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特刊·访谈·专题

特刊·访谈·专题

  • 记带“枪”的文学人江秀昌

     文学行者摇响天空  ——记一位带“枪”的文学爱好者江秀昌 文/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谢友义     江秀昌,笔名江浪才尽,男,中共党员,广东广州人,原籍广东信宜,广东金融学院管理学学士,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迅易工作室创始人,现任广东校园文学网大学版主编兼茂名文学网总编辑。 江秀昌一路走来,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江秀昌是一个优秀的文学爱好者,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去尊重的文学信徒!从江秀昌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一种朴素的文学虔诚、一首执着的青春之歌……或谦谦君子,或豪情奔放;或风趣幽默,或严肃认真;或乐天达观,或郁郁寡欢……足可见其文之美,其情之真,其人之优。  “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 不同场合的朋友,有着不同的回答。生活中的朋友,认为江秀昌随和可亲,是个讲义气的好兄弟,是和大家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的“铁哥”们。工作中的朋友,则认为江秀昌是个工作达人,有老板范儿;能够动员大家、鼓励大家,调节工作气氛,让大家在实践和拼搏中充满工作的热情,真有点儿社会鼓动家的气质;自己做事认真负责,责任心是他宝贵的财富。 江秀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信奉“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之原则。日日在编辑工作中劳碌,夜夜在文学创作中刻苦。对于他的创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广东校园文学网部分责任编辑是这样评价的:  罗鸿嘉:总想找一个逼真的比喻,把你的形象界定;也总想寻找一种气味,一种文学依凭的气味。我不敢说你是文学世界里一颗明星,但我敢说你不会是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正如帕斯卡所说,我虽是一根苇草……却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比竹子高明得多。   古海阳:写诗不是一项儿戏的工作,写诗是一种职责的所在。江浪就是这样一个把写诗当作职责的诗人。江浪的诗没有层层叠叠,过于复杂的修辞;也没有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把戏。读江浪的诗,我感觉到的只是诗歌里面存在着一颗纯真、炙热的内核,它始终熊熊地燃烧着,作为江浪的同事,在江浪于广东校园文学网发稿量超过百篇之际,我向他献上我最真诚的祝贺,并期待江浪更多佳作的呈现。  程承业:结识江浪缘于诗歌,对于他的人我不了解,但是从他的文字里或多或少可以知道他的某些侧影。他的诗歌如白居易式的简练与朴实,把生活里的每一点滴都用心去描绘。与其说江浪是一个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个音乐家,把生活里琐碎的音符不厌其烦地捡拾起来,然后用心排列,形成一段段简朴的乐章。  陈永东: “江郎才尽”?哦,多少次在那些朴实的字句中听到他那颗温柔细腻的心,在追求自然纯真,说是江郎才尽,那是彻底地害怕自己不再写出那些用少年维特那颗温柔的心烘托的世界的一切,害怕自己脱离诗人歌德的苦闷境界--美好就在眼前,却无法占有!  正如以上这些编辑所说的那样,江秀昌幽默风趣的谈吐,强烈的个人风格,更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江秀昌是一个优秀的文学爱好者,更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去尊重的文学信徒!然而,秀昌自己觉得可以用“双面伊人”这个词来揶揄自己。工作上的一丝不苟,表现出他十足的魄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帮助他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随和的性格,给他带来了数不尽的兄弟姐妹。虽然经常因为爱开玩笑被人说“猥琐”,但仍然不改本色,与大家打成一片;虽然脾气有点小暴躁,在工作中也偶尔会表现激进,但是大家还是会被他的激情感动,愿意跟随他一起奋斗。应该说,这位“双面伊人”,不止述说着其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还暗寓着他有一种作为,一种担当,那就是社会角色。善哉,“双面伊人”! “让一杆‘枪’富有感情地好好活着”     蝴蝶展翅起舞总要经历破茧的痛楚,雄鹰搏击长空总要经历坠崖的艰辛,人的成长亦是如此,总要经历风风雨雨,才能练就顽强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生活中的江秀昌便是一个强者,挫折挫不了,困难困不住,压力压不倒,始终以一颗上进的心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笑与泪,完成一次次的心灵蜕变。 其实到现在江秀昌都没想过要走上文坛,他当初的目标反而更坚定了自己成为优秀业务员的目标和信心。唯其设想过要走上文坛,就少了虚华浮躁,少了名缰利锁,少了急于冒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件事和一个人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坚定信念,不断进取,用手中那支紧握的笔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2005年,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江秀昌因为当初志愿填报失误而被录取到广东金融学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曾一度让他陷入茫然和失落的泥淖里,无法自拔。而最终让他走出人生低谷、重新振作崛起的恰恰是大一的一次作文比赛。江秀昌回忆说:“当时学校下发了一个‘新生杯’作文比赛的通知,通知上要求每个班都要有人参加。我就写了这件事,没想到进了决赛,更没想到的是‘新生杯’现场命题作文也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了稿件,然后交稿离开。我以为拿奖肯定是没指望的了,没想到最后居然意外地拿了个三等奖,而且还是我们系唯一一个拿奖的。”这件事对江秀昌的触动很大,不仅让他走出了失落的阴影,重新振作,更让他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文字,开始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自己的五彩生活和绚烂人生。 在江秀昌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个人至今仍令他念念不忘,每每提起总会触到他心灵的深处,但这个人却给予了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斗志,激励着他不断向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这个人便是他最爱的奶奶黄秀凤。 江秀昌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对奶奶特别依赖,一步也离不开。在他看来,只要有奶奶在,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但是至今仍让他倍感遗憾的是他没能见到奶奶的最后一面。江秀昌动情地说:“2006年5月1日,本答应要回家看奶奶的我,因为贪玩中途去了湛江。不过去之前还是跟奶奶通了电话,说去湛江是为了看海。奶奶说她一切都好,让我放心去玩。5月5日,姐姐发信息给我,才知道奶奶已经下葬了,我却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奶奶的猝然离世曾让江秀昌陷入到深深的自责负疚与痛苦中而不能自拔,但此后不久,他无意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奶奶的诗歌,感人的文字触动了他思念的心弦,于是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奶奶走了》。他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和奶奶心灵默契,写了诗歌的那个晚上,她在梦中告诉我:‘昌儿,我看到你的诗了。我看到了江,我看到了海,也看到了浪……’这个梦激发了我内心的那股热情,人生苦短,让我去热爱生活,让我去追求理想,让一杆‘枪’富有感情地好好活着!” 至今回忆起自己跟奶奶相处的那些日子,江秀昌仍念念不忘奶奶的那份浓厚的恩情。“到现在,我写名字都是先写秀字,这是奶奶名字当中的一个字,每次写下一个秀字,我都会感到温暖。因为小时候和奶奶生活的所有美好回忆,足够让我怀念到我离开人间的那一刻!” 作家刘墉曾说过:“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经历艰难困苦和风雨打击,甚至各种各样的灾难和不幸随时劈头而至,成长正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亲人离世和创业失败曾给江秀昌带来痛苦,一下子从志向的巅峰直接跌到人生的低谷。幸运的是他不曾被打垮,终于挺过来了。并且在工作中既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更能承担失败的痛苦。江秀昌正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纵使未来有多少未知无法预料,即便前路有多少挫折难以避免,他都会始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手中的笔抒发满腹的激情和动人的情感,用质朴的诗句描绘斑斓的梦想和绚丽的人生。总之,文学艺术的所有活动,只有贯注了思想,涵盖了精神,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这样的文艺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就如江秀昌自己所说的那样:“站着是一杆枪,倒下是一条江”! “江郎才不尽,尽在不言中” 江秀昌出生在文学色彩浓厚的美丽沿海城市——茂名,却从小生长在大山里,对大海充满了向往。他说:“上了大学我就一直在广州生活,所以对茂名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不过茂名这座城市对我影响最大也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给自己取了个好笔名,让无缘当兵的我一直都拥有‘枪’的感觉。”  江秀昌生活没有其他娱乐的嗜好。他把写文字当成一种乐趣,白天为单位工作,把工作做到优秀,无懈可击;晚上为自己的乐趣工作,工作到出彩,“晚上的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每天晚上都是一点左右才睡觉的”,他笑着告诉笔者。 笔者眼中的江秀昌是谦逊随和的,也许最能代表江秀昌的就是他的笔名江浪才尽。“江浪才尽”是最令江秀昌引以为豪的笔名,而这个笔名的背后也隐藏着一段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故事。 江秀昌的笔名源自于他的两个梦。有一次,他梦到一片很阔很阔的海,海水很蓝很蓝,月光很白很白,浪花一朵一朵。他一个人走在高高的沙滩上,沙滩很高很高,沙滩是在大海中间的,离海很近很近。他家的村子叫沙高村,他的奶奶曾告诉他村子之前可能是一片海。 “我想走进海里,溅一身愉悦的浪花。突然一支长长的利箭向我飞射过来,我好害怕,但还是拼命拼命地往前跑。可是抬头,发现无数的密密麻麻的利箭从不同的方向射过来,我就往左走,往右走,侧着身子不停地换着方向拼命拼命地往前跑,终于我跑不动了,也逃不掉了……这个梦让我想到了“江郎才尽”的故事。”如今回忆起这个怪异的梦,江秀昌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另外还有一个更加诡异的梦,梦中的江秀昌正在写稿,可是写着写着钢笔没墨水了,他拿过墨水瓶吸墨,发现瓶里也没有墨水了,然后出去买墨水,结果发现哪都没有墨水了……这两个怪异的梦正是江秀昌的笔名——“江浪才尽”的来源,而这个笔名已经陪伴了他十几年,每当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他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两个梦。 他说:“这两个梦,无论你怎么会说恭维话,恐怕也说不出半个吉字的。但是我都很喜欢,都让我想到了江郎才尽的故事。然后就给自己起了‘江浪才尽’的笔名。我不如江郎有才,在梦想前行的路上,不管多难,我也绝不会放弃,就这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走下去……” 对于江秀昌来说,‘江浪才尽’不仅仅是一个笔名,更凝结了他对奶奶和对未来的承诺,蕴藏着一份激励着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平凡的强大力量!他的奶奶曾对他说:“奶奶没见过大海,奶奶老了,你还年轻,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大海……,做人应该像大海,容得下大江大河,装得下整个天空,不怕风吹浪打……”如今,江秀昌已经走出大山,长大成才,在人生和社会的大海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奋斗。相信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定会一直坚守承诺,继续像一把挺立的枪一样,战斗在生活的前线,赢取人生更辉煌的胜利! 江秀昌还曾在他的一首诗歌中写道:“我手写我心,我心写我思。江浪才不尽,尽在不言中。”相信一直怀揣着梦想执着向前的他定会在默默的付出和奉献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 “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 江秀昌是一个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理科生,却对诗歌情有独钟。他对记者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文字记录我的生活,借助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他坦陈自己文笔不是特别出众,却特别喜欢文字,因为诗歌的文字最少,所以就爱上了诗歌。