橡胶的老知青的故事。应该说这部作品是一份非常厚重的收获,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中并不多见,值得重视和关注。作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以我的观察,中国的小说家远远多于报告文学作家,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写报告文学通常情况下远远辛苦于小说家。小说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时间和想象去写作,但报告文学作家不行。当报告文学作家,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你得去实地采访,你得付出巨大的劳动,你还必须忍受别人不理不睬的各种尴尬,你还得忍受来自正面的、反面的甚至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麻烦。而这些是小说家和诗人通常不会碰到的。在这些困难和无奈面前,许多写作者逃逸了、害怕了,于是他们不会去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其二,报告文学的故事和人物是客观设定在那里的,它不像小说一样,完全按照作家自己的想象和构思去设置。由于它的客观性,报告文学的故事与人物有时是丰富的,有时是零碎的,有时是断断续续的精彩,有时是弯弯曲曲的延续。它的材料和人物故事,也许早就暴露在历史的地面上,已经给晒枯了;有时可能深埋在地底下,根本没有引起过路人的注意。一个作家去写一部报告文学,如果不努力地去发掘和采访,调查与发现,你可能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流了那么多汗水,花了许多心血和路费,最终却一无所获。你也许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兴致勃勃,但最后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人、这件事你根本不能去碰,不能去写,你再沮丧也没有用,你再悲愤也是白搭。这就是报告文学写作的难点所在,也是许多人不愿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原因所在。其三,报告文学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像小说那么完美和现成。小说可以按照作家自己的想象去让笔下的人物变得精彩,故事组合得尽善尽美,然而报告文学不行。但你既然要写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你期待它是优秀作品,你就必须把那些现实生活中可能早已被历史和时间遗忘的东西重新捡起来,用自己理性的抹布,将掩盖在事件和人物身上的历史尘埃擦干净,然后再用自己带着炽热的情感甚至是泪水加汗水,将其高高地托起,让其闪耀光芒。这就是报告文学的难处,也使得报告文学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敢于为之付出心血的人,他们有正义感、有良心、有爱心,怀着使命,乐意去关注那些边缘的、被历史和现实早已遗忘的人和事。薛媛媛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一件值得敬重和赞美的事。她是一个小说家,她完全可以坐在家里,喝着咖啡,悠哉地写小说,去冲刺鲁迅文学奖,甚至是茅盾文学奖。第四,报告文学写作还有一个难度是,你很辛苦,像一只不知劳累的蜜蜂一样,写成一部作品后,你还有一件无法避开的事,就是接受时间和历史的“审查”,接受读者和市场的“审查”,这是报告文学必须履行的一道无法避开的手续。因为报告文学不是新闻报道,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不像写一篇普通的新闻,一天过去了可能就是旧闻,好不好没人管你。但报告文学作品不行,它是文学作品,它必须接受像虚构的、想象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离奇小说一样,接受广大读者和市场的考验。在我看来,这是报告文学比其他文学种类更难写作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现在不少人认为,报告文学写作,不就是写写表扬稿嘛,不就是一些广告宣传品嘛!错了,真正的报告文学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老实说,我在前面粗略地点了这四个难处,恐怕有人一听就再不敢去从事报告文学创作了。更何况,报告文学创作的难度和难点,何止这几个。莫名其妙地有人跟你打官司,莫名其妙地说你得到了主人公的什么好处,莫名其妙地说你什么时候成了吹鼓手。这些还都是小事,更有甚者,你可能莫名其妙地因为写一个人,写一个事,会弄得你一生不得安宁。这就是报告文学。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要向薛媛媛致敬,因为她从一名优秀的小说家跑出来,站到了报告文学的队伍里来了。我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非常兴奋,并热烈地欢迎她到报告文学队伍中来。这部《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至少它使我了解了什么是橡胶,中国的橡胶是怎么来的,中国还有一批为橡胶事业献身的人。在今天看来,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功绩似乎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然而他们曾经有过的历史性贡献,毫无疑问应该不被遗忘,这些人将永远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红色记忆。这是薛媛媛用几年心血跑出来的成果,也是文学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特定群体的标志,作品里的许多故事和人物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特别是这些人物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发扬。(作者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报告文学作家)
