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佛山8月10日电(通讯员谢颖怡)为了深入了解石湾陶塑制作的过程,传递非遗陶艺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10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佛山市黄志伟艺术馆,对石湾陶塑文化的精粹进行深探索,近距离与石湾陶艺接触。 线塑新法,视觉上的盛宴队员们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办宣传文体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黄志伟自小随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在佛山石湾学习美术和陶艺,经过近40年的陶艺探索,拓新出陶塑新法——“线塑”,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成为了勇于探索创新的陶艺家代表和学术带头人。黄志伟大师的徒弟,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李海德向队员们介绍道,在石湾陶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名家辈出,涌现了一大批社会公认的陶艺大师,为石湾陶艺创造了极大的辉煌,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无疑是石湾新一代中年陶艺家当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为石湾陶艺创造更大的辉煌,这就需要当代石湾陶艺人在创作中博古取今,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倦探索创新。在黄志伟大师艺术馆,队员们看到了黄志伟创作的大部分经典杰作,以及观赏了徒弟作品展示区。作品品类繁多,有传统的石湾公仔、有现代派的抽象陶,还有反映生活的写实陶,也有浮雕,还有国画类的作品。让队员们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线塑”作品。队员们从李海德口中了解到,线塑突破了普通雕塑的固有程序,灵活自如地发挥陶泥线条特有的形态风韵,以泥条的线来塑面、形、神,工意结合、新颖别致,突出了超凡脱俗的情致。馆内展示的《包容》通过泥条的起伏与流动,界出了无限的空间和意趣,原作现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即便是复刻品,队员们还是能感受到线塑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图为队员们在李海德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黄志伟艺术馆。邹艳玲摄我型我塑,指尖上的陶塑为了让队员们更加直观的了解石湾陶艺的制作过程,李海德老师不仅亲自加以示范,还让队员们亲身体验制陶过程。在队员们制陶开始前,李海德老师对陶艺制作工序及工具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紧接着队员们各领取一份陶泥后就开始制作陶坯,用手制的方式将一块泥料变成陶坯的过程虽然有点枯燥且漫长,但是这是大家完成浪漫想象最关键的一步,队员们都非常用心的对陶泥进行拍打、磨光和抹平。图为李海德老师向队员们展示陶艺制作过程。邹艳玲摄毛坯初步成型后还需要经过修整才能成为达到要求的成坯。李海德老师表示,陶坯不易太薄,否则会在烧制过程中损坏从而影响陶器的质量,故需要用修整陶器的专用工具通过拍打、湿手抹平和刮削等方法对毛坯进行加固美化。修整好的陶器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装饰环节了。在装饰陶坯环节,队员们不仅了解到消除坯体缝隙和增加陶制装饰品需要用到泥水混合物进行衔接,还见识到石湾陶艺工作者的陶艺制作技艺的精湛。李海德老师曾在十分钟挑战成功塑造一个习近平主席头像,应队员们的强烈要求下,陶制兔子、茶杯、树叶、猪等各类陶塑手到擒来、栩栩如生,还为其中一位队员现场塑造了一个个人像,激发了队员们强烈的兴趣和创作激情。最后就是烧制成器,装饰好的陶器在阴干后就可以进窑烧制,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相信队员们都非常期待自制的陶器最终的样子。图为队员们正在装饰陶器。邹艳玲摄通过此次走访,队员们近距离的与石湾陶艺接触,深入了解了石湾陶塑制作的流程并深切感受到了石湾陶艺工作者的技艺精湛。传承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石湾陶塑文化想要传承,需要让石湾陶塑技艺非遗文化有一种全新的面貌,还需要让业内新人甚至是孩童感受到石湾陶艺的文化魅力并能够参与进来。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艺术馆馆长黄建华先生合影留念。邹艳玲摄
广东校园文学网佛山8月10日电(通讯员汤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0年8月10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黄志伟艺术馆,在精品中感受勤耕博取的匠人精神,在制陶中体味石湾陶韵的承转起合。走近石湾陶事,品味瑰宝传承石湾事陶,历史悠久,匠心铸就,岁月静流。队员们所走访的博物馆的创始人黄志伟老师,1983年开始在佛山石湾从事陶艺和研究工作,师从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父亲黄松坚先生,是石湾陶艺“线塑”技法的开创者。在近30年的艺术探索中,黄老师将石湾传统陶器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外现代雕塑理论有机糅合,作品生动豪放、清隽雅致。提起“线塑”这一特殊的艺术符号,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便是黄老师。据查阅资料知悉,黄老师在创作中孜孜探索、博取古今,拓新出线塑这一陶塑新法,用陶泥线条将人物的形态风韵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并于2015年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手承非遗技艺,心系瑰宝传承。