最初他写文字只是为了发泄,而现在是为了记录生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一个强烈的诗歌爱好者,但甘愿为诗歌献上自己毕生的时间,“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 从高中开始江秀昌就一直坚持写诗歌,已经坚持了近十年。他说:“以后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会思考。”高中时,他发表了处女作《走过花季》,那时候他还没有真正学会写诗歌,一直到了大学后,他才开始慢慢接触诗歌作品,他对诗歌更是爱不释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当时他还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做“诗歌的疯子VS网络的狂人”。透过江秀昌聚焦这一代年青人,他们身上那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与五四青年显然有一种传承的脉络;他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是多么光彩悦目! 他告诉记者,他热爱诗歌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奶奶的影响,是梦中奶奶的那番话激发了他内心的那股热情,让他渴望通过诗歌寄托自己对奶奶的思念,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诠释一个青年人当下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追求。诗歌让他学会了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更学会了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脚踏实地、出人头地的热血男儿! 十几年坚持下来,江秀昌已经成长为一个高产的诗歌写手,至今已经在广东校园文学网发表了700余首原创诗歌。他是广东校园文学网第一个发表原创文学数量突破100篇的作者,并因此获得了广东校园文学网“2007年度文学贡献大奖”,并于同年8月被授予“广东校园文学新星”称号,于同年9月受聘为“特约校园作家”。  对于一个创作成果如此之丰硕的写手来说,他的创作灵感必定是源源不断的,但江秀昌却谦称自己只是一个喜欢记录文字的人,没有什么灵感,心动的时候他便会将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化成诗句记录下来。他说:“我每天都坚持写,如果没心动,就回过头来翻一翻,心动就会来了。” 江秀昌是一个坦率质朴的人,他的诗歌就如同他的为人一样,简单、真实而又朴素。他的诗歌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透露出一种质朴的文学虔诚,或谦谦君子,或豪情奔放,或风趣幽默,或严肃认真,或乐天达观,或郁郁寡欢……他的诗歌虽然没有严格的韵律、出奇的文采或者深刻的内涵,但是每一首都不事雕琢,情感真挚,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声。他说:“我的诗都很直白,甚至可以叫流水账日记。” 对于他的诗歌,有文友说普通,也有文友说出色,有编辑说审核他的文章已是审美疲劳,找不出感觉,但也有编辑说喜欢审核他的文章,就如品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香……而面对这些评价,他于是想,我们许多年轻人怀揣梦想,那么绚丽的梦想,那么纯真的梦想,却因为挫折,失败的制约,加上遭遇的否定或者奚落,而逐渐消泯追求的信心。我不能在挫折中颓唐,应该奋起。他坚定地说:“我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是我!我本就是一个带枪的人。我只用心认真的写自己所爱的文字。人活在世上,只要自我感觉良好,能够去干自己愿意干的事,就是一个幸福的人!”而当问到对诗歌创作的看法时,他说:“让我来谈诗歌创作,我感到很尴尬。因为我读的诗不多。但如果读到好诗,我就会摘录下来,有时间再慢慢咀嚼。我觉得一首真正的好诗,总是能给人启迪和美感的,每读一遍,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么多年来,江秀昌对诗歌始终如一地执着,坚持每天写诗并发表在广东校园文学网上。近期他正在创作一个系列的诗歌作品,名称是《1朵微笑与9999朵浪花》,如今已经创作了405首。他告诉记者,他将会一直写下去,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虽然一直执着地热爱诗歌,江秀昌却明确表态自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对诗歌没有什么刻意追求,也不叼念哪一天会成为诗人。对于他来说,诗歌是他人生的伴侣,是他心灵的倾听者。虽然他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一个强烈的诗歌爱好者,但他甘愿跟诗歌厮守到老,“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 “写诗歌并没有改变我个人的命运,但诗歌改变了我对命运的认识。”江秀昌感激地说。这话闪射着理性之光的生活感受,朴质无华,一如他的为人。我们相信,江秀昌与文学的这段美丽的邂逅,将会成为他生命中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吟诵江秀昌的诗句,回溯多年来他的勤奋,那一刻,我感到他成长了,从生活之路以至文学之路,真正成长了……。 “最浪漫的事是跟文学网一起慢慢变老” 如今的江秀昌,是广东校园文学网的大学版主编,已经陪伴着文学网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回忆起当初与文学网结缘的故事,江秀昌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他说,初识文学网源于一场车祸。 2007年暑假,他不幸因车祸住院,期间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广东校园文学网责任编辑的招聘信息,继而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当时广东校园文学网还没有正式上线,像这类的校园文学主题的网站更是少之又少。于是,他在上面发表了一首诗歌,没想到编辑审核通过了,这让苦于没有平台发表作品和没有人欣赏作品的他感到极其的喜出望外。从此,他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诗歌的含蓄、灵动和细腻,开始了迷恋执笔书写的轻狂岁月。此后他几乎每天都发表诗歌作品,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发表了100首原创诗歌。 住院期间,江秀昌还申请成为广东校园文学网的责任编辑,开始了自己长达五年的文学网工作。从大学版魅力诗歌栏目和风雅散文栏目责任编辑到大学版诗歌栏目主编,从大学版副主编到现在的大学版主编,五年来他始终勤勤恳恳,恪于职守,审核点评了大量作品,分享了众多诗友的喜悦,寻求解决诗味寡淡的种种途径。同时,也见证了文学网的成长、发展和壮大。期间,他曾代表广东校园文学网出席了第一届高校网络传媒发展论坛、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文学社团交流会等活动,还参与了惠普校园文学博客创意设计大赛、第一届和第二届广东校园文学社刊展示会、“碧草杯”和“西黛尔杯"校园文学大赛等重要项目的组织工作,为广东校园文学网的发展、为广东校园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多行有成,江秀昌的勤奋,证明此一古语:诚非虚妄。 江秀昌的努力付出是众文友和众编辑都有目共睹的,他的认真、他的执着、他的勤奋、他对文学网的那份强烈的归属感一直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同样执着的文学爱好者和文字工作者。 他对记者说:“与广东校园文学网的编辑初次相识,单纯的我只是觉得只要和文学网的编辑们一起工作、一起奋斗,生活就是开心的。这种强烈的归属感,让我一直与广东校园文学网难舍难分。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信奉‘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最好’之原则。一路坚持到现在。”在文学的路上奔跑,江秀昌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广东校园文学网的发展,也有幸结识了无以数计的文友,更有幸见闻了万万千千的文学追梦人的故事。 作为广东校园文学网的元老级编辑,江秀昌也见证了编辑团队的日益壮大。他说,这种凝聚力源自于一种归属感。真正的归属感,只在于你有没有一种责任心。当你做好了你的本职工作,勇于承担你的责任,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归属感。他希望网站的责任编辑都要有一种归属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四有”文艺工作者。 “文学网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在这里,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欢乐,也有我们共同的文学家园。”他说,“其实很多人像我一样,早已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但都一样依然牵念着这片纯净的梦想花园。现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广东校园文学网一起慢慢变老……” 和文学网一起成长、一起变老,这该是一件何其浪漫的人生乐事和快事!对于江秀昌来说,广东校园文学网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和血液之中,成为他的第二生命。为了文学网,他甘愿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奉献一腔的激情和热力,和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文字工作者一起,携手将文学实践进行到底;为了文学网,此生他承诺对文学网不离不弃,陪伴文学网一直到老是他毕生都不会舍弃的梦想!我想: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定会激励千千万万同样怀着文学梦想的文学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继续向前,携手努力,共同将文学进行到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首诗”  江秀昌曾把自己比喻成茫茫人海中的一朵随波逐流的浪花,甘愿做一个平凡而简单的人。但平凡不是平庸,并不代表无所作为,平凡孕育着伟大,亦能成就伟大。面对已经过去大半的2012年,他坚定地说:“我有我的理想抱负,我有我的人生追求。对于自己的未来,虽然我很少规划,但是我始终相信,那绝对不会只是一场无稽的梦。2012是我人生的关键一年,也是梦想腾飞的一年。” 当谈到未来的梦想时,他说:“2012不是末日,而是梦想的开始。开始走南闯北,走南就是走海南、云南等地方,闯北就是闯一趟北京。而四月份走了一回海南,六月份闯了一趟北京,走南闯北的梦想已经起飞,而十月份还会去一趟云南,这些都是广东校园文学网‘旗行天下’的活动之一。而今生的梦想就是与心爱的“她”一起读万卷书,风里雨里和“她”一起行万里路,为“她”写为她写万首诗。”青年人有梦想对!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梦想。林肯曾经说过: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只是由于这些人缺失梦想! 如今的的江秀昌,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奋斗了好几年,但他痴心依旧,痴情难改,依然那么热心为文学网的运作、为校园文学的发展继续默默付出着,一点一滴地为共和国的文艺园苑添砖加瓦,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品质是:执着坚持、好学上进以及有责任心。除了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外,江秀昌还是第三届映泰全国校园创业大赛全国第八名、广东省第一名获得者。此外他还是迅易工作室首席执行官,广东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会执行主编。江秀昌正在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朝着自己的梦想升火启碇开行,稳步前进着。  对于江秀昌而言,成为一名诗人并不是他的最终梦想,出一本自己的诗歌集也不是他的近期目标,而写诗读书却是他每天都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强烈的诗歌爱好者,他有着一颗单纯、执着、进取的心,他渴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他渴望通过诗歌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他渴望通过诗歌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江秀昌是一个隐在校园文学里的诗歌浪客,他正用手中紧握的笔勾勒出梦想的轮廓,他活像古时挖山不止的愚公,而他每天写诗不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诗歌艺术的全球意义和普世意义开发出来,让诗的春阳普照千山万壑,五湖四海以至整个人类!而可贵的是每天当东方的一抹晨曦抚慰大地原野的时候,他正在键盘上像花间的彩蝶一样翩跹起舞,用抑扬顿挫的诗句描绘绚烂的人生。梦想的殿堂永远欢迎那些执着的人,我们相信2012年定会是江秀昌梦想腾飞的关键一年!   人本无奇,贵在坚持。水滴石穿,磨杵成针。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其中的万千艰难挫折和无数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江秀昌本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坦诚写道:“对我而言,我相信这是一条坚定而又阳光灿烂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走着、痛着。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梦想是心灵的风帆,我们衷心祝愿江秀昌在这条充满奇迹的文化长河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棒,越入佳境!我们也坚信,如果每个文学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都能像江秀昌一样虔诚于文学、执着于创作并能持之以恒,那么我们的校园文学,真正呈现“百社争鸣、万友齐放”、“你方唱罢我登场”之盛景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谢友义 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原名谢秀平,笔名 云中野鹤、谢天,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人。                  著有长篇小说《广州好男》、《心痛的感觉》、《心中的太阳》、《那一片深蓝》,小说集《文心集》,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                  广东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作品散见《河源日报》、《广东技能报》、《广州文艺》、《作品》、《人民文学》等等。 

