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暑假的筹备与昨日的踩点工作,9月3日上午“梦缘魔方”团队的成员们按照安排行程,带着调查问卷一同前往广州市花都区的炭步镇步云村和塱头村进行问卷调查。由于选定的村落较为偏远,因而团队需要多次转车才能抵达目的地。虽然出行曲折,天气炎热,但仍磨灭不了成员们调查乡贤文化的决心。即便是从公交站到塱头村村口那一段长达3.5km仿佛无尽的公路,但是一路上,大家彼此扶持,相互驱散内心的烦躁。团队之所以为团队,在于大家都一致默认坚持而不是轻言放弃,“梦缘魔方”归一之路折折返返,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果!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团队希望能寻求到当地村委会的支持,但由于当时村委会并无人上班,所以并没有成功。但是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成员们来到了塱头村的历史陈列室,且意外寻觅到一个古朴的古巷。古巷之后突然柳暗花明,一个全是古宗祠的地方呈现在团队的眼前,走进一看,这里竟是“七子五登科”的古迹参观点,成员们被这里古朴的古屋,眼前的荷花池所迷倒,纵是人迹罕至,而安静是浮躁的对立、是生命的力量,生长于这种文化土壤的个体,更青睐于自我的提升,幸得这份宁静,足以涤荡浮躁的内心。更让人颇为惊喜的是在此地遇见了来自台湾的范老师,范老师是范仲淹的后人,之所以出现在此,是因为作为设计师的他心系祖国文化,因而带着资金和人员反哺村庄。范老师非常支持乡贤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因而对团队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在此处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问卷调查工作后,成员们分到炭步镇集合,开始分别前往不同的人多聚集的地方进行调查,在晚上将近九点时一同乘车返回居处。梦缘魔方一路上不畏艰辛,致力于求得真知。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梦缘魔方实践团队是由11位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组成,其实践课题是——“乡贤文化上虞经验之下,广州乡贤文化推广情况调查”。乡贤文化通指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由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统称为“乡贤”)缔造并形成的文化。当然,乡贤文化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局限于声名远扬的乡村士绅名人。按照王泉根老师所定义的——乡贤文化通常是指县级基层地区,研究本地历史名流时贤的德行贡献,用以弘文励教、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与教化策略。梦缘魔方团队本次选用此课题,旨在探究广州市乡贤文化推广最具代表性的区——花都区调查乡贤文化的实际推广现状。并借以浙江省绍兴上虞的成功推广经验,为广州市花都区乡贤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出一份力。花都区是广州一个较为“郊区”的区,但偏离经济政治中心也使得当地传统文化得保留更为纯粹与自然。花都有着丰富且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它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孕育了广东佛门领袖天然和尚、晚清一代名臣骆秉章、末代探花商衍鎏,还有黄花岗十八烈士等一大批历史名贤,这都成为乡贤文化涵育文明、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力和宝贵财富。花都不仅出名贤,还有更多古朴且韵味十足的村落。目前,花都区共有花东镇港头村等29个村荣获“广州市文明示范村”、新华街三华村等11个村荣获“广州市文明村”,花山镇小布村等6个村荣获“广东省文明村”,梯面镇红山村、炭步镇步云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接下来几天,梦缘魔方会在广州发生什么故事呢?敬请期待!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滁州学院赴定远特殊教育学校关注残障儿童心理健康(通讯员:程才、童开亮摄影:杨雪、张宇) 为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九大回响》,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8月27日至9月1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学生赴定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搭起爱的桥梁,关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陈青松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队于27日,赴滁州市定远县特殊儿童教育学校,进行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与特殊儿童进行互动交流,咨询家长孩子的病发原因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对部分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游戏等方式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殊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辅导,例如辅导听力障碍的孩子认真听讲学说话;辅导智障孩子与他人游戏,学者如何打开食品包装自己吃食物等。