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动感校园

动感校园

  • 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我的第一次三下乡之旅已经结束了,感觉和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的时间过得飞快,七天前刚开启的旅程,转眼就落幕了,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大家都没有想到三下乡之旅还能如期举行,我们团队在接到校方那边可以举办三下乡的通知时,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开展工作,组建了我们“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我很荣幸成为了宣传组的其中一员,参与到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调研活动中。我们所有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线上三下乡活动,都没有过线上的经验,而就是我们这样一群人在经历挫折、困难时从不轻言放弃,迎难而上。大家都是在互帮互助中度过了这七天,我们或许会有遗憾,会有累的时候,但不会是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们的三下乡之旅也算是完美收官了。在三下乡开始之前,一切都已然准备就绪。三下乡的第一天,所有人都起了一个早,齐聚线上会议,开展了一个动员大会后,正等着一个个活动按部就班的开展,但好像往往都是事与愿违,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来打你一个措手不及。原本约定好的线上采访,突然一个接着一个都取消了,原定的线上采访活动也就没能如期举行。其中的原因我本来是不得而知的,但在其中一次总结会议中,从队长的讲话中了解到:我们事先联系好的被采访者都因为创文活动要忙各种事情,而无法接受我们的线上采访了,但我的其他一些队员们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要不然就算了吧”的想法,而是坚持去联系更多的人来实现线上采访这一活动,他们要联系到一个人,就要辗转于几个人之间才能找到联系方式。我觉得线上虽不能像线下那样去到当地体验风土人情,奔走于各个调研地,遇到很多有趣的人,但线上也有它不一样的体验,不是对不能去线下没有遗憾,而是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的味道、它的精神所在,等着我们去体会一番。大家的努力还是不负有心人的,我们最终也是迎来了我们的第一个采访,也是唯一一个采访,这个采访让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也是这个采访让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织带仔的现状,而最重要的是给我的感受,不是看到从网上找来的各种资料所能带来的。通过几波人而联系到的被采访者——瑶乡织带仔传承人朱木恩,由于考虑到传承人下午的时间有自己的事要忙,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机会很珍贵,所以,在中午征得传承人的意见后就立马开展了线上采访,所有人急急忙忙地进入腾讯会议。传承人是位老人,我们的线上便也是个问题,所以,我们联系上了传承人的家人,帮助传承人进行线上采访。就这样,我们与老人“面对面”的一个采访就开始了。织带仔传承人朱木恩,这位老人很是可爱,普通话虽然不好,但却是极力配合我们,还有一点点怪不好意思的感觉。老人虽然有点羞怯,但对我们一直是以大大的笑脸相待,与我们讲关于她与织带仔的故事。整个采访完成后,我还是蛮感慨的,但该感慨什么呢,是感慨时代发展太快,没能让织带仔留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还是感慨如果织带仔手工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做出改革创新,伴随的会是失去它的文化底蕴之美呢!我也不得而知,但就是有不少的感触,让我思考像织带仔这样的非遗手工艺文化该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如何才能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而不失其文化底蕴。在采访过程中,传承人朱木恩表达的最多的就是自己十分愿意教,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织带仔,学不下去、不想学之类的话,我感觉到传承人对于现在极少数年轻人学习编织织带仔这件事是感到非常遗憾的,我也深感遗憾,但从我了解了之后,感觉事实却又是这么的现实,让青年人不得不顾及到这么现实的问题:织带仔不能给年轻人创造理想的收入,复杂的编织法使织一条有花的织带仔需要花上三四天的时间,一条织带仔创造的价值是低于所花的时间成本的,这样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就会使他们需要另寻去处,无疑已经是让他们放下了织带仔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就是织带仔的编织方法复杂,要学会编织肯定离不开自己的慢慢琢磨,而这恰恰消磨了学习者的耐心,使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放弃了。遗憾是真的遗憾,对于织带仔这种传统手工艺来说,编法的遗失真的是一种遗憾,但好像这些客观原因也还没办法解决,传承人讲到,瑶乡本地人尝试过简化编法,也利用机器编织过织带仔,但编织出的织带仔并不理想,这样编织出来的织带仔是无花的,不好看,大家不喜欢,所以传承人朱木恩一直沿用最初的复杂编法。