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散文·随笔·短信

散文·随笔·短信

  • “回家过年”最是寒冷温暖时

    “回家过年”最是寒冷温暖时又是一年寒意切又是一年冬意浓且有凌寒数枝梅只为伴雪报春归每逢岁末迎春盼思乡情切日增念游子离家一身远只待团圆尽欢颜就是在这隆冬时节,就是在这严寒之岁,远方的游子都愿踏一程风雪而归,都满怀期待装着一怀温暖而回。此时此刻,他们心中永远都亮着的那盏灯在召唤,他们心中永远都温着的那盏茶在牵绊,那是故乡门前老树的等候,那是故乡村口老宅的期盼,那更是故乡久别亲人的呼唤。故乡啊,故乡,在盼着听听他们已经淡了的乡音,在等着看看他们快要遗忘的眉眼!故乡啊,故乡,在盼着陪他们一起看一季雪落,在等着陪他们一起享雪落时家的安然!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寒至春来的时候,回家才那么急迫,故乡才更加亲切,一句“回家过年”道尽了思念,抖落了疲倦。一年365天的思,一年春夏秋冬的盼,只为那回家时刻的一念,只为那一口饺子的香,只为那一口老酒的酣。一年分分秒秒的紧张,几乎忘记了家的模样,几乎忘记了生长的家乡,但一句“过年”就总是会让人想起些什么?想起了家,家可安好?想起了家人,家人可平安?想起了温暖,温暖是否还未变?想起了离家太远,太远是否已没有了挂牵?一句“过年”,我想起了离家太久的时光和曾在无数个夜里用泪水浸泡的无眠,这时光、这无眠是不是还记得我这容颜?是不是还能想起从前?想一想,一年里的忙碌,总是无暇分享家的滋味,总是不能分担家的重担,眼中闪动的是不尽的自责、无奈和深深的思念。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终于可以擦去泪痕,才终于可以露出微笑,因为“回家”,所以可以让一年里那么多度日难熬的孤单统统都忘掉,因为“过年”,所以终于可以与家人尽享天伦、团团圆圆,因为“回家过年”,所以心如繁花锦瑟,情满醇香甘甜。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不顾一切,把一切都化作了背上的行囊,这行囊里是沉甸甸的时光,这行囊里是沉甸甸的思念,这行囊里是沉甸甸的梦里回家千百遍。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不顾一切,把一切都化作了满眼的渴望,这渴望里是思乡心切,这渴望里是望眼欲穿,这渴望里是归心似箭。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不顾一切,把一切都化作了赶路的匆忙,这匆忙里是心对心的呼唤,这匆忙里是心与心的吸引,这匆忙里是心连心的默契。“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回家的急切让路途怎么就变得那么遥远,回家的念想让时间怎么就变得那么漫长,思归的心啊,在焦急地眺望!啊,回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清晨宅前的一瓣梅香,这是早起晨光的年味,可安坐家中感受那晨曦里冬日的闲淡,只是清晨这一抹晨晖,就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太阳渐起,过年的味道就蔓延在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家,办年货让年的节奏在变快,让年的故事在丰满。午间透窗的一线冬阳,这是日影深深的年味,忙里忙外的身影浸泡在冬日暖阳的怀抱,只是晌午这片刻暖意,就让人感受到了年的节奏里家的安享。落日偏西,年味却愈加浓郁,煎、炒、烹、炸中是年让家的烟火更盛,春联、窗花、福字、门神是年让家的红火更加热烈。傍晚升起的一缕炊烟,掌灯围炉的一席唠也唠不完的家常,这么生动的画面,这就是家的模样,这就让人感受到了周遭散发出的年味里家的味道。就在这晨昏里,年味就这样包裹了一切的思念,包裹了四季朝花夕拾的所有时光。这是年的不同寻常,这不同寻常里是回家的渴望,是渴望里的匆忙,是匆忙后的安享,是安享中的珍藏,是珍藏后再次分别的回望,是回望中对下一次“年”的渴望。就是这个模样,就这么思念常常,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是哪个远方,只要加上几分思乡,粗茶淡饭、茅屋陋室也吃得香甜、睡得安详。回家过年,就是踏上归程心切的路遥水长,就是这路遥水长后站在门前的涕泪难挡,就是迫不及待地要见爹娘,就是一声“爹、娘”打湿的风尘仆仆的面庞。回家的路总觉得漫长,回家的团聚总是短暂时光,只要心有故乡,家就不会是远方,家就在身旁。“回家过年”,最是寒冷温暖时,最是温暖记心上!“回家,过年!”作者简介段跃明,山西省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次区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的笔耕者。作品散见发表于《山西散文学会》《中国诗歌网》《宁古塔作家杂志》等。

