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李志来近照在罗田,有很多人认识他,因为他写过很多可读性强、接地气的好稿子,字里行间充满正能量。五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见到了这名意气风发的90后青年作家。人如其文,温文尔雅,和李志来端坐对面,一双明亮的眼眸无波无澜,却仿佛流转着理想的光芒。嘴角扬着笑意,让人不自觉地也微微一笑。在他的招呼坐下后,便拉开话匣子。结缘文学:踩着凳子读糊墙的报纸李志来是罗田青年作家中颇受瞩目的一位,他的《挑担桃子上学》《鲤鱼地》《他山有梦》等众多小说都为许多读者所喜爱。而谈及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李志来说是小时候家里用来糊墙的报纸帮他打下了文学底子。李志来的老家在罗田县石龙寨下一个小山村,他和那个时代的所有农村孩子一样,过着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日子,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习惯用报纸来糊墙,小时候的他就对报纸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个子小,他总是先读糊在下面的报纸,看完了,再踩着凳子看上面的。自己家的报纸看完了,再去看邻居家墙上的。上高中时,就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他的文字隽永质朴,洋溢着激情,曾感动和鼓舞过不少同龄人。小李说,他真正开始写作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那时候,他并不知道什么叫创作,只是无意之中把一首题为《阳光轻轻走过来》的短诗发表在当时有影响的《中学生阅读》和《农村孩子报》上,他于是成了全县中小学生中的红人。文章的发表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同学开始用羡慕的目光打量他。此后,他的诗歌开始频频出现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尤其是那带有浓烈气息的乡土诗独树一帜,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加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诗歌创作就像诗歌的处境那样越来越边缘化。在业余创作诗歌的同时,经过几年诗歌创作的李志来已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创作模式,他开始在寻求新的突破。李志来与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先生合影留念笔耕不辍:“左手散文,右手小说”从2008年开始,在创作诗歌和阅读小说之余,李志来创作了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楚天主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由于贴近生活,他的一系列散文作品读来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入选湖北基层文学丛书《黄冈散文诗歌卷》。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敏感而又善于观察的李志来,总比别人多个心眼。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都注意贴近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写作中来,下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柿子红了》《咸盐菜》《稻熟时节枞菇香》《烤红薯》《大樟树下的“聊天室”》《初上神农架》《买件新衣送母亲》《跳广场舞的大伯》等散文中,便可领略他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歌是乡土的,散文也是乡土的,时间久了,写得多了,有一阵子,不少读者以为李志来是一个对乡土题材进行专业创作的行家。在业余写作过程中,他还积极参与家乡宣传工作,创办《莲乡风韵》微刊,引来写作爱好者纷纷来稿。用他的话说,在圆文学爱好者文学梦的同时,也圆了自己心中的文学梦。2017年,他成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2018年,他被罗田县委宣传部评为2015至2017年度全县优秀通讯员。2019年5月,他被推荐到第六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习。李志来被评为罗田县2015至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辛勤的耕耘,结出丰硕的果实。李志来不仅散文写得圆润纯熟,小说也同样做得深沉老到。2017年秋天,他的短篇小说《山的那边》和《可怕的梦》分别在《赤壁》和《黄石视听》杂志发表后,在当地读者中引起反响。那清新的文笔,细腻的语言,不疾不徐的叙述,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由青涩开始走向成熟。他说,开始并没想到要写小说,只是想写一群南下“淘金者”在广州打工的随笔,从釆访、查资料入手,他开始了写作准备。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写着写着不经意间就把篇幅拉长了。由于工作繁忙,他都是夜晚业余写作,常常坚持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有时灵感突发,中午不休息,加班写作,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他就是这样坚持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击键盘,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他的文学梦。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一篇八万多字的《比南方更热》的中篇小说终于完稿了。据不完全统计,李志来至今共发表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如果加上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其他文体的作品,共计有一百多万字。“才情似雪何须问,只待梅花一并开”。28岁正值青春年华,和他交谈让人能感受到他的文学才华在不断闪现,这得益于他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大量阅读后自身素质的提高,谈吐之间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学的虔诚和理解。对于文学之路,李志来说:“虽然经过了一番跋涉略有收获,但在这条路上只是才刚刚起步,未来任重道远,还需继续努力。”相信他,凭其才气与灵气,还有勤奋与坚持,未来的艺术人生将会更加绚丽多彩!(通讯员:闵德元)
金秋九月,朝气蓬勃的19级小萌新们即将在新的环境开始新的求学之路。2019年9月8日晚上,物理学院在弘雷楼311室会议厅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学院领导、各教学系主任、办公室主任、19级班主任、辅导员、19级助班和19级全体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梁伟民副书记主持开学典礼 典礼现场 教师代表尚志海博士发言开学典礼由梁伟民副书记主持,分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两阶段进行。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典礼伊始,教师代表尚志海博士从新学期新目标的具体要求等四方面作了主题讲话,号召同学们在新学期的开始对过去进行一次认真的回顾与反思,立足今天,着眼明天。学长代表陈滢澜同学发言16级物本2班陈滢澜同学作为优秀学长代表发言。首先向新生传达了学长学姐们的欢迎和祝贺,并对师弟师妹们提出了四点“学会”建议:一、学会学习。