而织带仔现如今的发展我是能理解的,年轻人的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还是很感慨,觉得非常的可惜、遗憾,因为我觉得织带仔体现了它不一样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传承。我们的队伍在最后开展了线上宣讲会,着重宣讲了瑶乡织带仔。我感受到织带仔对于瑶乡人的意义,也感受到了织带仔对一直坚持到现在还在编织的传承人朱木恩的意义,所以,我们的这个宣讲会也有了它不一样的意义,我们只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去了解瑶乡,了解织带仔,并多多去关注这些传统文化,不至于让这些文化瑰宝遗失,让这些传统手工文化无人继承。我十分的感慨,也十分的渴望,我只希望这一项传统手艺一直传承下去。(通讯员龙宇晴)

    2020-09-09 17:31:25 作者:龙宇晴
    • 0
    • 9461
  • 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这次的三下乡是一个特殊体验不一般的三下乡。这次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队伍只能选择线上进行三下乡,线上调研,这无疑给我们队伍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首先是组建队伍的时候,由于很多地方都在创文,没有办法跟我们对接,所以我们很难拿到实践地证明。后来,经过组员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具有非遗手工艺的美丽城市—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当地有着著名的非遗—织带仔,织带仔是用一根根的线织起来的。然后组员们立马更改策划书,申请书,想着每日的调研计划,跟蓝田瑶族乡当地的政府联系,安排好后续工作。经过努力,我们队伍申报成功啦~然后接下来的就是面试啦,很多小伙伴都跃跃欲试,都非常积极来报名, 最后经过面试之后,手工艺服务队正式成立啦。第一天刚开始调研的时候,我们由于都是第一次线上调研,很多地方都不懂,显得很笨拙。一大早,我们就开了个动员大会,告诉队员们我们这七天主要干些什么,然后就是告诉他们虽然是线上,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也是可以努力克服的。也是给了鼓舞大家士气吧,让他们知道三下乡是干什么的。然后各组就开始安排工作啦~有幸知道,原来我们学校去年有支队伍是去过蓝田瑶族乡实地调研过的,于是调研组的小伙伴们就开始找这个队伍的负责任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寻求到一丝丝帮助。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啦。他们告诉我们,蓝天瑶族乡的一些风土人情,并给我们一些指导,告诉我们往哪个方向调研会比较好。下午的时候,小伙伴们就找资料,收集织带仔手工技艺的资料,就这样,第一天的调研工作就这样结束啦。第二天一早,队员们都一同坐在电脑前,观看了关于蓝田文化的纪录片。观看过后,队员们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于蓝田瑶族文化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也加深了对蓝田瑶族的了解。在下午的时候,我们就对蓝田那边的人们按照年龄层来采访,了解到了不少的文化历史。今天虽然一直都是在讨论访问,看似没有学到什么,实际上我们能从大家伙儿的嘴里得到很多关于蓝田瑶族文化的一些知识。我们之前一直都在和织带仔传承人对接,可是他们一直都没空,我们一直都有在被放鸽子,但是我们的队员也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我们找到了朱木恩前辈,织带仔的手艺传承人,前辈学习织带仔已经接近五十年了,对织带仔有着深厚的了解。在对前辈的采访中,我们知道很多年轻人会因为对于织带仔的好奇,去学习织带仔,但由于步骤繁琐且枯燥,很多年轻人都坚持不下去,而前辈是很愿意教学的,只要年轻人愿意学。前辈还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制作织带仔的过程。在这次采访中,我深刻认识到手工技艺非遗的传承,不仅仅靠那些手工艺传承人,还得要我们年轻人去学习,传承。这样的手工技艺才不会失传。然后我们为了调查当地人民和其他地方的人对于蓝田瑶族织带仔的了解,为此我们弄了两个调查问卷,然后队员们都很积极的转发,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参与到这两份调查问卷中。经过几天的调查,我们最终得出了调查问卷的结果。原来很多人都不知道织带仔的存在,而就算知道,也是因为小时候长辈拿那个织带拿来使用过,所以有见过。我从这次调查中得到的感悟,就是我们要加强对手工艺非遗的继承与宣传,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发现这些非遗的存在。为了宣传蓝田瑶族乡的文化,我们为此准备了一个宣讲会。为了这个宣讲会,队员都在积极的找资料,查阅各大网站,并且线上积极交流讨论,最后终于把这个宣讲会给准备好了。然而宣讲会就是为了介绍蓝田瑶族乡的三大特色点:织带仔、寒山、舞火狗、以及瑶洞。织带仔自然不用说了,是我们一开始就在调研研究的手工技艺非遗,是结婚时必用的物件,寓意是带来孩子,早生贵子。而寒山是因为山高气温低,时常有寒气袭来而得名,这是蓝田瑶族乡的最高峰。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少女们在成年礼之后表演的一种舞蹈,源于蓝田瑶族对狗的尊重。