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中国小女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2007年04月05日,13岁的中国小姑娘范祎在沪披露,她用第二语言英文写出的寓言小说《剑鸟》,被全球第二大出版机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看中,在美国上市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儿童文学畅销书榜第一名。与此同时,该书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剑鸟》描写了森林里的蓝鸟和红鸟受老鹰挑拨打起仗来,后来认识到错误想重新修好,却遭到老鹰的袭击,最终借助神鸟——剑鸟的力量取得了胜利。生活中的范祎非常喜欢鸟儿,常常走进树林听鸟儿歌唱,为它们画下素描。2001年她曾去纽约世贸大厦参观。几个月后,“9·11”事件给了她很大触动,她想表达一个孩子对“和平是美好的,自由是神圣的”奇思妙想。一天夜里,她做了个关于鸟儿之间战争的梦,醒来后萌生了把这个梦境写下来的念头,原本只是打算把梦境写成个小故事,却很快意识到短短的故事需要分章节了,“仿佛故事带着我走一样”,一年半后,小姑娘拿出了大作品,一部将近20万字的小说诞生了。范祎出生于中国,7岁随父母去美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了她特别的视角,而她觉得在美国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有什么想做的就立刻动手。写完《剑鸟》后,范祎勇敢地将书稿寄给多家出版社,哈珀·柯林斯集团CEO简·弗里德曼非常欣赏这个中国小姑娘的才华,立刻拍板出版小说。《剑鸟》面世后,范祎说自己的双脚好像踩在空中,有点不真实,可是非常快乐,“我的经历证明只要有勇气,小孩子一样什么都可以做。”据悉,范祎目前正在写《剑鸟》的前传——《探索》,讲述剑鸟是如何从一只凡鸟取得宝剑变成神奇的和平之鸟的。《探索》拟明年出版。(李建萍)

    2007-04-08 23:21:48 作者:李建萍
    • 0
    • 9548
  • 老舍:惟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