    2013-09-23 17:00:24 作者:谢友义
    • 0
    • 9585
  • 记广州新时期的“抗战文学”青年作家黄声新

    血泪抗战,代代祭奠 ------记广州新时期的“抗战文学”青年作家黄声新(果园) 文/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谢友义                                               近期适逢保钓船正在向钓鱼岛进发,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许我能想到,也许我想不到 , 其实我不愿意想 , 但我不得不想。我担心那保钓的勇士 , 我担心大海的瞬间万变 , 我担心那突然而来的惊涛骇浪。其实我什么都干不了 , 我只是一介书生 , 书生不出门 , 便知天下事。那保钓勇士的眼神,总在我心目中叠现,那凝重的神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这书生,这匹夫。                                             —— 果园  新时期从事“抗战文学”的斗士 “像我这年轻而坚持创作抗战题材的作家,很少,尤其是在我们繁华大都市广州。”这是70后文学青年、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理事、南沙文学网主编、被人称之为广州新时期“抗战文学”勇士果园的一番慨叹,末了,似乎犹有困惑地看着沉思中的我。 “是的,你创作的这题材的确是‘偏门’啊。年轻人写抗战作品,在广州地区可能就是一枝独秀了。”望着朴素憨厚的果园,笔者由衷地敬佩。在随后与他的闲聊中,得知果园在长达十年不懈创作中,休息就是看战争电视剧,尤其是抗日战争影视。 黄声新,笔名果园,1972年1月出生于广东梅州,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先后在珠江电厂、BP油品、华润公司任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文学的路上,果园孤苦前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他的作品《呼唤观光巴士》在番禺区征文获三等奖;2008年,他的散文《阳光落在我身上》在华润集团7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2010年,他的作品《沁园春·风》在南沙区“迎接亚运盛会、共建和谐南沙”征文获三等奖;2007年,他的作品《流花桥·米兰花》在 《华润》杂志征文获三等奖 ;2008年,他的作品《重塑形象,留住人才》在“解放思想,我为南沙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征文中获三等奖…… 2003年6月,果园在茂名石化港口学习。闲暇时,他经常去港口散步,任凭海风掀起衣衫,感到无比的愜意,而看着海鸥自由自在地飞啊飞,果园心想:要是我有翅膀多好啊,穷尽天空。凝神间,一位朋友从上海打电话给果园,说他准备移民加拿大了,届时将从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转机到蒙特利尔。朋友有美好的前程,为他庆幸,为他雀跃,为他祝愿。与此同时,果园心中悄然袭来怅然若失的思绪,他反躬自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我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2003年8月4日,夕阳笼罩下的齐齐哈尔北疆花园小区,车辆熙攘,一派忙碌。一片泥泞的工地,日军遗留的5枚芥子气及路易氏气混合弹被意外挖出。泄漏的毒气弹像是推倒了一组多米诺骨牌。捡废品的李贵珍和于为、收废品的牛海英、清理毒气弹淤泥的王成、废品站的小工刘建明以及后来把铅桶贩卖到钢厂的梁波、钢厂的看门师傅,凡接触者无一幸免。另一拨人则因为接触到被毒气污染的土壤而中毒,杨树茂等人花10元钱从工地买来一卡车土,为新盖的房子垫院,被污染的土灼伤了双脚。陈紫薇等4人当年还是10岁左右的小孩,在院子里玩土先后中毒。事后抢救的当地203医院证实,均为芥子气中毒。 芥子气?听说过,但平时并没有怎么留意它,也不了解它,毒性竟这般犀利!  书上明明白白说:芥子气,糜烂性剂之一。芥子气的化学名为二氯二乙硫醚,分子式为:(ClCH2CH2)2S。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具有大蒜或芥末味。沸点219°C。挥发度小,渗透力强。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引起皮肤红肿、起泡,以至溃烂;如侵入体内,也可引起全身中毒 …… 这是权威工具书《辞海》说的。 果园翻阅工具书后沉思。罪过啊罪过!当年施用这种杀人武器的战争魔鬼。 原齐齐哈尔社科院院长曹志勃出版过《日本化学战争史录》,他表示,“8·4”事件之前,几乎每年齐齐哈尔都会从工地挖出日本人遗留的炸弹或者毒气弹,但是直到“8·4”事件之后,这一过去一直秘而不宣的事实才逐渐为外界知道,引起外界的关注。齐齐哈尔是当年日本关东军516部队的大本营,这个部队以制造化学武器见长,齐齐哈尔因此成为日军化学武器生产基地和中转站。撤退时,日军将大量毒气弹埋藏在齐齐哈尔地下。根据曹志勃等人搜集的数据,在中国,当时日本军遗留了大约200万枚毒气弹,但是日本只承认有40万枚。 具有荒诞意味的是,齐齐哈尔是绿色农业基地,但是无人知道,齐齐哈尔地下究竟还有多少日军遗留的毒气弹以及它的准确方位。 无独有偶,2005年6月21日晚,广州番禺的三位居民在一条河边采沙时触到一枚毒气弹并中毒受伤,被送入医院治疗,据调查,这枚毒气弹又是原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6月26日,日本外务省发表谈话承认,经前往事故发生现场进行调查的日本调查团认定,伤害中国公民的毒气弹确实是原侵华日军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日本政府对发生这样的事故表示极其遗憾,并向受害人致以衷心的慰问。日本外务省说,日本政府将继续遵循禁止化学武器条约,通过日中之间的合作,妥善处理化学武器问题。 针对种种发生的中国民众毒气中毒事件,果园想在网上发发牢骚,做个愤青已经没有意义。他想起先贤孔子曰:“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他反复拷问自己:是什么让华美富饶的中华大地的苦痛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那灭绝人性的战争魔鬼!象幽灵一样徘徊,伺机借尸还魂。抗战文学靠近主旋律,占领文学制高点,便毅然选择她为奋斗终生的主要选题。这也是一种责任,历史的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年轻人应当责无旁贷地勇敢挑起!为此,他决心把视野延伸出去,让自己的笔把抗战的丰功伟绩再现读者眼前,为珍存历史、建设当下、远瞻未来,作应有的贡献。因此,他经常深入地调查采访,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史料,也在网上搜集资料和视频,这许许多多牵动自己心魄的华夏创痛,那无边山林原野的毁灭,那无数宁静祥和村庄的悲鸣 …… 仿佛让果园增加了许多“岁数”,增添了厚重的阅历。这些材料和活生生的画面足以支持果园的写作,也是果园思想的金矿。 积极创作“抗战”题材新作《想爱》 想到就要做到,做了就要做好。果园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有关“二战”的影视,积极参加一些文学培训班和讲座,在扩大自己的文学交际圈子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以此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长篇大作《想爱》。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举行的网络文学峰会上,果园讲了广东文学的现状和自己创作的艰辛和冷遇,得到许多掌声和共鸣,同时参加峰会的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当即表示,请省作协重点支持果园,支持果园的抗战题材文学写作。此刻的掌声和支持顿时暖到了果园的心里,果园此刻明白:哪怕是口头上的支持,就像一把火光烛天的火炬,一支有力的橹桨,都是对自己莫大的鼓励,他叮咛自己今后更应以惊人的毅力适应挑战,积极应对。在这条路上,果园已经走了很久,不敢懈怠。 受到省委宣传部以及各位文友的鼓励和支持,果园的心情十分激动,他再次静心研读抗战的历史征程,感受抗战时铁与火的人生岁月,研究抗战时的爱与恨的迸发,奋笔疾书。 有风有雨的日子,彻夜难眠,祈祷海不扬波。无风无雨的清晨,与日偕作,在电脑屏幕上“键耕” …… ,经历十年坚持以一个人还要战斗到底的精神进行“抗战”,终于写成优秀长篇小说《想爱》。书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真实的原型和故事。该书今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在当当、卓越亚马逊、京东热卖,火了南国书香节。 果园的长篇小说《想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回国抗战的留日青年黄丝竹与红秀、樱子中日两位姑娘的爱情、婚姻为线索,描写了日军对女性的蹂躏和伤害,对儿童的摧残和灭绝,对百姓的掠夺和杀戮;抨击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失去理智、失去良知的鬼子让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由、失去理想、想爱难了,想爱非爱,想爱成恨……该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可读性强,细节鲜为人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小说以几个普通中日美家庭的命运为中心,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他们的命运和爱情都因战争而扭曲。蓬勃的生命,刻骨的情仇,救国救亡放弃理想直面血泪,那是怎样的痛苦和挣扎啊。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歌颂人性的伟大。战争影响至今,年轻人想爱难了。但愿海不扬波,万里安澜,爱得淋漓,情无国界。 文学是有历史使命的,是经济、军事、外交后的第四种力量,亚太不平静,如何处理各种冲突,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文学助中国突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想爱》中日青年婚姻错位、儿童夭折,让读着不断思考着爱如何面对血泪伤痕的凝重。因此,果园在创作《想爱》时,时刻关注小说的现实意义,有侵略,就有反抗。施暴与抗暴,使中国人民拥有了难以化解的抗战历史积淀和厚重的人文情怀。他想通过爱的笔触,力争让亚太曾经遭受摧残的历史不会走进同一个房间。 “抗战”题材《想爱》的创作特色 “久信离开太子纸业,到广州汽车城工作。发现凝望乌洲山和洛克的凝望何其相似,不同的是乌洲山上赫然趴着两个日本的碉堡。”在广州南沙乌洲山上有两个日本碉堡,视野开阔,扼珠江咽喉。现在山下成了工业区,是丰田汽车城,中国、日本、美国等的企业在这里合作。因工作的原因,果园经常去日本的企业,也曾经和日本的经理人面对面合同谈判,各不相让。 乌洲山北侧就是悬崖峭壁,和洛克的凝望极其相似。果园看过日军侵占南沙南北台的图片,也听过大角炮台“排长”击退入侵虎门的日舰,在被包围时,带领全排血染沙场,誓死不退。 日本政府一直在回避侵华战争,拒绝对战争中受害的人作出赔偿,没有深刻反省。《想爱》中受害的丝竹和樱子两家人再次提醒人们,战争带给人类的是灾难和伤害。《想爱》语言简洁,谋篇布局,井然有序水到渠成。反思世界“二战”作品中文学和影视,苦难更容易得到同情和共鸣,而我们历来习惯关起门来宣扬完胜,实际上更多小胜、惨胜,构成了最后的大胜。《想爱》的写法新颖,为“二战”文学增添了一朵血红的小花,凄美苍凉。战争遗恨,影响了第三代人的爱情和婚姻,让人警醒反思,回味无穷。战争改变了命运,爱情依旧,悲剧在所难免,他的日本妻子和孩子都死了,他的中国妻子和儿子天各一方。那时有人追求香格里拉,有人追求共产主义,有人只想好好过日子,想爱爱不了,痛苦延续到现在。  想想现在,如果让多点像《想爱》之类的抗战题材影视在国际上获奖推广,是另一种呐喊和抗议,更有效和持久,如奥德维辛集中营。也告诉全世界的人日本侵略了中国,日本不承认就是无赖了。日本部分战犯经改造后,回到日本为我们播下了中日两国友谊和正直的种子,他们大都老去,希望有更多的小说和影视走进日本,告诉他们真实的历史,改变日本年轻人的看法。 文学是有历史使命的,中国崛起但备受敌对势力经济和军事上打压围堵,我们韬光养晦,我们外交抗议,让文学助中国突围!世界秩序依然保持在“二战”后建立的框架里面,日本右倾和保守势力不仅屡屡发生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回避、隐瞒、修改许多重要的侵略史实,依然不承认侵略中国,我们的文学影视改变了世界对我们的苦难和文化的认同了吗?很少。现在的国际形势和“二战”前相似,文学不能勒住御敌战马的缰绳,不能堵住守土军号的呼啸,应该催人振奋,给人警醒。世界“二战”电影有《安妮日记》、《钢琴师》、《黑皮书》、《辛德勒的名单》、《战地情人》、《珍珠港》、《父辈的旗帜》,中国也有《南京南京》、《红高粱》、《金陵十三钗》、《香港沦陷》,日本有《男人们的大和》、《24只眼睛》等。国内外电影的抗战逐步细化,更关注生命和人性,我们应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抗战小说,教育广大观众,教育下一代:战争的悲剧不能重演,抗战胜利永远属于热爱和平的人类! 果园善于在创作中思考 作家无能、浮躁?有时很多问题都会在果园的脑海中出现。1840年后很多历史事件都与广东相关,南风北吹,主动和被动的改革此刻都开始了。《东风雨》的故事发生地在上海,偷袭珍珠港一系列日军大本营命令原件差点被国军获取,惊天一幕发生在日军飞机失事惠州狮朝洞后;中大天文台的竹林组装过飞机;珠江口日军中将的飞机被中国空军伏击,这些故事都有待文学加工。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情报战场,八路军、东江游击队、飞虎队、中统、军统、日伪、英军谍影重重,影视鲜见。果园的长篇小说《想爱》正在做这样的尝试。 果园的长篇《想爱》出版价值,主要从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启示及意义等几个方面去看。 