为了感谢狗对瑶族人的养育之恩,规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这一天举办舞火狗活动。最后一个就是瑶洞啦,瑶洞是古代瑶族人的居住之地,但由于人为的建设和自然灾害,现存的瑶洞已所剩无几,仅剩几个。这个宣讲会举办的非常成功,也让队员们,以及前来参观的同学们认识到蓝田瑶族乡的更多风土人情。最后一天的时候,我们在腾讯会议对这七天的调研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以及说出了自己这七天的体验。大家都很有心得体会,都说到这是个不一般的三下乡,虽然是线上的,很多障碍阻挡着我们,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在这七天,我也学到了很多呀。虽然我们一直都被放鸽子,但是我们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调研,最后让我们找到了朱木恩前辈,还学习到了织带仔的制作过程,这也是一种学习。然后就是宣讲会,在会上我认识到了原来蓝田瑶族有着那么多我还不知道的东西,也是对蓝田瑶族的再一次认识。这次三下乡,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三下乡,而我们也要加强对手工技艺非遗的传承,例如可以开一个教学班这样,在当地的小学,初中都开设这样的一个班级,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这些,织带仔也能因此传承下去。

    2020-09-09 17:31:25 作者:龙宇晴
    • 0
    • 9461
  • 以好奇之心来,携担忧之情归

    以好奇之心来,携担忧之情归为完成大学毕业前参加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心愿,这个夏天,经过学校三下乡队伍的面试选拔,历经曲折我终于有幸成为“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调研组的成员,与队友和指导老师一起对广东省惠州市蓝田瑶族乡进行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我们此次进行的是纯线上的三下乡调研活动。线上三下乡比起线下三下乡,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无法亲自到当地去感受、接触那里的文化特色。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虽然是线上三下乡,在实践开始前我还是对这次实践调研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使我对这次工作任务充满了激情,也是这份热情让我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以最认真的态度、花最多的时间去对待完成。在实践前,我想过这会是一次有趣、好玩的三下乡活动,在实践结束后能满载而归,会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收获到美好的结局。只是我猜对了开头,未曾猜中结局。我们调研组此次调研的核心是蓝田瑶族乡织带仔,报名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我对织带仔充满了好奇。在调研前,我们上网查阅了关于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一些基本资料: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织带仔始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流传300多年;织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观大方的特征,织带仔意义重大,是蓝田瑶族同胞嫁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物,当地人结婚时会把带仔系在身上、挂在婚房门口,寓意早生贵子,并且在2017年蓝田瑶族乡织带仔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步了解完织带仔的光辉历史后,我对织带仔由好奇转变为敬仰。这份敬仰使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更有动力,我们制定了大家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以及联系了非物质文化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传承人之一朱木恩啊姨进行采访。在联系与织带仔相关的人物采访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朱木恩啊姨是第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人,她很热情大方,我们刚联系上她,向她表明我们的来意后,她就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更令我们感动的是,阿姨比我们更迫切,表示立刻就可以开始采访。我们是线上视频采访,虽然是隔着屏幕,而且我们的年龄还相差四十几岁,但这丝毫没有对我们的采访交流有隔绝,换个角度来说,这是一场年幼的求知者与上一辈叙述者的访谈,在这场访谈中我们都有共同的目标、方向。