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摒弃“两化”教学,倡导“因文施教”

摒弃“两化”教学,倡导“因文施教”

——试论阅读教学与文体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具有搜集处理信息、发展自我、发展情感、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等功能。文体则指文章的风格或体裁。  

不同的人在阅读教学与文体的关系上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人认为文体文本只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从而轻视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在阅读教学与文体关系问题上存在偏差,进而对不同文体采用基本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缺少对文体特点的分析和对讲授方式的选择,导致授课形式千篇一律。甚至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统一化”、“模式化”的特点。  

所谓统一化,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体文本均采用大同小异的讲授方式;而模式化则是指遵循一定的套路、模板或规则进行讲授,不知变通。以上这种缺乏针对性、具体性的死板的、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正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统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是不及格教师所作,不合理教育所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春风并没有把这种局面扭转过来,有些地方甚至在这条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阅读教学与文体之间的关系呢?它们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汉语中有“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等词语,它们的意思都是指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或方法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事情。这个道理也可以运用到阅读教学与文体的关系问题上,只是在名字上稍作改变,变成“因文施教”而已。也就是说,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两化”教学,倡导“因文施教”,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防止教学方式千篇一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至关重要,尤其在中学阶段,它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深人理解文学作品,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就是盲目的阅读。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对诗歌作品、小说作品、散文作品、戏剧作品等明确地抽象出“一般的阅读方法”,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使用,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文章的体裁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说明文不仅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也不可忽视文章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它具有韵律美,语言凝练,充满情感和想象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根据诗歌的特点,重视朗读吟诵、整体感悟、分析感情、展现意境、领略音韵、研究写法、展开想象的方法步骤。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人物、情节、环节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他们会自觉地去浏览阅读课文,学生孜孜不倦地吸收教师浇灌的润物春雨。  

文体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结构、语言、技巧等是其形式,中心主旨、思想感情等是其内容,形式依靠内容来充实和强化,内容则依靠形式来组装与表达。若针对不同的文体都采用一致的讲授方法,一方面不能发挥不同文体的技巧优势,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尊重文本的要求,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和学生追求新鲜多样的生理特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抵抗情绪。相反,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觉得新鲜,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理解与记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施教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者不断反省和改造自己。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阅读方法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关键是想办法创新教学方法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摒弃两化教学,倡导因文施教”。  

   

上一篇:永不言弃 下一篇:我言宝钗胜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