2013年歌德学院(中国)庆典日前在北京798时态空间举行,庆祝歌德学院在中国成立25周年,也以此揭幕“德中语言年”系列活动。中国作家刘震云、毕飞宇等均到场庆贺,与德国作家一同讨论由萨特提出的重要问题:文学能做什么? 在作家对话中,来自中国的作家毕飞宇谈到写作对历史的反思,他说,“我们这一代作家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坚信下一代下下一代作家们,在面对一些题材时,能走得更远。我希望走得更远的愿望其实不在于小说是写得好还是不好,重要的是对未来的中国留下什么样的思考。”(记者罗皓菱)
世纪文景首次系统引进已故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继《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之后,今年8月又推出《我的文学奖》、《历代大师》两部作品。“奥地利的鲁迅”托马斯·伯恩哈德在中国还是一个知者寥寥的名字,这与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的“地位”很不相称。他的中国知音局限于德语文学研究、实验戏剧领域,和为数不多的纯文学读者群。而在奥地利以及整个德语文化圈,他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用2004年诺奖作家耶利内克的话说,“他是标杆,其他的都是‘其他。“伯恩哈德的书最让我欣赏的,不是其背景或道德观。而是:我只要在那里,在那些书页里面,欣然接受他那无法遏止的愤怒,并和他一起愤怒,这就足够。文学引得我们像受到爱戴的作家一样暴跳如雷,它就是这样抚慰着我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这样评价伯恩哈德。卡尔维诺直言,“伯恩哈德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作家。”对伯恩哈德的介绍通常离不开这么几个称呼: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灾难与死亡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夸张艺术家和语言艺术家。伯恩哈德有着与我们熟悉的大师鲁迅最投契的真性情,对自己、对外界的虚伪禁忌劣根性都毫不留情、率真到底。与他独一无二的文学成就一样引人关注的是,他一生与奥地利政府与民众的紧张关系。作为一个追求精神生活、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作家,他对奥地利社会的浅薄无聊深恶痛绝。伯恩哈德多年不遗余力地批判,到1988年11月《英雄广场》的上演达到高潮,奥地利从政府、媒体到民众对其一致讨伐,称他为“玷污家园的人”,而作为回应,伯恩哈德在不久后的遗嘱中宣布死后不在奥地利出版一个字。疾病作为一种推动力反哺文学,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但在伯恩哈德身上才算是达到了极致。他的主人公多半是带病之人,身患病痛却一心追求某种或艺术或学问或精神上的极致。聚焦于人类生存的困境及其抗争,加以艺术性的夸张和放大,制造出一种既是悲剧又是喜剧的效果,可以说,伯恩哈德把自卡夫卡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发扬光大,开创了一种他独有的“伯恩哈德派”。他用伟大的愤怒,唤醒我们对文学的敬意。蔑视一切文学奖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译者马文韬告诉记者,伯恩哈德创作甚丰,他18岁开始写作,40年中创作了5部诗集,27部长短篇散文作品(亦称小说)、18部戏剧作品,以及150多篇文章。他的作品已译成近40多种文字,一些主要作品如《历代大师》、《伐木》、《消除》、《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等发行量早已超过10万册,他的戏剧作品曾在世界各大主要剧场上演。《我的文学奖》是伯恩哈德对他所获若干文学奖的回忆,以及颁奖典礼上的讲话稿的合辑。伯恩哈德是文学奖的常客,先后获得数十种重要奖项,包括德语文学最重要的毕希纳奖、奥地利国家奖等。但他很快就对获奖失去了兴趣,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最终瑞典评委会鉴于他对奖项的态度,决定避免去碰这个钉子。伯恩哈德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获得文学奖与否跟文学成就没有太大关系,更多和文学以外的因素有关,爱国、族裔、与权力和财富的勾结,甚至随机……当克服为了虚荣和物欲而接受奖项、接受随之而来的难堪与屈辱,伯恩哈德不再接受荣誉和奖金。伯恩哈德在世时已经被视为大师,追捧他的人和批评他的人一样都毫不妥协,但如今,连曾经指责他“卖国”的奥地利官方也把他看作自己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他影响了很多人,比如帕慕克:“我欠伯恩哈德一个人情”,比如耶利内克:“我们都是他的遗产”。据北京世纪文景媒体经理张天宁介绍,他们之后将陆续推出《英雄广场:戏剧三种》及新版《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