当问及朱木恩啊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织带仔时,“我16岁跟着当地老人开始学习织带仔,学两年就会了,一直织到现在;因为很喜欢,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朱木恩啊姨脸上露出喜悦笑容说道。我默默点头,这怎么能让我不敬佩呢?因为热爱,朱木恩啊姨编织织带仔能从年少16岁时开始一直坚持到如今65岁。“以前有喜事时会织带仔,在盖新房子时会把织带挂在大红花旁边,结婚时蚊帐上也会挂上织带,生孩子后妇女还会用它来背小孩子,方便工作。”朱木恩啊姨幸福地回忆道。我微笑地聆听着,对于啊姨那一代人来说,织带仔倍伴了她们一生,承载着太多美好的回忆。                    织带仔图片“那现在织带仔与上一个年代时有什么不同吗”我好奇问道。在采访前,我没有想过会是这个问题点燃了这场访谈。“以前很多人编织,因为织带仔的制作过程很复杂,现在年轻一辈都不想学,不愿意动手,宁愿去购买。”朱木恩啊姨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听着她的声音,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朱木恩啊姨对这时代变化给织带仔带来的忽视而感到的失落。我沉默了一会,的确是啊,时代的进步,一方面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购买得到,传统手艺就显得没有那么必要和重要,我们这一代与非遗文化的距离也就生疏了。话题突然变得很沉重,但是在这场访谈中,作为这次调研采访者的身份,我不敢忘记自己的任务,我没办法立刻停止此次访谈,任务指引着我前进,给我勇气继续追问下去。“我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很想把织带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来找我学我都愿意教,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朱木恩啊姨叹息道。听到这我感到百感交集,觉得自己的问题可能触起了朱木恩啊姨的内心和困扰,很想去安慰她,但我自己也是这社会中年轻的一代,尽管我对朱木恩啊姨的话感同身受,我明白她所担忧的,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不想让织带仔就断在自己这一代,我体会到她对传承的期望,但在此刻我却想不出可以去安慰她的话。采访结束后,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心酸,短短一番话听起来很平凡,却又是如此强大,朱木恩啊姨的话深刻刻到我心里。也许是我陷入了这份三下乡实践调研工作中,又或许是我被朱木恩啊姨的善良、热情、淳朴所打动,经过这次访谈后,我了解到曾经有过光辉历史、曾倍伴着一代人一生的织带仔如今却面临传承的危机,我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也陷入了织带仔局中,我感动惋惜,担任着它的未来,很怕它会就此失传,特别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织带仔的发展。为了后期更好地宣传,采访结束后我们再次联系朱木恩啊姨,向她要一些关于织带仔的照片及它的编织视频,朱木恩啊姨二话不说就答应发给我们了。我们之间不曾认识,也未曾线下见过面,这本该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织带仔让我们相遇,织带仔成为我们共同要守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整理好对织带仔传承人朱木恩啊姨的采访资料后,我们开始对前期发的关于大家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我发现调查中的人群中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会有25.6%人觉得织带仔的发展前景很好、将来市场会扩大,看到这个数据我是觉得不可思议的,居然有那么多人对现在织带仔即将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是不知情的,这让我更加担忧将来织带仔是否会因无人传承而失传消失了都还会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过。一开始是带着对织带仔好奇之心来参加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七天时间如此之快就到了,只是到结束时对织带仔未来的发展深感担忧,希望我们此次的调研活动能对织带仔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完成朱木恩啊姨对织带仔传承的心愿,也算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一份力量,为社会尽一份贡献。

    2020-09-09 17:24:42 作者:林淼妍
    • 0
    • 9461
  • 走访蓝田瑶乡,宣扬织带文化