1.史料价值。作者为创作《想爱》这部小说,花费几年时间收集日本侵略中国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日军登陆大亚湾、攻陷惠州的细节,作者采访了上百位当地百姓,向他们了解鲜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他在搜集历史资料,毋宁说他是在抢救历史资料。这种务实精神,正是广东人的人文情怀的真实投影,实在令人钦佩不已!例如,“黄村消失”这一章,可以说,有关日军登陆大亚湾的资料并不多,而《想爱》却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填补了这段历史研究中的空白,它的历史科学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2.文学价值。目前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已经出版很多,其中不少作品拍摄成了电影,也有特别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例如《亮剑》,获得了文学奖最高奖 —— 茅盾文学奖。这说明,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始终有读者,有市场。《想爱》就是一部情节生动,人物刻画鲜活的又一部别样的力作。故事的主人公丝竹,是有原型的。丝竹的家庭出身、所受的教育及参加抗战后的思想变化,作战时的机智、勇敢,极具代表性,又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故事中的樱子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她本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漂亮女孩,却被自己的国家所诳骗,作为日军的慰安妇来到中国,并被日军军官玷污,尽管樱子受尽屈辱,作者笔下的樱子依然高尚纯洁可爱美丽,读来一点都不会反感,因为,作者是用心来写,用爱来写,樱子的原型也如这部作品那样让人肃然起敬。从而对侵略战争的策动者和侵略战争中的种种灭绝人性的暴行,更添加刻骨的仇恨,像丝竹、樱子这些鲜活的人物的刻画其实是此类题材的重大突破。 3.启示与意义。日本政府当局至今一直在回避侵华战争,拒绝对战争中受害的人作出赔偿,没有深刻反省。《想爱》中受害的丝竹一家再次提醒人们,战争带给人类的是灾难,是伤害,是人性的毁灭。同时,以小说和影视表现战争残酷,已经赢得了市场的承认,并且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文化产业。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但好莱坞电影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01年美国IT产业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占据世界IT产业产值的75%,美国的网站占了全球网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同时,文化产业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美国推行全球文化扩张的重要战略。 从《想爱》创作的成功,联想及文化产业改革,其关键是作家,只有作家多出作品,筛出精品,才有后续的出版、剧本、影视,带动出版社、剧团、传媒电影和电视台等文化媒介盈利,编辑、编剧、演员才能顺利转变心态、走向市场,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文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贡献绿色GDP,文化消费拉动增长。 反思现状,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国建国不够三百年,但它的文化产业很发达。从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实践,和我们自身的文化产业的探索,发人深省。美国的高招之一在于他向全世界输出了他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深远。相比其科技和经济领域,它的文化产业更为领先。 因此,果园认为,有了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支撑、一批优秀的作家(编剧)群就会崛起,作家队伍的长足进步势会促进作品的繁荣,有了团队的合作和支持,就象珠江水、广东粮、粤语歌一样,文学影视作品也将南风北吹,无远弗届,这催人振奋的文化产业的动人局面,孰远乎? 不想穿越,不想码字,不想孤芳自赏。果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影视写作,二战是个很热很旧的主题,如何差异化写作,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将考量果园的智慧。 “我出版了一个长篇《想爱》,现在又写了另一个长篇《非爱》(准备出版),我计划是写一个抗战的系列,共四部,每部二十五万字,共一百万字。”言谈中,果园同笔者说起创作计划,作者又一次感悟到眼前这位广州新时期的“抗战文学”战士的底气及勇气,我真的期待着他的新作 …… 心系文学,这是果园的最高智慧,果园的精神归宿,果园的良知使命所在。为了生存,果园媚俗折腰,但决不屈膝;为了发展,果园艰辛摸索,但决不在挫折面前称臣;为了理想,果园特立独行,但决不隐世。他心中十分清晰,使文学成为消费文化时代,读者休闲娱乐对象的同时,还承担着深层次的心智的提升和理性的思考。 任何一位文学创作者都肩负重责,业余作者、网络写手概莫能外。 香港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蝴蝶谷,蝴蝶漫天飞舞,1941年日本鬼子掳掠香港,蝴蝶再也没有回来,此情此景不在,可见蝴蝶也是爱国的。 前生,果园就是那个蝴蝶,知道最美最香的花在哪。难怪果园对抗战文学这朵花这么痴迷,这么执着,这么呕心沥血!  作者简介:        谢友义         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原名谢秀平,笔名 云中野鹤、谢天,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人。          著有长篇小说《广州好男》、《心痛的感觉》、《心中的太阳》、《那一片深蓝》,小说集《文心集》,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          广东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作品散见《河源日报》、《广东技能报》、《广州文艺》、《作品》、《人民文学》等等。   

    2013-09-23 16:40:26 作者:谢友义
    • 0
    • 9538
  • 记广东校园文学刊物《碧草》及其主编钟伟强

      文学园中的一棵碧草 ——— 记广东校园文学刊物《碧草》及其主编钟伟强 文/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谢友义  钟伟强(碧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前  钟伟强(右)和作者 中国校园文学刊物界藏龙卧虎,仅就华夏一隅的广东校园刊物而言,也是林林总总,美不胜收。案上的《碧草》就是校园刊物的佼佼者。每当笔者浏览着这份浸染着一群师长学友们智慧和血汗倾心打造的刊物时,常常使笔者想起读过那些五花八门的刊物,自然也包括校园文学刊物在内,想起自己的文学园苑的步履,想起那写作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  “碧草”是什么?“碧草”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碧草”是一份文学刊物。在该刊物的大纛下,集结着一群学人,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睿智之士,一群热血喷张的莘莘学子。碧草承蒙一代天之骄子的关爱,春去秋来,碧草迎朝阳,草色连天碧,煞是令人惊羡,催人欢喜。每当想到这里,一种亲切感就油然而生,应该说,在文学园中,生长着无数文学“小草”,《碧草》是广东校园文学中最有生命力、最碧绿而耀眼的一棵。   茵茵“碧草”在成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了钟伟强老师,他随手递给我一本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学校主办,由他主编的校园学生文学刊物《碧草》,抱着先睹为快的心情,笔者迫不及待地翻开刊物,仔细阅读这本广东校园文学刊物《碧草》,学子们的笔触显然留着稚嫩的烙印,但观察是细心的,表达是真诚的,感情的抒唱是有着磁性般的魅力的。我的想象总是从一篇篇文章启程,心灵飞翔起来,扑进眼里尽是连天的芳菲,满目碧绿!刊物中有校园的生活画幅,有学人深夜的思索,有节日的遐思,也有学校求学生活的苦涩 …… ,一篇篇短文呵!囊括了学子几多情感的波涛,几许深沉的思考和无奈的感慨!读着读着,我内心深受震撼。 1995年底,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主办的校园学生文学刊物《碧草》正式创刊,这本立足于本校,面向各兄弟学校的校园内部学生文学刊物,目前已经出版30期。该刊创办以来,本着“活跃和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学,提高同学们创作水平和欣赏能力,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宗旨,采用“同龄人的故事同龄人写、同龄人编”的特色,力求“展示当代校园生活,表现当代学子风采”。  在《碧草》尘封的档案中,依稀中见到她走过的一程又一程辉煌的文学康庄大道。 《碧草》创刊15年来,一直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外经贸厅的领导等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特别是广东省外贸学校党委的全力支持下发展的。2000年6月,时任广东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廖红球为《碧草》题辞:“校园文学 希望之光”。全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东省作协主席陈国凯为《碧草》创刊5周年题辞“碧海蓝天”。2002年3月,作家杨新乔为总第13期《碧草》“碧草情缘”撰稿:《祝愿碧草茁壮成长》。在此之后的两年间,《碧草》文学社更是连续被国内一家有影响的刊物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在此期间,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王俊康、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欧阳露编辑分别在《碧草》总14期、第15期的“碧草情缘”栏目中撰稿:《春日,漫步在“碧草”地上》、《文学的梦想,青春的证词》。 2001年,在当时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杨干华和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廖红球的悉心关怀下,《碧草》编审蔡俊华、主编钟伟强两人专程到深圳邀请省作协主席陈国凯为《碧草》题写刊名,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伊始题词:“雏凤新生,后生可畏”。广东省中专语文研究会理事长王虹老师题词:“贺碧草茁壮 祝碧草成才”。同年7月,建立“碧草通讯录”,与中国作家协会的《文艺报》、北京大学的“我们文学社”等国内300多家媒体以及大中专院校的文学社建立联系。此后不久,《碧草》被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评为“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 《碧草》主编钟伟强赴北京领奖。经省作协党组书记廖红球及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谢望新的批示,首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由省作协《作品》、《少男少女》、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碧草》承办。 2004年12月,广东省作家协会《少男少女》杂志社总编辑李国伟为总第18期《碧草》“作家寄语”撰稿:《从“法国炮楼”观照的“文学角度”》。次年12月,《碧草》举行创刊十周年晚会,省作协相关领导郭玉山、李国伟和该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刘从兵等出席了大会。《碧草》创刊后,社员陆续在《中国校园文学》、 《青年文学》、 《中专生文艺》、《中专生月刊》、《校园文化周刊》、《大中专》、《广州青年报》、《少男少女》、《中专天地》、《小溪流》、《大学生参考》、《同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珠海文学》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及出版社的书里发表了上千篇各类作品。南方报业集团《中学生报》刊发半个版介绍“碧草”。至此,黑龙江的《学子》、内蒙古的《大中专文苑》、北京的《中国校园文学》、《同窗》、上海的《文学报》、湖南的《小溪流》、广东的《广州青年报》等近十家媒体曾报道“碧草”。 “碧草”啊!你生当其时,你每一个呼吸都与中华巨人的脚步声应拍,你的每一步成长,都沐浴着党和人民的春阳、雨泽。想到这里,有位作家肖复兴的声音仿佛在耳畔回响:“ …… 有一天清早,我突然看见公园的草地突然绿了,虽然只是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却好像事先约好一样,突然从公园的四面八方向我跑来。前一天的夜里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如丝如缕,春雨是叫醒它们的信使。我看着它们一天天变绿,渐渐铺成了茵茵的地毯。蒲公英都夹在它们草叶间渐渐冒出了小黄花骨朵 …… ”(《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这洋溢着生命力的春草,充满生机的春草,带给人们无限信心和期望的春草,难道不是“碧草”的传神写照吗?   “碧草”声名播远外 2006年12月,《碧草》被南方报业集团《中学生报》评为全国“青春杯”文学社特等奖,《碧草》主编钟伟强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同年被广东省人事厅评为国家“文学创作三级”。