    2025-02-10 10:01:21 作者:段跃明
    • 0
    • 98
  • 年味是什么?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什么?”除夕夜,我轻声问女儿。她歪着脑袋想了想,眼睛弯成月牙,笑答:“是那橙子的甜味。”我再问:“还有什么味道?”“鱼的味道……”她答道,眼中闪烁着对新年的期待。在三岁小孩的意识里,年味不过是一份美食,还有享受美食的那份简单的快乐。那么,对我来说呢?一转眼,离开家乡已有16个年头。想起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总是带着急切,满是兴奋。后来,我求学、工作、出嫁在外,每次堵上几个小时的车赶回家过年,拜年的心情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纯粹和快乐。虽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但对父母的牵挂和依恋却越来越浓。儿时过年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腊月一到,男女老少都忙乎起来,宁静的小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三五成群地开始到镇上采购年货,添置新衣裳,大包小包盛满了村里人日渐的富足与希望。隔壁的婶婶和伯母们忙着炸油果、炒年货,飘香四溢,惹得我们像嘴馋的猫一般跑了过去。刚杀完年猪的乡邻,不一会儿便将热气腾腾的猪血汤送到了左邻右舍。老妈和伯母推拉着石磨开始磨豆腐,柴灶里燃烧的火焰映红了所有人的脸庞,我和姐姐淘气地摇着过滤豆渣的包袱,迫切地等着喝上白嫩嫩的豆腐花。闻到鸡叫声的小孩们,会循声飞快地跑过去,等着拔下漂亮的鸡毛留着做毽子。到了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忙着挂灯笼,贴对联,围着火炉边吃着丰盛的团圆饭,边看春晚边守岁。临近12点,迎新年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彻整个村庄。正月初一的早上,在给长辈拜完年后,大人们齐聚祠堂互相恭贺,然后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拜年。小孩们也穿着漂亮的新衣新鞋,跟在大人后面满村子里跑。过年最热闹的应该是舞龙了。当锣鼓远远地敲响,男女老少无不前往看热闹。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聚拢,感受着过年的气氛,期盼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龙给我们带来好运。腊月里充分准备的年货,除夕夜美丽的烟花,屋檐下红得耀眼的灯笼,大门前写满喜庆的春联,厨房里飘出的浓浓菜香,晒谷场上飞舞的龙灯……都是最熟悉的家乡年味,萦绕心间,刻在记忆,定格成了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年画,斑斓了岁月流年,温暖了他乡你我。(本文转载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年2月7日)作者简介邓晓春,女,湖南衡阳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人生》《中国自然资源报》《南方工报》《清远日报》等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平台。多次在省部级征文及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奖。