    走访蓝田瑶乡,宣扬织带文化夏风暖暖,树荫浓浓,带来了七八月的盛夏。伴着明媚照耀的暖阳,2020年7月19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主办的暑期“三下乡”服务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7月14日——7月19日,是各实践队伍队长申报“三下乡”项目的时间,各位队长填写申报项目的策划书,向上级院系申请。直到7月28号,202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入选团队名单,筛选完毕,总计19支队伍脱颖而出。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往的假期,我都是或休息或自己去工作。这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团体活动,不同于社团,“三下乡”更多是实践和团队合作。我在19支队伍中选择了“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提交了申请资料并进行了面试,最后得偿所愿加入了队伍。为什么选择“手工艺”呢?对于我来说,手工是我的兴趣所在。平日里,我也有亲自动手做过一些手工,诸如剪纸、乐高、3d纸板、玻璃丝编织等等。但这次活动的主题“蓝田瑶族乡”和“织带仔”。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了解。但查阅了网络上的资料后,我发现,织带仔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手艺,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这么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此之前,我却从未听过。我顿时来了兴趣,希望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能更多了解。一、“云下乡”困难重重8月2日,我们队伍的活动正式开始了。通过一早队长开展的动员大会,我逐步了解我们这次“云下乡”的实践过程,不禁觉得困难重重。以至于,我们在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一) 资料搜集困难第一天,我们服务实践小队分工合作。一分队就“人们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收集资料并开展讨论,另一分队则围绕“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少数民族生态旅游”进行调查。在我们展开线上搜寻后,很不幸地发现有关广东惠州蓝田瑶族乡的信息十分地少,更遑论相关访谈了。我不得不变换搜索词,从第一页慢慢往后找,从新闻网、搜狐网等寻常网站到龙门政府网,在这样耐心地搜寻下,大家不止从网上找到了资料,还发现了相关公众号、文章等等。(二) 线上联络困难光靠网络搜寻,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服务实践小队从第一天起,便开始联络蓝田瑶族乡相关负责人。可惜,蓝田瑶族乡的非遗负责人工作繁忙,又恰好撞到创文活动,抽不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的工作进展不得不再次推迟。 二、集思广益不放弃虽然第一天就经历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在群里积极讨论,互相分享所查资料。在大家的一言一语的探讨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人们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了解程度”和“蓝田瑶族乡开展生态”调查问卷相关题目。另一小分队也继续坚持联络蓝田瑶族乡负责人,在朋友圈、网络上展开了积极转发和宣传。即使大家或多或少地遇到了困难,但从来没有一个队员说累和放弃。每当遇到困难,群里的成员都会想办法解决,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是我这七天感到最开心和谐的地方。 三、挑战与互助每天的工作结束后,队长都会集结队伍成员,或分享或吐槽工作上的事情。大家一开始都很拘谨,毕竟是线上活动,只能通过网上会议见面,通过微信聊天联络。隔着屏幕,多少缺乏点真实体会。但是队长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纷纷开始倾诉:搜寻资料的困难、写稿子对线上内容的苦恼、投稿多次被拒的艰辛以及联络负责人一次次被鸽的难受。在这样氛围下,即使隔着屏幕,我也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队友们的心情,我们小队的联系也在这其乐融融之下更近一步。同时,每个人都有不同分工。我发现,对于分配给我的工作,我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这对我来说不止是一种尝试,也是挑战。我是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收集和分析工作,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要怎么制作,而且还有一个要求是跳转选项。但我认为这不是件难事,大家都会做,我也可以去学习,制作完收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很少人喜欢填网络问卷,但这个收集数据我也通过互填社区解决了,到最后的分析报告也没有问题。公众号推文、新闻稿、海报也是同样,对于我来说都是第一次。网络搜寻相关制作的工具,参考排版,寻到高清图和动图,创建文章;新闻稿则搜寻新闻体格式,依照实事用书面的语言客观描写,最后在队伍成员的修改下也顺利投稿通过了;至于海报,也是寻找蓝田瑶族乡的图片,搜寻合适字体,通过ps排版编辑完成了。我其实对于自己不擅长或不会的事情,都会感到害怕,怕自己完成不好。但在这一次次地独立或互助下完成任务后,我发现,在这个信息网络发达的社会,其实不需要怕自己不会做什么。任何资料和学习方法都可以通过网络查到,只要肯去搜寻肯去学习。而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并完成后,你会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不怕做错就怕不做。 