2008年,碧草文学社原社长邓碧贤同学相继被省教育厅评为“2007-2008学年度广东省三好学生”、团省委评为“2007-2008学年度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碧草》编审蔡俊华、主编钟伟强两人到广东中山出席第四届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刊)团颁奖大会, 《碧草》再次被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校园文学社团联谊会、《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评为“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刊”,碧草文学社还被评为“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团”;《碧草》编审蔡俊华、主编钟伟强两人同时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老师”。此后,经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碧草》主编钟伟强被任命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儿童创作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钟伟强不仅参加第四届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还参加了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儿童文学组的初评工作。2010年,“碧草”获得多项荣誉,如碧草文学社原社长陈凯眉同学被省教育厅评为“2009-2010学年度广东省省级优秀学生”。《碧草》杂志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三等奖”。 碧草文学社在广东省教育厅 “优秀中职社团展示”网络投票中荣获“文化类”第一名,遥遥领先于该类社团的第二名。《碧草》杂志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中职十佳社团”。  2011年10月29日,2011年“西黛尔杯”校园文学大赛颁奖典礼在广东省外贸学校实训楼四楼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广东省作家协会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朱春花,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唯一产业工人作家谢友义,广东省职教学会副主编王虹以及来自广州、茂名、阳江等地的数十个大中专院校文学社团的文学爱好者约500人出席了大会。 2009年12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编辑杨海蒂为总第27期《碧草》“作家寄语”撰稿:《心逐“碧草”揺清风,嗅得幽香沁心田》。之后,首届“广东校园文学新人讲习班(2009)开班仪式暨广东省第四届碧草杯校园文学大赛颁奖大会”在广东文学中心23楼大会议室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建渝,广东省作家协会副巡视员李国伟,广东省作家协会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王俊康,广东省教育厅副处长刘秋明,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团委书记、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校校长助理、人文社科院院长杨文丰,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江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伍方斐,广东教育学院教授熊国华,《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何龙,广东校园文学网主编汤炎忠,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文学院院长熊育群,组联部主任艾云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及各大媒体的记者近200人参加了开班仪式和颁奖仪式。会上《碧草》主编钟伟强被广东省作协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评为“校园文学突出贡献个人”。    “碧草”当家人钟伟强 钟伟强是“碧草”当之无愧的创始人、当家人,杨新桥、唐晓虹、杨干华、李国伟、郭玉山、陈国凯、廖红球、温远辉等诸先生是不折不扣的老师,其中郭玉山对钟伟强更是钟爱有加,在《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一文中,郭玉山这样写道:五六年前,一个小伙子来到我办公室,把他主编的一本校园文学刊物送给我,这个小伙子就是本书的作者碧草。(说明一下:碧草是一个人,《碧草》是一本校园文学刊物,《碧草》是碧草(钟伟强)在广东省外贸学校读书时(1995年)以自己的笔名创办的。)由于我挂着《碧草》的名誉主编的头衔,因此跟这个小伙子也熟悉起来。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对文学的热情与执着。 林金萍是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0941班的学生,在她的笔下,钟伟强是这样一个人:在外贸学校,我的第二课堂指导老师 — 碧草老师,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老师。还记得我跟他认识的情景,回想起来是如此的滑稽……那时准备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的我,经过教学楼门口时,看见老师憨厚的背影,带着急促的步伐。让我不得不回想起他开表彰大会时,他露齿的笑脸加上厚实的手掌鼓掌的样子,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当别人仅仅抱着书本埋头苦读的时候,老师会给予我丰富的课外实例,讲许多的道理激励着我在枯燥的学习中寻找另一锻炼自我的天空;当别人在糊涂如何做事情时候,老师早已将我带进自我组织与策划活动的阶段;当别人在苦恼找工作的时候,老师给予了我优越的机会。在老师面前,我感觉到了作为一个学生的幸福。 “钟老师你在文学的道路上,有启蒙老师吗?”看着厚道的校园文学守护者,钟伟强老师总有很多的联想。“有啊。”总是笑容满面的钟伟强被笔者一说,不禁唤起了隐藏于他心灵深处点点滴滴的回忆,顿时倍觉甜蜜……赖火星先生是钟伟强的初中老师,尽管事隔多年,但赖火星先生在钟伟强的文学起步给予的帮扶,令他一生难忘。      在《赖火星先生》中,仰天遥望,钟伟强更是对这位启蒙老师念念不忘:“从先生的著作《燎原文集》里,钟伟强对先生的了解更深一层:先生除了在教学方面很为人称道外,还能写多种字体;演过戏,进行过二胡独奏和伴奏,口技表演引来满场喝彩;画过床画过像吃过百家饭;写对联更是为人称道,闹市摆桌挥春生意兴隆二十多年,钟伟强读高中时就曾在闹市看先生挥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先生的背影仿佛越来越大。现在,先生已经年过半百,桃李满天下了,在这样冬日融融的阳光下捧着先生的二十多年的心血时竟有了异样的感动!” 想起了钟伟强在追求缪斯的道路上所碰到的杨新桥先生、唐晓虹先生、杨干华先生、李国伟先生、郭玉山先生、陈国凯先生、廖红球先生……听着他那略微伤感的话语,感受到钟伟强老师更多的是对在文学路上帮扶过他的老师充满感恩。 飞逝的岁月,已渐行渐远……就是因为当年有像赖火星这样的启蒙老师的指引,守护校园文学的信念才会在钟伟强老师精神世界里变得更加坚强。 钟伟强,一个真正热爱校园文学刊物的人,一个为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不遗余力的人,一个把培育新型大学生视为己任的人,他在校园文化和高等教育的浩瀚天空里挥洒着人生的瑰美画幅,也在教育史上的长廊里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印痕。   校园奇葩“碧草”已参天 成立于1995年11月20日的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碧草文学社,经过15年的发展,“碧草”这株昔日幼苗已经逐渐成长为满眼翠绿的小树:2000年省作协主席陈国凯为《碧草》题写刊名、2001年《作品》杂志社接管(主管)《碧草》、2002-2003连续两年碧草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2003年11月《碧草》被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联合评为“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刊”;2004年11月,《碧草》被广州中山图书馆以“广东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而收为馆藏杂志;2004年底在学校承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征文活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2005年起具体承办广东省作协有关部门主办的、每年一届的“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文学报》等媒体曾报道);2006年12月被《中学生报》评为“青春杯”百强文学社“特等奖”,2008年12月《碧草》蝉联“全国校园九十九佳文学社刊”……“碧草”的这些成果,是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历来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结果,碧草文学社也已经成为该校学生文学爱好者锻炼领导、组织、协调、口才、交际等各种能力的阵地。 当笔者离开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时,打开钟伟强老师送给笔者的《碧草》简介时,一段文字深深吸引着我:“外”字特色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素质教育日益推向深入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我校团委设立的碧草文学社(成立于1995年底)是一个立足于本校,面向各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学社团,十年来,这个带着明显的“外”字特色的学生社团在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碧草文学社与北京大学的“我们”文学社等全国200多家大中学校的文学社和社会媒体保持着联系。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外”交流,那么本文开头的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碧草”一直强调“发挥阵地作用,‘键练’学生能力”的结果。   确实,作为校园里的文学社,固然是本校学生文学爱好者提高文学水平的阵地,然而作为外经贸类学校的文学社,“碧草”总想赋予她更多的内容(或者说是特色),于是就有了“碧草”一直强调的“作为外经贸类学校的文学社,并不是培养未来作家的的阵地(当然,个别有天赋,以后又想走文学道路的学生除外),“碧草”更希望同学社员们把参与文学社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在高校成长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利用文学社这个阵地来“键练”自己的包括领导、组织、协调、口才、交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特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家认为,现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不可能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人的能力的发展不可能被精确量化,也很难被测量。总之,学生要让自己健康成长,必须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互联网是实践的阵地之一。重视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供学生的发展空间,这些努力成为将来毕业后更得心应手地就业与工作准备更充分的条件。” 2003年之前,碧草文学社是学校团委社团部属下的机构,之后,直接隶属于校团委,成为校团委的一个部门。目前她内设社长、副社长、秘书长、外联部、编辑部、策划部和文艺部等机构,社员约有100人。“机构完善,分工明确”一直是文学社的特色之一,例如外联部专门负责与兄弟学校文学社的参观访问和接待来访的交流工作(目前他们与约300家全国各地的媒体、校园文学社团保持着联系)、编辑部专门负责本校和兄弟学校来稿的登记和根据《碧草》的栏目设置进行初审的工作;策划部负责与社会媒体的联系与征订的工作,文艺部专门负责与兄弟学校文学社联欢表演。 为了发挥其阵地的作用,钟伟强经常在不同的场合鼓励社员:你们要充分利用文学社这个阵地,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键练”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今社会,仅仅是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文学社施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只要你们不违背原则、不违反校纪校规、有利于文学社的发展、有利于自身能力提高的事情都可以做。同时我们还经常向文学社机构学生干部这样强调:不要让每一个加入文学社的`同学觉得没事可干,领导、组织、协调好这些同学的学习和工作,是你们当前除了学习外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知道,着眼于校园情境下文化身份的本体性思考,跃出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写作的桎梏,进行人性的审视和思辩,活画人的灵魂并净化人的灵魂而写作,这是文学写作的大题目,也是文学爱好者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此外,钟伟强还对学生强调不要认为处理文学社的事情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付出的同时,能力也相应的提高。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语言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到国家语言能力问题。