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我言宝钗胜黛玉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论宝钗黛玉的优劣  

   

自古人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善恶、优劣争论不止,特别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中心人物的辩论,真是见仁见智,但是纵观各种评论,我们不难发现,薛宝钗的形象比起林黛玉来还是略逊一筹的。然而,我却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薛宝钗比林黛玉更胜一筹,特别从现代社会这个角度来分析,薛宝钗集中了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于一身,是广大男性的理想对象。下面,我们对宝钗和黛玉的性格进行对比分析:  

(一)宝钗虚怀若谷,言行豁达;黛玉小气多疑,多愁善感。  

黛玉的个性比较强,她对宝钗曾心怀敌意,与宝钗相处时,多次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里不爽,拿话刻薄宝钗,宝钗总是装作没听见,不与计较,后来宝钗的大度也感化了黛玉。薛宝钗面对林黛玉的无理取闹是有能力反击的,但是她不反击,这就体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在小节上她对比她年少的林黛玉从不斤斤计较。此外,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面对金桂的羞辱讥讽,宝钗忍气吞声,以大家闺秀的风范多次化解了矛盾。  

黛玉则与宝钗不同,她一直都把宝钗当作感情上的竞争对手,处处都留意、关注着宝玉和宝钗的一举一动,只要看到他们二人有什么亲昵的行为,她总会借题发挥,不理宝玉,甚至还经常有事没事怀疑他们。多愁善感也是林黛玉的一大特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黛玉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常常顾影自怜,暗自哭泣。又经常为身边的一点小事而浮想联翩,想自己的凄惨身世,寄人篱下,不禁自哎自叹,伤感流泪,终日生活在忧愁之中。  

(二)宝钗善解人意,宽厚待人;黛玉天性孤傲,尖酸刻薄。  

宝钗能够揣测别人的喜好,根据别人的喜好来处理事情,深得他人的喜爱。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辣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使贾母满心欢喜。这虽有虚伪和圆滑之嫌,但我认为这是人生存于世必须掌握的做人道理,只要是利己又不损人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金钏儿投井自杀,宝钗安慰王夫人和自动拿出新衣服为死者妆裹等事都体现了宝钗的善解人意。  

宝钗对人十分宽厚仗义。如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要用燕窝,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开口,宝钗从自己月钱中拨出钱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就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如此种种,宝钗不但给予援助,而且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了体面。  

林黛玉很孤傲,她瞧不起戏子,不喜欢大家拿她和龄官比相貌,她不要臭男人的东西,尽管这东西是北静王爷送给宝玉的,她也不畏强权,不屈服于人,从不说讨人喜欢的话,她知道丫鬟老妈子不喜欢她,宁可自己撑着病,也不愿劳烦祖母劳烦下人,她明白宝钗人缘好,会处事,自己却不反省自己,做出任何改变,仍然我行我素。  

黛玉的语言直来直去,表里如一,有时未免尖刻。黛玉的口才很好,但她的口才在讽刺别人的同时,也带给了别人反感,撕裂了别人的颜面,也撕裂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就连那个个性豪爽的史湘云也批评她:“专挑别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丫头小红也说:“嘴爱刻薄别人,心里又细”,这些都说明别人对黛玉的反感。她和史湘云的吵架,对刘姥姥的歧视,对周瑞家的轻视等都说明了她的尖酸刻薄。  

(三)宝钗权衡轻重,顾全大局;黛玉我行我素、不识时务。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宝钗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淡定从容,权衡轻重,从大局出发,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黛玉则不同,在《红楼梦》十六回中,林黛玉重回贾府,贾宝玉将“圣上亲赐”给北静王,北静王又送给宝玉的香串珍重取出,转赠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掷而不取。他居然我行我素,得罪权贵,不识时务。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得到贾母的高兴,贾府为刘姥姥耗费了些资财,黛玉便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讽刺贾母的行为是“携蝗大嚼”。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力的代表,众人如凤姐、宝钗莫不可足了劲巴结奉承,黛玉这“寄人篱下”之人直言讥讽,竟不怕失了贾母的疼爱与维护,任性妄为。  

综上所述,宝钗胜在情商高。虽然宝钗也有她的缺点,但瑕不掩瑜,她容貌俊美,处事稳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是男性背后的得力助手,是一位万里无一的理想对象。也许林黛玉看起来更清高娇美,但如果现实中与这样的人相处起来,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无论是在职场招聘还是平时的生活相处中,我们更偏向于薛宝钗这样一位虚怀若谷、言行豁达、善解人意、宽厚待人、权衡轻重、顾全大局的平易近人的时代女性。  

   

【编者按】:宝钗是入世的,黛玉是出世的。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是谁非,谁好谁坏,并没有明确界限。宝钗的人情世故,黛玉的心直口快;宝钗的心思细腻,黛玉的坦率直接;宝钗的才华,黛玉的才情。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喜好观点。本文观点明确,分点论证宝钗优于黛玉的地方,有理有据,逻辑性强。问好作者。

                                               ----陌路故知

                                                  2012.6.21

                                                                                   

 

上一篇:摒弃“两化”教学,倡导“因文施教” 下一篇:尊重 关注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