四、感受蓝田瑶族乡的文化习俗所幸在最后,我们还是联络上了蓝田瑶族乡织带仔非遗文化传承人——朱木恩阿姨。当听到同意采访的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欣喜万分,在这个无数次被鸽的失望后,只有朱木恩阿姨是第一个。朱木恩阿姨不怎么会用腾讯会议,普通话也不标准,但在谈话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她那份坚守织带文化,传承文化的热切心灵。在视频中,朱木恩阿姨还向我们展示了织带仔编织的过程。她使用的是一种经典的编织方式,用一根扁担卡在门框,起到固定作用,再把带仔的一头揽在担杆上,另一头揽在腰间,用梭子拨顺纱线,织出经纬。她的动作十分流畅,看似毫不费劲。但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知道,织带仔不仅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由于带仔在没有使用之前是不能剪断的,所以编织前先要确定带仔的用途,然后确定其长度、宽度。在编织的过程中,每一步纬线都要横过经线,织一行,就要用梭子用力压紧。在压线时手、腰都要用劲,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样轻松。但朱木恩阿姨自十六岁开始学习织带,仅两年时间上手,到如今已经有几十余年了。她的手艺不可谓不精湛,同时朱木恩阿姨也不会敝帚自珍,更没有穿女不穿男等特殊规定,只要有耐性,不怕苦,愿意学的,她都肯教。五、总结体会在这七天的“云下乡”旅途中,我不仅透过网络和视频感受到了蓝田瑶族乡的山山水水,仿佛置身其中,山,水,泉,瀑,湖等一应俱全,让在城市中看惯高楼大厦的我,心生向往,还在和织带仔传承人朱木恩阿姨对话中感受到了织带文化传承的不易,和老一辈艰苦卓绝,不怕苦,精心雕琢的工匠精神。在这七天中,有过很多很多困难,但都在大家的帮助下一个个解决了,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小队15个人,从起初的拘谨陌生,到如今的协调合作,这些时光弥足难忘。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和挑战,学会了以平和、向前的目光面对生活、工作上的难关。最后,我认识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蓝田瑶族乡,他们留下坚持的文化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了解和宣传。对此,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希望以后能亲身体验,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光。

    2020-09-09 17:20:32 作者:李可心
    • 0
    • 9461
  • 瑶乡之旅,你我同行

    瑶乡之旅,你我同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形式。——题记2020年的开端,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世人本有的生活秩序,原本应坐在教室上课的我,过了好久才适应坐在电脑前的线上课堂。云端上课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难度,也让我一度陷入颓废的状态之中。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家待了半年之久,学校也没有因为疫情取消掉暑期“三下乡”的活动,而是如期举行,只是形式上多了一点变化——可以线上进行,这个消息像是滚烫的星火一样,再次燃起了我心中斗志的火苗。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我找到了本支队伍的副队长,也成功地加入到了本支服务队的负责人行列。对于一个陌生的团队,我是紧张又兴奋,怕自己蹩脚的工作能力会拖队伍的后腿,怕自己愚笨的嘴巴会表达不清晰,更怕自己为数不多的推文经验,会没法制作出令大家满意的文章。我在学校里没有加入社团和部门,自然也就比其他成员少了很多团队合作的经验。所幸大家都能包容我的缺点,不断地给我肯定与支持,教会了我很多实用的道理。负责团的成员们,从一开始的策划书制作,再到后面的队员面试活动,她们都安排得非常妥当。面试时的场景到了现在,还是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儿,然而事实是三下乡活动也早已结束。我们招募到了很多身怀绝技的小伙伴,于是一场不一样的“三下乡”活动,就此开始了。困难重重,迎难而上队伍本次活动的调研主题是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非遗手工艺——“织带仔”和少数民族旅游的相关事宜。事前通过互联网我们联络了蓝田瑶族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拿到了当地的盖章,本以为活动会就此顺利开展,但接连而来的“意外”,差一点让我们放弃了调研这条路。跟寻着我们找到的联系方式,我们找到了当地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挨个联系询问是否有时间接受我们采访的邀请,但都因为最近的“创文”活动,他们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婉拒了我们。好在他们有给我们一位村里会编织“织带”的阿姨的联系方式,让我们不至于困于原地手足无措。循着负责人给出的联系方式,我们找到了村里一位叫朱木恩的阿姨,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队长立刻安排好采访的后续准备工作。