    2025-02-10 09:45:38 作者: 邓晓春
    • 0
    • 85
  • 热爱是诗歌的灵魂 ——评王瑛诗集《山有木兮》

    热爱是诗歌的灵魂——评王瑛诗集《山有木兮》文/吴作歆王瑛是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也是诗人、评论家,其新近出版的诗集《山有木兮》(羊城晚报出版社,2024年4月)是其近年来作品的合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诗集命名直接取自先秦佚名的《越人歌》,这是王瑛对诗歌热爱的高度概况。王瑛在这本诗集中探讨了与自我的关系(专辑《敬既往不咎》)、与他人的关系(专辑《敬岁月婉转》)、与世界的关系(专辑《敬山河壮丽》),并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由此构成王瑛个人的精神谱系。一、与自我的关系,从“觉悟”开始诗歌是诗人心灵成长的日记,而每一位诗人的心灵成长,都是从自我反思、自我觉悟到自我和解的过程。王瑛的自我觉悟,是一种豁然开朗,一种穿透繁复之后的简单。在文字表达上,作为教授、评论家,她在诗歌里完全放下做学问的身段,回归最本真的文字,就像她的个人公众号“本心文字”一样:发自肺腑、直达本心。“山林只得一个月亮/人世间却灯火万盏”(《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宇那么宽,宙那么长/它居然能看到草木葱茏/人间透亮”(《这个冬天的觉悟》),这些文字本心见性,是自我的觉知,也是灵魂的醒悟,仿若神来之笔,如推开一扇心窗,一片生机尽入眼底,一览无遗。很多所谓“搞理论”的人会把自己的诗歌变成理论的图解和阐释,所谓的“作品”实际上只是在贩卖诗歌概念,面目可憎、味同嚼蜡,但王瑛不会,就像她自己所说:“我不想故作高深。我愿意用最平常的语言,谈论我遇到的人,我经历的事,摇荡过灵魂的情感。”(《后记:和解》)好的诗歌语言当是如此,平常而有张力,以简洁的文字去承载思想之重,而不是让语言去当思想的奴隶,被禁锢、被压抑。当然,这种平淡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实中撞了南墙之后的深入思索——“我可能再也不相信爱情和救赎了/一院子姹紫嫣红教我学会了反思”(《辛丑年的女人们》,是经历了生活不断捶打之后的获得——“讲故事的人一定要有足够的素养/才能把夜晚的篝火点燃”(《敬山河岁月,敬既往不咎》)。真正从外部空间进入自我底层结构的人,会摒弃外在万事万物的纷扰,而去探究“何为我?”“我为何?”——“结实一秋的是我/风荡走的也许是我/浪淘尽的也许是我”(《解方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看清世事之后的从容和豁达,也是自我觉悟后实现的自我和解。二、与他人的关系,从“时光”开始“人间到底有太多的不舍,我想我是爱着路过我的每一个生命的”,王瑛说。诗歌是时光的艺术,时光从“遇见”开始,回忆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生命的汪洋大海,诗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成长。我们栖居在大地上,成长的过程即是与他人“相遇”的过程,虽然回忆的时光未必是一条直线,但是它大抵要抵达生命的起点,回到我们跟父母的关系,这是生命最初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在王瑛的诗作中,写给已经过世的父亲的诗歌有很多首,如《母亲记忆里的色彩(组诗)》《父亲,昨夜月儿特别圆(组诗)》《你栖息在植物的叶片上》《清明》《夜话》《还愿》《今日正午,我在给你写信》等,不胜枚举。与父亲的关系,是王瑛所有与他人关系的开始,从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女的感情深厚,在父亲生日的二月份,她给父亲写诗——“就像我在这里焚烧写给你的诗/蝴蝶的翅膀如夜晚的颜色/岁月化作明亮的烟火”(《二月》),“我只是找个借口回来看您/我想您会高兴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着星星读我的诗”(《还愿》),这种真情实感,实际上已经溢出了文字本身,深沉的父爱和深刻的缅怀,构成了一个强烈的诗歌场域,在人生的荒原里,父亲为年幼的王瑛点亮了一盏心灯,从此以后王瑛的生命里,爱的情愫始终充盈着——“我知道你在山林里藏了什么秘密/有些事物被封藏在岁月深处/我知道是你调和了日光月光/压制了许多暴动的风声雨声”(《父亲,昨夜月儿特别圆(组诗)》)。爱的尽头是无尽的思念,在这些诗歌中,王瑛对父亲的思念随处可见,短诗《您栖息在植物的叶片上》写尽了这种无处不在的思念——“松脂通过叶尖儿滴下来/我知道这就是您了/您在每一片叶子上瞌睡/并记得我在爱您”(《您栖息在植物的叶片上》),是啊,亲人离世,虽已经羽化,但思念之情却无处不在、无法忘怀,所见之景、所触之物,到处都是“您”,我刹那间有了当初读到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的诗歌《雨》的那种感触和感动——“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博尔赫斯《雨》),亲人没有离去,因为“爱”永不离去。