要善待我们的语言,语种能力和现代语言技术的应用能力,应该是高等教育中专业学习的应有之义,比如键盘输入、收发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的知识和技能,都能熟悉。本领大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广了。现在,在碧草文学社这个龙头社团的带动下,三十多个“键练”学生的特色社团在这所4000多名学生的国家级重点学校里蓬勃发展。可以预料,语言能力和收入相关,这并非天方夜谭,我们的眼光要看到长远,这是迟早会由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的。 经过十五年的春风秋雨的磨砺和发展,现在的碧草文学社已经成为该校和兄弟学校文学社同学们眼中的“明星社团”,每逢文学社招收新社员时,都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踊跃报名(多时竟达近200名),而且令人欣喜的是,利用文学社这个阵地来“键练”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概念正越来越多地为同学们所认识。  正如文学社前任外联部长最近交来的心得体会:“在这个部门里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虽然有时工作比较忙,但过得很开心,很充实,同时也让我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提高了我的口才,因为每次我们去外校交流或接待外校时都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通过差不多一年的‘键练’,让我学习到了如何去安排工作和学习,如何待人。而每次跟兄弟学校文学社社员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他们夸赞我们的《碧草》,那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其实,这种感觉在很多文学社社员心中都有,这是文学社多年沉淀、积累的结果……… 是的,《碧草》这份感言所说:回首过去,我们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在碧草文学社等校园社团里得到“键练”,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这是《碧草》创刊的目标及创刊的宗旨。我们期待:这株开放在广东校园的文学杂志 —— 《碧草》,越长越高,越长越翠,直至墨绿满园,并绽放她的美丽。  作者简介:   谢友义     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原名谢秀平,笔名 云中野鹤、谢天,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人。   著有长篇小说《广州好男》、《心痛的感觉》、《心中的太阳》、《那一片深蓝》,小说集《文心集》,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   广东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作品散见《河源日报》、《广东技能报》、《广州文艺》、《作品》、《人民文学》等等。 

    2013-09-23 15:24:43 作者:谢友义
    • 0
    • 9537
  • 记企业家兼小说家谢仲馀

     用心创企业   用爱著文章——记工商企业家、慈善家兼小说家谢仲馀文/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谢友义     印象谢仲馀第一次看到他,仿佛是一座青铜雕像,高大魁梧,红光满脸,两道剑眉下的双眸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睿智,那么专注,那么和善。这种睿智使得他在工业制造和文学创作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极,都获得瞩目的成就,这种专注使得他干一件成功一件,在工业领域和文学著述方面,各领风骚。这种和善使得他功成名就之日,不忘昔年身处沟壑泥涂之时,博施济众拥军爱国成为慈善家,他就是谢仲馀。说起谢仲馀,稍为上了年纪的广州人的记忆中都知道他是声誉鹊起的广州市金象工业生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届广州市私营企业协会会长,广东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广州市慈善会副会长、广州市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实实在在的工商业家。一位机器工业制造人“慈善佬”、“商家佬”一位名满江湖的非公有制工商界代表人士,如何成长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第七届“广州文艺奖”得主呢?带着这一疑诘,我扣开了谢仲馀思维的宅门。“有人笑我是‘左锤右文’的‘友仔’汉子,我不反对,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写点东西,喜欢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一称谓,也就是文学创作这一块。这是我的生活的态度。” 细数如此多的头衔,仲馀先生笑对笔者说,同时也道出了他大半生来对文学的热爱执著、对文学的尊崇敬畏。由他一手创办的私营独资企业——广州市金象工业生产公司,是广东省先进私营企业、先进党支部,成立于1980年,谢先生任法人代表至今,公司专业制造:金象牌电焊机、电焊缆、电焊钳,“金象”是广东焊接设备行业内唯一的广东省著名商标。多年来,金象公司在为社会积极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同时,又常以博爱慈善的胸怀热心社会公益,主动承载社会责任,努力为和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量,主动赞助孤寡老人、烈军属及因各种原因致贫的困难人士约2000万元。长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爱国拥军。1989年,作为广东省私营企业界的唯一特邀代表,出席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获国务院颁发个人荣誉证书,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的接见和合照。2008年获中央军委主席亲笔签署和颁发“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个人荣誉证书,是全国私营企业界的首例。在公司门市部门前屹立着一尊黄铜铸成的大象。体积硕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腿上镌着一行篆字:四百五十。很多人都不解,都很好奇地猜测:这串数字是代表什么?铜象的主人谢仲馀介绍说:“每尊铜象重5.6吨,是邓小平南巡那年制作的。”可见,“四百五十”并非重量。谢仲馀说:虽然铜象出自他的铸造厂,但“四百五十”也并非编号。每每抚摸这尊铜象,谢仲馀总会思绪澎湃、感慨万分,那值得回首话当年的经历一幕幕涌上心头……技师谢仲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在改革中已开始试水。如今已当上“老细”(老板)的谢仲馀说:早在改革开放以前自己就给人笑称是“老细”———“又老又细(粤语:又老又小)”,面相苍老、身体单薄,只因吃不饱,‘米气’不足,那时21岁就有人叫我阿伯。”那时,谢仲馀是广州机电系统的一名高级技师,月薪83.11元。这个数,在今天不够一两个朋友上酒店喝餐早茶;在当年,却是普通打工者月薪的一两倍。可是,老婆是下乡知青,没有广州户口;两个女儿按规定随母方,也没有广州户口。没有户口,自然不会配给口粮及鱼、肉、蛋、食油等副食品。因此,全家四口,吃的是谢仲馀一人的配给。他不得不悄然去“自由市场”买高价大米、猪肉。上世纪70年代后期,高价大米4元一斤,高价猪肉20元一斤。这样一来,家中的嚼用越来越大,每月薪水已不够花。万般无奈,谢仲馀只好偷偷出外“炒更”,下乡为农民设计、安装小水电站。一天下来,连续干十四五个小时竟然不觉得累,不吃饭也照样精力充沛。为啥?出多少力,兜里就能揣上多少钞票,怎能不越干越起劲!可是,他觉得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一则不会总有“更”可“炒”,二则“炒更”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每次往返,难免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蹑手蹑脚生怕泄露行踪,一种负罪感如影隋形,内心也自责半晌。谢仲馀爱看报纸,看了还爱琢磨。把报纸的信息揉碎了又团成块,反复思忖。这成了他的“读报癖”。1981年的一天,谢仲馀仔细看完了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后,顿时生出些新见解:“改革其实是搞劳动竞赛。共产党要让技术水平高的、能干的人多劳多得!” 他隐隐感到,这是一个机会,不能让它“走鸡”(失去机会)!一番心算:我的工作能力,不用5天,就能净赚83.11元。要是跳出去单干,一个月至少到手十一二个“83.11元”!现在政策允许,政府鼓励,机遇难逢,为何不去闯荡一番?俗话说,走得快,好世界。不久,谢仲馀办了辞职手续。在那个年代,国企很少有人辞职;离开工厂大门时,一位厂领导气喘吁吁地追出来叮嘱他说:“做个体(户)很艰难。如果‘捞唔掂’,写份“悔过书”我批准你回来厂。”谢仲馀说:“书记一句好心话,至今难忘。改革开放,整个世界不一样。好的政策,还‘捞唔掂’,是我自己‘抵死’(活该倒霉)。”辞职时,谢仲馀的全部积蓄为450元。是创业的第一笔资金。至此我明白了“四百五十”深隽的寓意。正是这破釜沉舟的坚毅精神和壮士断臂的浩然气慨,使得义无反顾地向前迈进,这种励志的作为,不禁肃然起敬!创业谢仲馀“既不借钱也不赊账”, 谢仲馀认为这是是文明的表现。1981年,谢仲馀成为广州市首批个体户之一。他开办了“金象五金机械工场”,既接活,也提供上门修理服务。每天往往从鸡叫忙到鬼叫,虽然累得很,但收入大增,从此不用担心没钱买高价米、高价肉。收入太不一样,一年变成万元户。净赚万余元!在二十多年前,一万元可了不得,要是谁成了万元户,就像游鱼跃进龙门,士人中了状元一样,人人艳羡,家家称扬。因此有人说当年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二三十万,有人说还要多……不管“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反正相当于谢仲馀自己10年的工资!思路改变出路,转变劳动方式对了。用第一年赚的一万元,谢仲馀雇了几名工人,开始研制手提式电焊机。经过反复昼夜攻关,不懈地研究、试制,金象牌电焊机终于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接着,又一鼓作气发展电焊钳、电焊缆等。产品行销全国、东南亚,成为真正的行业老大。由创业初始迄今,谢仲馀没有向谁借过一分钱。主要是靠好政策支持,曾有多家银行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他一概婉拒。问其缘由,他说“不借钱就没有贷款的压力,就不会分神走眼”。他也从不允许客户赊账,说“赊账不是文明交易,不是利益均等”。关于脱贫得到发展,谢仲馀常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是“我所从事的,是最理想的终身职业”;第二句是“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何况我深受国恩”。这不难窥见他对机械工业、商贸企业倾注的深心和对文学事业的厚爱,在他的感情深处,机械、电能和文化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都是透出鲜活灵气的智慧儿,他仿佛一名魔术高手,把了无干系的工业、商业和著述用一根根感情的红线缀合起来,成为五彩缤纷的景观,令人流连忘返的工业商品和人生艺术世界。“大象勤劳不畏强暴”,谢仲馀喜欢“金象”这个词。辞职后开办的烧焊店就以它命名。后来生产电焊机,它又成为商标名称。为何采用“金象”?答:“金象”的含意是“黄金的品质,大象的性格,都难能可贵”。请问:“大象是什么性格?”谢仲馀说:“勤劳,不畏强暴。不欺弱小”又补上一句:“黄金千度高温不变质,不变色,做人、做产品都应该如此。”对贴着“金象”商标的所有产品,谢仲馀的要求都是希望耐用,“我死后50年,它还能用”。有位朋友说“笨蛋”:“让产品坏得快,人家才会一再买新的;总是不坏,哪来那么多人‘帮衬’(关照)你?”谢仲馀听后只笑,不继续讨论。他长期告诫协助他制造产品的女儿:“产品越耐用越有信用!”正是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用户的利益,在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因此“金象”系列产品畅销不衰。谢仲馀,多年来一直为拥军优属和公益、慈善事业,已先后捐款达二千万元。2008年,中央军委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他在许多场合都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祖国繁荣的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邓主席”。因此,1990年,他带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主,驰赴邓小平当年战斗过的广西百色捐款;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又带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主,奔往邓小平的家乡四川广安捐款。回眸下海三十多年来,在商海大潮的浮沉中,多少涉海者“溺水”,而谢仲馀凭着过人的睿智、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游过了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河,纵横驰骋屹立商海,手握红旗旗不湿,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生活谢仲馀一般人眼中的“有钱人”,形象多为形体胖大,而谢仲馀则一直以清癯面目示人。细细询问,方知这和他简朴的生活习惯、独特的锻炼方式有关。他说,“多保重”这句客套话,过去和现在含义不一样。过去,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不饱,身体瘦弱,想方设法要增肥;体重如果减轻,往往不是好事,所以要“保重”———让身体保持较重分量。现在,个个都怕胖、都说要“减肥”;只要不是病,个个都盼体重减轻,所以也要“保重”———让身体保持较轻分量。要健康,就要瘦;要瘦,就要少吃、吃得简单。谢仲馀的一日三餐,除了应酬之外,多是一碗白饭、少量肉类、大量蔬菜。他还在工厂一隅种蔬菜稻谷,养猪鸭鸡,“自产自销”。他喜饮茶,饮的则是内蒙产的7元1公斤的茶砖。他认为,这种茶“可以溶解血脂”。甚至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他把宾朋带至酒店,亲自点上一桌佳肴后,让别人吃,自己自始至终不碰筷子,只是品茗、聊天。