本次实践以关爱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通过和学生们互动以此呼吁社会关爱特殊儿童。宣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此举得到了家长的配合和老师大力支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团队成员多方面了解到特殊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极大的阻碍和难度,但是我们的老师面对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却并不气馁,积极开导这些孩子们。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国家的帮扶力度,以及老师们的辛苦和家长的谆谆教诲在面对一个健康的人生时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眼前。
醒来轻轻坐起,大家都还在安静的睡觉,无法续眠的我悄悄溜到到外面。黎明前的也是,空中无一丝乌云,空气是那么的恬淡,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安谧,毫无喧嚣。看着临近结束的下乡,心中许许多多的心绪犹如大海江涛汹涌而至。初次见面,羞涩的问候,陌生的老师,课堂上各种的状况,自己无法想象自己是怎样就逐渐像一个像样的老师,怎样搞定这似“泼猴”的孩子,又怎么想象学生们的积极性更是那么的高涨,很多很多,来得惊吓,又会有突发的惊喜。与自己上小学那会儿来讲,我们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家就住在学校隔壁,而且也没有他们有那样对学校的喜爱,天天早早的往学校跑,若不是学校有开门时间规定,这里早就翻天了。这么多天过去了,时间没有影子,悄悄的从指缝间溜掉了。学生们逐渐与我们熟悉,搭话聊天也是越来越开心了,有些就跟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有些都可以称兄道弟了。这也许就是三下乡的意义,困难里我们想的都是甜美的事情,很甜很美好。
从陌生,到认识,到玩到一块,真的是一个很妙的过程。我们三下乡队伍,由调研组,后勤组,宣传组,保安组和文艺组组成,每个不同的个体就在孟村小学这里汇集了,成为了共同度过这12天的所谓队友了。 两位队长任劳任怨,熬夜通宵,已成便饭,调研组外出调研徒步走过家家户户,吃过闭门羹,看过人家脸色,碰上糟糕的天气,后勤组起早贪黑的为大家准备一日三餐,给大家准备好后勤物品,宣传组,每天写稿投稿投到几乎要崩溃的边缘线,保安组日夜颠倒为我们轮值守夜。每个人都有从活生生到几乎猝死的地步,吐槽各种苦水,可是问到底,再怎么说,互相体谅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喜欢在这个时候,喜欢受苦,也不喜欢看别人受苦,我们只能一起走过来,因为我们都在一个队伍里,没有人说自己一定做的全对,做的会全让别人满意,我们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团结一心才是最好的克服困难。 此时此刻,我很开心,我选择了这个队伍,认识这么多人,玩的那么开心,尽管是瘦了,苦了,可是内心里很开心,有他们,自己一点也不会感受到累,真的很庆幸,这唯一的一次三下乡遇见了大家,尽管留有遗憾,不能陪伴坚守到最后,可是我们还是曾经一起,一起来过!
雨天总爱光顾我们这儿,下着每个人心里都有些不安,我们碰上了一种叫毒隐翅虫的东西,从这个开始,一切都不在预想之内。 一个队伍只剩下几个难逃一劫,其他都在隐翅虫的迫害下,睡不好,治不好,反而更严重,心里很糟糕。初初几日我们不知道皮肤为什么会这样子,有学生曾经问过:老师,老师,你们是不是被虫子咬了?我们回答:是。后来发生的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感动。学生告诉老师还有附近村民,她们亲自动手采来药草,拿来药膏,为我们磨碎敷上,我们很感激,很感激她们的关爱,这是我们来这里为止收到最好的对待,也就在此时,我们才渐渐改变我们前几日倒霉十足的心情。 我们虽说来三下乡支教,真正体验支教和乡村的生活,可毕竟我们也还是学生,加上确实意外的惊喜太多,让我们一下子承受,我们也接受不来。这一路,苦是苦的,可是我们依然坚持住,因为我们能吃苦,我们看着我们带的班级,教的学生,虽然过程中有很多心累,无奈,甚至生气,可是我们仍然怀揣着我们的美好的东西教给他们,讲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看着他们在这几天,每一天的变化都有不同,每个孩子给你的感觉都是那么的奇妙,而自己一早就忘却了自己是怎么累过来的了。一切就如同,下完了一场大雨,阳光出来了,那一瞬间天空是暖暖的,空气也是甜甜的,一切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