除了写与父亲的关系,这一辑诗歌里,王瑛还写了很多跟亲人、爱人、同事、诗友、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系。用诗歌来表达和处理这样一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些诗歌,有生动的生活场景的再现,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温馨回忆,有瞬间感动的时光回眸,在与一个个“他者”的互动中,王瑛始终保持着爱和温暖,这是她与他人关系的总和。在诗歌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王瑛的“感恩遇见”,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人世间有太多美好的遇见/不见其实也是人生的道场”。三、与世界的关系,从“故乡”开始“每一寸土地都是踏实的”,王瑛说。来自江西信丰的她,对世界的观察,是从故乡开始的,这也是所有诗人的殊途同归——“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精神的返乡”。《望故乡(组诗)》是王瑛对故乡生活的一次回眸、一次素描,包括故乡的景,如《老井》《荷塘》;故乡的人,如《三仙姑》;故乡的事如《喊魂》《看牛》《采蘑菇》《魂火》《斋饭》。故乡的景,自然是“梦里的依稀别离”、物是人非,甚或“物非人非”,从这个角度出发,故乡实际上是回不去的——“老井杂草数丈长/只今日这层层梯田/绿水青山/扁担轻横/还有谁家少年郎”(《老井》)。故乡的人和事在这首诗里,却有了深层的隐喻色彩,虽说这可能不是王瑛写作的本意。然而诗歌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超验”式表达,有时候会脱离诗人预设的轨道,语言的自我运动,可以突破创作者自身的“经验”性控制。《三仙姑》可以“通灵”,也可以过着很世俗的生活,“跟县里来的干部聊着闲天”“一斤蘑菇/卖了个好价钱”(《三仙姑》),这是对乡村“二维结构”的高度概况,乡村的“二维结构”,实际来自乡村的实际生活需要:一方面,乡村相对落后闭塞,村民存在明显的认知局限,这种局限借助于宗教或者民间“巫术”的表达,而让村民求得精神的寄托或暂时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乡村的日常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真实的需求。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间里,在中国的大地上,乡村的生活大抵由此“二维”组成。而《喊魂》《魂火》《斋饭》三章,带着“先验”的神秘色彩,既是前面所提到的乡村精神寄托的深化,又是对离乡之人的“暗喻”,离乡之人跟丢了“魂”的人何其相似,午夜梦回,总有故乡的山山水水在喊“魂兮——归来——!”。城市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繁荣便利,唯独没有了“魂”——“在城市这么多年/遇到那么多人/为何从来没有听说过魂火”(《魂火》),而最终人之“魂”还是要回归故乡,在全村人的“庆祝”中,被村里“强壮的男人抬棺上山”,这是最好的归宿,在王瑛的笔下,这种归宿并没有遗憾,反而体现为一种“圆满”、一种“自觉”追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王瑛自然不会只停留在对故乡的回忆和描摹上,故乡只是一条穿越广阔世界森林的小径。王瑛写了她工作的地方《华农素描(组诗)》,写了她生活的城市《北京路》,写了她游历过的大江南北:敦煌、青海、五台山、雁门关、壶口瀑布、西安等等,在华农,她记录下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树一桥、一草一木,校园成就了诗人,诗人也让诗歌的河流从校园中蜿蜒而出。日常的校园,因为诗歌的进入而顿时光彩照人、“诗意”盎然,这是诗人的“点睛之笔”。诗人在西安回忆历史、在青海放飞自我——“我想骑一匹野马/逆风去落满雪的峰顶”(《青海结绳(组诗)》、在五台山点燃一瓣心香、在雁门关回看岁月苍茫、在额尔古纳河眺望“旧时光”.......由此可见,王瑛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热爱而赞美,世界的图像互相堆叠,诗人多彩而旖旎的世界由此而生。我曾经在我的诗集《低处》(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的自序中说到“我跟诗坛一直保留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我们对诗歌纯粹出于热爱,没有了功利和算计,诗歌是我们表达自我情感和心灵成长的需要,就像王瑛所说:“诗歌不是我的庇护所,我不需要诗歌与我遮风避雨;我也不用诗歌去冲锋陷阵,我只是,爱诗”(《后记:和解》),我对诗歌的态度也大抵如此。(本文转载自《潮州日报》2025年1月26日)作者简介吴作歆,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低处》《光体及其投影》《吴作歆微诗选》等。

