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演排练,初展成果今天是下乡的第九天,转眼间,我们已经到了要进行结课汇演的时间了。上午2班的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趣味数学课。由于之前跟其他队员的沟通是2班出朗诵节目,所以我打算将这一节趣味数学课转换为的教他们朗诵技巧,提高他们的朗诵水平,让他们不仅仅是在背文章。但是最终因为朗诵难度大,所以我们将2班的节目改成了手势舞,也就意味着我本来要教朗诵技巧的课程行不通。所以我今天九点利用第一节没课的优势,临时做上课PPT。2班同学上课都很认真配合,我最终以准时下课的时间结束我的课程。课后,有一位可爱的四年级小朋友写了一封信给我,表达了她对我这个仅上他们班一节课老师的喜爱,我收到信的时候真的很感动。下午是我们文艺汇演的排练时间,我和另一个伙伴是文艺汇演的负责人,所以下午来说相对比较忙。我们主要对接的是主持人问题,其他的节目负责老师在加紧排练各班队形。由于学校里大多都是小孩,排练的难度很大,我们一再想放弃明天的汇演,但是我们队员觉得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夫,不能在最后一刻放弃!活动的开展有时候会遇到挫折,但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咬牙坚持,继续努力。幸福红领巾,加油!
岭南学子“三下乡”之追寻沙滘信仰在岭南师范学院的“三下乡”多彩乡村主题教育活动的号召之下,我们组成了一支来自佛山的实践小队,为了一同探寻佛山古村落文化历史,我们定位顺德乐从沙滘,并于8月4日正式开启了我们的沙滘古村落探寻之旅。位于佛山顺德乐从的沙滘村,其文化鲜活、历史悠久,当中自然蕴含着丰厚的古庙文化,可以说沙滘人有着非常多的民间信仰。例如,沙滘西村有大仙庙、观音庙,南村有财神庙,东村有天后庙,还有许多社公等等。这些古庙承载了这一代村民的信仰,也是祖祖辈辈们的文化传承。我们一路走一路感受熟悉的香火味,在燃烧的香中,我们看到的是久久不息的信仰。位于西村的大仙庙,又名“纯阳古庙”。其供奉的是纯阳真人吕洞宾,建筑颇具规模。我们来到时,恰巧赶上大仙庙开放,为村民提供了拜祭机会。于是趁着这绝好时机,队员们跟着人群一同进入大仙庙。庙内气象庄严,一根根柱子傲然挺立,寺院幽静,里面还有两个小房用来存储拜祭的香火。根据当地村民讲述,在端午节,他们会在大仙庙进行彩龙沿河涌巡游送祝福活动,大仙庙具有百年历史,是当地村民认为最灵、最旺的庙,其也由此最受沙滘村民崇敬。同样位于西村的还有观音庙。关于这间庙的兴建也有一个传说:明代有一次西水暴涨,上游冲来了一座木雕的观音菩萨,停搁在沙滘岸边,被当地渔民捡起,人们就地建庙把它安放敬奉,取名“慈悲堂”。后来,聚居的人越来越多,成了一个自然村落,村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村民认为这是菩萨的保佑,庙宇香火鼎盛。观音菩萨在民间俗传能够送子,几百年来,村民到“慈悲堂”烧香的主要是为了祈子,据说大多都能得尝所愿,故村民又多称此庙为“公庙”,“公”是生男的意思, 而在东村具有代表性的是天后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1996年,供奉天后娘娘、观音和北帝等,每年8个节日信众带鲜花、各类水果等祭品拜祭,正月十八诵经,天后旦期间诵经并设斋宴。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天后庙从三月份开始关闭至今,当我们实践小队到达时,其已紧锁大门。从外部位置看,天后庙在乐从众多家具商场中独特地存在着,可见乐从沙滘人尽管在家具方面飞黄腾达,但也不忘天后保佑之恩,一直保持着崇敬之心。尽管没能有机会进入天后庙内部参观,但从远处望去,天后庙外部也是金顶辉煌,明柱素洁。沿着小路,一座古庙又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南村的财神庙,同样受当地村民崇敬、喜爱,大多数村民都相信这座古庙能带来财神好运。这座庙的设计颇具特色,它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司马财神庙,一个是司马财神庙斋堂,两座建筑中间有一个烧香的小亭子。这座古庙位于南村的较南端,我们实践小队也是寻找了挺久才到达。根据当地居民讲述,其民俗活动也有不少呢,比如,正月十六有烧炮和扒龙舟活动,每逢正月十六,南村就会烧炮。南村村民就会搭好一个大棚在那里进行围餐,然后按照之前选好了的吉时烧炮。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端午节有南村隔海彩龙与西村大仙庙彩龙的双龙沿河涌巡游送祝福活动,即端午节游花龙,沙滘河道里都会有两艘规模庞大的龙舟,驶到沙滘河道的每一个埠头停靠一下,以此祈求“净化河涌”。龙舟上还有罗伞、大鼓、锦旗等各种特色游龙器具。花龙上每人各司其职,充分运用他们手中的器具来为花龙游河营造节日气氛。敲锣打鼓,两岸居民围观喝彩,场景甚为壮观。 历时将近10天的沙滘之旅,就古庙文化而言,我们发现了沙滘的每个自然村都有各自不同的民间信仰,但不论拜哪座庙里的神灵,沙滘村民多是祈求神灵庇佑,怀着阖家安康、事业畅顺、学业进步等的美好祝愿的,这体现了沙滘的民风淳朴。这些古庙几乎都有百年历史,至今来看,仍然栩栩如生,古色古香,色调艳丽。当地居民有讲到,他们会不定时地对古庙进行修复,可见,尽管沙滘由古到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沙滘人的信仰永远不会改变。以上就是我们实践小队在沙滘的古庙文化方面的探寻成果啦,除了古庙文化,我们还有更多关于沙滘的发现哦! 作者:梁兰图片来源:梁兰、梅颖琛、廖丽姗、朱紫怡
