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 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走进增城、南沙连续开展文学志愿服务进校园活动

    12月10日、11日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文学志愿者服务队分别走进增城、南沙持续开展文学志愿服务活动之“青年作家进校园”进一步推动文学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又一生动实践12月10日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席汤炎忠走进广大附中增城实验中学作了一场主题为《写中有真情,创作有真意》的分享讲座活动由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办广大附中增城实验中学承办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黄雪、办公室主任冯锦清以及广大附中增城实验中学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现场,汤炎忠主席以“真情真意”九大招式,轻轻揭开文学创作的面纱;又以“提升作品”四大技巧,为文字插上飞翔的翅膀;更以“突破自我”四把钥匙,解锁学子们内心的创作宝藏。他鼓励大家以笔为剑,以情为墨,勇敢地表达自我,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编织思想的网,从而创作出更多有真情真意、能够触动人心的佳作。学生们在这场文学的洗礼中,不仅聆听到了精彩的分享,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还在互动环节中,通过一段段佳句妙言的碰撞与分享,亲身体验到了文字那直击心灵、触动灵魂的力量。这场志愿服务进校园活动,宛如一场春雨,悄然在学生们的心田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也让他们深刻领悟到:文字,是记录生活点滴、表达内心真我、触动人心软处的最美妙的艺术。据悉,凤鸣文学社是广大附中增城实验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内文学爱好者迸发思想火花之地。活动现场还举办了凤鸣文学社换届仪式、“悦读”知识大赛颁奖典礼。12月11日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超教授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朝阳学校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阅读点亮多彩成长路》分享讲座活动由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办广州市南沙区朝阳学校承办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冯锦清广州市南沙区朝阳学校副校长梅祝鸿以及200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陈超教授通过分享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他强调阅读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鼓励同学们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要广泛涉猎,从经典文学到科普读物,从历史传记到现代小说,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取各种知识,更在于提升自我,能让大家终身受益。学生们在陈教授的引领下,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听得如痴如醉,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讲座结束时,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分享让他们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深的期待,他们决心要广泛涉猎,让阅读成为伴随自己终身的宝贵财富。据悉,该校朝阳文学社自创立以来的九年间,如同一股清新温暖的文学之风,数期社刊共收录优秀作品500余篇,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也激发了他们个性化写作的热情与潜力。现场,文学社成员特别向陈教授赠予了《朝阳》社刊,陈教授也为朝阳文学社题写了寄语。2024年,作为文坛充满活力的青年军,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学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方面,协会深刻认识到文学与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因此持续组织青年作家深入校园,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亲切交流。这些作家们以自身的文学经历和创作心得为引子,有效地点燃了青少年对阅读和文学的熊熊热情,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文学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文学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为培育校园文学新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协会还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多场主题鲜明的文学活动。如“传承五四薪火不负青春使命”广州青少年诗歌朗诵会,让青少年在朗诵中感受五四精神,激发青春活力;又如“颂歌献给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诗歌朗诵会,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还有广州市青少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踊跃投稿,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抒发爱国情怀;以及“我是小小艺术家”唐诗三百首精选插画书法作品展暨颁奖典礼,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文学与艺术的魅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追逐梦想的宝贵机会,更为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文学志愿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为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24-12-13 11:51:51 作者:青年作家
    • 0
    • 4673
  • ​庆丰收

    庆丰收瘟疫消潜皆胜意,熏风稻麦庆丰年。海天一地金黄色,百姓欢欣喜若仙。夜雨昨夜清风雷雨来,轻轻点点落尘埃。鸡鸣晓日从头上,半色朦胧半色开。广西桂林行(其一)远看奇山上刺天,近听秀水对船眠。轻波溪水云烟绕,楼阁仙山似眼前。广西桂林行(其二)薄雾云烟似面纱,搴舟赏景正年华。欲摇清水作佳酒,入口甘甜色更加。记雨蜻蜓不语探花香,日入层云天色藏。暮雨绵绵悲小院,秋风渺渺寂空堂。楼台烟雨缀流水,斜月残灯映荷塘。待到天明祥和至,寻青深谷嗅芬芳。作者简介高靖,男,笔名弦翊,2004年出生,广东肇庆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生,作品散见于《中学生政治参考》《中学生博览》《今日从化》。曾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第一届写作大赛三等奖,神州文艺“清明”全国有奖征文活动优秀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2023中国农民诗会优秀奖等奖项。