他解释说“我还有一餐”,其实他惦记的是自家极简单的饭菜。近年来,松针成为他的“保健品”。松针采自原始森林一棵直径一米多、有500年树龄的老松。他说,将松针煮沸饮用或打成粉冲服,可以“灵脑”。每天早晨,谢仲馀总是风雨不改地出现在健身房。先潜入摄氏四五度的冰水浸两三分钟,再在泳池凫几个来回,然后举重、上跑步机。正所谓“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健身房里的一个来小时,能让谢仲馀一整天神清目爽。谢仲馀说,闲暇时他喜欢耍“太极”。只见他或挺胸或曲臂或扭颈或折腰……细细辨析,其动作却又似不合拳谱。再问,他说,虽然他会正宗的太极拳,但耍的其实是一些“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身体的最大限度,“要有痛的感觉”。如挺胸,要将腰挺得不能再挺;扭颈,要扭得再也扭不动。“动作随意,用力弯、用力扭、用力摆,有痛感就舒服了”。“太”、“极”均有“程度极高”的意思;将“怪动作”做至身体极限,故将其称为“太极”。细味他对“太极”的理解,不难窥见他生活睿智的哲理风彩。文学谢仲馀1990年,在百色捐款后,谢仲馀心生感慨,写下了他的文学“处女作”———《十富歌》和《十贫歌》。《十富歌》即十种致富途径,如“一生磨练不叫苦”、“善良积德戒嫉妒”、“富贵不忘当年苦”等;《十贫歌》指返贫受穷的十种人,如“永不劳动等好运”、“眼前小利不认亲”、“遇事不决怕伤神”等。联想到谢仲馀的经历,这两首“歌”不啻他人生经验积淀,也是他身为工商业家生涯的总结。1989年,谢仲馀的公司已拥有二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值几千万元。这年国庆节,作为全国劳模特邀代表,他代表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界上京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大会。与会人员太多,经过一轮抽签,谢仲馀得到了赴国宴的机会。吃罢国宴,又和其他代表上金水桥参加焰火晚会。隔着很近的距离,有幸见到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邓小平,他十分激动。在那一瞬间,他萌生了写书的冲动!他想,自己十来岁就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好人见过不少,坏人也见过不少;遇见过善良仁义的、诚实守信的,也遇见过自甘堕落的、为富不仁的。他想把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写成小说,引导更多的人向善、行善。2000年,谢仲馀写成并出版了《肥记饭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有人称扬他用心办工业,用爱著文章,绝非溢美之辞。他的长篇小说《人海人》有对监仓的描述,把横行霸道的“狱霸”、监仓乌七八糟的环境写得活灵活现。他的一位朋友——某公安局负责人看了这段之后顿生疑惑,悄悄问他:“是不是在里面(指监仓)‘猫’(蹲)过?”他忙正色曰:“冇,冇!”再问:“为何让人读了如临其境?”答:“根据所见所闻去想像。小仲马不是妓女,可是,你看《茶花女》,对妓女心理的描写几鬼(多么)生动!”谢仲馀年轻时曾耽读过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博览群书的阅历,让他的视野广阔,陶冶了灵性。一次,和人谈论《红楼梦》。对方大赞此书“优秀”,谢仲馀则不以为然,说《红楼梦》文笔虽好但太细、太啰嗦,“有三分之一篇幅就足够了!”对方是原广东省省长,他面带狐疑,那意思分明是不太相信他读过这部小说。没想到,老谢把《红楼梦》的《好了歌》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然后点评道:“归纳得太绝了!”继《肥记饭店》之后,谢仲馀写了《乱引进》。收到许多赞扬。他原以为写书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没想到自己也能办到。于是上“瘾”,每天上午,谢仲馀都要到工厂呆二三个小时,然后回家写作。下午、晚上如无他事便继续写。开会时,脑子里若突然冒出灵感,哪怕正端坐于主席台上,也会立即掏出纸笔写下。他说,他写书像“做衣服”——裁缝先将布料依照尺寸剪裁成布块,再用针线连起来,一件衣服就做成了;他则是想到什么就在纸上写下什么,然后根据情节需要,把纸块有序连接,缀合成篇。采用这种“裁缝”式的写作方法,他又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人海人》和《了富贵浮沉》。加上《肥记饭店》和《乱引进》,4部作品共计120多万字,均由广东省话剧团的“讲古名星”梁锦辉在广播电台播讲,《人海人》还曾在《羊城晚报》连载。这些长篇小说署名俱为“生活”的一位作者,谁能料到他便就是鼎鼎大名的一家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谢仲馀,这位署名谓“生活”的谢作家,竟还是位全国闻名的非公有制企业家!“写作救了我。”谢仲馀一脸坦然。当不再为生计烦恼,当公司的头头不用自己操心,谢仲馀的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他是有名的“六不懂”:不懂下棋、不懂搓麻、不懂扑克、不懂跳舞、不懂抽烟、不懂饮酒。余暇无法消磨,竟至变得抑郁寡欢,体质也下降了,“见床想 (睡),见凳想坐”。可是,自从开始写作,几乎所有闲空都被填满,越写心情越好,头脑更灵活,身体也奇迹般越来越健康……商海复杂的历炼,人生丰富的阅历也造就了谢仲馀豁达的胸怀,这些在他的作品也时有流露。谢仲馀的作品,写的多是社会各层的争权夺利、弱肉强食,他用“草根”阶层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阐述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因此,他说,我写的是“当代劝世文学”。但其作品时代背景模糊,向其本人求证,答曰“六十多年前”。有人建议他写写当代题材,他说,自己是“工商佬”,很多问题不懂,所以不好乱写;现在,是国家最好的时期,即使帮不上忙,也不能添乱,“我写书,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图名,而是想用写作的方式来自由表达我今日对时代、生活和大社会环境、大自然环境热爱的感情”说到这里,他停了半晌,怔怔地看着我,意思像倾听我的反应,见我颔首他说: “我写书,是谨慎的胡说。”说到这儿,他由衷地自个儿笑了起来,似是十足的小玩童,一脸自豪,一脸满足,一脸若无其事。我为他这种不为名锁利牵的豁达人生态度所感染,心中感叹,如果“谢仲馀们”再多一些目无邪视,一门心思把一本小说写好,写得有文有质,读者爱读,那文坛就活跃起来了。身为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谢仲馀对作家协会的活动的展开及作家的扶持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市作家协会组织活动时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现在谢仲馀正在创作另一部长篇60万字古体章回小说《青出于蓝不在蓝》(快完稿了),“这是一部反映军队、社会及社会学科的人海万花筒,作品的主题是:热爱和平,和平对于人民太重要了,乱世民众不好过啊。”言语之中的谢仲馀眼神中透露出他双拥的情怀及多年来对国家军队的厚爱和在太平盛世创业的心感神受。精神的盛宴,在年过六旬的非公有制企业家谢仲馀的生命中,已灿烂绽放;生活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依旧像磁铁一样在吸引着这位作家的“生活”。在经济领域曾经纵横沉浮的谢仲馀,相信今后同样能将他的智慧与激情,还会不停地融入到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境界中去。      作者简介:     谢友义   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原名谢秀平,笔名 云中野鹤、谢天,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人。            著有长篇小说《广州好男》、《心痛的感觉》、《心中的太阳》、《那一片深蓝》,小说集《文心集》,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     广东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作品散见《河源日报》、《广东技能报》、《广州文艺》、《作品》、《人民文学》等等。

    2013-09-23 15:05:43 作者:谢友义
    • 0
    • 9562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创建人韩伯泉访谈录

     我们身边的“老韩寒”——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创建人韩伯泉访谈录记者:邓琪蓉 陈芸 【人物档案】韩伯泉,男,增城人,中共党员。早期笔名韩寒,后用韩露·白之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的创建人之一、指导老师。曾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总支书记、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广东教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民族文化教学与研究,兼事散文诗歌创作及评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6年被广东省作家协会授予“从事文学创作逾四十年并取得优异成绩”荣誉奖,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世界民间艺术家大师”的称号。韩教授有关业绩被编入有国家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等多部词典,被誉为“中国南方民族文化研究之星”。  2012年四月的午后,我们唤来清凉的风一同去拜访韩伯泉老师。他家就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一栋教师公寓里面,门打开的时候,韩老师和善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洒在我们的心上——哦,这就是传说中的“老韩寒”! 和80后作家韩寒不一样的是,我们眼前的这位“老韩寒”不愤青,不叛逆,完全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学者范儿;或者,更倾向于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文学之始,在新诗韩伯泉老师曾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合作)、《中华饮食风俗大观》(合作)、《广东地方神祇》、《粤菜万花筒》等10多部著作,是一名热衷于民族研究的学者。1958年,也就是韩教授毕业的那年,他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作,开设的是文学评论和现代文学的这类课程,不过他真正进入民族研究的领域是在1962年。那一年学校搬离广州,他随同大队伍去到了海南,那边丰富的民俗(文化)使他很快投入到民族研究这个领域中去,期间发表了《黎族民间文学概况》等著作。  与此同时,韩老先生还是一名骨灰级的文学爱好者。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从大学到现在,五十几年的光景,他一直都在坚持着文学这一伟大的事业,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去坚持。而所有的坚持源于一首新诗——韩老笑谈自己读书的时候长得很清瘦,刚好同桌吃饭的都是女同学,所以全部女同学都爱把肥肉给他吃,说他“需要用油泡着才能长胖”,就这样与女同学积累了很好的友谊。可就是因为和女同学的关系太好了,接连不断的“绯闻”也总跑过来凑热闹,于是韩老的第一首新诗处女作——《爱情啊,你在哪里?》诞生了。虽然这首新诗并没有发表,但韩老至今记忆犹新。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正式发表第一篇作品是在1957年,同年他写了小说和诗歌。 “在山为泉,聚海为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有个山泉诗社,韩伯泉教授就是其创建人之一。1986年,山泉诗社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海南校区的“海角文学社”。韩教授创建山泉诗社的初衷,是想要聚集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创作,分享文学的乐趣。那时候他就想专注搞个诗社,然后大家在想诗社的名字的时候,于是他就提出来:“就叫做‘山泉’吧!”大家听了都觉得不错,取山之泉那种纯净、甘美之意,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而在韩教授看来,“在山为泉,聚海为浪”才是对“山泉”二字最好的诠释:山泉之纯粹,山泉之川流不息,正是文学最需要持之以恒的。山泉诗社走过26年的风风雨雨,靠的就是纯粹的爱好、纯粹的追求,“山泉人”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不局限于社团本身的功能。就此,韩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写诗也好,参加诗社也好,这全凭纯粹的爱好,纯粹的追求。我们不求钱,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是我们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我们举办诗歌比赛的时候也仅仅是扩大了自己的文学爱好,想要影响更多的人罢了,并不是为了什么名次等级。我个人认为(对文学的)爱好是最高的境界。通过这种对诗歌的爱好,我们也可以逐渐培养自我的高尚情操以及纯净的视角。  其次,‘山泉人’能够这么团结友爱也是诗社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之所以能那么团结也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追求。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打破师生关系,无视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等级观念。每年女生节或其它什么节日,山泉诗社的人都会来我们这里(指韩老师家)一起庆祝,包饺子啊、包粽子啊,都很开心。在这里面甚至发展出好几对情侣呢,像上届的社长和副社长就是一对。所以说,山泉诗社培养的不只是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还有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有力量一块干活。 