朱木恩阿姨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织带仔”的历史,交谈中屡屡透露出想把“织带仔”传承下去的期望。面对日渐衰弱的传统手工艺,我们也唏嘘不已。的确,现在市面上很多手工艺品很多都被机器所代替,大家都觉得机器制作的速度快,但快的同时,也失去了旧时手工制作的韵味。如何更好地传承手工艺,是时间丢给我们的难题。而且碍于线上采访的情况,我们没能亲身体验一把“织带仔”的制作过程,大家都说,如果有机会,一定会线下去一趟龙门瑶族乡,找到朱木恩阿姨学习“织带仔”的编织。在少数民族旅游方面,我们通过互联网查找到了当地有一个风情园,并立刻联系到了风情园的负责人——许总。许总得知我们是来调研的,也十分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工作,透过云端给我们讲述很多风情园的故事。在查询资料的时候我发现风情园晚上也会有活动,去年到过龙门瑶族乡的师兄师姐们告知,那时候的风情园还未完善,还未得到进入的准许,但今年内部设施已完善得当,是旅游的好去处,队员们再次唏嘘没能线下进行调研。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旅游环境,不仅能很好地宣扬少数民族文化,也能响应国家的号召,正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人,透过旅游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人”。宣讲推广,尽显团魂一个团队最令人引以为傲的是什么?答案是团魂。为了更好地宣传龙门瑶族乡的历史,我们在活动的第六天准备了一个宣讲会,提前几天就把宣讲会的ppt制作好,满心期待着宣讲会的到来。因为没能亲自到当地进行调研,我们很多资料都是通过网络寻找到的,害怕大家来听宣讲的时候觉得枯燥无味,队员们也提前进行了模拟训练,丝毫不敢懈怠,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着。宣传组的队员根据模拟的情况修改ppt,调研组的同学也在反复打磨着表达的词语,字字斟酌,只为当时不出一点儿差错,队长、副队长以及带队老师不断检查着ppt有无错误情况,只为现场不留笑话,我们都在努力着,只为不让自己留遗憾。那一刻,我内心是感动的,我很感谢上天眷顾,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加入这支队伍,和老师,我们亦师亦友;和负责团,我们直言不讳;和组员,我们并肩作战。也许是正值工作日的缘故,来观看宣讲会的人数并不多,宣讲效果也没有达到我们预设那样,带队老师也对此进行了指导,队员们也坚信,在下一次的宣讲会中,一定会举办得更稳妥、更完善。宣讲会的举办,让我更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团队的灵魂。白驹过隙,不说再见时间过得很快,“三下乡”的活动也迎来了尾声,除了舍不得兢兢业业的团队小伙伴外,更不舍的是这个夏天一起经历的时光。虽说“三下乡”活动结束了,但其实我们还在一起策划着后续的视频制作,再次一起开启腾讯会议,再次进行自我介绍。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感悟,我能透过耳机听到那头哽咽的声音,自己何妨不是呢。曾经我为自己在学校碌碌无为而叹息,现在我为我能加入到本支队伍而骄傲自豪,从未想到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三下乡”活动,也从未想过,与一群素未谋面的人,能有这般美好的回忆。这是我整个夏天里最有意义的事情。

    2020-09-09 17:16:02 作者:李冬妍
    • 0
    • 9461
  • 探索蓝田,了解瑶族文化,找到真我

    探索蓝田,了解瑶族文化,找到真我通讯员柯以敏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温室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培养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识,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打好基础。因此,在这个暑假,我不仅参加了兼职,还报名了“手工艺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希望借此机会好好磨练自己。三下乡的意义,对大学生来说,是去接触与自己从来没有交集的人、事、物。在拓宽眼界,增长知识中,明白自身的不足,了解外界的精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仅靠网络和书本上的知识图片,并不足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便是三下乡的意义。因为这次很荣幸的担任了调研组组长这个职位,所以感到肩上的责任更是重大,在这个“三下乡”正式开始之前,我和其他组长便在队长的带领下先起稿策划书和安排其他重要事宜。由于今年的疫情,导致我们只能在线上开展此次“三下乡”活动。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本来敲定了在另一处地方进行线上调研活动,但由于当地政府忙于近期的创文活动,没办法与我们对接,所幸,我们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瑶族乡的非遗手工艺“织带仔”作为本次调研对象,因为是线上调研,无法实地考察,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料和人脉资源,不断地进行联系,最后终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盖章,忙碌了几天的我们终于放松了一口气。