    2024-11-22 11:09:03 作者:高靖
    • 0
    • 384
  • 秋日物语

    在宁静的时刻,我常常将细碎的过往和点滴的心情化为文字,存放在心灵的空间里。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它们终究是我的心声,堆砌着那些平凡的点滴,记录着流年的轨迹。很久没有更新日志了,偶尔会有很多感想,但都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偶尔无意中会去浏览空间,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文字会让我领略到另一种滋味,仿佛与我息息相关,又仿佛与我无关。转眼又是秋天。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悲秋为主题,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开篇,更是奠定了这一传统。然而,李白却以“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来表达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尽管像李白这样乐观豪放的诗人并不多见,但杨万里的“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却展现了另一种美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宜人之处。而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是以超然的姿态,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我很喜欢刘禹锡那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逸致。然而,喜欢归喜欢,我始终没有达到他那样的豁达和才情。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到、领悟到不少东西,心境和观念也改变了不少,但有些东西却是明明知道要去改变却很难改变的。似乎已经很久远,上一次与爸妈共度中秋的时光变得模糊不清。那次在韶关的短暂相聚,虽然只有三四天的光阴,却让中秋佳节充满了别样的温暖与意义。每次家庭聚会,我都希望能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热情与关怀。然而,结果往往是妈妈忙碌的身影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就像每次回家,她总是忙里忙外,不得闲暇。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他们在为我们操心,为我们付出。只有在父母面前,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任性,可以无条件地依赖,可以不必担心他们会对我们产生误解或偏见,可以把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可就像上次一样,我也会因为他们不肯多留几天而感到难过,但其实,让我难过的远不止这一点。有人曾邀请我写一篇关于中秋怀人的文章,惭愧的是,我终究还是没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最怀念的是爷爷奶奶,但我已经开始害怕去触及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情感,因为那里既有快乐的回忆,也有无尽的悲伤;我最挂念的是爸爸妈妈,然而我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岁月的匆匆流逝,那白发苍苍的背影又是怎样的一种感伤;我还怀念着许多同窗好友,虽然有些已经不知散落何方,但记住的便永远都记住了。如果有一天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我希望能喊出对方的名字,让那份记忆再次鲜活起来。这个秋天,我以为自己已经淡漠了那些悲伤的心情和文字,因为已经害怕去触及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情感。然而,一提到“怀念”两字,尤其是在这样万人皆言悲的季节里,我还是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其实,我本不该如此。岁月流转人事更迭,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深情的怀念,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都会珍惜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人,感激他们给予我的温暖与关爱。在这个秋天,愿我的思念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传达给每一个我怀念的人。【作者简介】    邓晓春,女,湖南衡阳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人生》《中国自然资源报》《南方工报》《清远日报》等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平台。曾获省总工会“阅读成才创建新功”征文活动三等奖并获评“十大阅读成才女职工奖”。