走进沙滘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8月4日,为深入探寻沙滘古村的历史与新发展,岭南师范学院“走近沙滘”社会实践队以“多彩乡村”为主题再一次来到沙滘古村。这一次重访沙滘陈氏大宗祠(以下称“沙滘陈家祠”),我们很荣幸遇到了“热心讲解人”霞姐,通过她耐心的讲解,我们一行人有了许多新的感受。不同于前几次只有对美的惊艳,如今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沙滘陈家祠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及沙滘人的智慧。走进沙滘陈家祠,每一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沙滘陈家祠,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社区,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被称为岭南文化建筑的明珠。其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竣工于二十六年(1900年),其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与广州陈家祠相比规模虽小,但其装饰的华丽程度与建造技术的高超程度与广州陈家祠不相上下。面阔五间,进深三座,抬梁式木架构,硬山顶式建筑。瓦脊有花鸟、人物灰塑。两侧庑廊屏门镶彩色玻璃,格心通花镂空,裙板刻花鸟图案。即使身处飞速发展的城市当中,即使被大大小小的家具城包围,其仍是佛山市保存最好的晚清广东典型民间宗祠建筑,在闹市中独享一处平静。倾听沙滘陈家祠的前世故事清代晚期即19世纪的中后叶,县人赴京应试、入仕、经商者,以及侨胞的人数日渐增多。在新一代富商和华侨的推动下,顺德祠堂登上第三个发展高峰。此时期所建造的祠堂,大量使用了坤甸木、柚木和彩色花玻璃等进口的新材料,建筑装饰工艺精益求精,让顺德祠堂放射出最后的光芒。沙滘陈家祠也正在这时拔地而起。为祀奉仙溪太祖,宣扬先祖功绩,彰显发族者的品德。绅耆陈文蔚及在南洋经商的殷富陈泰等有识之士提议修建宗祠,经组内响应,多方筹措巨资,经过六年时间,就建成了如今这座三重华构,画栋雕梁,气势恢宏,饱含岭南建筑神韵的陈家祠。走进沙滘陈家祠内,我们发现这里和广州陈家祠似乎就是“两姐妹”。细细听霞姐介绍才知道他们俩还真被称为姐妹祠,可是这一对姐妹的“性格”却大不相同——广州陈家祠更多的具备着书院的性质,以前进京考试的时候秀才都会在广州陈家祠进行培训。沙滘陈家祠虽然最早时具有私塾的性质并且自1947年开始做了50年的学校,孕育人才无数,但是其更多的是一间拜祭先祖、教化后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祠堂。更有趣的是广州陈家祠比沙滘陈家祠早七年建成,并且广州陈家祠里面的两个理事也参与了沙滘陈家祠的建设,并且在建造时融合了广州陈家祠的一些元素,原来这真是一对“真姐妹”啊!从大门处往内走,就到了本仁堂。本仁堂正中央放着一个大大的案台,据说是以前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望着这大大的案台,似乎听见它对我们述说着教育的力量。继续往深处走去,我们见到了不一样的痕迹。只见一面墙上赫然写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只见一面就把我们带到了1958年,当时人们积极生产劳作地景象就在这一瞬间映入我们的脑海中。透过这个标语,我们渐渐感受到了这祠堂对后代子孙的影响力,不然为什么会将这样一条标语印在祠堂内部的墙上呢?感叹沙滘陈家祠的绚烂今生听完沙滘陈家祠的前世故事,让我们对这样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更加好奇,如今的它依旧是那么耀眼,还透着一股新的气息。我们一边走一边感叹着,这里怎么这么好看,每一处都带有建造者的小心思。霞姐引我们往大门正脊处看去,问我们有没有看出和另外两条正脊有何不同。我们齐刷刷地往高处看去,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啊,都很漂亮。霞姐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说这是重修后的新科技,用3D技术修复的主脊,这能让这些雕塑看起来更立体,更美观。了解之后再细细观看对比,这一条主脊还真是与众不同,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感,又增添了满满的科技感。除了这条主脊,陈家祠整体的改造与重修都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将习总书记所说的“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贯彻了整个修复过程当中,让陈家祠重新焕发光彩。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沙滘人在保护这座历史文物上尽显智慧。他们让这座老古董“用起来”,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今的陈家祠不只是一个历史文物,在2016年其成为了乐从博物馆,担当了反映乐从起源、宗族文化、华侨文化、传统风俗、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史实,展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杰出成果,反映本地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和杰出成就的角色。现在的它升级成一个文化创造、文化作品、文化活动展示的集散地,管内的七大展厅(分别为顺德祠堂历史陈列展、海外乡情展、沙滘村史展、非遗文化展、香云纱文化展、龙狮展、书画展)借助陈家祠悠久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乐从祠堂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等文化特色。沙滘陈家祠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宝贵的历史文化,维系着一方人民的浓浓乡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给这沙滘古村更添一抹绚烂的色彩。走进陈家祠,它将它的前世今生说与我们听,我们将我们对它的敬佩与赞叹留下,将故事带走。 作者:朱紫怡