队员们走访的黄志伟艺术馆是黄老师在推动陶艺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上的重要板块,艺术馆在作品展示之余,还能为高端的陶艺文化进行创意设计,定期举行的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陶艺大师与市民大众的互动,让陶艺文化更好地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叹观臻品熠彩,线塑意蕴悠长黄志伟艺术馆馆长黄建华先生亲切地为队员们进行了展品的讲解。其中《悠闲老子》的陶塑作品令队员们印象深刻,一头牛在草地上吃饱后心满意足地卧下来将青草反复咀嚼、慢慢消化,略感倦意的牧牛人舒舒服服地斜靠在牛的身旁休憩,仿佛这一刻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劳作后的疲累一点一点消减,取而代之的是悠闲闭目后的困寐。馆长介绍说,作品将再现性的艺术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进行了有机结合,突破了人物神像式的站立或骑在牛背上的惯用造型程式,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态。与此同时,作品还利用了黄老师创新的线塑手法,传神地将斜倚卧牛席地而寐的悠闲老子推入人们视线,道法自然,天人一体。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超脱》《济公》《钓趣》等作品,无不惊叹于如国画线描一样的陶泥线条,聚散起伏、弯曲重叠间人物意态肆意舒展,柔动飘逸的须髯、岁月留下足迹的额部皱纹、若隐若现的手部无一不令观者叹服,苍古深邃,意涵悠长。亲感泥塑趣意,匠心岁月无尘桃李满天承匠心,队员们有幸跟随黄老师的弟子,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李海德老师学习陶品制作,趣味纷呈。沉浸于千奇百怪的玩法、变化多端的形式、五彩缤纷的釉色,与泥土对话间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浩瀚星辰。学习伊始,李老师亲自示范了线雕工艺,承转启合间一个衣衫飘逸、大气洒脱的翩然君子屹于眼前,手法之灵动自然令人叹为观止。随后,老师耐心地指导示范了如何制作出一个笔筒,期间巧妙地运用墙面的自然纹理给瓷品增加了几分独特与意趣。陶土冰凉的触感如石湾陶瓷艺术般岁月谦和、肆意空灵。李老师对每位队员的制作进行了耐心独到的指导,他说,通过自己双手打磨的作品更有温度,那份创作时散淡、闲逸的意趣是做其他事情所无法比拟的。队员们请教叶片的制作,虽然这个步骤已重复了成百上千次,但从搓团、塑条、捏瓣、勾勒叶瓣纹理,李老师的每一步都专注认真,毫无懈怠。茶壶的制作亦是如此,壶身、壶钮、茶壶盖、茶壶嘴、壶把、壶内,每一步都倾心专注,仿佛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对艺术敬重不可亵渎的境意。深厚的技艺功底与对陶艺文化的深沉热爱,李老师对于人物泥塑更是演绎得栩栩如生,只见厚实宽大的手掌托起泥块,灵动美妙的手指穿越在泥土之间,在动静之间,李老师将一位队员的面部特征与神韵完美呈现,一雕一塑一捏之间,是一个平凡的手艺人在演绎他的心路故事,用布满茧子的双手缔造属于匠人的荣耀。就是这样一双并不完美的双手,在岁月洗礼下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堪比完美的匠心佳作,他们,比千万人更懂年轮。艺术征途不止,匠心铸造无境世事浮躁,匠人慎独,他们用双手去默默地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温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彼。队员们带着不舍与醍醐谢别,期愿石湾的“陶二代”以勤奋锐气带领着石湾公仔闯出更广阔的天地。也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能够凝心聚力争当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将文化自信烙印在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广东已经拿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为进一步了解粤西各地全力以赴落实乡村振兴各项服务的进程,8月6日至7日,岭南师院地理学院的“筑梦”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在阳西县鸡乸㙟村开展了两天的实地调研活动。“筑梦”队员在林振如村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鸡乸㙟村的文化馆,通过认真聆听了林振如村长的介绍与仔细观看陈列墙上的内容而了解到了鸡乸㙟村的发展史。在70年代前鸡乸㙟村是一条半渔农自然村,村民靠耕田种地和浅海捕捞为生,温饱难以解决。1985年该村渔民在“船王”林进栈的带领下,闯出了股份制融资发展海洋捕捞业的新路,建立了渔网厂和水产品加工厂,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村民共同致富的目标。2008年,村民组织成立阳西顺兴流刺渔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科学管理,有组织地开展海洋捕捞,促使生产效益成倍增长,村民户均年收入31万元。队员们在与当地村民们交谈中还了解到,鸡乸郎村在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村庄的建设,发展起了渔家风情旅游业,注重处理好人与环境、经济与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完成了进村大道、主巷道硬底化、码头硬底化、村牌坊、码头停车场、水泥球场、村文化室、文化广场、路灯、地下排水以及村民别墅区等工程,村主要供电线路已埋设地下,公共场所实行了绿化、美化、净化;环村路、村中公园等工程也正在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一天的实地走访,队员们对鸡乸㙟村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大概的总结:扩大远洋捕捞事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利用渔业资源优势,建立美食村;建设疍家文化馆,打造疍家文化名片。也明白了鸡乸㙟村率先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并成为阳江市乃至广东省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的原因:鸡乸郎村抓住了距离阳西县城只有10公里的这一地理区位优势和村子的交通优势,发展渔家风情旅游业,实行村企合作。