    2024-11-21 10:50:48 作者:邓晓春
    • 0
    • 207
  • 桂馥

    “金桂树,开金花。秋风一吹香万家。”老家的老围龙屋内有一株金桂树。围龙屋院墙高大,里面的人看不到外面,外面的人也无法窥探内里。然而一到每年秋季,这株金桂树的幽香总会颤颤巍巍地从高墙内往外探。钻进每位路过青石板巷的路人鼻腔里,高调的宣告这高墙内还有一株桂树;却又总会调皮的搭上路人,与他们一起前往不同的地方旅行。南方地区湿热,旁人种植桂花总是选择四季桂等更实惠,更易生长的品种。金桂,种植麻烦,养护工序繁多。许多人不愿给自己找事干,自然能见到的也就少之又少。可为什么老家的这株是金桂树呢?说起来,这株金桂树还是祖父送给我的生辰礼。我出生那天由祖父亲手植下,成长到如今。已是十九年来,它同我一起成长,一起见证了村庄的变迁。金桂树的始花期是种植下去以后的第四年。在我们四岁那年,它开始长出几小簇金灿灿的桂花。第一年开花的金桂花香远没有如今那么浓郁,离得近还不够,还得细细地嗅才能闻到那一缕缕的清香。母亲说那时的祖父总爱带着我趴在不高的金桂树前,嗅着那似有若无的桂花香。金桂开花的那年,小舅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深圳赚到了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就带回来给祖父祖母盖了一栋三层的小洋楼,作为村里第一栋盖起来的小洋楼,好不阔气。我还记得那年崭新的洋楼里还放有一台大彩电,母亲说等洋楼装修好,祖父祖母搬进去也就该享福了。小洋楼建完外公催促着让小舅做点好事。于是小舅便用多余的钱给村子里修好了新的水泥路,又用水泥桥面代替了通往村子的独木桥。村子的路面终于不再尘土飞扬,外来的车子也终于可以开进村里了,村里的人们喜不自胜,都说村子终于也赶上时代的发展了。在我们八岁那年,金桂进入了盛花期。那年秋天围龙屋和屋前的青石巷每一处都充满了桂花浓郁的馨香。它的馨香伴着秋天的第一缕秋风,叩开了祖父母新家的房门,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村里也陆陆续续地盖起了许多小洋楼,四层的,五层的;我们家的小洋楼淹没在一堆小洋楼里,不再如以往那般阔气,反倒是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灰白。村里的路装上了路灯,走夜路再也不用担心翻下田里滚一身泥,夜晚小孩子嬉戏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我的金桂长得更高了,明明同样是八岁,如今却也到了我需要仰望它的时候。我们十八岁那年,金桂结果了。过了始花期,盛花期,在第十八年,金桂进入了结果期。这年秋金桂花香依旧准时的叩开了洋楼的房门,今年却不仅仅它独身前来,伴着它一起来的,还有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是这一年,村子通上了每家每户的天然气,不再使用笨重的罐装煤气,也不需要再上山拾取柴火,山上砍柴火的路一点点闭塞,家里的镰刀工具也随着时间生锈而被丢弃在了时光里;四岁那年修的水泥路面也被如今崭新的沥青路面替代,童年那条每个夜晚都由外公宽厚的背脊背着我慢悠悠走过的小路消失在了时间的尽头;八岁那年安装的路灯,因为电压不稳而总闪烁不明的路灯,被更稳定的太阳能路灯取代,曾经在下面与伙伴嬉笑玩闹的身影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河对岸建造起了更为高大的现代建筑,通体的落地窗折射着秋日的阳光,显得整栋建筑精致却又疏离。村子终于赶上了时代,我的外公也消失在了茫茫的人海。但幸好,那株由他亲手栽培下来的金桂树,仍旧恪尽职守地陪着我在新时代里展望未来。再走一走如今人迹罕至,破败不堪的青石窄巷,再抚一抚围龙屋高墙粗粝的墙面,再嗅一嗅金桂弥漫深巷的飘香。我的金桂仍然在老围龙屋内静静的守望着,守望着村子的变迁,守望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作者简介】    彭莹丰,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生。小说集发表于晋江。曾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方言馆征文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2024-11-21 10:40:53 作者:彭莹丰
    • 0
    • 207
  • 枫叶红笺 写满秋末冬来

    在季节交替的边缘寒风起,霜华初凝,叶儿渐憔只送它在半空里盘旋吹不散的是那枫叶的绚烂舞动在时光交替的末梢 似火的枫叶,于凛冽中把热情抛洒像是秋留给冬的信件每一片都写满了故事关于繁华、离别和思念 它们在风中飞舞蹁跹一片一片,如蝶的羽袍红得夺目,如晚霞的碎片轻触霜花,与冰雨擦肩告别高高的枝桠 秋末冬初的时光里枫叶是舞动的精灵它们在枝头最后的闪耀映照着岁月的斑驳古道旋转、跳跃,与寒风嬉闹奔赴一场与冬的拥抱 它们将温暖藏进土里待来年春天,化作滋养的源泉落下是回归大地的依靠也是对新岁的祈祷【作者简介】    宋亚东,1994年生,现任西安市新城区作家协会理事,《青年诗词》杂志副主编,系共青团系统“千联万聚常引”项目新兴青年人才库成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具有微电影初级编剧职称。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中国青年作家报》《作品》《华商报》《陕西交通报》《银川日报》《渭南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多个文学奖项,出版长篇小说《等到樱花盛开时》。