响应“三下乡”实践号召,岭师学子访沙滘南村顺德乐从沙滘古村是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也是岭南建筑风格保留较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探索岭南村落文化,领略当地的人文风貌,2020年7月28日至2020年8月7日,来自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们响应“三下乡”多彩乡村主题教育活动的号召,自发组建队伍,前后去了4次顺德乐从沙滘古村,只为更好了解该村历史,切实感受村改所带来的成果。 沙滘位于佛山新城、乐从镇,全村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辖东村、西村、南村和北村四个居民片领导小组。该村河涌交错,绿树成荫,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良,是典型的生态古村落的代表。这里既保留古村落的建筑古感,又融入了现代设施的文化元素,颇有一番韵味。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村民们娱乐休息的地区——南村公园。映出眼帘的是一片荷花池,池子里绿意盎然,让我们不由得想到这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古老诗句。公园里四处可见高大的古榕树,老人们摇着扇子聊家常,孩童们在游乐设施和儿童乐园嬉闹玩耍。队员们不由得感慨眼前这一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村景。为了解该村的一些基本状况,我们随机采访了当地的村民。一位摇着大蒲扇在树下乘凉的爷爷告诉我们,他随儿子来到南村,住了十几年了。因为村里设施比较完善,他有空就会下来溜溜弯,运动一下。另一位村民说,居委会为了给老人娱乐解闷,专门修建供老人娱乐的棋牌室,每天大家都会相约下棋打麻将,可悠闲了!原来现在我们眼前见到的这番景象,都是居委会和政府为践行乡村振兴计划,提高村民的舒适感而修建的。沙滘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关注老人的生活,积极建设不同特色的娱乐场所,极大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 。沿着小道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牧伯里古居。在小巷纵横的牧伯里,我们见到了百年前修建的古民居房,一栋紧连一栋。阳光透过屋旁繁茂的叶子,墙面上斑驳的叶影似乎在诉说着这古房的历史。在古屋的门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精雕细刻的墙雕。细品这些花纹,我们切身感受到当地居民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独特的雕花造型和屋脊房梁,秉承着岭南建筑的特点,通透玲珑,造型轻巧淡素,建筑追求新自由,民俗味较浓。在楼房纵横的小巷里,队员们观察到新旧房屋同时存在的现象。一边是具有现代风格的楼房,另一边则是古老的民居。新旧交错,是现代文化的碰撞交融,也是古文化存留的痕迹。有的村民不舍抹去祖辈的生活痕迹,不愿拆迁旧房,也有村民们修建洋房,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很多古村落的一个缩影,新旧交融,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的特色。这次美丽乡村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就此告一段落,我们通过对乐从沙滘古村的走访,以大学生的视角去探索和总结。这次实践,我们窥见了沙滘古村外在的美,感受到居委和政府为古村落的改造所做的努力。传统古村落文化需要弘扬与传承,古老的建筑也需要各方去维护修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很多古村落面临着修葺、重建的问题,沙滘古村亦如此。因此,如何更好改造古村落,整治局部环境卫生,保留古建筑等都是的关键问题。践行美丽乡村计划,需要我们大家一同去探索思考。 作者:廖丽姗
陈俊澎8月9日电(通讯员:陈俊澎)今日,是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44081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关于湛江市麻章区为期一周调研工作的第六天。当天调研工作以麻章区政府政策、举措,以便民利民等举措、方针政策为主进行搜索调研,了解麻章区人民政府在便民利民等方面的努力以及贡献。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推进“三个一”建设,持续做好“四篇文章”,积极推进“四大抓手”,努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较好完成了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麻章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据统计,2019年麻章区全年多项重要经济发展指标增速居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全市第三。 便民利民的政府政策《湛江市促进水海产品和冻肉进口的若干办法(试行)》——受中美经贸摩擦和原材料不足、运营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我市对虾种苗进口成本上升,养殖产量大幅度萎缩,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加工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外迁关停屡有发生,行业地位逐步弱化。