学会珍惜宝贵的时间,要将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二、学会一两个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完成一些实用性的考证,如英语四六级、普通话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三、学会感恩。常怀感恩,才能不断成长,才能在社会立足;四、学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如学院十大机构、班级班干部、科研项目等,都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能力,拓展视野。新生代表陈韵淇同学发言19级地理科学1班陈韵淇同学表示非常荣幸成为物理学院的一名新生代表,并发表感言:大学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存在,满怀理想踏进岭师的那一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去锻造更优秀的自己,探索更大的世界!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发挥专业教师做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解惑人、生活上的知心人、行动上的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我院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学风建设、学业指导、科研创新、专业实践等工作,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7名专业素质过硬、热心学生工作的年轻博士教师担任19级新生班主任。林雨书记为新聘班主任颁发聘书。颁发班主任证书刘院长发言刘院长代表学院对全体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办学理念和学院所取的成就。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全体师生在上一学年中所做的努力,并对新的一年提出了几点要求:一、在认知方面应有所提升,学会独立自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二、在政治意识方面要有正确清醒的头脑;三、立考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做自己的先锋。 入学教育阶段由林雨书记和保卫科杨继焱科长分别主讲的《大学生成才与历史责任教育主题讲座》和《安全警示教育讲座》进行展开。 杨科长进行安全教育讲座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使同学们把安全牢记于心,杨科长用了许多发生在校园里具体的鲜活的案例,在政治意识安全、防盗、防骗、交通等方面给新生们上了一堂生动幽默有趣的安全警示教育课。 林雨书记上思政第一课 最后,学院党委林雨书记为新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思想政治课。他从四个方面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上大学”“如何上好大学”“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等,并在今后的学习上、生活上给了同学们提出了要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学期已经开始,新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新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让我们带着坚毅与勇气,乘风破浪,奋力前行,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书写人生新篇章,迎接新挑战!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风雨不息,关切不止。为了解同学们在新学期的宿舍生活情况,9月3日晚,物理学院林雨书记、梁伟民副书记、各级辅导员与班主任老师不顾风雨的阻挡,抵达学生宿舍进行走访。走访博雅苑走访信勇苑走访尚志苑新学期伊始,新气象启程。书记、老师等来到博雅苑、尚志苑、信勇苑访问各舍学生。学生在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适应程度如何,是书记、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新学期意味着又一个新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书记除了询问学生假期活动,还提醒同学们要迅速进入校园学习、生活状态,正所谓撸起袖子,准备好好干。由于暑假期间博雅院进行了装修改造,书记、老师们询问宿舍的新情况,改善状况如何、住宿是否舒适等,同时也关注同学们的生活细节,给予指导并提出建议,带给学生殷殷的关切。走在当下,展望未来。各年级同学的学习情况也是老师们关心的。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老师鼓励同学们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等,用专业知识、科学技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无论是考证亦或考研,书记、老师们都耐心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并给予鼓励,提出建议,更是与大三、大四的学生促膝谈心,“考研与就业本来就不矛盾”,支持同学们努力进击,给学生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更坚定未来的路。随行的班主任也细致了解班级同学的近况,聊家常、谈人生,欢声笑语,打成一片。走访宿舍合照即使风雨不息,走访仍继续,暖心动人。愿同学们发扬迎难而上的精神,在新学期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扬帆新征程。
为了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论。7月22日至28日,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开展“携皖东明珠,倡环境保护”为主题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小分队首先来到景区,与相关负责人员取得联系,他表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随后,小分队在景区内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在周边开展走访调查。最后,小分队再次来到工作人员管理处,向他们分享团队实践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看到了自然美丽的景色,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成员们纷纷表示,保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享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责任编辑:王淼淼