    2025-02-10 09:39:45 作者:吴作歆
    • 0
    • 74
  • 岁序更迭踏归尘

    岁序更迭踏归尘旧年的尾声,是被霜雪覆盖的归途,亦是被温情晕染的诗章。当凛冽的寒风奏响岁末的序曲,归乡的旅人便带着一身仆仆风尘,奔赴那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奔赴那一场名叫“春节”的盛大团圆。在城市的边缘,火车站宛如一座情感的枢纽,吞吐着无数游子的思念与渴望。站前广场上,行囊堆积如山,形形色色的人们穿梭其中,眼神中闪烁着同样的急切与期待。有人裹着厚重的棉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仍紧紧握着那张通往家乡的车票,仿佛握住了一整年的温暖;有人不停地打着电话,用乡音诉说着归期,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背着编织袋的中年男子,粗糙的双手被寒风吹得干裂,却小心翼翼地护着袋子里给家人买的礼物;年轻的姑娘拖着色彩鲜艳的行李箱,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想必心中早已勾勒出故乡亲人们的笑脸。列车缓缓启动,车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切换。田野、山峦、河流,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银白,像是大自然为迎接新春精心准备的画布。车厢内,欢声笑语交织着食物的香气。孩子们在过道上嬉笑玩耍,手中的鞭炮玩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清脆稚嫩的笑声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在外打拼的故事,那些或艰辛或荣耀的过往,都化作了此刻眉眼中的淡然与坚毅。有人拿出家乡的特产,瞬间,熟悉的味道弥漫开来,将小小的车厢变成了故乡的一隅,让思念有了具体的形状和味道。列车到站,熟悉的站台在夜色中沉默而亲切。出站口,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如潮水般涌来。母亲们踮起脚尖,目光在人群中焦急地搜寻,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的痕迹,在这一刻被重逢的喜悦填满;父亲们站在一旁,挺直的脊背微微颤抖,手中的烟明明灭灭,那是他们无声的牵挂。当目光交汇的瞬间,所有的言语都化作一个紧紧的拥抱,千言万语,都在这有力的臂弯中找到了归宿。故乡的街巷,早已被大红灯笼装点得喜气洋洋。红色的春联贴在一扇扇陈旧的木门上,墨香与年味相融,晕染出浓浓的节日氛围。门扉轻启,屋内暖意融融,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热气腾腾的饺子,寓意着团圆与吉祥;鲜嫩的鱼肉,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那盘炸得金黄酥脆的茄合,裹满了家的味道,每一口都是童年的回忆与温暖。一家人围坐桌前,酒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亲情的奏鸣;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那是幸福的旋律。春晚的歌声与笑语从电视中传出,为这温馨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时代的色彩。老人们坐在沙发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中满是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对新年的祝福;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手中摆弄着新的玩具,对他们来说,春节是欢乐与惊喜的盛宴;年轻人则陪着长辈聊天,分享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新奇,同时也倾听着长辈们的经验与叮嘱,那些朴实的话,如同冬日的炉火,温暖着漂泊的心。夜渐深,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宛如梦幻的花海。人们走出家门,仰望着这璀璨的夜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旧岁已去,新岁将启,在这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时刻,春节的温暖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每一个疲惫的灵魂,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去迎接新一年的朝阳,去书写新一年的篇章,去将这份温暖与爱,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作者简介高春柳,笔名立春,1994年出生,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贤丰第二实验小学班主任。

    2025-02-10 09:34:43 作者:高春柳
    • 0
    • 83
  • 新春晨曦,时光交织的温暖画卷

    新春晨曦,时光交织的温暖画卷(一)于日历的细微折痕间春节仿若一簇炽热燃烧的火焰从岁月深处点燃了华夏大地的热情鞭炮轰鸣,旧岁在震颤中隐退红烛在夜的尽头燃烧光芒如熠熠星河,璀璨夺目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像夕阳遗落人间的火种把团圆的渴望照亮家的灯火,温暖如初升的朝阳照亮游子心中,那份永恒的牵挂(二)新春的晨曦温柔地唤醒沉睡的大地春风溜进古老的弄堂调皮地扯动着人们的衣裳孩子们在青石路上嬉笑追逐老人们倚靠着门槛,沐浴暖阳笑容里,满是岁月沉淀的慈祥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珍贵作者简介宋亚东,1994年出生,现任西安市新城区作家协会理事,《青年诗词》杂志副主编,系共青团系统“千联万聚常引”项目新兴青年人才库成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具有微电影初级编剧职称。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中国青年作家报》《作品》《华商报》《陕西交通报》《银川日报》《渭南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多个文学奖项,出版长篇小说《等到樱花盛开时》。