广东名村——鸡乸㙟村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乡村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可期,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鸡乸㙟村的村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有一条运河只有短短62年历史。它的开凿声响仍在当年劳动者耳边回荡,那已被机帆船取代的漕运帆影犹在人们眼前。它,渠流清澈,是今天400万人民的生命之水;它,碧波流淌,每天灌溉着万亩粮田,它是这片大地人民的母亲河。雷州青年运河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为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建库开河精神,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党员积极响应号召,组建雷州青年运河党员宣讲队,以党员叙述+微信推文方式,对雷州青年运河进行宣讲,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因而传承运河精神。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8月8日晚,宣讲队于腾讯会议举行了出征仪式。会议伊始,队员们一齐观看了雷州青年运河视频介绍,初步了解了雷州半岛人民仅用1年零2个月时间,就建成了面积达112平方公里、蓄水量11亿立方米的鹤地银湖水库。随后,又仅用两年时间,在雷州半岛建成了全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和4547公里分流配套渠灌,改写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宣讲队总策划了5期宣讲栏目,每一期都由几名党员负责,经过8月10前的认真准备,将从8月11-15日,每天一期栏目在学院公众号进行推送。任务安排后,大家也分享了各自对栏目的建议。宣讲队由9名17级和1名18级学生构成,据悉都是第二次“三下乡”,为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坚信能够更好完成宣讲任务。忆往昔,看今朝,62年来,青年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造福着广阔的雷州半岛大地,与之共生的“运河精神”也一代代传承,激励着湛江人民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肇雷古驿道线路是以海洋贸易文化等为特色的“海丝”起源之路,这条线路上分布的许多古村都与繁盛的海上贸易有关,也诞生了许多一流的生意人,他们通过贸易致富之后,又将财富用于建设家乡,为家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8月9日,岭南师院地理学院的“筑梦”社会实践队实地走访了肇雷古驿道线路上一条由巨富建成的古村——阳西大洲村,旨在深入了解百年古村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现状。队员们采访了大洲村詹其茂书记从而了解到,这条村的始迁祖何恬斋通过自己的努力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买田。何恬斋将生意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到他六十岁时,何氏家族已拥有田租8800石,成为阳江有史以来第一大财主;二是求官。清乾隆五十年,连秀才也不是的何恬斋被赐为“进士”;三是建城堡。长期在生意场上打滚的何恬斋深谙其中凶险,他认为真正能为后辈打下根基的唯一途径就是建城堡。为此他到处物色地址,最后选定丹江河畔的大朗坡。大朗坡原为一处冲积小平原,土地肥沃,它前临大江,后枕园山山脉,遍地都是合抱粗的大树,风景优美。何恬斋花高价买下此地后,就请来工匠大兴土木,修建堤围,在村子的中轴线上先建起了七座大屋,每一座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并将大朗坡改名为大洲村。村中的古屋、古井、古树处处彰显传统文化的踪迹,村内建筑古朴精美,设计独特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内涵。虽然大洲村至今仍保存着历史生活状态和建筑原貌,但队员们也可以看到疯长的青苔,可以看到破碎散落的瓦片,可以看到村民脸上挂着丝丝的隐忧,可以看到时间给这座古村带来的寂寞。因此百年古村的保护与发展的事宜需早日提上议程。据悉,阳西县政府为彻底改变往日的厚今薄古的歪风已招商引资,推动古村落的开发项目的落实,形成包括在大洲村在内的旅游圈,从而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次主题课是由我们文体组主持,总体比较顺利,但是也存在了很多问题。 三个主题都要涉及,如果将其放在一起,每一个只能略讲,如果需要设计得有趣点的话,可能得要多点时间。所以时间分配就很重要,或者从小主题出发效果会更好,这次的活动在时间上把控得不是很好,前面讲得太慢,导致后面的内容讲得比较匆忙。 这个主题非常重要,但也是老生常谈了,所以略显枯燥了。我们可以在ppt视频授课方式等方面改善这个问题,以比较新颖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学生们。尤其是当我们面对这些比较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时候,讲课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有趣化一点,尽量不要让讲课只是讲课,可以注重一下语调变化,就是当做是在跟学生聊天一样。但我们的付出也是有收获的。 虽然小朋友们可能不能将PPT所有的知识都了解,但是我们给他们提了醒,要注意预防溺水和火灾,还有疫情期间注意的地方等,这就可以让学生们有个警醒。这个安全主题是非常符合时宜的,现在是夏季溺水高发期,开讲这个主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团队会总结好每次活动的突出地方和不足之处,继续保持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吸取教训,完善不足之处,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梁丽丽 2020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