    2024-11-19 11:51:41 作者:宋亚东
    • 0
    • 379
  • 烟火气里看广州

    在那个晨光还未全然舒展眉眼的清晨,我仿若被一种莫名的期许唤醒,早早起身,于是,便有幸撞进了广州那最为真实且动人的怀抱。生活宛如一枚硬币,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各自绽放着独特的光芒,演绎着人间百态。其中一面,弥漫着热腾腾的烟火气息,炙烤着尘世里的琐碎与奔波。这便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的日常写照。曾见过地铁站台人头攒动,一片涌动的人海。上班族裹挟在人群之中,只能随着人流缓缓挪动,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之色。待地铁门开启的刹那,潮水般的蜂拥而上,挤得歪歪斜斜的身子,手中那原本就攥得不太紧的包子,差点掉落。那一路匆忙的脚步声,夹杂在人群的嘈杂声里,伴着早点给的慰藉。而生活的另一面,则是那诗意的留白,是一片尚未被尘世沾染的纯净雪地,藏着对世间深情的期许与寻觅。在广州的晨曦里,大街小巷间早点的烟火气息悠悠而起,一首悠扬婉转的古曲,一曲晨风中的生活赞歌。音符跳跃间,满是生活的韵律,满是人间的温情,仿佛能将人的心灵都轻轻抚慰,让人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处宁静的港湾。彼时,天色尚在朦胧的怀抱里缱绻,宛如一位眷恋梦境的孩童,不愿彻底醒来。而早点铺的灯火却已如点点璀璨的星辰,在暗夜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些灯火,恰似广州城新一日的守望者,它们怀揣着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与深情,静静伫立在街头巷尾,宛如在耐心等待着一场与老朋友们的重逢。犹记得那老街上,有一家早点铺,暖意在其间氤氲着。老板是位和蔼的阿伯,岁月在他脸上雕琢出的,唯有那醇厚的善意,那慈祥的笑容,恰似春日暖阳,静静洒落,暖人心扉。每日晨光未启,阿伯便早早悉心备下各类早点。那灯火透过窗棂,在幽暗中晕出一片明亮,宛如黑夜里的一颗星子,照亮了行人的来路,也牵引着他们的脚步趋近。阿伯曾笑意盈盈地谈及,这铺子一开便是数十载,瞧着一批又一批老顾客携着小儿女前来享用早点,心底便盈满了无尽的温暖。那一盏盏灯火呀,可不就是这座城市黎明前的轻吟序曲吗?在仍带着夜之静谧的空气中,悠悠奏响,轻柔且笃定地宣告着新一天生活的帷幕就此拉开。当你踏入那寻常巷陌中的早茶店,一步便跨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烟火缭绕、情趣盎然的世界。店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可那热闹里,却又透着一种别样的井然有序,宛如生活的画卷,虽斑斓多彩,却自有其内在的和谐韵律。晨练者们总是早到的。记得有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每日公园晨练结束,便踱步至附近早茶店。点上一碟晶莹剔透的虾饺,再沏上一壶香茗,而后便慢悠悠地品咂着。大爷常言,这晨练后的早点时光,是他一日中最为惬意的辰光,既能舒展身躯,又能在美食间,细细咂摸生活的美好滋味。老者们悠然自得,寻得一方角落,围坐在那略显古朴却擦拭得光亮的桌椅旁。他们手捧香茗,轻翻报纸,神情从容闲适,仿佛时间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场可以随意把玩的游戏。我曾与一位老者闲聊,他说他在这早茶店里已经坐了几十年了,每天来这里,和老朋友们聊聊天,看看报纸,品品美食,感觉日子过得特别踏实。茶香袅袅,与早点的香气缠绵交织,在空气中氤氲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模糊了岁月的痕迹,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隧道之中,既能感受到当下的热闹,又能回味起往昔的悠悠岁月。他们静候着热气腾腾的早点上桌,这份等待,既是对美食的尊重,也是对生活仪式感的珍视,仿佛在这等待的过程中,能重新品味一遍人生的滋味。孩童们自是别具一番模样。他们的眼眸纯净无比,仿若未经尘世沾染的清泉,透着澄澈与灵动。那双眼眸里,好奇的光芒熠熠生辉,如同跳跃的小火苗,急切又热烈地打量着满桌精致的早点。孩子们的脸上,期待与欢喜毫不掩饰地展露无遗。那神情,仿佛是在迎接一场盛大而神秘的冒险,满心满眼都是对即将开启的“探索之旅”的憧憬。他们一会儿凑近瞧瞧这盘,一会儿又歪着头瞅瞅那碟,小鼻子还忍不住轻轻嗅着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身子也微微晃动着,按捺不住想要立刻动手去探寻、去品尝的冲动。每一个孩童面对早点时这纯真无邪的模样,恰似一阵轻柔的春风,轻轻拂过人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里这份简单纯粹的美好与温暖。也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大人们自己小时候对美食那种热切渴望与满心期待的回忆,仿佛时光就此倒流,回到了那段同样充满童真的岁月。我在早点铺穿梭着,品味着,感慨着,这烟火气中的广州,让我的心也蒙上了一片温热的雾霭,那雾霭里,仿佛弥漫着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所有情感,所有的烟火与诗意。广州的早点,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范畴,它们是这座城市生活的缩影,是广州人生活态度的具象体现。坐在这充满烟火气的早茶店里,耳畔是此起彼伏的粤语交谈声,那声音里透着亲切与熟稔,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人们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与疲惫,只沉浸在这早点带来的美味与温馨之中。平凡中透着深入骨髓的暖与诗意,让人心生眷恋。每一口早点,都饱含着广州人的热情与勤劳。当阳光洒满街头巷尾,人们带着早点给予的满足与力量,踏上各自的征程。而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早点香气,依旧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中飘荡,等待着下一个清晨的到来,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烟火传奇。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去品味,去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的真谛。【作者简介】‍    韩诗雨,女,苗族,广东深圳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生。作品见深圳校园刊《翰林》,曾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三等奖等。

    2024-11-18 11:55:19 作者:韩诗雨
    • 0
    •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