    2025-02-10 09:27:52 作者:宋亚东
    • 0
    • 95
  • 家园

    家园“祝大家新年快乐!”电视里面正播放着新年烟花节目,数不清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升起,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烟花瞬间绽放,各种色光如骤雨一般疾坠,世界仿佛静止在这一刻。我又回忆起了,我在家乡欣赏烟花的情景。年夜饭,大圆桌子上摆放着满满当当、各种各样的菜肴,我们一家人围在桌子边,吃着美食,有说有笑,回顾着一年的有趣事情,大家一起憧憬着新的一年的愿景。“嘭”的一声,屋外不远处的空地上烟花燃起了,猛然间,一道道白色的光划破天空,烟花腾空而起,瞬间五彩斑斓的气焰四处迸溅,各色的烟雨在天空中绽放着,光彩夺目,在漆黑的天空中留下五彩缤纷的光痕,天女散花般地落下,这时天空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漂亮到让人忘记呼吸,令人流连忘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欣赏着窗外美丽绚烂的烟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时刻,在我眼中,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妙的、温馨的、和睦的、温暖的,这不正是我的家园吗!也是我的乐园!家门前的小溪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溪流中可以看到小鱼在欢快地畅游着,我们的手一伸进溪中,鱼就迅速摆尾游到远处去了;温暖的日光照在小溪上,风一吹波光粼粼,犹如碧玉里的一颗颗宝石。小溪边的草地,长着茂密的花花草草,有五彩斑斓的蝴蝶,也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快来快来!有一只好大的蜗牛!”“快快快!去找一片叶子。”“耶!抓住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的欢声笑语在小溪边回荡着。这就是世间最快乐的时刻,时间犹如静止一样,我喜欢我的乐园,热爱我的家园。夜晚,一家人坐在小溪边的草坪上,望着夜空中那皎洁的月亮,夜幕里的白玉盘散发出银白色的光辉。我们围坐在一起,烤炉里的火焰不断发出滋滋的声音,闪烁着橘色的暖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大人们围着火炉,相互帮忙着,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天,说着一年里的喜怒哀乐;我们几个小朋友在小溪边玩耍着、欢笑着。大家享受着友爱、温暖和温馨幸福,这是世间最温暖的时刻,这一刻,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自由地支配着,在家园里自由舒适地生活着。我的家乡,我的乐园,我的家园,我永远热爱着这里,这里的家人们和谐共处,这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这里带给我们舒适与自由,这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最有趣味的游乐场,幸福也在这刻定格,这是我们永恒的美好记忆……“来吃火锅了!”诱人的香气把我带回现实。我们一家三口围在打边炉边,有说有笑地谈着学习、谈着生活、聊着家常,展望着新的一年的打算……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温暖的感觉,记忆中的感觉……是啊,虽然暂时不能回到我热爱的家乡,但有亲人的地方一定是最温暖的地方,永远是我们温馨的家园,有爱的地方,就有家!作者简介李沛园,广州市第二中学学生,广东省小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岭南少年小记者、茅盾青少年文学院会员,热爱学习和写作,在《黄金时代》《作文周刊》《现代中小学生报》《作文与考试》等多种报刊发表多篇作文,获得“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征文活动、全国中小学生抗“疫”作文比赛、希望杯写作研学实践、“新时代ㆍ中国故事”主题征文、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第三届广东校园文学大赛等多次作文竞赛的奖励。首届广东文学新苗、首届朱自清紫藤新苗奖、广州好读者、广州市越秀区优秀学生、广东省阅读之星、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2022年度十佳会员。

    2025-02-10 09:18:19 作者:李沛园
    • 0
    •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