            他创作了《茶馆》,他为北京人艺打下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在舒乙家的门厅里有一扇巨大的木门,平日木门前面摆放着几把椅子,因此旁人看到这扇门仅以为这不过是主人家的装饰品而已。这是舒乙家的秘密,却被我们在采访之中无意发现了。为了了解话剧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老舍生前与话剧的情缘,不久前我们拜访了老舍之子、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舒乙。采访之中,我们特意留心观察了这扇很神秘的木门。没有嵌在墙里,也没有过度打磨修饰,能看出来这是从农村“淘”来的旧物,而且门是活的,明显可以打开。于是在我们好奇心的驱使下,舒乙满足了我们的愿望。可是当门打开的一瞬间,我们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一幅巨大的老舍半身像跃然于我们的眼前,他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而就在这张半身像的下面,还有一张老舍生前的“全家福”。看着这幅照片我们心里也有了无尽的感伤,更加怀念起这位为戏剧事业献出生命的大师来。人民艺术家写《茶馆》时,老舍“非常清醒地把握了时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他的那支以幽默著称的笔,找到了从容挥洒的绝妙感觉。”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话剧作品年表:1939年-1943年四幕剧《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与萧亦武、赵清阁合作)、《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等。1950年《方珍珠》1951年《龙须沟》1952年《生日》1953年《春华秋实》1955年《青年突击队》1956年《西望长安》1957年《茶馆》1958年《红大院》1959年《女店员》、《全家福》1961年《宝船》、《神拳》、《荷珠配》人艺的老演员都觉得自己是老舍等人调教出来的在中外戏剧史上,有些剧作家是从舞台艺术领域走上戏剧文学道路的,因此,他们的剧本具有优势和舞台演出的天然优点,如莎士比亚、莫里哀与曹禺。老舍缺乏这种机遇,从未当过演员,他是从文学直接走向剧本创作而没有经过表演艺术实践这一中介的。但他是京剧艺术和曲艺的里手,而且和狄更斯一样具有表情朗诵的才能。已故的艺术家英若诚回忆:“听老舍先生读剧本,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些年,每次老舍先生来剧院读他的新作,我们谁也不肯错过机会。”舒乙回忆说:“老舍先生当时写出一个剧本之后,就习惯性地把演员叫到家里来读剧本。演员很喜欢听他朗诵,从他的朗诵里,可以学到这句台词怎么说,用什么语气,也认为是极大的享受。老舍先生朗诵剧本,是想看看这样写好不好。他朗诵完了,听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大家也都畅所欲言。《龙须沟》的成功演出为北京人艺打下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也为人艺确立了风格,这些老演员都觉得自己是老舍、焦菊隐等人调教出来的。老舍先生,你给我一包好烟吧有一篇文章回忆老舍为演员朗诵《龙须沟》时写到:“1950年的一个早晨,一批学生出生的青年演员怀着紧张、期待的心情,注视着推门而入的一位作家,他是前来朗诵剧本的。出人意料的是,他进门就问:‘请问茅房在哪里?我要撒泡尿……’随着欢快的哄笑,对于名人的好奇与敬畏心顿时消失。”当时老舍认为剧作家需要天天和导演、演员,以及其他专门技术人员有亲密的接触,要与演员打成一片。北京人艺博物馆里至今还有《茶馆》排演之时,老舍同导演焦菊隐,以及演员于是之、蓝天野等人讨论剧本的照片。舒乙回忆到当时的情景也很感慨:“当时人艺的许多演员都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经常对我父亲说,您什么时候为我也写个角色。有的演员到家里谈话,谈完之后有时候就跟我父亲说:‘老舍先生,你给我一包好烟吧’。”“他是目前最帮我忙的,对巩固这个新政权,他的功劳最大。”如果说,解放前是老舍小说创作的高潮期,那么解放后则到了他话剧创作的高潮期。“一个作家的一生能有两个创作高潮,可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也只有老舍先生一人了”。任何优秀剧本的产生都非一蹴而就。老舍的创作也是如此。面对人艺的退稿,老舍脱口而出:“写戏哪能写一个成一个?不成就扔进纸篓,再另写!”而那些没被退稿并且成名的剧作,也都经历了一番的艰辛。写作《龙须沟》,缘于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一份提案,后来这份提案委托北京人艺老院长李伯钊贯彻执行,李伯钊就把这个任务以及治理龙须沟的施政计划等材料交给了刚由美国回来的老舍。《龙须沟》演出后,更有一段插曲令人难忘。舒乙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向老舍学习》的文章。结果引起了极大的骚乱。“因为当时老舍刚从美国回来,装束上与其他的作家、文艺工作者迥异,也没参加过革命。但是周恩来很坚持,他说:‘他是目前最帮我忙的,对巩固这个新政权,他的功劳最大。’周总理还推荐毛主席看《龙须沟》。这是毛主席自1949年到北京后第一次看话剧。之后这部戏更是演遍全国,来自各地的剧团都争相排练起来。”《龙须沟》的创作演出也奠定了老舍与北京人艺的长期合作关系,为表彰老舍突出的艺术贡献,彭真市长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自此,老舍不但有了自己的观众,而且有了自己的剧院,这对于剧作家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善于跟随时代改变的剧作家,最后却被斗争含恨而死讲到老舍,必然就要说到一部经典作品《茶馆》,因为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话剧的艺术成就可以和《茶馆》相媲美。写《茶馆》时,老舍“非常清醒地把握了时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他的那支以幽默著称的笔,找到了从容挥洒的绝妙感觉。”舒乙在谈到这里时也很自豪地认为老舍是现代文学大师中惟一一位在共和国建立以后依然后劲十足,并且能够超越本人以往成就的作家。可是,在1963年到1966年,老舍无奈地进入了创作的低迷期。3年半的时间,他只发表了一些小短文,而且一年比一年减少。老舍何尝甘心放下他视若生命的创作活动,可是,他已经没法写作了。1966年初夏,文革开始,老舍作为市文联和作协的主席,未能幸免。在惨遭毒害之后,8月24日,老舍一早就离开了家。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向了太平湖,独自静坐、沉思了一个整天,直到入夜……老舍的《茶馆》最后一场戏:善于改良的茶馆老掌柜王利发对现实的黑暗彻底绝望,与秦二爷、常四爷撒起满天的纸钱后进屋上吊自杀。于是之曾说这其中死的不是王利发,“而是那些混蛋王八蛋啊!”这是《茶馆》的“华彩乐章”,却与老舍之死如此的相像———曹禺曾在老舍去世后说,“我听到老舍的死讯很难过,同时我很气愤。老舍先生不是自尽,是被逼死的!”是啊,一个善于跟随时代改变的剧作家,最后却被斗争含恨而死,他的死,成为中国戏剧界和文学界最大的损失。而现如今,在北京人艺的网站上,在名家风采的栏目里,老舍先生的大名位列其二。喜爱戏剧的人们,也永远会在心里缅怀他。讲述者:舒乙新京报记者天蓝采写