为进一步了解遂溪县北坡镇当地村民对高校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的知晓程度,落实岭南师范学院助贷下乡行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助学贷款深入人心。如今,我跟随“助学圆梦”社会实践队来到北坡镇财政所门口设点宣传国家资助和贷款政策。 在宣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都普遍比较低,在这里看到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为了维持生计,有工作能力的青壮年店铺几乎外出打工赚钱养家了。也许是由于生活所逼,村民们大多都普遍有这样的观念——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读高中读大学呢,他们对国家资助与贷款政策大都是毫不知情或者是只听说过有这回事但具体的情况是不清楚的。为了让村民们对国家助学贷款有更多的了解并改变错误教育观念,我们队员耐心有加,向村民们一对一详细讲解,虽然村民们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我们之间也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但我们不厌其烦,想方设法让他们了解的更清晰。我们会选择放慢语速,他们听不清我们会重复讲,还有我们也尽量讲一些当地的话等等。我们耐心、详细地给家长和学生讲解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具体内容,申请助学贷款的相关途径、好处以及还款的相关事项。当听到贷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所贷款无需加收利息,毕业三年后才开始加收利息的时候,家长们都认为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给他们的孩子能够继续读书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当遇到年纪大的老人或者不认识字的村民的时候,我们的队员会细心地讲解问题和答案给他们听,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保证了每一份问卷的真实性。当我看到村民对我们的讲解表达出高度的热情和感激时,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资助育人,助力成才。虽然这次助贷下乡行的宣传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还需向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多的了解国家的资助与贷款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学子不再为学费担忧,让他们都有机会继续完成学业,通过读书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广东校园文学网滁州8月11日电(通讯员李旭),根据教育部相关部署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进一步感受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了解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小岗村当地的红色旅游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滁州学院赴凤阳县小岗村“红色旅游”实业青年筑梦调研实践小分队队员们前往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传红色文化,承红色精神7月24日上午,赴凤阳县小岗村“红色旅游”实业青年筑梦调研实践小分队队员们来到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感受沈浩同志崇高的“公、正、忠、廉”精神。陈列馆以“追寻”为主线,进入馆内能明显感受到沈浩精神的召唤,在高度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沈浩形象下,还不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宣传当地浓郁的红色小岗精神。陈列馆共有三个展厅,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展厅,第二展厅向来往的人们回顾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凸显出了沈浩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发展求出路的为民精神。实践队队员们在陈列馆内邀请了一些游客参与调查并采访了部分游客和工作人员。参与调查地游客和工作人员们积极地帮实践队员们填写调查问卷,期间,实践队队员也进行一些有关陈列馆的采访,其中某位游客这样说道:“在参观完陈列馆后,更加了解沈浩同志了,沈浩同志真的很令人钦佩,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最后积劳成疾在小岗村去世。陈列馆就是宣传红色教育的一大基地,你们搞红色旅游,一定要把陈列馆、把小岗村宣传出去。”。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里拍照留念。通讯员李旭摄。红色经典小岗,绿色创新发展7月25日,实践小分队与小岗村旅投领导杨永强叔叔进行交流学习,一起探讨小岗村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改进方法、改善措施,进一步了解小岗村当地情况,学习经验方法,调整红色旅游、红色实业策划书,细化有关小岗村农产品销售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杨永强领导说:“红色小岗”的立意十分正确,小岗村已经获得了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等称号,发展“红色小岗”的红色旅游也十分正确。杨永强领导还强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树立创新思维,发挥青年作用和青年优势,牟足了劲向上干、未来要向前看,并针对实践队员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具体的回答,逐字逐句都加深了实践队队员们对当今小岗的认识,启发了实践队对“红色小岗”、“红色旅游”、“红色实业”的思考。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岗村旅投领导杨永强叔叔学习交流。通讯员李璐雨摄。7月26日,实践队吸取昨日实践经验,铭记杨永强领导的嘱托,来到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进行调研学习。1978年11月24日深夜,18名小岗村村民召开秘密会议,包产到户,纪念馆呈现了小岗村整个历史,再现了多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展览馆中间悬挂的就是当年带头实行大包干的18名普通农民的巨幅照片,但是从他们按下手印的那一刻后,他们便不再普通了,因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就此开始了,当然,最让人敬佩的仍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实践队在参观期间,还碰到了大包干纪念馆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耐心地讲解,讲解员细致地讲解了大包干纪念馆展馆的每个部分,面对实践队员地提问,她也十分耐心地解答。实践队员跟着讲解员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更多课堂上、书中没有的宝贵实践知识。 图为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以及游客们进行大包干知识细致讲解。通讯员李璐雨摄。让创新驱动发展,助小岗红色永驻7月27日,实践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岗村的产业情况,熟悉小岗村的产业发展。上午早早地便出发前往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去熟悉小岗村的电商发展模式。下午又前往小岗村供销合作社社员服务中心,了解小岗村当地是如何具体为农、务农、姓农、助农、惠农、兴农,带动农民积极性。7月28日,实践队前往小岗村当地的葡萄采摘园学习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近年来,小岗村兴起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农业,实践队上午来到的葡萄采摘园就是典型的示范,实践队在葡萄采摘园里感受到了小岗村村民的热情开朗和淳朴的民风。下午前往的凤阳快递物流便民服务中心也是小岗村的实业先锋,在这里实践队学习了小岗村的创意小礼品,深刻地体会到创新的巨大推动力。这些种种的因素都是小岗村升级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也都将是有利于推动小岗村红色旅游发展进步,加深人们对小岗红色印象的重要要素。 图为实践队队员完成实践后在小岗村集体合影。通讯员李璐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