虽说山泉诗社只是一个校园社团,但并不能因此就被社团本身的功能局限住。文学社团想要真正走下去必须跳脱社团本身的功能,多多组织校内外诗歌爱好者的交流活动。我们社团每年都有大型的诗歌朗诵会,除了文学的东西,大家在里面学到的更多的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这些对他们以后走出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的。常常有人问我,你们文学社出了什么样的作家没。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社团目前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和诗人,最多不过是奠定了同学们以后成为作家或者诗人的可能性罢了。”我们边聊着这些,韩老还不时起身去找这些年来他和山泉诗社大大小小社员们的合照给我们看,并且给我们讲了许多他们之间有趣的事。听着他述说着愉悦的往昔,我们忍不住要问——其实,他本人不正是这些有关文学的理念最好的践行者么? “文学之于我,就是生活”谈到对文学的看法,韩教授就显得特别兴奋,言语间表现得眉飞色舞。随着年龄的增长,韩教授现在对文学拥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坦言过去自己创作的作品都比较肤浅,都是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露,而现在关注的是如何去挖掘文学中更为深层的涵义以及思想性。有趣的是,韩教授以前的笔名叫“韩寒”,和当代一位80后作家同名同姓,后来因为粤语环境的关系(“韩寒”二个叠字读起来稍显拗口),才不得不改成其他的笔名。不过对于韩寒,韩教授也是有所关注的,他认为韩寒的作品在早期较为浮浅,慢慢地,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他现在的作品读起来就更有思想性了。人生经历得多了,人的看法也会变得不一样。韩教授觉得诗歌就是对人生最深层最真挚的表达,它现在已经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我每天总会写一点,不一定要发表,只为了心里的感触。有时候在公园想到一些诗句也会立刻写下来。比如说,上一年建党80周年的时候,学校党支部就要求我们党员每个人写点东西交上去,我想来想去不知道写什么好,最后随手写了一首新诗《党费证之歌》交上去了。后来学校那边的工作人员跑过来告诉我我拿了全国一等奖,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据说这个奖全国只有50名,我们省好像就只有5名,我占了其中一个名额。但这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诚然,新诗为“老韩寒”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绿意。对于新诗,对于写作,韩教授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觉得有感觉就会写诗。写诗歌其实也不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情感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罢了。因为随性,所以无需刻意去寻找,即便是在学生读书声与蝉声之间,韩教授也能透过诗性的眼睛去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趣之处。这里,韩老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夏天树上不是有那个蝉在叫吗?然后我看见有个同学在树荫下读英语ABCABC的。我就在想,树上的蝉不也是在读同学的书吗?它一直“BBB”地叫。风一吹,蝉就飞走了。我就在想,哦,树下同学的读书声也随着蝉飞上天空了。就这样,一首新诗便慢慢成型了。”像这样随性、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新诗最能吸引韩教授的地方。时代在变,文学也在变。他一直坚持的一点是:中国古典的诗词风格还是要继承,但不能被既定的格式束缚。对于新诗,韵虽是要押,但不需过于严谨,重要的是如何去创造不拘一格的形式,譬如说选用。访谈过程中,韩老自称是一名网络初学者,经历过害怕、好奇,再到乐在其中,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缓慢的进程。虽然有很多网络语言还是不能理解,但韩老总会在写文章的时候试着用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说“给力”,又比如说“很囧”。在他看来,这些鲜活的语言非但没有带给当代带来灰暗的挑衅,反而是文学永葆活力的助推手。因此,韩老对于当下的网络文学还是持鼓励态度的。 文学之路,志在坚持席间,韩教授一直强调:文学不应有功利性,要怀抱着对文学的热忱这个最原始的初衷才能真正感受得到文学的魅力以及自我修养的提升。讲到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期望,韩教授认为就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不必强调一定要培养什么样的文学人才,最重要的是兴趣以及热忱。文学之路,志在坚持,才能使文坛长盛不衰。另外,韩教授表示自己最近也有关注广东校园文学网,觉得这个网站办得很好,不但栏目种类繁多,而且资讯丰富,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各地文学爱好者的交流提高,还对网站的编辑以及记者因为对文学的热忱而为广东校园文学网无偿工作的精神表示赞赏,希望广东校园文学网能够办得越来越好。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对韩伯泉教授最好的写照。韩老先生现在的心境是豁达平静的,年近耄耋之年,他仍钟情于文学,仍孜孜不倦地追寻文学的足迹,并积极鼓励热爱文学的大学生投身于文学创作,用自己五十载的文学故事显示一位笔耕不辍的文学行者的力量! 【链接】山泉诗社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由韩伯泉教授创办于1986年,是学校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现为学校极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文学社团。山泉诗社从成立至今已经拥有二十六的辉煌历史:1986—1997年间,连续出版八期《山泉诗集》,并在此期间,正式加入广东省黄浦区文联。1995年出版四期《山泉》。1996年,诗社成立十周年志庆。2000年11月30日,出版《山泉诗刊》。从2001年起曾多次不定期与外校文学类社团开展交流活动,包括与暨大红土文学社、华工华声文学社、广东交通技术学院野蔓文学社、华联学院鸥鸣文学社、广东行政学院铿锵文学社等文学社团之间的文学交流活动。2001年10月27日,举办“山泉之夜”文学联欢晚会,盛邀中山大学等广州十九所高校参加。2002年4月19日首次举办了较有校园影响力、至今已发展成为极具“山泉特色”的“诗歌大派送活动”。“山泉人”再接再励,于2003年相继出版刊物《山泉》与社报《泉韵》。2006年5月27日,举行“山泉诗社二十周年志庆”大会。2007年在文学院老师以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底下,再次出版属于“山泉人”自己的诗集《心泉》。迄今为止,山泉诗社出版的刊物包括《山泉诗集》(1988年版);《山泉诗社纪念册》(2001年版);《山泉》诗集(2003年版);《泉韵》诗集(2005年版);《心泉》诗集(2007年版)。诗集中收集有历届社员优秀诗歌作品。 在历届“山泉人”的共同努力下,山泉诗社曾获01-02学年度校“优秀社团”称号;02—03年度校“样板社团”称号;从04年至0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社团”; 07—08年度,山泉诗社举办的首届诗歌朗诵大赛获得 “优秀社团活动”称号;于08年3月份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办的征文比赛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于09年4月份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办的“发现·影像传真——地域文化探寻”短片比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于09年10月份广州青年文化宫举办的“成长的痕迹”征文比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于2010年5月份广州青年文化宫举办的以“我们这样过年”的调查报告比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风雨兼程二十六载,“山泉人”始终坚守“守住生命最后的感动,守住诗歌最后的园地,灵魂是一盏高举的灯笼,照亮所有把孤独的青橄榄,放进嘴里咀嚼的人”的山泉宣言;一直秉承“团结互助、诚挚创新”的山泉精神;始终以繁荣校园文化,广交文朋诗友为宗旨,努力为学校广大文学爱好者营造展现自我的文学平台。诗社除了积极做好与校内各个兄弟社团之间的沟通交流之外,更注重与校外文学性组织的联系,每年都会承办广州青年文化宫的征文大赛,为社员提供更多展现才华的空间。诗社发展至今,已拥有大批从事文学方面工作的社友,并拥有完善的管理机构:社长及副社长下设编辑部、组织部、策划部、宣传部、网络部、公关部以及秘书部七个部门。完善的机构设置保证了诗社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2012-10-13 10:42:40 作者:邓琪蓉 陈芸
    • 0
    • 9533
  • 典型90后访湛师生科院08级成功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的刘鲸同学

    典型90后——访生科院08级成功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的刘鲸同学个人基本情况:姓名:   刘鲸性别:   女籍贯:   湖南郴州出生年月:1990.3政治面目:中共党员 初试分数,总分378分。英语74,政治75专业一120,专业二107。 看上面的资料,你可能有点意外,刘鲸还是个90后的女生,就是这个90后的女生成功考取了今年中山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的研究生,导师还是国内著名的动物学专家林浩然,据说中大生科院综合实力是仅次于清华大学的,并且与其他三所高校并列排在全国第二。究竟是怎样一个90后的女生竟然拥有如此大的勇气去报考如此优秀院校的研究生呢?下面就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认识她。                             典型灵气90后白皙的皮肤,留着平刘海,带着斯文的眼镜,显得俊俏文气,笑起来给人如邻家女孩一般亲切和可爱的感觉,这是我对刘鲸的第一印象。其实,在我看来,刘鲸就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典型灵气90后女生。她喜欢上网,喜欢淘宝,喜欢看历史小说,喜欢吃零食、喜欢逛街,甚至对星座感兴趣。。。在她的宿舍的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精致的礼品和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各式各样的零食。。。东西虽显得多且有些杂乱,但却可以容易看出她绝对不是一个只顾学习的“书呆子”,而是一个兴趣广泛和富有生活情趣的灵气女生。 典型奋进90后刘鲸在大学四年里,积极奋进,并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在学习上,她连续三年获得校奖学金;在生活中,她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如辩论赛、三下乡、可口可乐公司参观、果粒橙公司参观、担当辅导教师、担当主持人,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如挑战杯和广东省生化技能大赛等;在工作上,大一时她曾担任学习委员,大三的时担任班长,在工作中富有成效,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和老师的肯定。当然,她的这种奋进精神在考研过程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研一定要考上实力好的名校,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据悉,起初刘鲸报考的院校是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属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名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她考虑过改考暨南大学,后来觉得不甘心,于是在8月1号改考了中山大学。在这个艰难的抉择之中,她做出了更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这个选择意味着她将要面临更大挑战,但由于她勇于奋进的精神使她作出了让自己无悔的选择。典型的知性90后刘鲸虽活泼开朗却也不乏知性的气质。她谈话时,条理清晰,眼里闪烁着理性思考的光芒,体现出淡定沉稳大气。刘鲸认为自己当初选择报考中山大学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考的。她认为在考研中,英语很重要,而自己英语成绩一直不错,四六级都是一次性以高分通过,且曾两次获得全国英语竞赛奖,因此她认为,英语好是她考研的一大优势,而自己自学能力也不错,对于政治、专业课的学习问题不大,她有能力考取一所名校的研究生。事实证明她对自己的客观分析是正确的。                             刘鲸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灵气的女生,性格随和得就像邻家的女孩,不给人任何压力,让人舒服和自在,笑起来,纯粹得让人自然喜欢上她。而作为一个独生女,她却没有一点人们常说的独生子女的娇宠。她一个湖南的女生远道而来到湛江求学,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与这里的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且为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去努力,一路坚持下来,即使遇到挫折,依然扬起年轻的笑脸,乐观面对。就让我们一起祝福这灵气、奋进、知性的90后女生吧!祝她继续以灿烂的笑容迎接她未来的道路,祝她的前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撰稿人/朱海玲 

    2012-05-13 18:20:31 作者:童玲雪歌
    • 0
    • 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