因此,急需促进水海产品出口。主要扶持方法如下:第一、鼓励企业规模发展,第二、支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第三、鼓励建设公共型保税冷库,第四、培育交易中心,第五、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第六、加大金融服务,第七、规范口岸收费,第八、创新通关管理体制《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湛江农用地面积1532.8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1%;全市有村委会1636个,乡村户籍人口529万,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63.1%,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未来三年,该市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资源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发展、综合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治理提质、致富奔康扶助、特色乡村创建“七大行动”,切实解决新时代湛江“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为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湛江经验。落实便民利民的政府政策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聚力推进“三个一”建设,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推进“四大抓手”、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谋划打造“六大中心”,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与海南深度融合紧密合作,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定把麻章高质量发展推向深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为此,将做好一下工作:第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力打造“大交通枢纽中心”。第二、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第四、优化城区功能布局,着力建设宜居宜业新麻章,推动城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土地收储工作。第五、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第六、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第七、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八、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民生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段一个高潮。春风化雨,兴国富民,惠民政策的实施,人民的生活如花儿一般幸福开放!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学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工作由线下转为线上,但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没有因为形式变了而发生改变,反而使得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地有意义。 眨眼间,多彩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已过了大半,我们也即将迎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尾声,作为一名此次活动的线上工作者,有着颇多感触。 线上工作,并不需要进行线下调研,因此我们不需要深入调研单位,工作环境较为轻松,但也失去了线下工作的许多乐趣,没有办法亲身感受乡村的一些特色文化,领略自然风光。但我们看到了线下工作的小伙伴们拍摄的视频与图片,也看到了许多美丽风景,感受了许多特色文化,由此十分感激线下工作的小伙伴们。 线上工作并不繁重,却也不算轻松。在线上工作期间,我和其它线上工作的小伙伴们一起对线下工作的小伙伴们收集到的乡村资料进行整合,并将这些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并将这些重新整合后的资料投稿到各大投稿网站,对我们的队伍工作进行宣传。 看着我们队伍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点点接近尾声,感觉有一种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的感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仅仅因为在活动中可以学习到如何参与社会实践,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小伙伴们一起合作,找到合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