    2007-04-08 23:13:51 作者:周瑟瑟
    • 0
    • 9546
  • 中国新诗90年:《中国当代汉诗年鉴》盛典创刊

            中国新诗已近百年,沧海横流,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诗人。他们高洁的灵魂和他们书写的光辉诗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芒和精神路碑。为了纪念新诗90周年诞辰,并以此引领一个时代的诗歌精神和发展潮流,卓力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与中外诗歌交流,由贵州省文联主办的《中国当代汉诗年鉴》日前盛典创刊。我们认为一个时代应该拥有己的诗歌精神,它所确立、闪耀的精神立场和诗歌理想,是对一个时代及其主体生命诸多层面的彻照,是对信仰、价值、尊严、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一种诗性揭示、指认(承受、批判、赞美)、命名和呈现。因此,《中国当代汉诗年鉴》力图在多视角、多向度、全景式展示当下汉语诗歌多元格局创作态势的同时,倾力关注把转型的阵痛和“后现代”对一个时代的肢解真实呈现,对一段历史进行客观指认和有效命名,闪耀着人性之光和诗性之美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构建一个国际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向国际诗歌界提供一个独具诗学魅力和精神品格的权威的年鉴选本。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诗歌是命定的事业。我们将本着诗歌精神和纯粹的诗性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稿,期望通过各位同仁和所有诗人的共同努力,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让《中国当代汉诗年鉴》成为中国新诗享有盛誉的品牌。《中国当代汉诗年鉴》由诗人张景主编,诗人海啸、南鸥和诗评家谭五昌担任常务副主编,王家新、王明韵、安琪、张清华、沈奇、陈仲义、劭勋功、杨远宏、杨匡汉、洛夫、树才、唐晓渡、徐敬亚、梁平、程光炜担任编委。主要栏目设有国际汉诗、文本典藏、诗人街区、实验高地、流派群落、理论前沿、诗学栅栏、航海日志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每年编辑一卷,16开本,480页码。2006年卷于今年5月15日截稿,今年7月公开出版发行。新诗代论坛为《年鉴》唯一合作论坛,也是唯一网络投稿平台。(周瑟瑟)

    2007-04-08 23:11:00 作者:周瑟瑟
    • 0
    • 9544
  • 于丹、王朔、韩寒…… 五名人打擂三月书市

    2007-04-08 22:57:53 作者:佚名
    • 0
    • 9561
  • 安康青年作家群在崛起

            安康是陕西省南部山区的一座小城,地处秦岭巴山之交,相对封闭,经济也不发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安康的青年作家群却于此崛起。第一部反映浦东开发的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的作者李春平、《车帮》《哦,我的可可西里》的作者杜光辉都是安康人。以他们为代表,王晓云、李小洛、邢世嘉、杜文娟等为骨干的安康青年作家,不断有作品在全国受到关注,使这个充满活力的创作群体跃上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李春平最新创作的长篇《步步高》已全国热销,再版三次,王晓云的《梅兰梅兰》《读懂浦东》(浦东开发纪实专著),邢世嘉的散文《在但丁故居》(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教材《大学语文》),李小洛的诗《一只乌鸦在窗户上敲》以及杜文娟的散文集《杜鹃声声》、短篇小说集《有梦相约》和小说《我们的洪水》,还有周长圆、蒋典军的诗,吴建华、李焕龙、方晓蕾的散文,曾德强的报告文学等,不仅频繁在全国文坛亮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逐渐显示出了安康青年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和强劲风头。 

    2007-04-08 10:11:26 作者:郑莹莹(文艺报)
    • 0
    • 9552
  • 文艺创作更需关注现实生活

            为期两天的2007年上海文艺工作会议昨天在广电大厦落幕,会议传达了全国艺术创作会议、广电总局有关精神,通报了上海世博会相关的文艺工作需求,并总结了去年本市文艺工作,布署了今年文艺工作的目标任务。昨天上午,会议宣布了电影《东方大港》、电视剧《西柏坡》等20余项本市今年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并颁发重点项目责任人书。      两天的会议中,一些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对于目前文艺的泛娱乐化、文艺需要更关注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题材、上海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文艺主体和艺术之星等问题,会议提出了一些要求,也赢得了与会者的共鸣。话题一:文艺泛娱乐化    文艺的泛娱乐化在这次大会上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对于目前一些文艺创作偏离主流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纯粹追求娱乐的现象,大会给予了批评和否定。虽然娱乐文化也是健康文化的一种,但大会认为上海不能仅有这种娱乐文化,而是应该把文化和娱乐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多出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使上海的文艺能够健康成长。话题二:文艺更需关注现实与民族主义题材    目前,上海的文艺创作正朝着多样化发展,上海文艺舞台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不断有新的突破,观众也越来越多。文艺创作越来越趋向于回归本体,大制作、大铺张的作品也不再一味受到追捧。会议认为,上海的文艺创作目前更需要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对大题材的把握,而不是简单图解生活。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来对待现实题材。上海的作家不仅可以写上海的题材,也可以写别的地方。与此同时,文艺创作还要有民族主义的使命感,除了“洋文化”,也要有“民族文化”。话题三:上海要努力培养更多文艺主体和艺术之星    会议上有观点提出,上海目前只有几个文艺院团是远远不够的,可以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文艺主体,让他们做大做强,甚至让民营剧团和国有院团形成竞争,未尝不是好事。同时,要加强创作主体的能力,培养青年创作人才,用宽广的胸怀和灵活的形式引进外地人才。     此外,上海在宣传包装娱乐明星上已经颇有经验,但是艺术之星的造星还显得不够,可以通过各种尝试,推出更多上海的艺术之星。

    2007-04-08 10:08:54 作者:潘妤(东方早报)
    • 0
    • 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