接下来是重要的招募队员活动,大家紧锣密鼓,在共同讨论之下,我们最终选择了能力和性格都比较符合我们这支队伍的几位成员,既是团队,团队协作能力比个人能力更重要,后来证明队员们真的都非常棒,尽心尽责!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在8月2日开启了“三下乡”的征程。8月2日早上八点,我们便召开了动员大会,在组内进行有条不紊的分工,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大家对“织带仔”这个非遗传承手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瑶族这一少数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观看了有关蓝田文化的视频,采访了惠州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更是幸运的采访到了“织带仔”传承人,热情可爱的朱木恩阿姨,当时阿姨的家人为了方便我们采访,还特意下载了腾讯会议,积极主动帮助我们,这让大家都感动了许久,有一种守的云开见月明的感觉。要知道,我们联系了几位相关工作者都表示没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或者突然有事离开了,线上调研的不易大家都深刻的体会到了。 而通过线上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很多人都不了解瑶族的“织带仔”,甚至大家都没听说过,所以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该手艺面临传承无人的难题。朱木恩阿姨更是告诉我们,现在人们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即使政府组织教学,也无人回应,因为大家都觉得麻烦,宁愿买成品,但目前机器制造的“织带仔”是没有花纹的,只有手工才能织出花纹。阿姨更是表示,她非常想教别人学习这门手艺,外地人也可免费找她学习,这些真挚的话语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们制作了PPT,通过宣传讲座,图文并茂的像大家讲解了瑶族乡,蓝田,织带仔等,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对这次我们的调研对象更了解。文化的传播总是在主动与被动中进行的,需要人去主动让人被动了解。最终让文化在循环传播中得到真正的宣传,让更多不了解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它,让感兴趣有能力的人去学习继承它。很多文化之所以会在历史洪流中遗失,不是因为这种文化不值得,而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传播便是在茫茫人海中让他们相遇,给他们牵红线。8月8日,我们结束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活动。在这几天的活动之中,我感触颇多。我发现三下乡根本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简单,出策划,找资料,对资料,开讲座,联系蓝田的负责人等,即使吃了很多闭门羹,但也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再找资料过程中,我也无意看到了之前学校去过惠州蓝田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在2018年的时候也开展三下乡到当地进行了调研活动。在于师兄师姐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当地的“织带仔”其实已经没人愿意去了解了,这让我们非常感伤落魄,而他们也提到,其实他们更希望我们能去当地支教,当地的孩子非常喜欢他们,就在七月底他们又去了那里见见那些充满童真的孩子们,为他们带去物资,给他们讲课,让他们知道外面的很多新事物,陪他们玩游戏。我想,若不是今年的疫情原因不予许,我们肯定也会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吧。同时我也在这几天得到了很多锻炼,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团队合作,与队友交流,与人沟通,写策划等。这些都是我在这段独一无二的旅程中得到的无二宝藏。不可否认,中国现在有很多非遗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据统计,有500项民间艺术半数以上处于失传、休眠或半休眠的状态,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实。在科技飞速发展,机器不断取代人工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去看一看,身边正在走向“灭亡”的文化遗珠。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除了“织带仔”,还有多少没被发现的,甚至没被挖掘出来就已经消失的文化手艺,是不是等到以后,我们都要在博物馆才能看到被陈列展览的来自大街小巷的它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手工艺品承载着人民的记忆,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该忘记它们。

    2020-09-09 17:12:42 作者:柯以敏
    • 0
    • 9461